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利
殘疾人教育事業(yè)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國內大部分聾校每年級只有一到兩個平行教學班,無法做到像普通學校那樣一個年級每個學科自成一個教研組。聾校教研組常常是以一個學段為單位組建,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自行備課、自己摸索。我校教研組建制也是如此。這樣無疑在集體備課、研究教育教學等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教學管理部門也不可能直接面對每一位老師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所以,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教研組的教研職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校在教研組教研職能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
有序開展全校教學工作。每學期開學初,學校就制訂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以教學日歷形式下發(fā)到各教研組,指導每位教師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制訂本學科的教學計劃;在排課時將各教研組活動時間預留出來,保障教研組開展活動的時間;同時定期召開教研組長會,對教研組長進行培訓,加強組際交流,使各教研組工作既能與學校計劃保持一致,又能互相借鑒,為本組開展活動提供資源。
加強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檢測。學校各教研組十分重視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檢測工作。如教學計劃,要求任課教師在熟悉大綱、領會大綱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于開學一周內制訂學期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分析,確定本學期學科雙基訓練的要點和單元重點、難點,制定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教學計劃一旦形成,就要求任課老師必須嚴格執(zhí)行。教研組按授課計劃檢查老師的教學進度。
培養(yǎng)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我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一線教師總人數(shù)的53.6%。為了使青年教師更快地成長為學校的骨干力量,提高各組的教科研能力,青年教師一入校,學校就專門安排兩位有經驗的師傅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通過討論、指導,使雙方共同提高。為方便教研,師傅中至少有一位由本組老師擔任。為了強化“傳幫帶”效果,學校定期過問指導過程,對有新教師的教研組進行抽查,檢查其執(zhí)行情況。
指導各教研組自主組織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為了提高本組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專業(yè)技能,各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做到每次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使教師在每次活動中都有收獲。此外,各教研組還組織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師能力的活動,如集體備課、板書比賽、教學方法交流、先進經驗講座、投影儀的規(guī)范使用比賽等。學校還鼓勵聽“推門課”,使任課教師時時刻刻都有一種憂患意識,嚴格要求自己,規(guī)范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學校對聽課教師還要求作聽課記錄,并要求有旁注評語,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等。使教師在聽課與被聽課的過程中都能獲得不同層次的提高,促進教師聽課的質量。
培養(yǎng)教師一專多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需要的教學能力。我校所有教師都報名參加了區(qū)進修學校組織的教材教法培訓班,還分期分批參加了繼續(xù)教育學習。老師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在工作之余還主動參加了各種培訓,學習英語、計算機知識,努力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應用。不少老師還參加了首師大和北師大舉辦的在職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各組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營造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氛圍,促進了整個教研組的發(fā)展。經過培訓,我校教師幾乎人人都能使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現(xiàn)代化教學軟硬件設備上課。
積極推進教改、培養(yǎng)與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我校教師紛紛投身于教科研工作,積極探索改革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針對學生的教學實際和個人的研究專長,積極進行教改實驗,參與到各種課題研究中,爭做教育教學的骨干。僅在“十二五”期間,我校老師就承擔了市區(qū)級以上課題14個,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占全校教師人數(shù)的89.5%,其中,參與市區(qū)級、國家級以上課題研究者占全校教師人數(shù)的73.7%。
通過以上措施,我校教研組的教研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新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實踐中依然還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比如因為特殊學校規(guī)模所限,我校常常同年級同一學科由一名老師任教,考試與評價始終未能做到像普通校一樣科學合理,只能以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為主、以考試命題與改卷的檢測為輔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測量。如何完善聾校的考試與評價體系這類的問題,還需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想辦法進一步解決。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