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華
遙遠(yuǎn)的王村
李廣華
網(wǎng)上,偶然間看見一位同行寫到我與王村的故事,感慨萬千,馬上拿起電話,撥通了王村的滿意。湖南人嗓門高,她幾乎是喊著跟我聊的。其實,類似的電話,隔幾個月打一次,這種湘西情結(jié)并沒有因著歲月的流逝而消減。
王村,是湘西的一個古鎮(zhèn),有2000多年歷史,曾是湘西土司的駐地,名字很古老,聽上去也很鄉(xiāng)土??涩F(xiàn)在改成芙蓉鎮(zhèn)了,是因為在那里曾拍過電影《芙蓉鎮(zhèn)》,是劉曉慶和姜文主演的。當(dāng)?shù)貫殚_發(fā)旅游資源,將富有歷史感的地名改成今天的樣子。也不知那里的人后悔不,反正地圖上已經(jīng)找不到王村了。
與王村結(jié)緣,是因為曾在那兒住過一段時間,曾經(jīng)介入過少許的湘西文化,那里的人和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
1984年寒假剛過,天氣還處于寒冷之中,開學(xué)沒兩天,學(xué)校要組織去湘西采風(fēng)。聽到消息,同學(xué)們異常興奮,抓緊準(zhǔn)備行囊。出發(fā)是在一天傍晚,明亮的燈光下,月臺上擠滿了人,因為要乘坐赫赫有名的從北京開往長沙的“1次特快”,所以,每人都免不了激動,兩個班九十名同學(xué),幾乎坐滿了一節(jié)車廂。
列車緩緩移動,沒多久,有人唱起“車輪飛,汽笛叫,火車向著韶山跑,穿過峻嶺越過河,歡樂歌聲穿云霄……”眾人附和,歌聲隨火車的奔馳而愈顯高昂,后面是一首接一首。打水、掃地等雷鋒做的事,大家搶著干,晚上需要休息,很多人弄塊塑料布,鉆到座位底下,伴隨著隆隆的車輪聲進(jìn)入夢鄉(xiāng)。
次日一早,長沙到了。那時的長沙火車站是全國第二大車站,我們不放過這一機(jī)會,紛紛以此為背景拍照。在長沙停留幾日后,徑直去了韶山。這群在那個時代長大的人,對韶山很期待,每人都打量和彌補(bǔ)著過去聽說的卻未曾見過的紅色記憶,感悟著所受教育和實景的對接,盡管韶山的氣溫達(dá)到零度,寒冷和潮濕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火一樣的熱情。
這次的任務(wù)是到湘西搜集土家族民歌。出發(fā)前兩個班分成四個組,一班對山組、二班的叫什么組記不清了,兩班拼成個王村組、留縣城的為“老弱病殘”組。
我和一位老師帶領(lǐng)王村組,20余人,幾日后,從永順縣城出發(fā),坐汽車顛簸三個多小時,下到百余里外的王村公社。身上只帶著介紹信,再沒有其他證明。縣里事先給王村打去電話,我們被安排在鎮(zhèn)上一個叫“酉水旅社”的小旅館,文管所還雇一位土家族大嫂給我們做飯。
古鎮(zhèn)王村有條石板街,青石鋪就,穿鎮(zhèn)而過,經(jīng)歲月的多年磨礪,早已高低不平,走在上面,仿佛是穿行在湘西歷史的長河中。石板街兩側(cè)的老房子是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木樓等。路邊有口井,是泉水滲出的,鎮(zhèn)上的居民都吃那里的水,我們經(jīng)常到井臺去取水。約有一華里長的石板街,一頭通向鎮(zhèn)邊流過的酉水,河岸碼頭的幾十級臺階上,常能看到腳夫從船上卸貨、挑擔(dān)的場景,和許多電影中的鏡頭沒什么區(qū)別。對岸是古丈縣,不遠(yuǎn)處有火車經(jīng)過,很多永順人從那座鐵路橋上步行去古丈。另一頭通向鎮(zhèn)上的小廣場。說是廣場,其實就是一片空地,由各式店鋪圍攏而形成,那是村民趕場的地方。
每逢日歷上帶有3、6、9的日子,是王村的集市,十里八村的山民,背上背簍,翻山越嶺,到鎮(zhèn)上來趕場。山民們背來自家做的食物或采摘的山貨,換去生活所需。
隔幾日,廣場上便會熱鬧起來,我們知道趕場的日子到了,前去觀看土家族山民交易的場景。偶爾,買碗米豆腐嘗嘗,一碗兩角錢。湘西的米豆腐又滑又嫩,白白的,吃起來爽滑,只是湯汁里辣椒多了些,外地人一下難以適應(yīng)。電影《芙蓉鎮(zhèn)》的拍攝,是在我們離開兩年后的事,劉曉慶扮演角色的“胡玉英”米豆腐原來并沒有,是拍攝后叫開的,米豆腐早就有,只是那時還沒有響亮的品牌而已。
王村的柚子酸中帶甜,汁濃爽口,我們用半生不熟的湘西話,跟老鄉(xiāng)買,那時的人還沒有經(jīng)過市場經(jīng)濟(jì)的歷練,基本不講價,說多少是多少,一個柚子兩角錢。老鄉(xiāng)覺得賺了,我們感覺物有所值。
早春是枯水季節(jié),有條小河從古鎮(zhèn)南邊流過,涓涓細(xì)流,匯入酉水。河中溪流的寬度,可邁步跨過,對岸高地上,有個六角亭,亭中豎立著一個大碗口粗的六角銅柱,上面鐫刻著古代湘西土司制度的珍貴史料,是國家級文物。王村為秦漢時期酉陽城保留下來的一處活化石,水路上可通川黔,下可達(dá)湘鄂,史稱“酉陽雄鎮(zhèn)”。公元940年,楚王馬希范與溪州刺使彭士愁打了多年,未分出勝負(fù),只好媾和,結(jié)盟分治,遂動用5000斤銅,鑄造銅柱為證,稱作“溪州銅柱”。我們?nèi)r,銅柱無人看管,可以近前撫摸,觀看上面的小字。
酉水旅社緊鄰石板街,為一處老房子,木制小樓,外面黑乎乎的,上下樓或在樓板上走動,會發(fā)出“嘭嘭”的響聲。我們男女二十多同學(xué),住滿了樓上的兩個大間。木板隔墻并不嚴(yán),隔壁說話能聽得一清二楚,誰有事,喊一聲即可。
睡在這樣的房間里,晚上寒風(fēng)颼颼,還有老鼠搗亂,怕被老鼠咬,很多人睡時會將頭蒙上。有時半夜睡著睡著,突然聽到有人喊:“老鼠,從我頭上跳過了。”聞此呼喊,頓感毛骨悚然。
外面的人很少到來,一群陌生人的出現(xiàn),給平靜如水的山寨帶來了一絲波瀾,村民們驚詫地審視著這些行為、裝束、語言都有別于他們的山外來客。開始,怯生生地打量,后來給我們唱民歌,到完全相熟后,一些村隊干部和山民誠懇地對我們說:“你們從北京來,請給黨中央和毛主席捎個信,我們會好好地生活的!”面對如此坦誠和信任,再想想自己的身份,我們不知道該說什么好,只是感動著,同時也難免會使人產(chǎn)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覺。
土家族的民歌種類繁多,有勞動歌、儀式歌、盤歌、上梁歌、苦歌、情歌、哭嫁歌等幾十種,那里上點年紀(jì)的人都會唱,幾乎是隨口就來,唱民歌簡直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最讓人感興趣的是情歌,異常豐富,分:初戀歌、熱戀歌、接郞歌、送郎歌等,一般是表達(dá)男女追求愛情的意思,間或也有為愛情而抗?fàn)?、愛慕偷情之類的?nèi)容。那時的我們,好奇心極強(qiáng),充滿著新鮮感,但山民們唱起來,并沒什么不好意思的感覺。
昏暗的燭光下,老人們咿咿呀呀地用原始蒼涼的腔調(diào),演繹著湘西古老而濃郁的遺存,虔誠的我們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記錄在小本上,限于條件,其唱腔、韻律、聲音還沒有辦法存留下來。老人們一首接一首地唱,其投入的樣子,不像是應(yīng)邀給我們唱的,倒像是自己在訴說什么。在他們面前,我們反倒成了牙牙學(xué)語的嬰兒,對原本屬于他們的民歌,感到新鮮的同時,需要認(rèn)真地咀嚼。他們隨口而出,是娘胎里帶來的,還是自幼耳濡目染?或是其自身的體驗?外人該如何體味出這些年邁老者的內(nèi)心世界呢?很多情歌聽起來確實優(yōu)美,意境深遠(yuǎn),也在深深地感動著年輕的我們:
“桃花開,梨花開,阿妹歸去何時來?有人來往傳個信,沒人來往托夢來?!?/p>
“妹有心來郎有意,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自有船來行?!?/p>
孕育土家人多彩民歌的山山水水,尚處于原始狀態(tài)。漫山遍野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曲折的山路逶迤穿梭,行走其間,仿佛人也融入了綠色之中。小溪從山崗上跳下,如白色緞帶,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匯集到酉水河中。吊腳樓矗立河邊,暗暗的色調(diào),彰顯莊重和沉穩(wěn)。不遠(yuǎn)處,舒緩的山嵐在飄逸的云霧中,露出尖頂,遠(yuǎn)遠(yuǎn)望去,如同一幅水墨畫。
白天,同學(xué)們下去到各大隊去搜集民歌,晚上回來伴著蠟燭整理。鄉(xiāng)下不通電,又多陰雨,每人配帶雨靴、手電、蠟燭等用具,風(fēng)雨無阻。至于工作壓力,沒感覺有多大,很多時候是出于好玩。
一天早上,我和其他四五個同學(xué)為開辟新戰(zhàn)場,按地圖所指,翻山越嶺,計劃到科皮村去采風(fēng)。一路走,山色變幻,杉木林崗,河水清流,美不勝收;放眼望,竹林翠海,成片搖曳,讓人目不暇接??赡苁菍χ車木吧^于專注,我們在一個岔路口走錯了路,多走了幾里冤枉路,等真正摸到科皮村時,已至正午,人困馬乏,饑腸轆轆,顧不得找什么村干部,路邊就近敲開一戶人家的大門。
一名土家族女孩,好奇地打量著這幾個陌生人。聽了介紹,笑盈盈地將我們迎進(jìn)門,讓大家先坐下,轉(zhuǎn)身動手做飯。她說等吃完了,再叫村里會唱民歌的人來。
女孩叫滿意,是家里的獨苗,說話利落,笑聲爽朗,完全沒有山里人靦腆怯生的樣子。滿意的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里的主要農(nóng)活均由滿意來承擔(dān),平時種田,還要到山上去砍樹,然后扛著送到酉水河里去放排。
滿意從火塘上取下懸吊著的土家族臘肉,熏垢掛得厚厚的,乍一看,還真難有食欲??晒稳ケ韺?,暗紅色的肉質(zhì)顯露出來。用臘肉炒青菜,味道十分鮮美。這些食物,平時他們也舍不得吃,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一口,卻拿出來招待我們,感動得大家不知說什么好。從她的舉止,我們似乎看到了爽朗笑聲背后的那顆善良的心。
滿意用土家人特有的熱情招待我們后,急著聯(lián)系村里的老人。幾位老人被請到她家,為我們唱民歌,她不時地翻譯,一下午時間,搜集到好多首古老的民歌。那凄婉的歌聲里充滿了土家人辛酸的往事,也讓那特有的音調(diào),為數(shù)不多地展示給我們這些專程趕來搜集的外地人,可惜沒有錄音機(jī),我們只能記下文字的內(nèi)容。
太陽快落山時,我們提出告辭,滿意不同意,她讓大家住下來,晚上還可以再叫來幾位老人唱。見她如此執(zhí)拗,機(jī)會難得,我們便留了下來。
她有個好朋友叫歸歸,兩人一起長大,形影不離,無話不談。晚上滿意去歸歸家住,我、張潔、小蔣、錫剛幾個人擠在她家床上,過了一夜。
從不相識,到氣氛融洽,大家為結(jié)識這樣一個山村的女孩而高興。滿意家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泉去背,難為情的我們也想幫幫她,跟著去背水。杉木桶有一米多高,一桶水足有六七十斤重,我們最有力量的朱同學(xué)試試,背起來還挺費勁,可滿意卻背得輕松自如。
滿意聽說我與她母親同姓,按照當(dāng)?shù)氐牧?xí)俗,笑盈盈地稱我為大表哥。
兩天的搜集活動,讓我們收獲了很多在其他村難以收到的民歌,同時也熟悉了滿意和歸歸。臨別,她倆順著山路,將我們送出好遠(yuǎn),大家相約幾日后王村見。
一對山區(qū)的小姐妹,和遠(yuǎn)道而來的一幫學(xué)生如此這般地成了好朋友。每到趕場,她倆也趕十幾里山路,來王村看望大家。每次來,同學(xué)們會留兩人吃飯,有時還住下。酉水旅社里,經(jīng)常會飄出歡快的笑聲。后來,還有幾個同學(xué)到科皮去搜集,像投親戚似的,直奔滿意家。
面對浩若煙海的王村富藏的民歌,同學(xué)們近兩個月的搜集,僅是見到冰山一角,盡管每人記滿厚厚的幾本。終于,采風(fēng)生活要結(jié)束了,我們要返回永順縣城休整,與其他組匯合。滿意和歸歸趕到王村相送,大家送她倆每人一個影集,作為紀(jì)念。
永順的休整是整理和總結(jié),忙碌幾天后,我們即將踏上返回的路程,可誰也沒想到,在即將離開的前一天,滿意和歸歸又坐班車,來到縣城相送。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著我們,也讓其他小組的同學(xué)們羨慕不已。當(dāng)汽車發(fā)動的那一刻,她倆望著徐徐離開的班車高喊:“回去不要忘記我們!”
一個人對異地的印象,總是會因人、因事或因景而形成,那情愫往往是深藏心底的,時間越久,越像古董一樣地珍視。在這一或長或短的過程中,歲月會剝?nèi)テD難困苦的外殼,留下濃汁般的美味內(nèi)涵。
“回去不要忘記我們!”一晃近三十年過去,這句話仿佛猶在耳畔。開始幾年,尚有書信往來,后來便失去了聯(lián)系。
幾年前,經(jīng)多方打聽,費盡周折,得到滿意的電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撥通了電話。那頭,一個中年的聲音傳來:“大表哥,還好嗎?我在廣西打工?!?/p>
一句“大表哥”,叫得聲聲切切。
我問:“境況如何?”
她回答:“不太好!”
問及家里情況,她告訴我,后來她家從科皮搬到王村鎮(zhèn),新蓋四層小樓,養(yǎng)育四個子女。
“能幫你些什么?”
快人快語的滿意,讓給她兒子小向找點事做。據(jù)滿意講,小向?qū)W過廚師,主要是在廚房切菜。按他的特長,我們馬上聯(lián)系,找到一份做廚師的活兒。
接小向時,在出站口,我在想:孩子會長得什么樣?會有他媽媽的影子嗎?
一見面,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像與不像他媽媽上了。小向個子不高,人也很單薄,話語不多。他拿出滿意捎來的木瓜,還有親手繡制的鞋墊,每人一雙,讓人充滿了感動。吃過飯,帶小向到商場,買幾件衣物和背包,那一刻,似乎心里滋生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小住幾日后,小向要出去打工了,我們叮嚀他好好做,掙些錢貼補(bǔ)家。那是一個度假山莊,遠(yuǎn)離城市的喧囂。做了一段時間,由于飲食不習(xí)慣等原因,小向還是沒能堅持下來。
電話里,滿意的嗓門總是那么高,濃重的尾音拉得很長。她多次邀請去玩,我們也很想去看看湘西的變化,看看王村和滿意??墒聞?wù)繁忙,幾年下來,終未能成行,計劃一拖再拖,似乎成了一個遙遠(yuǎn)的夢。
王村的遙遠(yuǎn),并非距離上的,而是時間上的遙遠(yuǎn)。如今,早已人到中年的滿意,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事,不知還有多少當(dāng)年將一群陌生人迎進(jìn)家門、幫助搜集民歌、歡聲笑語時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