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紅
不同的人對同一人、事、物的看法往往是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人的思維具有主觀性。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就需要因勢利導,通過系統(tǒng)地長期訓練和尋找操作性強的方法,以此提高高中作文教學水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操作。
一、從模仿入手,落實于創(chuàng)新
很多享譽世間的文學大師,在創(chuàng)作的最初階段,也往往是從模仿開始。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處女作,在體裁、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上,與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作品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之處,甚至連題目都是一樣的,用的都是《狂人日記》。但模仿不影響它成為魯迅的代表作品,也不影響它成為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我們可以從他的經歷和經驗中認識到,模仿的過程便是學習和積累的過程。通過模仿那些高水平的作品,我們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以后走上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奠定良好的基礎。
鑒于此,在日常作文訓練中,我常常采取三步走的策略來幫助和指導學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列出一個書單,向學生推薦一些作家和作品。當然這些作家都是在中外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大家”,作品也是經受了時間檢驗的經典。其次,讓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一兩個作家的作品進行認真閱讀,從中感受和學習到這些大家經典的主要特點,并且可以和他們進行適當?shù)亟涣鳒贤?。讓學生通過閱讀一些與這些作家或者作品相關的評論文章——不論是通過紙質版閱讀還是通過上網,進一步加深對這些作家作品的理解。第三,要學生結合所讀來進行作文寫作。要求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在閱讀名家名作中學到的技巧,既可以直接摘抄其中的美詞佳句,也可以仿用這些美詞佳句進行自己的加工創(chuàng)造。這樣經過兩三次的實戰(zhàn)操練之后,學生就能對某種文體形成了一定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模式,為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一個較好的基礎。當然在學生開始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語文老師也應該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給予學生必要和恰當?shù)刂笇?,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并且鼓勵他們發(fā)揚,指出不足之處讓他們改進。
二、從素材入手,落實于內容
這也可以說是對第一步的強化與深化,它特別適合于議論文的寫作訓練。議論文的主要表達方式自然是議論,但是,作為中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與理論水平都不可能讓他們在一篇議論文中游刃有余地大談理論。所以,我們中學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時候,應該引導他們學會運用名人事例來幫助說理。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與其說一大篇空話套話,不如舉一個典型事例。而這事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作文素材。在積累素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依照思維的主觀性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喜好來對他們進行指導了。比方說有的學生對文學領域比較感興趣,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們去閱讀和積累有關文學家的一些素材;有的同學比較喜歡體育明星,也很好,就讓他們把這些明星的故事好好讀讀、記記,留待不時之需;如果有的同學很崇拜科學家,那行,就請他們讀讀這些科學家的傳記什么的,多多了解他們,從而能夠在作文中及時運用。一般來說,一個領域往往需要儲存四五位眾所周知的名人素材,再加上兩三位被公認為是這個領域的杰出代表但平時不被廣為宣傳從而不一定廣為人知的。這樣,在各種考試的議論文寫作中,基本上應該是足夠用了。
三、從詞句入手,落實于語言
寫作的最佳境界應該是“文”“言”合一,既要有好的內容,也要有好的語言,這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所以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們就是要嘗試運用文科思維的主觀性特點訓練學生錘煉屬于自己的語言特色。同樣是幽默,魯迅先生的語言顯得深刻、犀利,而巴爾扎克的語言則呈現(xiàn)出輕松、活潑。而這種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我認為是可以通過訓練逐漸形成的,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文章打上自己深深的烙印。在第一步“從模仿入手”時,其實是提示學生在模仿中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意識地逐步培養(yǎng)自己錘煉語言的習慣,從而最終達到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的目的。當然在進行作文指導的時候,也可以想一些辦法來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維以及語言運用的訓練。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形容“這個姑娘長得好看”,這就有可能用到很多不同的表達的方式和技巧,可以仿照例句換一個形容詞,說“這個姑娘長得漂亮極了”,“漂亮”這個詞因為它的書面語的特點使得更加顯得正式而莊重,感覺比原句效果要好一點。我們還可以使用一些修辭方法,這樣的效果可能比直接用一個形容詞又要來得妙。比如可以用比喻:這個姑娘長得像花兒一樣美;或者用對比:這個姑娘長得比章子怡還好看;還可以用夸張:這個姑娘長得啊,那叫一個“閉月羞花,沉魚落雁”。而這幾種不同的說法其實顯示出來的就是不同的語言風格,實際上他們沒有明顯的優(yōu)劣之分,要看使用的場合啊、文體啊什么的才能具體去進行一些比較。而當學生真的能夠具有一點語言風格的雛形的時候,我們老師應及時給予鼓勵,那么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不僅僅是他們應對各種大小考試不在話下,說不定會由此誕生出新一代的“魯迅”或者“莫言”呢。
作文教學確實是我們中學語文老師比較頭疼的一個事情,一方面它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現(xiàn)活兒,而是需要系統(tǒng)地長期地訓練、培養(yǎng)和堅持;另一方面,往往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和可操作的現(xiàn)成的方法。需要自己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從而找到一些適合自己也可能適合一些學校和學生的方法或者思路,來促進我們的教學。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