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周亮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人民醫(yī)院,云南景東 676200)
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硬化的臨床診斷評估和抗病毒治療的綜合管理
馮周亮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人民醫(yī)院,云南景東 676200)
HBV相關肝硬化是慢性HBV感染的重要臨床結(jié)局,病毒持續(xù)高載量與肝硬化累積的發(fā)生率密切相關,是發(fā)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可作為預測肝硬化的獨立因素。抑制HBV復制有助于改善肝纖維化,延緩代償期肝硬化發(fā)展,降低門靜脈高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近年來,多項實驗證實,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其為HBV相關肝硬化治療方案的組成部分。多個國家肝病學會在乙型肝炎(CHB)診治指南中提出,HBV相關肝硬化患者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
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抗病毒治療;診斷評估;綜合管理
多數(shù)HBV相關肝硬化患者體內(nèi)均存在病毒復制,據(jù)相關統(tǒng)計[1],其占HBV相關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30%~70%。國外相關學者研究報道[2],代償期肝硬化HBeAg陽性患者治療后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者具有較好的臨床預后。代償期肝硬化進一步進展會導致發(fā)生失代償期肝硬化及肝細胞癌(HCC),病毒復制與失代償期的進展密切相關。本文對HBV相關肝硬化的臨床診斷、評估及抗病毒治療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將結(jié)果總結(jié)報告如下。
HBV相關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發(fā)展的結(jié)果,臨床診斷包括病因?qū)W、代償狀態(tài)、失代償狀態(tài)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等。臨床提示存在肝硬化的證據(jù)、組織病理學及病因?qū)WHBV感染證據(jù)為HBV相關肝硬化臨床診斷的必要條件,通過病史或相應檢查明確或排除HCV感染、藥物、酒精等其他引起肝硬化的常見病因。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學及病理學等均為肝硬化臨床診斷的依據(jù)。組織學檢查可為臨床肝纖維化分期提供指導,其中彌漫性肝纖維化伴假小葉形成被公認為是肝硬化診斷的金標準[3]。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很難鑒別代償期肝硬化慢性肝炎,只有通過肝穿刺活檢術(shù)才能確診。但肝活組織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而且單一肝組織活檢不一定能準確的反映肝臟整體纖維化程度。此外,代償期肝硬化的臨床診斷也應綜合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及凝血酶原活動度)、肝臟生化檢查(膽紅素、白蛋白)、內(nèi)鏡檢查(門脈高壓性胃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影像學檢查(肝臟邊緣不規(guī)則、門靜脈內(nèi)徑增寬、肝實質(zhì)顆粒樣、脾臟增大等)。
近年來,多項非創(chuàng)診斷技術(shù)被應用于肝纖維化的評估,其中包括影像學檢查、血清學標志物檢查、各類評分系統(tǒng)等。肝臟硬度測定在評價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臨床一般將檢測值>14.1kPa作為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肝性腦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嚴重并發(fā)癥,CT、MRI、等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可清晰顯示肝硬化的典型征象,結(jié)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不難做出診斷。但應注意排除膽紅素、血清轉(zhuǎn)氨酶等其他因素對檢測值造成的影響。慢性HBV感染也為HBV相關肝硬化病因?qū)W診斷的依據(jù)。HBsAg陽性史>6個月則可確診為慢性HBV感染。
初期診斷時,HBV相關肝硬化的臨床和病毒學特點各不相同。對乙型肝炎患者進行隨訪期間被確診的肝硬化,被認為是臨床肝硬化發(fā)病的相對早期階段;通過其他方式診斷肝硬化很難確定確切的發(fā)病時間。所以在臨床診斷的同時應進行疾病程度評估。臨床綜合評估一般包括HBV復制狀況、肝功能及其代償能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等[4]。
2.1 病毒復制狀況評估
HBV DNA是評估HBV復制情況的重要指標,臨床一般將其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診斷及療效評價。不同的檢測方法及試劑,可檢測的范圍及靈敏度也不同,HBV DNA定量檢測值越高,說明病毒在體內(nèi)大量復制,對陰性或檢測值低于檢測下限者應進行進一步檢查,不能以此判定無病毒復制。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應定期檢測HBV DNA,以評估病毒復制的情況和抗病毒治療的效果。還可適時檢測抗-HBe、抗-HBeAg等血清學指標。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高靈敏度的檢測方法,以避免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進而準確評估病毒復制情況。
2.2 肝臟功能及其代償能力的評估
診斷HBV相關肝硬化時,可根據(jù)肝臟生化學指標、Child-Pugh分級對患者肝臟功能及其代償能力進行評估,以了解當前患者肝病進展屬于哪個時期,并可準確評估患者預后及死亡風險。肝臟生化學指標中的ALT和AST等血清酶學指標升高則提示肝損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細胞受損程度。膽紅素水平、白蛋白、膽堿酯酶、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凝血酶原時間(PT)等指標異常,一般提示肝臟部分功能受損。Child-Pugh評分是評估肝臟功能的常用工具,其可較為準確的反映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5]。Child-Pugh評分還可用于預測肝硬化伴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術(shù)后1年生存率,但無法準確預測患者的長期死亡風險。
2.3 并發(fā)癥評估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是導致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并發(fā)癥的重要原因。一旦出現(xiàn)上述并發(fā)癥,則提示已進入失代償期。肝硬化可分為代償期肝硬化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期,相關研究表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肝硬化患者預后密切相關。所以,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應密切監(jiān)測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狀況,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HBV相關肝硬化抗病毒治療的總體目標為最大限度長期抑制HBV復制,阻止疾病進展,延緩失代償期肝硬化,降低HCC及死亡等事件的發(fā)生率,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延長其有效生存時間。代償期肝硬化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延緩肝功能失代償及HCC的發(fā)生;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改善肝功能,延緩肝硬化并發(fā)癥及HCC的發(fā)生,減少肝移植的需求。當前,抗病毒治療藥物包括干擾素(IFN)和核苷、核苷酸類兩類藥物[6]。臨床選擇HBV相關肝硬化抗病毒治療藥物,應綜合考慮臨床療效、安全性、及患者經(jīng)濟狀況等。
IFNα可改善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組織學,至于其是否適用于代償期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至今尚存在爭議。IFNα禁用于失代償期肝硬化者,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在應用時,應充分考慮IFNα的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及可能誘發(fā)肝功能失代償?shù)葐栴},應全面評估獲益和風險,在制定治療方案。核苷、核苷酸類藥物包括阿德福韋酯(ADV)、恩替卡韋(ETV)、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及替諾福韋酯(TDF)。相關隨機對照臨床實驗報道[7],TDF可有效抑制HBV復制,還可改善Child-Pugh評分。大量臨床實踐證實,ETV、LDT和TDF等核苷、核苷酸類藥物治療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學、病毒學及組織學,還可以改善肝臟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長肝移植患者術(shù)前存活時間。此外,抗病毒治療應高度關注藥物的安全性。嚴格監(jiān)測臨床治療的不良反應,及時評估獲益及風險,進而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利益。
[1]科技部“十二五”重大專項聯(lián)合課題組專家.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硬化的臨床診斷、評估和抗病毒治療的綜合管理[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30(2):99-108.
[2]MARCELLIN P,GANE E.BUTI M,et al Regression of cirrhosis during treatment with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a 5-yearopen-label follow-upstudy[J]Lancet,2013,381(9865):468-475.
[3]參加乙型肝炎病毒耐藥討論會專家.核苷和核苷酸類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藥及其管理[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3,3(1):1-11.
[4]肝臟硬度評估小組.瞬時彈性成像技術(shù)診斷肝纖維化專家意見[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6):420-424.
[5]陳向明.肝硬化的CT與MRI比較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1):89-92.
[6]GISH R,JIA JD,LOCARNINI S,et a1.Selec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therapy with high barrier to resistance[J].Lancet Infect Dis,2012,12(4):341-353.
[7]賈紅宇,盧微,鄭臨,等.拉米夫定單藥及其初始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比較[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