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加洲
很多人都認為,初讀課文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小菜一碟。我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每次讓學生初讀課文,都是大手一揮,回家自己看書,結果有一次就出了洋相。有一同事借我班上課,他提前讓我布置學生初讀課文,我也照做了,誰知第二天上課,喊了幾個學生都讀不好課文,甚至還有一個成績特別棒的女生,課文沒讀幾句,就錯了五個字。由此我清楚地認識到,即便小小的初讀也不簡單,也需要認真對待。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初讀也這樣,要想學生讀出精彩,首先需要查找原因。為此,我專門找了幾節(jié)課,讓他們自由誦讀,很快就找出原因,原來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注意力還不太集中,在平時閱讀中無意養(yǎng)成了“漏字”和“猜字”的習慣。初讀課文,讓他們讀幾遍,表面上看,他們是讀懂了、讀通順了,實際上卻是把不認識的字給讀“漏”了或者讀“偏”了,把讀不通順的地方也給讀“通順”了,這樣自然會造就“夾生飯”。因此我向?qū)W生鄭重地提出,初讀課文也需要做到“三讀”。
第一讀,慢慢地讀,讀正確。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做到不讀錯,不漏字,不添字,不顛倒,這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慢慢地去讀。然而很多教師卻由于課堂結構或者精彩需要,剝奪了學生慢慢去讀的權利。其實初讀課文第一讀,就需要慢慢地讀,甚至一詞一句地慢慢讀,遇到“攔路虎”,學生還可以停下來,通過討論或者查閱工具書來解決。這前提必須是學生有時間,教師有耐心。如果教師在讀之前輔以要求,讀之后又加以驗收,也許效果會更好。
第二讀,大聲地讀,讀流暢。宋朝的朱熹認為:“凡讀書……須要字字響亮,……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薄绊氁肿猪懥痢敝傅氖谴舐曊b讀;“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指的是大聲誦讀的效果。初讀需要大聲誦讀:一是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二是在大聲誦讀的過程中,原先“漏字”“猜字”以及停頓不暢乃至拗口的地方便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能夠及時糾正;三是便于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語感,畢竟沒有真正的大聲朗讀,就不會有真正的語感;四是在大聲誦讀中,學生腦神經(jīng)處于極度的興奮狀態(tài),這本身就能刺激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第三讀,回味地讀,讀出感情?;匚?,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重復。初讀課文,要想讀出感情,就必須重復地讀,特別是一些優(yōu)美的語句段落,更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學生回味地去讀。比如教師可以放一些輕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慢慢地吟誦;或者教師可以適當進行一些范讀;又或者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閱讀。形式可以多樣,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重復地讀、回味地讀。只有這樣,初讀才能讀出感情,才能達到效果?!?/p>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沿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