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波
摘要: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而實施有效教學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有效教學;探究教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1?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3-0188-02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預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的需求。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我們必須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有效教學策略,促進新課程有效實施。
一、適當調整細節(jié),設計高質量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xiàn)。教學方法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F(xiàn)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法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種照抄書本或只摘錄知識要點、照搬他人現(xiàn)成教案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在筆者講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過程中,如果按照課本的講課順序的話,先講第1章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但在講課的過程中將會導致很多同學對“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與“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這兩個概念難以理解.因為這些知識是第2章第一節(jié)《減學分裂》中的內容。而《減學分裂》這一節(jié)卻被編者放到了第2章才講到,這樣知識的銜接就顛倒了。因此,我先講授第2章的《減學分裂》這一課時,接著再上第1章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這樣同學們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時,在書寫配子的基因型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所以在講這部分知識之前,先進行了“鋪路”,復習了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規(guī)律,又通過掛圖,講清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導學生把知識進行加工整理,讓學生抓住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就是在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自由組合。再給同學們舉實例,反復進行練習,不斷加深理解,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記得就比較扎實。
二、巧用實例和數(shù)據(j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愿意學,而且學得較好。某種事物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學生容易記住,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時,要注意這一點。在備課時,要設計一個好的“開場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伴性遺傳》時,以英國“皇族病趣聞作為引言:“歷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攜帶者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她有四個兒女,長子黑奧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個兒子愛德華七世健康正常,英國的皇世是由他傳下的。女皇的兩個女兒都是血友病的攜帶者。因此,她的一個外孫女與尼古拉二世結婚,其獨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個外孫女嫁到西班牙也給那兒帶去了血友病。從此,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維多利亞的外孫女造成了這兩個家族的血友病。趣聞講完了,筆者接著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是維多利亞的兒子有表現(xiàn)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會傳到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這樣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接著老師不失時機地引入伴性遺傳的有關知識,學生注意力集中感興趣,產(chǎn)生了好的效果。講完伴性遺傳的知識,學生對前邊所提的問題自己就能解釋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有效教學中,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新的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探究性學習,將倡導探究性學習列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茖W探究是新課程標準的靈魂??茖W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是在發(fā)現(xiàn)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探究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探究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為著力點,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開放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其中教師起到的是指導者、組織者的導師作用,學生是在開放的活動中自主、探究性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主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策略構成了有效教學的有效行為。在講述《DNA是主要遺傳物質》時,筆者針對教材特點,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作為這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為此筆者在教學的某些細節(jié)上進行了如下處理:(1)將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第四組實驗——“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患敗血癥死亡”中的“加熱殺死”用下畫線標記,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生疑;(2)講“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時,只講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進行標記,而不講標記的方法。結果,意料中的效果出現(xiàn)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有兩個學生分別提出了“S型細菌既然被加熱殺死了,為什么還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S型細菌死了,為什么它的DNA還起作用?”“元素這么小,怎樣去標記蛋白質或者DNA呢?”這兩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反應強烈,老師當即對這兩位學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和他們一起對問題進行了探討。
四、合理選擇教輔工具,提高課堂效率
機輔已經(jīng)成為主要趨勢。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廣播、電視、程序教學機器、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正在越來越多、越來越成功地介入教學過程,研究教學模式的教師將不得不考慮這一特點。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xiàn)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增加課堂信息容量。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我曾將幾個班分為:常使用、偶爾使用和從不使用直觀教學手段的三類教學進行調查和抽測,發(fā)現(xiàn)常使用直觀教學手段所教學生普遍對生物課感興趣,測試成績優(yōu)良。
五、巧妙使用口訣,促進學生記憶
在教學中,對要了解記憶比較多的內容,我們要找出知識間的共性與個性,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妙用生物記憶口訣記憶,這樣就可以使學生記得快。他們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這樣記憶快、印象深。案例: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一些口訣的整理如下:
======光合作用歌訣=========
光合作用兩反應,光暗交替同進行,
光暗各分兩步走,光為暗還供氫能,
色素吸光兩用途,解水釋氧暗供氫,
ADP變ATP,光變不穩(wěn)化學能;
光完成行暗反應,后還原來先固定,
二氧化碳氣孔入,C5結合C3生,
C3多步被還原,需酶需能還需氫,
還原產(chǎn)物有機物,能量貯存在中,
C5離出再反應,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生物課堂教學不再是一種單向的傳授,而是一種交流、互動的過程。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能動的反映。主體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彼此分享思維、經(jīng)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和體驗,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