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杰弗里·利奇專訪

      2014-03-11 09:04:00湖南商學(xué)院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吳良平編譯
      語料庫語言學(xué)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語言學(xué)語料庫語法

      湖南商學(xué)院/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吳良平 編譯

      杰弗里·利奇專訪

      湖南商學(xué)院/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吳良平 編譯

      編者按

      為緬懷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教授,本期《語料庫語言學(xué)》雜志特設(shè)紀念專欄,并編譯2006年6月9日利奇教授在西班牙接受的一次學(xué)術(shù)訪談。該訪談刊載于《亞特蘭蒂斯》(Atlantis)雜志第29卷第1期143-156頁。本刊對采訪者西班牙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xué)佩特約教授(Paloma Pertejo)授權(quán)編譯表示謝意。

      佩特約:利奇教授,首先歡迎您來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xué)。

      利 奇:十分感謝。

      佩特約:很榮幸您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同意采訪。您是首次來西班牙嗎?

      利 奇:哦不,我來過西班牙幾次。事實上,我曾拜訪過西班牙很多學(xué)府,如馬德里、巴塞羅那、塞維利亞、薩拉曼卡等地的大學(xué)。這次來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我期盼已久。

      佩特約:如您不介意,我想把這次采訪分兩部分進行,前一部分著重您的教學(xué),后一部分著重您的研究。首先,您可以大致談?wù)勀慕虒W(xué)情況嗎?您已退休,但是否還從事一些教學(xué)?

      利 奇:我還從事一點教學(xué)。我的職位在英國大學(xué)里被稱為“榮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其實就是退休的一種委婉說法。但這樣的職位好處很多,你可以在系里保留一個小小的辦公室,有自己的電腦,自己的書,還可以使用復(fù)印機、圖書館等設(shè)施,這讓你感覺自己仍在學(xué)術(shù)圈。我可以在系里作自己的研究,偶爾教點書,不致技藝荒疏。現(xiàn)在還帶著一名博士生。

      佩特約:請問在語言學(xué)方面,您將誰視為授業(yè)恩師呢?

      利 奇:我不太確定可以把誰視為你所謂的恩師,但我說一下當初步入學(xué)術(shù)殿堂時對我影響至深的兩位學(xué)者。一開始我在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任講師,當時那里有兩位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一位是Michael Halliday,他常以M.A.K.Halliday署名發(fā)表文章,另一位是Randolph Quirk。他們都是系里的重量級人物。我常想,如果當時他們不在那兒,我能否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我真的說不好。當然,我最愿意稱Randolph Quirk為我的恩師,他對我思想影響最大,同時也在事業(yè)上提攜了我。

      佩特約:我想蘭卡斯特大學(xué)的學(xué)生一定也是以是您的弟子為榮。您在語言學(xué)的教學(xué)過程中遇到過一些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呢?

      利 奇:我認為人們?nèi)狈φZ法重要性的認識是我遇到的最大問題。特別是在說英語的國家,包括英國,語法不大受人待見,學(xué)生們唯恐避之不及,甚至我自己系里的同事也常常貶低語法。教這門受人冷落的課程有點像在費力爬山,這或許是我遇到的最大問題。語言學(xué)的其他分支可能頗受學(xué)生歡迎,但語法不是。

      佩特約:您認為這種情況全世界其他大學(xué)都這樣嗎?還是僅限于英國?

      利 奇:最近我注意到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情況。就整體而言,在英語為非母語的國家,語法被視作重要的基本功,不教語法,就像不用骨架教人體學(xué)一樣。但如果英語是母語,人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語法不重要。這種事實存在,但不必擔(dān)心,因為這種情況我們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

      佩特約:聽起來很有意思。這些年中,您是否在與學(xué)生的交往中也有所獲益?

      利 奇:跟學(xué)術(shù)界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認為自己從研究生的教學(xué)中獲益最多。不是說我不喜歡本科教學(xué),而是因為研究生教了我更多東西,尤其是那些我所指導(dǎo)過的博士生。作為一名英國人,我并不是一名出色的實用型語言學(xué)家,懂的語言種類也不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學(xué)生常常向我講述他們自己的語言,談?wù)撃撤N理論或描寫方法該如何應(yīng)用于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對我很重要。以禮貌原則為例,你知道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中何種禮貌理論最恰當嗎?學(xué)生們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從中受益匪淺。

      佩特約:您認為該如何把語言學(xué)與語言教學(xué)結(jié)合起來?

      利 奇:這是個百萬英鎊的問題,對此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是嗎?沒錯,我認為語言學(xué)應(yīng)當有助于我們對所學(xué)語言進行描寫,這絕不是無關(guān)痛癢的問題。語言描寫越充分,解釋越到位,學(xué)習(xí)語言時就能事半功倍。當然,語言描寫需要給學(xué)生或老師有個合乎情理的解釋。這些語言學(xué)上的抽象描寫通常需要簡化,或至少針對教學(xué)情況進行優(yōu)化。我在編寫英語語法時一直想盡力做到這一點。我編寫語法,一直以老師和學(xué)生能受益為出發(fā)點。

      佩特約:現(xiàn)在我們談?wù)劦诙€話題。如果您要把自己描述成一名語言學(xué)家,您如何描述和評述自己呢?

      利 奇:首先,我的研究取向是相當經(jīng)驗主義的(empiricist)。我的意思是,“經(jīng)驗”這個詞,尤其是經(jīng)驗主義者這個詞,常被視作貶義詞。當然,我不想被視作一名極端的經(jīng)驗主義者。只是在語言研究中,我總試圖去解釋觀察到的事實,脫離語言事實研究語言,那太抽象了。這種思想貫穿了我的學(xué)術(shù)生涯,我一直面向文本,面向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我對形式、功能都抱有興趣,所以不管是研究語法還是語料庫語言學(xué),抑或文體學(xué),我都一直從同一硬幣的兩面,即形式與功能,齊頭并進。我認為既不能離開形式去研究功能,也不能離開功能去研究形式。這是我的學(xué)術(shù)立場。

      佩特約:哪些語言理論對您的影響最大?這方面的理論可能會很多,您給我們大致講講?

      利 奇:早期我受Michael Halliday影響很大。我們曾是同事,歲數(shù)上他長我10歲左右。同時,一定程度上,我還受過Chomsky生成學(xué)派的影響,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在麻省理工呆過一段日子。這是我學(xué)術(shù)生涯早期的兩大影響。后來,語用學(xué)方面我又受日常語言學(xué)派哲學(xué)家Searle和Grice的影響。再后來,受認知學(xué)派和基于用法的(usage-based)學(xué)派的影響,如受加州的認知語言學(xué)家們所作研究的影響。

      佩特約:從始至今,您的學(xué)術(shù)思想是否具有某種連貫性?

      利 奇:是的,確實是這樣,我剛才其實已經(jīng)提到過,即從形式和功能的角度來觀察語言。事實上,我研究的所有領(lǐng)域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以我早期感興趣的文體學(xué)為例,我認為僅研究詩歌、小說的形式,如小說家選擇了什么樣的語言,是不夠的。我們要問,作者為什么選擇這種語言形式?選擇特定語言形式會產(chǎn)生怎樣的解釋或文體效果?再來看語料庫語言學(xué),關(guān)于語言在不同文本、不同情境的使用會得到很多形式上的信息,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能解釋出點什么。舉個例子,我們觀察到在所有口筆語語料庫中,口筆語在語法上都表現(xiàn)出了使用上的差異。我們就想:這些差異的功能是什么?為什么書面語語法中有這些特定形式,但在口語中又有不同抑或相關(guān)的形式?我認為這同樣也適用于語用學(xué),我開始對比語義學(xué)(即語言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學(xué)(即社會語境下的意義),再次遇到了這種二元性。

      佩特約:您認為總體而言,語言學(xué),或者說語言學(xué)家,在哪些方面對現(xiàn)代社會作出了貢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當下有一種觀點,可以稱為“語言學(xué)無用論”,語言學(xué)家不是“真正的”科學(xué)家,不能為社會進步和發(fā)展作出貢獻。英國的情形或有所不同,但在西班牙恐怕如此。

      利 奇:噢,是嗎?很多其他學(xué)科其實也同樣有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問題。一方面,從實用的角度,我們可以給出一個令很多人滿意的答案?;蛟S對那些送孩子上大學(xué)的父母們,你可以說:“瞧,理解語言對語言教學(xué)和語言學(xué)習(xí)太重要了。它對翻譯也很重要,眾所周知,翻譯是歐盟的一項重要活動。我們?yōu)楹尾煌ㄟ^研究語言去幫助這些不同領(lǐng)域呢?”我的意思是,想想言語缺陷,我們是否能夠通過語言學(xué)來理解它的機制?再想想軟件開發(fā),例如語音識別軟件,能幫助很多有語言障礙的人。諸如此類的實際用途有很多。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更抽象和普通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想想語言對人類自身狀態(tài)的重要性。我想不出還有什么比使用語言的能力對界定人類屬性及行為更為重要。再有,我們所有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結(jié)構(gòu)都高度依賴于語言以及語言交流。因此我認為,忽視語言就意味著忽視了人類自身最為重要的一面。

      佩特約:那么,您認為語言學(xué)家是科學(xué)家嗎?我的意思是我們能否把自己稱為科學(xué)家?還是我們與眾不同?

      利 奇:這個問題我不知如何回答??茖W(xué)家是在實驗室工作的人,穿著白大褂,做著各種奇特的實驗,諸如此類。語言學(xué)家一般不是那樣子的。我們認為最典型的科學(xué)家是自然科學(xué)家,他們都研究自然界,不管是生物學(xué)家、化學(xué)家還是物理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大不相同,他們更像社會科學(xué)家,譬如心理學(xué)家和社會學(xué)家。不錯,我們是某種類型的科學(xué)家,只是我們面對的是某些特殊的課題。我并不是說作為一名自然科學(xué)家就很容易,他們會用到數(shù)學(xué)知識,是很高雅的研究。我們數(shù)學(xué)用得不多,我們是語言學(xué)家,必須使用語言,要面對一種循環(huán)論證。所有科學(xué)家都使用語言,語言是他們最重要的裝備,但是語言學(xué)家情況特殊:我們實際上試圖通過語言去解釋語言,我們因此陷入了循環(huán)論證。這導(dǎo)致我們建立的模型既不容易證實也不容易展示。要證明我們的論點、模型和理論會碰到很多問題,那種情形可能不會發(fā)生在其他科學(xué)家身上。還有一個事實,語言學(xué)天生是跨學(xué)科的。如果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回到喬姆斯基革命的時代,會有人相信我們可以設(shè)法把語言和意義、社會、語境隔離開來,僅用邏輯和數(shù)學(xué)對其進行研究,用那種方式劃定要解釋的領(lǐng)域。我認為,用那種方式研究語言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語言天然地分布在多個學(xué)科的邊界處。因此,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困難比自然科學(xué)大得多。

      佩特約:展望未來,您預(yù)測語言學(xué)這個領(lǐng)域?qū)l(fā)生什么?

      利 奇:我猜你可能期待我在這里用上“語料庫”這個詞!沒錯,差不多從1970年開始,我就涉足語料庫研究。甚至在語料庫語言學(xué)這個術(shù)語發(fā)明前,我就在作某種原始的語料庫研究。正如有些人說的那樣,“語料庫革命”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影響到了語言學(xué)的主流思想,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較以前是一大進步。我認為人們會像語料庫語言學(xué)所作的那樣,通過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的巨大潛能來研究語言,這一點將會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自然。但在未來,我們可能不會依賴像布朗語料庫和BNC語料庫那樣的經(jīng)典語料庫概念,這些語料庫通常大小有限、設(shè)計嚴謹,代表一個特定時間的語言。隨著時間推移,語言數(shù)據(jù)越來越容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其他途徑獲得。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夠抓取手機短信之類的語言。大量的語言數(shù)據(jù)以數(shù)字形式在流動,要是我們能夠抓取就太好了。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大量的語言在我們身邊流淌,數(shù)量之大,難以想象。這是一個新領(lǐng)域,一個我們會碰到麻煩的領(lǐng)域。另一方面,我們有可能創(chuàng)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觀察力的新理論,我們會比以往更多地從概率角度、數(shù)學(xué)角度對語言進行理解,這是我的預(yù)見。理論層面上,我不知道將會走向何處,但我想未來的語言學(xué)家在構(gòu)建理論時會融入更多概率思想,我們恐怕會比以往更像統(tǒng)計學(xué)家。

      佩特約:好的,讓我們拭目以待。您曾在不同的語言學(xué)領(lǐng)域耕耘過,語法、文體學(xué)、語義學(xué)、語用學(xué),當然還有計算語言學(xué)和語料庫語言學(xué)。您能講講這種廣泛的興趣是如何產(chǎn)生的嗎?

      利 奇:有這么多的興趣,貌似很難,而在我那個年代,卻極其自然。上世紀60年代我當大學(xué)講師,開始研究工作,那時英國只有少數(shù)的幾個語言學(xué)系,我記得當時只有一兩個,而且語言學(xué)還不是本科生的科目,語言學(xué)方面的期刊也很少。與那時相比,現(xiàn)在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的大學(xué)在教授語言學(xué),期刊成百上千,甚至有些期刊專門針對某些領(lǐng)域,如社會語言學(xué)、語用學(xué)和心理語言學(xué),語言學(xué)領(lǐng)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F(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那時所有語言學(xué)知識盡在掌握之中,人們可以創(chuàng)新理論,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噢,我們搞點語義學(xué)吧,最近還沒人干過呢?!蔽艺沁@樣開始了我的研究工作。

      先說文體學(xué)吧。當我在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有人對我說:“你得教這門新生的修辭學(xué)課程”。我想:“好啊。修辭?或多或少與文體學(xué)有點類似,我可以嘗試著把這門修辭方面的傳統(tǒng)課程變得與時俱進,我可以把語言學(xué)方法應(yīng)用到文學(xué)上,談?wù)撜Z言風(fēng)格?!蹦菚r我正好與Randolph Quirk及其團隊的其他成員共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可能對語法視而不見。因此,在與他們共事和交流中,我又涉足了語法。甚至語料庫語言學(xué)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的,雖然我沒有直接參與。Randolph Quirk當時建立了第一個現(xiàn)代英語語料庫“英語用法調(diào)查”(Survey of English Usage)語料庫。那是在1959年,遠在計算機廣泛使用之前。我的意思是,Randolph Quirk并沒有想著要把這些文本輸入計算機中,他只是把它們放置于巨大的金屬檔案柜內(nèi)——那個年代對這些小紙片進行標注,工作非常繁重。我就這樣對語料庫產(chǎn)生了一些最初的興趣。

      正如我所說,開始涉足語義學(xué)是因為我和Michael Halliday曾在一個學(xué)院。那段時期人心激昂,人們試著用Halliday的理論去創(chuàng)立新的語言研究方法。我認為可能的研究領(lǐng)域是形態(tài)學(xué)或語義學(xué),當時想:“沒有多少人在作語義學(xué),我可以問問Michael Halliday本人?!蔽覇査骸澳阏J為我研究哪一個領(lǐng)域更好一些?”他回答說:“哦,我認為語義學(xué)更有價值。”我就這樣開始了語義學(xué)研究。

      我研究語用學(xué)是因為語義學(xué)。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也就是1976年左右,在生成語法框架內(nèi),同時也在更大范圍內(nèi),語用學(xué)變得炙手可熱。人們發(fā)現(xiàn)語義學(xué)這個領(lǐng)域不能令人滿意:要區(qū)分語義很困難,我們不能像對待語法結(jié)構(gòu)一樣,從子類、結(jié)構(gòu)等角度來處理意義。另一方面,意義是觀察世界的一扇窗口。通過語言交際,意義也是觀察社會互動的一扇窗口。這就產(chǎn)生了語義學(xué)(即基于語言結(jié)構(gòu)的意義)和語用學(xué)(即基于語言和語境互動的意義)之間的區(qū)別。這些都是當時的重要議題,我也涉身其中。我記得上世紀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是語用學(xué)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我對語料庫語言學(xué)的興趣,如前所述,一定程度上始于上世紀50年代后期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但我自己并沒真正開始研究語料庫語言學(xué),直到我轉(zhuǎn)入蘭卡斯特大學(xué)。那時,蘭卡斯特大學(xué)還是一所非常年輕的大學(xué),辦學(xué)才5年,幾乎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聲譽,也談不上什么研究特色。我們四五個人圍在桌子邊,大家都剛剛?cè)肼?,和學(xué)校一樣,相當年輕。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將蘭卡斯特繪到學(xué)術(shù)版圖上以示我們的存在?”我的提議是: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創(chuàng)建一個語料庫,以與美國布朗大學(xué)Nelson Francis及其同事開發(fā)的語料庫相匹配。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計算機語料庫,規(guī)模達到一百萬詞。我們是否可以為英國英語做同樣的事情,建一個旗鼓相當?shù)恼Z料庫呢?這就是我們決定要做的事情。這項工作不容易,但至少讓我們在語料庫語言學(xué)這個領(lǐng)域起航了。其實正如我所說,語料庫語言學(xué)在那時還沒有真正確立為一個領(lǐng)域,還處在拓荒階段。

      佩特約:沒錯,但您確實成功地將蘭卡斯特標到了地圖上!我認為您事實上已經(jīng)回答了我下一個想問的問題,但我還是要問。有沒有不用語料庫也可以作的語言學(xué)研究?不使用語料庫的語言理論研究是否可靠?

      利 奇:我不確定我是否已經(jīng)回答了你的問題。語料庫語言學(xué)家可能會有點偏執(zhí),會對語料庫上癮,很自然,我把自己定格為語料庫語言學(xué)家。但事實上還有其他觀察語言的手段,不是嗎?我的意思是,我們所有人都在某種程度上依賴直覺,盡管完全依賴本族語者的直覺存在缺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研究范式,就是“走進田野”,即所謂的田野調(diào)查的范式。人們走到說語言的某個地方去收集該語言社區(qū)的口語資料,他們不一定采用語料庫的形式,而可能采用問卷調(diào)查等方式。此外還有一種和心理語言學(xué)相關(guān)的誘導(dǎo)實驗?zāi)P停陬愃茖嶒炇业沫h(huán)境下從人們那里誘導(dǎo)出語言形式。所有這些都是在從事語言學(xué)研究,都在試圖解釋我們觀察到的語言證據(jù)。如果我們建立某種理論,最終我們應(yīng)能找到一些可以觀察到的證據(jù)來支撐;否則我們就要修正我們的理論,然后進一步尋找證據(jù)。這其實是我們從自然科學(xué)那里學(xué)來的科學(xué)范式。沒錯,一定要有某種形式的數(shù)據(jù)。語料庫湊巧是當今一種方便而又豐富的數(shù)據(jù)資源,但當然不是唯一資源。有些人可能會說語料庫是一種受限的數(shù)據(jù),因為我們從語料庫語言學(xué)那里得不到多少與語境相關(guān)的信息。因此,還有另外一種范式,人們稱之為民族志的方法,能收集豐富的語境相關(guān)信息,這也是一種觀測證據(jù)。所以,收集證據(jù)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只有語料庫方法,只不過語料庫語言學(xué)方法近幾十年來發(fā)展最為迅猛。

      佩特約:您一直都在創(chuàng)建和標注不同的語料庫。在此過程中,您必須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利 奇:最大的難題是早期在蘭卡斯特大學(xué)工作時遇到的,當時情形非常不樂觀。學(xué)校規(guī)模不大,沒有什么先進的計算設(shè)備,人們想當然地認為計算設(shè)備僅對自然科學(xué)有用,對人文學(xué)科沒用。在說服人們相信語料庫是個有價值的東西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人們會問:“語料庫有什么用?。俊痹谏暾堈n題資助方面也是困難重重,因為當你投身語料庫語言學(xué)后,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單干不來,需要建立一支團隊,這樣你就需要支付這些研究人員一定的報酬。對我而言,最麻煩的事是版權(quán)問題:要設(shè)法從版權(quán)所有者那里得到許可,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材料收入語料庫。當我們在建Lancaster-Oslo-Bergen(簡稱LOB語料庫)語料庫時,這些困難顯得尤其突出。這個語料庫現(xiàn)在被稱作LOB語料庫,原意是要建一個與美國布朗大學(xué)語料庫匹配的英國英語語料庫。任務(wù)異常艱難,最終我不得不放棄。好在挪威的一些學(xué)者,尤其是Oslo大學(xué)的Stig Johansson,伸出了援助之手,幫我將LOB語料庫最終建成。這就是為什么它的名字是Lancaster-Oslo-Bergen語料庫。

      佩特約:我們都知道您對語言變化很感興趣,并對英語的最新變化作了許多研究。您能簡單介紹一下當代英語最突出、最顯著的變化嗎?

      利 奇:是的,我一直在研究語法,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四個互相匹配的語料庫,包括前面我已經(jīng)提到的布朗語料庫、LOB語料庫,以及后來由Christian Mair及他的弗賴堡大學(xué)團隊建立的FLOB和Frown語料庫。不管怎樣,這四個語料庫都為研究英語語法的變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雖然它們只能回答書面語方面的問題,但我們也可從口語中獲取一些其他證據(jù)。那么,英語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整體而言,三十年時間并不長,所以變化主要發(fā)生在使用頻率方面。僅從使用頻率看,一些變化還是相當顯著的。我簡單說一下英語情態(tài)動詞,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里使用頻率一直在下降。尤其是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情態(tài)動詞,像may、must和shall,其中一些使用頻率實際減少了40%,這是一個相當顯著的變化。另一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所謂的半情態(tài)動詞,像have to、need to和want to,或者按它們的流行美式讀音,hafta、wanna或gonna等,它們的使用率一直在增加。也許這并不令人感到驚訝,因為人們認為這是新一波的英語語法化,幾乎就是語法化的典型實例。我認為其他語法化現(xiàn)象還有動詞進行時使用的增加,尤其是現(xiàn)在進行時。另一方面,所有格方面,帶所有格符號(’s)的所有格形式使用頻率正在增加,相應(yīng)地,of所有格正在減少。這些都是正在發(fā)生的變化類型,當我們對此進行解釋時,我們使用以-isation(-化)結(jié)尾的單詞,所以產(chǎn)生了我提到的各種不同的-isation(-化):語法化(grammaticalisation),以及口語化(colloquialisation),Christian Mair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東西。許多這些變化可暫時與書面語一直受說話方式影響的假設(shè)相聯(lián)系,因此,書面語有正變得越來越口語化的一面,但不是所有方面。另一個“-化”是美語化(Americanisation)。很明顯,在這些變化中,美國英語總是走在前面,例如,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美國英語的變化總是比英國英語快一些。是的,還有其他一些“-化”——“民主化”(democratisation)——must使用頻率減少的一個原因也許就是其太有命令的意味。說You need to submit your paper tomorrow(你需要明天提交論文)比You must(你必須明天提交論文)更不傷及面子。民主化也適用于縮小說話人群間的差異。當然,也適用于性別差異。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所謂通用第三人稱代詞的he的使用頻率正在下降,在口頭語中,如A teacher must make up his own mind about this(一個老師對此必須有他自己的主見),這類his/he的使用正在減少。相反,更傾向于使用單數(shù)they,例如A teacher must make up their own mind(一個老師必須有他自己的主見)。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單數(shù)they在英語中完全是一個全新事物,至少從莎士比亞以來它就在英語中存在了,但其使用頻率正在增加。雖然許多人認為不合語法,但它確實避免了性別歧視。以上是幾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其中的一些可以預(yù)料,有一些卻不為人知。對通用義he使用頻率的減少,人們已經(jīng)有所察覺,但對于情態(tài)動詞的減少和所有格的增加,我想并不是每個人都覺察得到的。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至少傾向于認為語法或多或少是不可改變的,幾個世紀都保持不變,但事實并非如此。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情態(tài)動詞仍是英語中最常用的一類單詞,我們不可以誤認為現(xiàn)在就可以停止教授can、will和would之類的單詞了。

      佩特約:您參與了基于語料庫的《朗文英語口筆語語法》(1999)一書的編撰,該書專門描寫了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涵蓋了對話、小說、新聞和學(xué)術(shù)寫作四個語域。您覺得它是這類語法書的首創(chuàng)嗎?您覺得這本身是一個里程碑嗎?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認為它是一本類型迥異的語法書。

      利 奇:是的,這本書被許多人所接受,認為這是基于語料庫的語法的一個重要突破。回顧20世紀前幾十年的歷史,Otto Jespersen等學(xué)者都在寫以語料庫為基礎(chǔ)的語法,因為他們的語法是以真實的語言使用實例為基礎(chǔ)的。同時,所謂的夸克語法,如《當代英語語法》(1972),部分是基于“英語用法調(diào)查”。因此,基于語料庫的語法并不是新事物。1990年,John Sinclair和他伯明翰大學(xué)的團隊出版了《柯林斯COBUILD英語語法》,這本書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通篇使用語料庫實例,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所以,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對基于語料庫的語法進行詮釋。這本Doug Biber等人的《朗文英語口筆語語法》是一種新的嘗試。書中有幾千個例子,全部源自語料庫。不僅如此,我們在書中所作的描寫也全部基于語料庫數(shù)據(jù),這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面,可以視為一個里程碑。它揭示了英語語法在口語和書面語、語域類型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大多是人們以前所不了解的,它極大地增長了我們這方面的知識。然而,這本書也并非完美無缺。我們花了七年的時間寫這本語法書。要想把工作做全面,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或許要四十年。所以這里面存在一些不足,我甚至可以說這本書中還存在那么一兩處錯誤。

      佩特約:您能講講那個時間跨度為1928至1934年的新英國英語語料庫的建設(shè)情況嗎?

      利 奇:哦,之所以選擇這些年份有如下原因:我們當時想要參照布朗語料庫的框架建一個20世紀的語料庫,這樣方便語料庫間的比較,不僅可以比1961和1991這一段,還可以比1931和1961這一段。但這是塊難啃的骨頭,要獲得那段時期的語料要去很多圖書館,翻閱各種資料。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兒,為了簡化問題,我們決定把時間限制延長一點,包含1931年之前3年的和1931年之后3年的語料。事實上,所有新聞都來自1931年,那是個主要時間點,然后收納了1931年前后的一些數(shù)據(jù),我們認為這樣做不會嚴重影響我們感興趣的每隔30年的比較。沒錯,這個語料庫現(xiàn)在就快完成了,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些初步發(fā)現(xiàn)。

      佩特約:很高興聽到這個好消息。

      利 奇:與我剛才所說的一致,比較1961年和1991年的語料庫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變化其實早先也存在,如情態(tài)助動詞的使用從1931到1961有所減少,從1961到1991再一次減少。這種變化一直延續(xù),在后一階段趨勢還加速了,很有趣。這些是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們同樣也發(fā)現(xiàn)情態(tài)動詞減少了,被動語態(tài)也減少了,從1931到1961有所減少,從1961到1991減少幅度更大。這項研究使我們在談?wù)撜Z言短時期的歷時趨勢時能夠更加自信,這是一種以前根本不可能的精確的歷時研究。顯而易見,我們的語料庫規(guī)模有限,而且僅基于書面語,但它確實提供了歷時變化的一些有趣的信息。它也讓我們了解到這種變化的速度:不僅僅是正在發(fā)生什么變化,而且知道這種變化來得有多快!

      佩特約:讓我們回過頭來談?wù)勀拇T士論文《電視廣告語言》。據(jù)我所知,論文后來作為專著出版了,題目為《廣告英語:英國廣告語言的研究》(1966)?,F(xiàn)在您還作此類應(yīng)用研究嗎?如果是的話,您會選擇什么話題?您能想象現(xiàn)在您還在作這類研究嗎?

      利 奇:想象不出來。就這個我多說一點,而不僅僅回答你“不作了”。1962年我開始寫研究生論文,那有點像語料庫研究,盡管我當時不知道這一點。我收集了600多條電視廣告語料,在那時是一種新型研究方法。我想它有29,000詞,這不是一個大語料庫,但對我來說,很難分析,但我確實對它進行了分析。我沒有電腦,所以我用一種紙板做成一個分揀臺來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工作相當困難?,F(xiàn)在回顧起來,我并不后悔,因為它給了我第一份工作,讓我懂得了如何作研究。這項研究一定程度上與我所談的語料庫研究范式相吻合:研究廣告語言的語體特點,并且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廣告語言是這樣而不是它原本應(yīng)有的模樣?為什么廣告語言用這種形式而不用其他形式?”這項工作很有趣,后來發(fā)展成對不同語言變體的研究,我想今天我們可能把它稱為社會語言學(xué)。此后許多人在研究廣告語言,當我完成論文時,我多多少少能夠確定的一件事是:我不會回到廣告語言,我不會再去研究它了。

      佩特約:您的另一本書《意義與英語動詞》(1971)成為暢銷書,已經(jīng)出版了第三版。您能告訴我們第三版和之前兩個版本有何不同嗎?

      利 奇:是的,第一版很久以前出版的,是在1971年,第二版1987年,第三版是2004年,因此這本書經(jīng)歷了很長時期。兩次再版時,后面的章節(jié)比前面的章節(jié)改動較大。不知你是否記得,前三章討論時態(tài)、語態(tài)之類,第四章開始討論將來時態(tài),然后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討論情態(tài)動詞和過去情態(tài)動詞、假設(shè)和非直接引語的種種變化等等。因為情態(tài)動詞研究很多,有了許多新的認識,這些章節(jié)必須大幅改變,相對而言,前面的章節(jié)改動較少。在最后一版,我認為應(yīng)該把第五章分開來,這是關(guān)于情態(tài)助動詞的最主要章節(jié),分為兩部分,也就是兩章。因此最后一版有了八章,而不再是七章,這是第三版最顯著的變化之一。

      佩特約:最后,您認為自己對語言學(xué)界的主要貢獻是什么?當然,我們都知道您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您自己認為最主要的貢獻是什么呢?

      利 奇:非常感謝你那樣說。我覺得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說我有所貢獻,那也是許多零碎的貢獻,并不突出。如果有人仔細研究語料庫語言學(xué),可能會認為我是先驅(qū)者之一,甚或可能是英國語料庫語言學(xué)奠基人之一。我從1970年起在蘭卡斯特從事語料庫語言學(xué)研究,把它逐步發(fā)展壯大。與此同時,John Sinclair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從事語料庫語言學(xué)研究。所以我不能說我就是先驅(qū)者,而只是先驅(qū)者之一。我想語料庫語言學(xué)研究之所以能在英國得到蓬勃發(fā)展,是因為在美國和其他主要英語國家,接受語料庫語言學(xué)有認識上的困難,你知道,它不容于主流生成語法學(xué)派。因此,我們能夠以一種美國人做不到的方式從事研究。我想這是我有所貢獻的領(lǐng)域之一。

      另一個領(lǐng)域,也是最讓我感到滿意的一個領(lǐng)域,是文體學(xué)。盡管我已很多年不作文體學(xué)研究了。今年,詩歌與語言學(xué)協(xié)會,也就是PALA這個國際文體學(xué)組織,給協(xié)會成立25年來這個領(lǐng)域最有影響的出版物頒獎,出乎意料地,他們將這個獎項發(fā)給了Mick Short和我。我們倆合寫了一本書《小說的文體》(Style in Fiction)。這本書出版于1981年,我從沒想過它是最好的書之一,但是能夠贏得這個獎項,我們很高興?,F(xiàn)在我們正在編撰本書第二版,我再次對這個領(lǐng)域發(fā)生了興趣。這些東西給了我最大的滿足感。

      佩特約:您太謙虛了。

      利 奇:哦,我必須說一件事,今年我們在蘭卡斯特舉行過一個會議來慶祝這個獎,我們稱之為“小說文體研討會”。會議的論文集有望明年在《文體學(xué)》(Style)這個期刊作為專輯登出。瞧,我在吹噓呢。

      佩特約:利奇教授,非常感謝這次富有成效的采訪,同時也感謝您蒞臨圣地亞哥。我們非常歡迎您,而且永遠都歡迎您。再次感謝!

      利 奇:該我謝你們才對,你們太好客了。衷心感謝!

      Biber, D., S.Johansson, G.Leech, S.Conrad & E.Finegan.1999.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Harlow: Longman.

      Leech, G.1966.English in Advertising: A Linguistic Study of Advertising in Great Britain[M].London: Longman.

      Leech, G.& M.Short.1981.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 Longman.

      Leech, G.2004.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Third Edition)[M].Harlow: Pearson.

      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 & J.Svartvik.1972.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 Longman.

      Sinclair, J.1990.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M].London: HarperCollins.

      通信地址:410205 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商學(xué)院國際教育學(xué)院/100089北京市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附錄:Geoffrey Leech語料庫相關(guān)出版物

      專著、編著

      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 & J.Svartvik.1972.A Grammar ofContemporary English.London: Longman.

      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 & J.Svartvik.1985.A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 Longman.

      Johansson, S., E.Atwell, R.Garside & G.Leech.1986.The Tagged LOB Corpus: Users Manual.Bergen: Norwegian Computing Centre for the Humanities.

      Garside, R., G.Leech & G.Sampson (eds.).1987.The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Corpus-based Approach.London: Longman.

      Black, E., R.Garside & G.Leech (eds.).1993.Statistically-driven Computer Grammars of English: The IBM/Lancaster Approach.Amsterdam: Rodopi.

      Leech, G., G.Myers & J.Thomas (eds.).1995.Spoken English on Computer: Transcription, Mark-up and Application.London: Longman.

      Garside, R., G.Leech & A.McEnery (eds.).1997.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

      Biber, D., S.Johansson, G.Leech, S.Conrad & E.Finegan.1999.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London: Longman.

      Leech, G., P.Rayson & A.Wilson 2001.Word Frequencies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London: Longman.

      Biber, D., S.Conrad & G.Leech.2002.Longman Student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London: Longman.

      Leech, G., M.Hundt, C.Mair & N.Smith.2009.Chang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A Grammatical Study.Cambridge: CUP.

      Rayson, P., S.Hoffmann & G.Leech (eds.).2011.Methodologic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Variation, Contacts and Change in English, Vol.6.http://www.helsinki.fi/varieng/journal/volumes/06/

      Hoffmann, S., P.Rayson & G.Leech (eds.).2012.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Looking Back, Moving Forward.Amsterdam: Rodopi.

      期刊論文、論文集章節(jié)

      1970s-1980s

      Leech, G.& R.Leonard.1974.A computer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Hamburger Phonetische Beitr?ge13: 41-57.

      Leech, G.& R.Garside.1982.Grammatical tagging of the LOB Corpus: General survey.In S.Johansson & K.Hofland (eds.).Computer Corpora i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Bergen: NAVF.

      Leech, G., R.Garside & E.Atwell.1983a.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omputer corpora i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81(1): 23-40..

      Leech, G., R.Garside & E.Atwell.1983b.The automatic tagging of the LOB Corpus.ICAME News7: 110-117.

      Atwell, E., R.Garside & G.Leech.1984.Analysis of the LOB Corpus: Problems and prospects.In J.Aarts & W.Meijs (eds.).Corpus Linguistics.Amsterdam: Rodopi.

      Leech, G.1986.Automatic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its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In G.Leech & C.Candlin (eds.).Compute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London: Longman.206-219.

      1990s

      Garside, R.& G.Leech.1991.Running a grammar factory: The production of syntactically analysed corpora or ‘treebanks’.In S.Johansson & A.-B.Stenstrom (eds.).English Computer Corpora: Selected Papers and Research Guide.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eech, G.1991a.Corpora.In K.Malmkjaer (ed.).The Linguistics Encyclopaedia.London: Routledge.

      Leech, G.1991b.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orpus linguistics.In K.Aijmer & B.Altenberg (eds.).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Linguistic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London: Longman.Taylor, L., G.Leech & S.Fligelstone.1991.A survey of English machine-readable corpora.In S.Johansson & A.-B.Stenstrom (eds.).English Computer Corpora: Selected Papers and Research Guide.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eech, G.1992a.100 million words of English: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Language Research28(1): 1-13.

      Leech, G.1992b.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In J.Svartvik (ed.).Directionsin Corpus Linguistics.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25-148.

      Leech, G.1992c.Corpus processing.In W.Bright.(ed.).Oxford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Linguistics.New York: OUP.313-314.

      Leech, G.& R.Fallon.1992.Computer corpora: What do they tell us about culture?ICAME Journal16: 1-22.

      Leech, G.& S.Fligelstone.1992.Computers and corpus analysis.In C.Butler (ed.).Computers and Written Texts.Oxford: Blackwell.115-140.

      Leech, G.1993a.100 million words of English.English Today9(1): 9-15.

      Leech, G.1993b.Corpus annotation schemes.Literary & Linguistic Computing8(4): 275-281.

      Eyes, L.& G.Leech.1993a.Syntactic annotati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 tagging and skeleton parsing.In E.Black, R.Garside & G.Leech (eds.).Statistically-driven Computer Grammars of English: The IBM/Lancaster Approach.Amsterdam: Rodopi.

      Eyes, L.& G.Leech.1993b.Progress in UCREL research: Improving corpus annotation practices.In J.Aarts & P.de Haan (eds.).English Language Corpora: Design, Analysis and Exploitation.Amsterdam: Rodopi.

      Wilson, A.& G.Leech.1993.Automatic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stylistic analysis of prose literature.Revue Informatique et Statistique dans les Sciences Humaines29: 219-234.

      Leech, G., R.Garside & M.Bryant.1994a.CLAWS4: The tagging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InProceedings of COLING 94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Kyoto, 5-9 August, 1994.

      Leech, G., R.Garside & M.Bryant.1994b.The large-scale grammatical tagging of text: Experience with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In N.Oostdijk & P.de Haan (eds.).Corpusbased Research into Language.Amsterdam: Rodopi.

      Leech, G., A.McEnery & M.Oakes.1994.Multilingual corpus resources and tools developed in CRATER.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arable Natural Language Resources.Nara, Japan, 10-11 August.86-89.

      Leech, G., B.Francis & X.Xu.1994.The use of computer corpora in the textual demonstrability of gradience in linguistic categories.In C.Fuchs & B.Victorri (eds.).Continuity in Linguistic Semantic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57-76.

      McEnery, A., M.Oakes, R.Garside, J.Hutchinson & G.Leech.1994.The exploitation of parallel corpora in Projects ET 10-63 and CRATER.InProceedings of NewLAP.Manchester: UMIST.

      Black, E., S.Eubank, H.Kashioka, R.Garside, G.Leech & D.Magerman.1996.Beyond skeleton parsing: Producing a comprehensive large-scale general-English treebank with full grammatical analysis.InProceedings,COLING 96,Center for Sprogteknologi, Copenhagen.

      Kahrel, P., R.Barnett & G.Leech.1997.Towards cross-linguistic standards or guidelines for the annotation of corpora.In R.Garside, G.Leech & A.McEnery (eds.).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

      Leech, G.1997a.Grammatical tagging.In R.Garside, G.Leech & A.McEnery.(eds.).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

      Leech, G.1997b.Introducing corpus annotation.In R.Garside, G.Leech & A.McEnery.(eds.).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Leech, G.& E.Eyes.1997.Syntactic annotation: Treebanks.In R.Garside, G.Leech & A.McEnery (eds.).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

      Leech, G.& J.Culpeper.1997.The comparison of adjectives in recent British English.In T.Nevalainen & L.Kahlas-Tarkka (eds.).To Explain the Present: Studies in 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 in Honour of Matti Rissanen.Helsinki: Société Néophilologique.

      Leech, G., B.Francis & X.Xu.1997.The odds in favour of the genitive: A study of gradience in English.In K.Yamanaka & T.Ohori (eds.).The Locus of Meaning: Papers in Honor of Yoshihiko Ikegami.Tokyo: Kuroshio.

      Leech, G., T.McEnery & M.Wynne.1997.Further levels of annotation.In R.Garside, G.Leech & A.McEnery.(eds.).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London: Longman.

      Rayson, P., G.Leech & M.Hodges.1997.Soci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use of English vocabulary: Some analyses of the conversational component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1): 133-152.

      De Cock, S., S.Granger, G.Leech & T.McEnery.1998.An automated approach to the phrasicon of EFL learners.In S.Granger (ed.).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Longman.

      Leech, G.1998.Preface.In S.Granger (ed.).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Longman.

      Leech, G.& A.Wilson.1999.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for tagging.In H.van Halteren (ed.).Syntactic Wordclass Tagging.Dordrecht: Kluwer.

      Leech, G.& N.Smith.1999.The use of tagging.In H.van Halteren (ed.).Syntactic Wordclass Tagging.Dordrecht: Kluwer.

      Leech, G.1999.Th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vocative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conversation.In H.Hasselgard & S.Oksefjell (eds.).Out of Corpora: Studies in Honour of Stig Johansson.Amsterdam: Rodopi.

      2000s

      Grice, M., G.Leech, M.Weisser & A.Wilson.2000.Representation and annotation of dialogue.In D.Gibbon, I.Mertins & R.Moore (eds.).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d Spoken Dialogue Systems: Resources, Terminology and Product Evaluation.Boston: Kluwer.

      Leech, G.2000a.Corpus linguistics and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English Corpus Studies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English Corpus Studies)7: 1-20.

      Leech, G.2000b.Grammars of spoken English: New implications of corpus-oriented research.Language Learning50(3): 675-724.

      Leech, G.2000c.What kind of English should we teach? A corpus linguistics perspective.Selected Research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eikai University, Japan)2: 3-15.

      Leech, G.2001.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ELT: New corpus evidence brings a re-appraisal.In Wenzhong Hu (ed.).ELT in China 2001: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T in Chin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eech, G.2002.Corpora.In K.Malmkjaer (ed.).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2nd edn.).London: Routledge.

      Rayson, R., A.Wilson & G.Leech.2002.Grammatical word class variation within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Sampler.In P.Peters, P.Collins & A.Smith (eds.).New Frontiers of Corpus Research.Amsterdam: Rodopi.

      Leech, G.2003.Modality on the move: The English modal auxiliaries 1961-1992.In R.Facchinetti, M.Krug & F.Palmer (eds.).Modali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eech, G.& M.Weisser.2003.Generic speech act annotation for task-oriented dialogues.In D.Archer, P.Rayson, A.Wilson & T.McEnery (eds.).Proceedings of the Corpus Linguistics 2003 Conference.University Centre for Computer Corpus Research on Language, Technical Papers 16.1.

      Mair, C., M.Hundt, G.Leech, & N.Smith.2003.Short term diachronic shifts in part-of-speech frequencies: A comparison of the tagged LOB and F-LOB corpor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7(2): 245-264.

      Leech, G.2004.Recent grammatical change in English: Data, description, theory.In K.Aijmer & B.Altenberg (eds.).Advances in Corpus Linguistics.Amsterdam: Rodopi.

      Jones, M.& P.Rayson & G.Leech.2004.Key category analysis of a spoken corpus for EAP.InThe 2nd Inter-Varietal Applied Corpus Studies (IVA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zing Discourse in Context.2004-06-252004-06-26.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Leech, G.2005a.Adding linguistic annotation.In M.Wynne (ed.).DevelopingLinguistic Corpora: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Oxford: Oxbow Books.

      Leech, G.2005b.Grammar on the move: Recent changes in English grammatical usage.In E.Croitoru, M.Praisler & D.Tuchel (eds.).Cultural Matrix Reloaded: Romanian Society for 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Galati, 8-10 October, 2004, Bucharest: Editura Didactica si Pedagogica R.A.

      Leech, G.& N.Smith.2005.Extend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corpus-based research on English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prequel to LOB and FLOB.ICAME Journal29: 83-98.

      Smith, N., P.Rayson, G.Leech & M.Wynne.2005.Changing English across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hancements to an existing family of corpora.InDigital Resources for the Humanities conference (DRH 2005).2005-09-01, Lancaster University.

      Leech, G.& N.Smith.2006.Recent grammatical change in written English 1961-1992: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a comparison of American with British English.In A.Renouf & A.Kehoe (ed.).The Changing Face of Corpus Linguistics.Amsterdam: Rodopi.

      Mair, C.& G.Leech.2006.Current change in English syntax.In B.Aarts & A.MacMahon (eds.).The Handbook of English Linguistics.Oxford: Blackwell.

      Smith, N., G.Leech & P.Rayson.2006.The expression of obligation and necessity in British English across the twentieth century: Developments in matching corpora.In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Historical Linguistics (14 ICEHL).Bergamo, Italy.

      Leech, G.2007.New resources, or just better old ones? The Holy Grail of representativeness.In M.Hundt, N.Nesselhauf & C.Biewer (eds.).Corpus Linguistics and the Web.Amsterdam:Rodopi.

      Leech, G.2008.Foreword.In S.Hoffmann, S.Evert, N.Smith, D.Lee & Y.Prytz.Corpus Linguistics with BNCweb – A Practical Guide.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Leech, G.& N.Smith.2009.Change and constancy in linguistic change: How grammatical usage in written English evolved in the period 1931-1991.In A.Renouf & A.Kehoe (eds.).Corpus Linguistics: Refinements and Reassessments.Amsterdam: Rodopi.

      Leech, G.& S.Johansson.2009.The coming of ICAME.ICAME Journal33: 5-20.

      2010s

      Leech, G.2011a.Frequency, corpora and language learning.In F.Meunier, S.de Cock, G.Gilquin & M.Paquot (eds.).A Taste for Corpora: In Honour of Sylviane Granger.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eech, G.2011b.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orpus linguistics.In V.Viana, S.Zyngier & G.Barnbrook (eds.).Perspectives on Corpus Linguistic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eech, G.2011c.The modals ARE declining: Reply to Neil Millar’s “Modal verbs in TIME: Frequency changes 1923-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16(4): 547-564.Leech, G.2011d.Why can frequency no longer be ignored in EL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43(1): 3-20.

      Hundt, M.& G.Leech.2012.Small is beautiful – On the value of standard reference corpora for observing recent grammatical change.In T.Nevalainen & E.Traugott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Rethinking and Extend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New York: OUP.175-188.

      Leech, G., N.Smith & P.Rayson.2012.English style on the move: Changing stylistic norm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M.Kyto (ed.).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Crossing Paths.Amsterdam: Rodopi.

      Leech, G.2013.Where have all the modals gone? On the declining frequency of modal auxiliarie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In J.van der Auwera, J.Marin-Arrese, M.Carretero & J.Arus (eds.).English Modality: Core, Periphery and Evidentiality.Berlin: Mouton de Gruyter.95-115.

      猜你喜歡
      語言學(xué)語料庫語法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xué)》評介
      跟蹤導(dǎo)練(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xí)
      把課文的優(yōu)美表達存進語料庫
      認知語言學(xué)與對外漢語教學(xué)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xiàn)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語言學(xué)與修辭學(xué):關(guān)聯(lián)與互動
      語料庫語言學(xué)未來發(fā)展趨勢
      德江县| 运城市| 古丈县| 昌乐县| 闵行区| 乌什县| 阿鲁科尔沁旗| 远安县| 兰州市| 柞水县| 萝北县| 奉贤区| 韶关市| 罗定市| 宁城县| 体育| 三原县| 望江县| 大庆市| 夏津县| 陕西省| 青河县| 宝应县| 赫章县| 开化县| 江口县| 孟津县| 田阳县| 荆门市| 内黄县| 南康市| 太康县| 商河县| 通许县| 洪洞县| 长泰县| 饶阳县| 甘德县| 通渭县| 汶川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