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摘要:作為鑄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立德樹人乃是義不容辭的任務(wù),絕非易事,須緊密結(jié)合自身實際,創(chuàng)新內(nèi)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手段,尋得良策,方有奇效。筆者通過躬行體驗,總結(jié)出教育學生、塑造其美好品德的經(jīng)驗,雖稱不上新奇做法,仍需要不斷完善,但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即以信傳德。
關(guān)鍵詞:立德樹人;以信傳德;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53
在信息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通過給學生寫信來進行教育,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然被漸漸遺忘。當手機短信取代筆墨書信,當文字表達讓位有聲語言,我們教師其實也失去了越來越多真正走進孩子心靈的機會,教育的效果亦打了折扣。與學生促膝談心,固然是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它確實方便快捷,亦能免去書寫之累,但若能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適時地以信交流,將更好地發(fā)揮出傳達高尚思想、發(fā)展健康人格的作用。
我們面對的孩子,正處于思維活躍、個性多變的年齡。十三四歲,是塑造其品格的“黃金期”,也是其最顯著的心理叛逆期。他們似懂非懂又自以為是,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心氣浮躁、幼稚無知又固執(zhí)己見。教師想讓他們接受大人的正確意見尚難,更何況立德樹人?而以信傳德,則可以避免面對面說教的枯燥,減少師生直接交流的尷尬,使學生能在一種心平氣和的心境下反復咀嚼教師在字里行間傳達的道理,給予學生更多自反省、深入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透過情辭懇切的文字,更能體會教師們的良苦用心。文字是思想的載體,師生間的書信往來,更利于師生間的心靈對話,思想交流,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寫給兒子的書信集《傅雷家書》,就是傅雷對兒子傅聰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其中收錄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近200封書信,家書字字珠璣,字里行間充滿著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提醒與深切冀望,包含著對人生、對藝術(shù)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國家、對世界的高尚情感。它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yǎng)的啟迪影響是深遠的。無獨有偶,臺灣作家、畫家劉墉先生育子卓有成效,他也是以一封封書信,傳達著苦心孤詣的父愛,展現(xiàn)了嘔心瀝血又充滿睿智的教育歷程,給了我們有益的教育啟示。
筆者將以工作實踐中的幾個教育案例,闡明以信傳德的道理。
案例一:有一位男生,頗具個性,維權(quán)意識特強,但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卻不會尊重別人。在學業(yè)上缺乏吃苦的精神。他還經(jīng)常帶頭與班主任唱反調(diào),背地里說怪話。筆者在給他的信里寫道:“……你只注重了自己的需要和權(quán)利,卻忽略了自己要擔負的責任和義務(wù)。人可以追求心靈的自由,但是不能放任自流。做學生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yè),不能遵守校紀班規(guī),害怕吃苦,最終會耽誤自己的前程,失去很多人生的機會。那高飛于天空的風箏,如果沒有線的束縛,最后還是會跌跌撞撞掉進臭水溝里,失去真正的自由。“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你畢竟是個孩子,仍沒有形成完全正確的是非觀,看問題做事情常常憑主觀愿望,隨性而至,犯了錯也不自知。在人生道路上,需要有大人的幫助和引導,如此才可以少走彎路。一時不能理解大人說的道理,是因為自己的眼光不夠長遠,只想到眼前的玩樂,只想奮力擺脫大人的束縛。不得不承認,人其實都是有惰性的,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有競爭才能進步得更快。你這個年齡,是充滿熱情但又乏毅力,積極上進又缺乏學習自覺性的特殊年齡。如果你沒有大人的監(jiān)督,就不能充分地、正確地發(fā)揮自己的能量。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真正的成功不屬于投機取巧的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冷來?!睂W習是樂事也是苦事,不可能只充滿輕松愉快而不必拋灑汗水。我特別欣賞一句話:“個性可以張揚,治學必須嚴謹?!痹概c你分享?!澳嫠兄郏贿M則退?!痹趯W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實非易事,必須有堅持不懈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非常公正地評價你,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是個可塑之才,但是你缺乏吃苦精神。你很有主見,但缺乏自律性。你做事有效,但喜歡隨心所欲。
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真的需要付出很多,我希望你能快樂成長,也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勇氣,有毅力,能擔當?shù)哪凶訚h……”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交流,那位男孩待人的態(tài)度越來越謙和,學習目標也越來越明確,學習的勁頭越來越足。
案例二:筆者班上一位女孩七年級時是個乖巧懂事,學習上進的孩子,可是進入八年級后性情大變,變得脾氣暴躁,說話尖銳,表現(xiàn)出許多無心向?qū)W的行為。與她母親交流后才得知,她父母離異了。出于自尊,她沒有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變故,默默承受,無處渲泄,變得越來越來不象原來的自己了。筆者明白這樣的孩子需要關(guān)心,可是又不能傷害她敏感的心靈,于是筆者寫了一封充滿關(guān)切之語和開導之言的信。
此信一發(fā),立即收到了孩子的短信,她說道:“……讀著老師您用心血寫成的信,我熱淚盈眶。它們像清泉,滋潤我的心田……我一定要找回原來的自己,不辜負大人們對我的期望……”
案例三:有兩位女生,本是好朋友,后來卻反目成仇,經(jīng)常惡語相向,她們還在同學中拉幫結(jié)派,各自建立相互攻擊的“小團體”,在班集體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其中一位女生曾任過班干,思維敏捷,伶牙俐齒,常常是教師說前半句話,她就立刻就能接下半句。筆者很了解這位女生的為人,因此深知一般的談話交流不能引起她思想的震動,她也沒有耐心聽教師的諄諄教誨。但這個女孩除了言語刻薄的缺點外,其實還是挺可愛的。她性格開朗,有上進心,喜愛閱讀,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與教師關(guān)系融洽。于是筆者決定通過書信的方式來與她溝通,并且從她送筆者的一本書開始聊起。通過書信的交流的方式,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兩位女孩之間的關(guān)系緩和了,最終盡棄前嫌,握手言和。雖然不全是寫信的功勞,“以信傳德”的手段卻也發(fā)揮了一分積極的作用。
立德樹人,真誠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寫信,是有效交流的手段之一。孩子們在收到教師給他們的親筆信時,一種被重視、被肯定的感覺會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渴望被人認可、賞識,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的天性的至深本質(zhì)是渴求為人所重視。”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就很好地說明了人的這種內(nèi)心需要。他認為人類有五種需要,心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前四種需要都得到滿足的人稱為基本滿足的人,只有基本滿足的人才會產(chǎn)生人生的最高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即創(chuàng)造的需要、實現(xiàn)自我理想的需要。對孩子而言,尊重的需要已成為占優(yōu)勢的需要。
當教師們苦口婆心的說教不能奏效時,不如用書信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以書信方式與孩子交流,更利于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利于消除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也更易將道理講得明白曉暢。為人師者,請不要吝惜你手中之筆,恰到好處地運用起“以信傳德”的手段吧!在孩子們的心田播種思想的種子,播灑愛的陽光,那情真意切的文字,將使孩子如沐春風,它會催開一朵朵芬芳美麗的品德之花!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二中學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