文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
推進就近免試入學需要轉變治理邏輯
文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
教育部推進免試就近入學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但社會輿論的反響,尤其是家長的態(tài)度,卻顯得比較平淡,不少家長并不相信政策能得到執(zhí)行,依舊讓孩子上培訓班、特長班,以抓住特長擇校的機會。還有的家長則盤算購買學區(qū)房,有房產(chǎn)人士預計,隨著就近免試入學意見的下發(fā),廣州部分既能讀名小學、又能讀名初中的“雙學位”房價格兩三年內(nèi)會以每年30%的幅度上升。為何“重拳”出擊卻難以讓人看到治理的前景?這是因為政府部門的治理,從本質上說出現(xiàn)了錯亂,“重拳”遭遇肌無力。沒有搞清要實現(xiàn)就近免試入學,不應該治理擇校而應該治理擇校熱,不應該限制老百姓的正當權利而應該約束政府權力,不應該只堵老百姓的需求而不抓義務教育不均衡的源頭。
目前政府部門推進就近免試入學,采取的方式是治理擇校,限制學生擇校,同時限制學校招生,而擇校本屬于受教育者的權利——200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政府有保障就近免試入學的義務,但并沒有限制適齡兒童不能擇校。從全世界范圍看,就是義務教育均衡做得不錯的國家,照樣有擇校行為,比如不上公辦學校,上私立學校?,F(xiàn)時這種限制學生擇校權利的做法,由于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權益,一開始就走偏了。
就近免試入學的正常邏輯是,如果義務教育均衡,各校辦學質量、條件大致相當,大多受教育者會自然選擇就近入學,這并不排斥少數(shù)人因個性、興趣、家庭等因素選擇學校,而私立學校就可以為這些有個性需要的群體提供擇校機會,這就從總體上緩解了擇校焦慮,同時保障擇校權利。實現(xiàn)這種邏輯,很顯然,需要治理的是擇校熱現(xiàn)象,而不是治理擇校。而治理擇校熱,則應該聚焦如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
可現(xiàn)在的邏輯卻與之相反,政府部門的如意算盤是,限制了受教育者擇校和學校招生,各校的生源會大致相同,加上學區(qū)間學校資源共享,義務教育資源也就逐漸均衡。不得不說,此舉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想得太簡單。在事實上存在的學校、學區(qū)辦學質量差異面前,家長真會選擇在家門口上學嗎?學區(qū)房的存在已經(jīng)提醒這種政策可能會失靈。另外,在當前還存在眾所周知的“權力擇?!眴栴}。學校辦學不獨立,行政可以干預學校招生,“權力擇?!本蜁殡S義務教育不均衡長期存在。
治理擇校熱,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邏輯,從實質上說,是強調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責任,同時放權的邏輯,這要求政府部門增加教育投入,并轉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向擇校利益鏈(包括權力擇校和金錢擇校)開刀。而治理擇校的邏輯,則是限制受教育者權利,進一步擴大政府部門權力的邏輯——行政發(fā)文治理本身就是行政治理思路,行政部門可借檢查執(zhí)行情況為名,干涉學校辦學。簡單地說,前者是治理源頭,而后者則是堵下游,兩相比較,誰能起到真正的治理效果,不言自明。
所以,轉變政府部門的治理邏輯尤為關鍵。如何做到這一點,當然不能指望政府部門自覺履行責任同時放權,而應該建立政府部門必須履責同時放權的機制,這就是建立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和地方教育委員會,由撥款委員會負責制定教育撥款預算,監(jiān)督政府撥款,由教育委員會負責教育戰(zhàn)略決策,政府部門執(zhí)行決策。說到底,需要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現(xiàn)代學校制度。
責任編輯 劉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