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鵬 同延齡
洋蔥栽培新技術(shù)十法
同朝鵬 同延齡
新優(yōu)品種的使用可明顯地提高產(chǎn)量,提高商品性和商品率,一般可增產(chǎn)10%左右。
適當提早5~7天育苗,能增加主動性,避免因陰雨影響而錯過適宜播期,及有些年份陰雨多而導(dǎo)致的苗小苗弱冬前不能移植的弊端。有些年份氣溫高,苗子生長大,在定植時淘汰假莖在0.8 cm以上易未熟抽薹的苗,3月至4月上旬不宜水肥促進,避免因倒春寒致田間大量未熟抽薹。這樣,由于整個田間苗態(tài)茁壯,即為豐產(chǎn)打好了基礎(chǔ),雖因田間有少許未熟抽薹苗,只要不超過10%,即為成功,因為整田苗齊苗壯,鱗莖必然個大,且早熟豐產(chǎn)。
寬幅栽植由于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洋蔥栽培數(shù)量,因而增加了產(chǎn)量。在黃淮流域一些地方,為了在畦垅上套種玉米,而將播幅定在0.8~1.2 m,如果能改為1.5 m左右,即可減少畦垅占地,增加栽植面積1/3左右。
傳統(tǒng)定植方法是先定植后灌水,這種做法的缺陷是,除因須剪根毛增加工序,且戳孔易堵塞栽不到應(yīng)栽的深度外,易導(dǎo)致灌水時飄苗及越冬死亡率高,是洋蔥減產(chǎn)的重要因素。而灌后定植可以避免以上弊端,方法是灌溉后土壤水分散失到能供人作業(yè)時,即可戳孔插苗,栽后5~6天澆緩苗水。
黑地膜除能阻止膜下雜草生長外,在生長后期高溫季節(jié),相對于白地膜而言,尚有降低田間溫度,改善洋蔥生長環(huán)境的作用。
傳統(tǒng)方法為大水大肥,水為肥的載體,多次灌溉使處于底層的水肥淋溶至更深土層,而洋蔥根系多集中在25 cm的表層土壤中,深層水肥因洋蔥根系吸收不到,造成水肥浪費并污染環(huán)境。而使用液肥借滴灌施入技術(shù),通常稱作水肥一體化或滴灌施肥,徹底改變了以上弊端,因水肥的施用量和滲透深度、范圍由人控制,可以達到“吃干榨凈、絕少浪費”的理想效果。
傳統(tǒng)施肥一般多注重氮肥的施用,近年雖已重視磷鉀肥的施用,但多采用基肥重施,俗稱“一炮轟”的方法,而該方法的缺陷是,大量施入的氮磷鉀肥,其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即為銨態(tài)氮或硝態(tài)氮離子、以磷酸鹽形式存在的磷酸根離子離子和化合態(tài)鉀離子,都因其溶于水而被作物吸收利用,也因之隨水流失,誠所謂,成敗皆因水。而一般作物前期需肥量小,大量施入的糞肥,除因農(nóng)家糞肥為結(jié)合整地施入便于作業(yè),使其獲得與土壤混合的較好機會外,還因其腐熟分解尚需一定時間,故適宜于作基肥且肥效較長。而化肥大量作基肥施入,其實是施肥的技術(shù)誤區(qū),應(yīng)予糾正。除須采用隨著植株生長不斷追施外,尚須掌握在葉生長期宜偏重氮肥,而鱗莖膨大期宜偏重磷鉀肥的原則,而總的氮磷鉀施肥比例,宜按2∶1∶2為宜。
采用每次灌溉都施肥的辦法,采用小水勤澆、小肥勤施的方法,以達到不斷補充植株對水肥的需求,并隨著埴株的生長,逐漸增加施肥量,以滿足植株對水肥的需求。
一些地方采用洋蔥—玉米—白菜 (或甘藍)一年三收套種摸式,往往將玉米套種提前至4月中旬播種,這樣就使洋蔥與玉米的共生時間達到2個月左右,尤其是窄中畦套種,由于玉米對生長后期洋蔥植株的遮光影響,洋蔥產(chǎn)量減少的損失往往等于套種玉米的收益,如若將套種玉米推遲至“五一”勞動節(jié)后,則可兼顧各茬作物,效果較好。
1)鱗莖膨大期增施磷鉀肥,可提高鱗莖硬度和光潔度,改善品質(zhì),提高商品性,增加耐貯性。
2)收獲前15天控制澆水。一般在田間植株有1/3倒伏時即不再澆水,這樣至洋蔥葉片完全枯萎達收獲期還有15~20天時間,這期間控制澆水,有利于減少鱗莖含水量,增加耐貯性。
3)晴天收獲、遮陰晾曬。收獲須選擇晴天,盡量輕運輕放,以減少鱗莖破損,并遮陰晾曬3~4天,可增加耐貯性。
4)剔除破損、雙心蔥頭。破損蔥頭易腐爛并誘發(fā)其他蔥頭腐爛。雙心蔥頭由于外皮養(yǎng)分向內(nèi)部多心鱗芽的不規(guī)則轉(zhuǎn)移,導(dǎo)致蔥頭外形發(fā)生變化,易開裂抽芽失去商品價值。雙心蔥頭也叫雙胞胎、多胞胎蔥頭,是指蔥頭包含兩個或多個鱗芽的蔥頭。辨別的方法是,凡不屬同心圓外形的蔥頭,一般多屬雙胞胎、多胞胎蔥頭,宜從速出售,不宜儲藏。
同朝鵬,同延齡,陜西辛辣種業(yè)有限公司,郵編714105。
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