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亭
摘要:課堂觀察是指教師偶然或有計劃地覺察學生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的課堂表現(xiàn),并觀察、反思自己課堂教授行為的過程。因此,課堂觀察是獲取教學反饋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策略、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它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實施過程中,的確讓上課教師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疑問,繼而促進了教師的思考,最終促使教學行為的改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因此,它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歡迎。
關(guān)鍵詞:課堂觀察;方法;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76
課堂觀察的方法很多,但最終將走向自我觀察,也就是一種日常的觀察。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進行經(jīng)常性的課堂錄音錄像或組織、邀請其他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研討,主要還得依靠回憶自己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細節(jié)和片段來反思并改進。筆者學習了《教育科研動態(tài)·課堂觀察專輯》后,對同行們提出的種種問題和見解都感同身受,下面筆者就此談一些個人的認識和反思。
一、重視語言面貌
許多一線教師在課堂觀察后的自我評價中都提到自己上課時感覺良好,即使嗓音并不美妙,至少聲音響亮、吐字清晰、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但看過課堂錄像或聽過錄音后才發(fā)現(xiàn)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不是語言不夠簡潔,就是說話不夠自然得體,要么語速太快學生跟不上,這些問題都嚴重干擾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勢必影響學生的聽課質(zhì)量。幾乎每個施教者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認識到這是一名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好,那就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甚至合格的教師。其次語言面貌方面的問題往往是一個人的習慣造成的,與性格也有一定關(guān)系。一般來說,急性子的人說話又急又快,像發(fā)連珠炮;慢性子的人常常說話慢條斯理,像小火燉湯。
因此,糾正語言面貌方面的缺點肯定要花大力氣,而且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畢竟習慣是長期養(yǎng)成的,要改很不容易。這就要求我們每次上課乃至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改正這方面的缺點。我們平時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一些朗讀技巧,糾正不標準的普通話讀音,在練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平常講話也時刻注意這些問題。也許開始會覺得別扭,然而習慣成自然,只要能堅持,一定會有較大的改善,為上好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意問題設計
課堂觀察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觀察點不盡相同,但大多圍繞有效教學來展開,關(guān)注最多的是提問的有效性。自從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背景下,我們的日常教學矯枉過正,由“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有些教師在四十五分鐘的一節(jié)課上提問多達四五十次,平均一分鐘一個問題,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仔細分析這幾十個問題,卻發(fā)現(xiàn)只有一半左右的問題是有效提問,許多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干擾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更無法實現(xiàn)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除了問題過多過碎之外,我們在課堂觀察中常見的還有教師講話繁瑣,為了講一件事情或一個知識點,總要從很遠的地方繞起。原本幾句話可以交代清楚,結(jié)果繞了半天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除此之外,為了使學生更快地思考出問題的答案,我們往往會不停地引導和提示學生。本意固然是好的,但這樣做無形間削弱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剝奪了他們主動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我們應當把學習、思考的主動權(quán)和課堂的話語權(quán)交給學生,這樣才有可能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動學習意識。
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我們沒有很好地關(guān)注課堂問題的設計,或者說我們備課時設計的問題不合學生的“口味”、不符合他們的實際。問題設計得如何關(guān)鍵取決于我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程度和對學生學習水平、學習狀態(tài)的了解程度。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都是根據(jù)教參的要求來備課和設計問題的,對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認識可能并不深入,尤其是教一些并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內(nèi)容時,我們經(jīng)常會就教參論事,照本宣科,不愿花時間好好研讀文本,更不要說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查找資料、同事探討了。這樣“偷懶”的結(jié)果就是課堂上提問低效,學生聽得莫名其妙,還可能鬧笑話。此外,有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水平缺乏準確的判斷,提問不是偏難就是太容易,都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無法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教學就成了“空中樓閣”。有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guān)注不夠,往往自己在講臺上講得口若懸河、陶醉其間,卻很少仔細觀察下面的學生是否能接受,也許那時他們正在開小差、做小動作,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就難以保證。
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課前準備和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效果做起。我們提倡課堂觀察者要學會做先生和做學生兩種角色,那么在備課時我們也要身兼雙重身份。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既要考慮教參的要求,也要兼顧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能力。我們應該多想一想問題提出來,學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經(jīng)過思考后自己找到答案。如果不能,我們就要考慮換一種問法,或者降低難度。做好課前準備之后,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密切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進行調(diào)整,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生成“教育機智”
上面講到在課堂上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這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機智。
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根據(jù)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zhì)和修養(yǎng)的一種體現(xiàn),是教師嫻熟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一種能力。所以很多教師都很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教育機智”,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教師認真學習并模仿當下本學科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學手法、處理方式、教育藝術(shù),乃至模仿他們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可是仍然無法純熟地把握“教育機智”。究其原因,教育的對象是個性、能力、品質(zhì)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的人,是不可能用幾種方法來解決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教育過程中發(fā)生在人身上的各種問題的。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停留在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上,而是要深刻認識并深入體會名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要認真學習名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能夠生成教育機智的教育思想,并且將其自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教育機智應該把握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教師應遵循因勢利導,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為達到正確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陶行知先生擔任育才小學校長時,一個女生考試時漏點了小數(shù)點,試卷發(fā)回后她偷偷點上小數(shù)點,然后找陶先生要求加分。陶先生雖然看出了問題,但仍不動聲色地滿足了小女生的愿望,只是在新添的小數(shù)點上畫了大大的圈。時隔多年,長大成材的女生說起往事,感慨萬千,是陶先生當年暗含的批評和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使她真正懂得要努力學習,要做誠實的人。陶先生正是看到了這個女生的要強和自尊,因勢利導地幫助她走上正途。
第二,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有這樣或那樣的優(yōu)點和長處,蘊藏著等待誘發(fā)的積極因素。人們長久以來認為人類是不可能在四分鐘內(nèi)跑完一英里的,直到班尼斯特打破人類的“自我設限”,人類才不斷刷新一英里跑的記錄。這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善于打破“自我設限”。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中尖子生和學困生都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學生處在不上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tài)。如果我們能開發(fā)這部分學生的潛能,無疑對整個班級的進步是一種巨大的推動。
第三,注意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種動態(tài)過程中有一些我們無法預見、控制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因此,教師要根據(jù)生成的新情況,及時改變預設好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把學生當成學習主體,還要把學生從只能被動接受和解答問題的角色轉(zhuǎn)變成課堂提出問題的生成者和解決問題的主角。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預設”促進“生成”,通過“生成”來完成“預設”, 才能碰撞出師生智慧的火花,才會在教學中生成真正的教育機智。
可以說,這次對課堂觀察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的自學,筆者比較系統(tǒng)地反思了六年來自己的教學工作,看到了與同行們的差距,更看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華山中學 22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