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展
如果你是老上海,尤其是女性,看到“藍棠”兩字是無需再加注的,指的就是位于靠近陜西北路南京西路上的藍棠皮鞋店。
傳統(tǒng)的上海女人出門之前,必須打理好上、中、下三路。上,指的是包括頭發(fā)的梳理,略施粉黛的臉部以及耳墜、項鏈等;中,指的是挎在手臂上的拎包或是拿在手中的坤包;下,則是一雙講究的皮鞋。
上世紀 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至“改革開放”前的近20年中,“藍棠”女式皮鞋絕對稱得上是上海女人心儀的“奢侈品”。說是“奢侈品”,倒不是因為價錢貴到哪兒去,而是有錢不一定買得到,它是必須憑“工業(yè)券”或是專門的“皮鞋票”才能買得到的。
兩年前,我應邀出席了一位好友楊先生與夫人同過60大壽的宴會,席間,楊先生特意舉杯向我敬酒,我一時茫然不知何故。楊先生說,他們夫妻倆的美滿婚姻多虧了30多年前我送給他的一張“藍棠”的購鞋票。
那是70年代末,我的一位表叔在虹口區(qū)四川路上“星火”皮鞋店里當會計,他送給我一張“藍棠”皮鞋店的購鞋票。我毫無用場,突然想起楊先生正在談戀愛,于是轉送給他,并慫恿他,哪怕再“出血”,也要買一雙漂亮的女鞋去送給女方,以增強男人追求的火力。
祝壽宴席上,楊先生向賓客侃侃而談那雙湖藍色女式皮鞋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我都不會忘記那雙皮鞋的價格,很好記,叫‘烏龜殼”。
“怎么講?”我又一次被他弄糊涂了。
“烏龜背上的殼一共由十三塊六角形圖案組成,13塊6角,那雙鞋,花去了我月工資的三分之一還多?!?/p>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楊先生說,當他興沖沖上門到女家送鞋,打開鞋盒,展現(xiàn)那雙湖藍色丁字帶女鞋時,他未來的丈母娘眉飛色舞高興得合不攏嘴,連連稱贊太合適了,太有味道了。原來,40年代初,他的丈母娘還在廣東做閨女時,收到的第一件禮物就是他的丈人從香港給她特意買來的與眼下這雙一模一樣的湖藍色丁字帶女式皮鞋。
“藍棠”佳話,肯定一直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上海人的記憶中。那么,“藍棠”立足上海灘的前世因緣又是如何的呢?
1842年開埠后的上海,電力和電話均由美國商人獨家經營,而自來水廠的建設和供應卻由英國人控制。1945年抗戰(zhàn)前,在南京東路靠近江西路口,早先是美國人控制的上海電力公司原址(現(xiàn)在是由書法大家沙孟海題寫的“華東電力大廈”)。在公司緊靠南京路上由一個英國夫人開設了一爿門面的小服裝店,專賣英、美服裝。
張履安,1927年生,上海人。其父張慶云,曾在福州路、廣西路口經營新理查西餐社,取名的靈感,來自外白渡橋北堍黃浦路上的理查飯店(現(xiàn)名浦江飯店)。店名雖然頗具英國風味,但西餐店里最負盛名的卻是俄式的羅宋湯、色拉等。張慶云的女兒,現(xiàn)年96歲的張曼君(1917年生)雖然有些失憶,但說起父親的西餐店,就像西式美味已經端到了她面前一樣津津有味。
張履安十幾歲就到瑞華皮鞋店學生意,那時的皮鞋店,都是前店,后作坊,自產自銷的模式。張履安與在華東皮鞋店里當學徒,年齡又相仿的兩個同伴,一位叫孫長松(1981年過世),一位叫汪裕祥(建國初期移居香港,現(xiàn)年88歲)非常要好,他們三人都聽命于當時在“華東皮鞋店”剛出師的沈中銘(現(xiàn)寓居加拿大,其子沈士文為香港大律師),于是四人成為結拜兄弟。沈中銘為大哥,張履安最小,是老四。
四人得空常逛南京路,駐足于各家皮鞋店櫥窗前,看看人家陳列出來的各式皮鞋,于是評頭品足地欣賞,順帶還切磋技藝。
無意之中,在那位英國夫人開在江西路口的服裝店里,他們發(fā)現(xiàn)了幾雙并不起眼,賣相笨重的英國式手工皮鞋,標出的售價要高出中國皮鞋好幾倍。
這次意外的發(fā)現(xiàn),給張履安一個不小的心理沖擊和啟示。幾天之后他悄悄地給沈中銘出主意,是否能讓他出面給英國老板娘商量一下,在她開的店里借半個櫥窗,出售中國皮鞋,租金肯定給她高一點,要求她也不要標明產地,這樣中國貨也好借個洋店的招牌賣個好價錢。
事情進展比預想的順利,英國女老板居然欣然應允。一來是看在錢的面子上;二來二戰(zhàn)期間要進口真正的英、美貨并不容易,她本來是賣服裝的,能順帶賣皮鞋,那就是從頭到腳的服務了;三來還有抽頭,何樂而不為。
此店當時懸掛在門面上的是英文字——“Landownna”,一直以來,對這位胖乎乎、矮墩墩的英國女老板,大家也是這么稱呼她的,也許這就是她的名字吧。這個名字與英語中的landowner一字的發(fā)音幾乎相同,而后者的意思卻是英格蘭最大的土地擁有者。在英租界的南京路上開著一爿小小的店面,名字中卻顯露出殖民者無端的傲慢??磥恚@位到上海灘來淘金并發(fā)跡的英國女人還真會顯擺自己。
不幾年,四個拜把兄弟中的后三個也先后出師了,他們都通過各自的途徑偷偷地把自己的皮鞋寄放到“Landownna”的店中銷售。雖然大多是男式的皮鞋,但因為賣得價格高,大伙兒賺了不少錢。
轉眼間,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內戰(zhàn)又起,鬧得人心惶惶,1948年英國女老板決定返回英倫,四兄弟乘虛而入,用極便宜的價格將此間店面盤了下來。
舊符換新桃,新店新開張,總不能再沿用一個洋名。四人于是搜腸刮肚、苦思冥想要為自己的新店取個店名??上?,四個人肚中的墨水都不多,對此事顯得一籌莫展。
一天,張履安到自己的姐姐張曼君家吃飯,無意之中將取名的苦惱講給姐夫陳啟光(1918年生,寧波人,現(xiàn)年95歲)聽。陳啟光是立信會計學校畢業(yè)的,當時就職于上海榮豐紗廠,任會計。榮豐紗廠的老板叫張榮初。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陳啟光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自己的小舅子弄出一個既時尚又中國化的店名來。那些天,他坐在辦公室里,只要得空,就會抽出一張白紙,寫了涂,涂了寫。首先確定的是要“洋為中用”, 給它取一個中文名字,既然四個伙伴從Landownna賺到了第一桶金,那就按照Landownna的英文發(fā)音,來個“音譯”,這樣,既有傳承,又有革新。把“藍”確定下來以后,后面一個中文字選來選去不滿意。靈感在第三天突然顯現(xiàn),他抬頭凝視著坐在自己對面的另外一位會計師,此人大名叫著潘伯棠,猛然間,有了,“藍棠”從他腦中蹦了出來。
上海解放前夕,“藍棠”幾經搬遷,先是從原址搬到南京西路新城游泳池的旁邊,即現(xiàn)在的上海電視臺對面,長城皮鞋店附近;后來,在幾位老弟的堅持下,老大拗不過他們,同意遷到位于陜西北路平安電影院、珠江飯店對面的南京西路口上。
解放后,1950年老大沈中銘最先離開上海去到香港,不久老三汪裕祥也過去了。公私合營時,張履安成了私方代表。
說到“藍棠”的興衰史,張履安不堪回首。他清楚地記得1950年第一個到“藍棠”來定制男式鞋的高級干部是時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李維漢。李部長穿了那雙黑色的干部鞋后非常滿意,于是介紹給粟裕,潘漢年。而第一位來定制女式皮鞋的是陳毅的夫人張茜,隨之而來的是朱德夫人康克清、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等。
張履安說,剛解放那陣子,他特別刻苦專研業(yè)務,盡可能地想辦法弄些英、美的雜志,從圖片上了解國外的流行鞋款。一門心思要打造上海灘第一流的女式皮鞋。在質量上他提出“三個一流”—— 一流的皮料、一流的做工、一流的質量。完全采用小黃牛臀部的牛皮,定制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取人的腳印模樣,還要注意腳踝的高度,大小腳趾形成的角度,讓人穿上感覺特別舒適。做好的皮鞋必須挺括,人可站立鞋上,鞋不走形,必須達到浸水三天不走樣。
上海的第一雙“尖頭”皮鞋就是出自于“藍棠”,然而張履安的自豪感隨著“文革”而破滅。那是他親眼看見“紅衛(wèi)兵”在南京路上當街用剪刀肆意抓住路人,消滅“三包一尖”(向后梳的油光锃亮的大包頭,包緊臀部的褲子,褲腳管很狹窄的七分褲,尖頭皮鞋)。 在張履安心里,皮鞋無疑是一個人的臉面,讓無辜的路人丟盡臉面、斯文掃地,如何不叫他心痛如絞。
從此,“藍棠”夢,在張履安心中破滅了。
(作者為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