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林
(江西省廣豐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廣豐 334600)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aia,F(xiàn)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常表現(xiàn)為早飽、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燒灼感或上腹痛,可伴食欲不振、噯氣、惡心或嘔吐等癥狀。據(jù)統(tǒng)計,本病在西方國家成年人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5%,其中約25%的患者將會尋求醫(yī)療服務[1]。在我國,消化不良患者約占普通內(nèi)科門診的10%,占消化內(nèi)科門診的50%[2]。由于本病癥狀多樣,反復發(fā)作,且缺乏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常給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帶來沉重的負擔。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筆者采用加味平陳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內(nèi)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羅馬III診斷標準[3],并經(jīng)消化內(nèi)鏡、彩超等輔助檢查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觀察組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29~61歲,平均年齡(42.6±9.5)歲; 病程 (19.5±4.7) 周。 對照組100例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30~63歲,平均年齡(43.2±9.9) 歲; 病程 (20.2±5.1)周。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莫沙必利片5mg,每日3次,飯前服,同時予復方消化酶膠囊2粒,每日3次,飯后服。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加味平陳湯治療。藥物組成:蒼術(shù)10g,厚樸10g,陳皮12g,清半夏8g,茯苓20g,佛手15g,山藥20g,焦三仙30g,枳殼10g,炒薏苡仁25g,砂仁15g,甘草10g。并隨癥加減:惡心嘔吐者加竹茹、生姜;夜寐欠安者加龍骨、牡蠣;舌苔黃膩者加黃連;腹脹明顯者加香附、郁金;大便秘結(jié)者加萊菔子、肉蓯蓉。上述藥物每日1劑,水煎至500ml分三餐前溫服,治療兩周為一療程。
1.3 觀察內(nèi)容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脹、食欲不振、噯氣、燒心、惡心的臨床癥狀積分,并于治療后比較總的臨床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2001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脾胃病
專業(yè)委員會通過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草案)》制定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痊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60%~<90%;有效:主要癥狀減輕,療效指數(shù)≥30%~<60%;無效:主要癥狀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30%??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的百分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在惡心方面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P>0.05),而在腹脹、食欲不振、噯氣、燒心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且治療后組間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明觀察組在改善腹脹、食欲不振、噯氣、燒心癥狀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癥狀觀察組治療前(n=100)治療后(n=100)images/BZ_485_757_1458_785_1518.png對照組治療前(n=100)治療后(n=100)腹脹 4.16±1.79 1.03±0.63#* 4.19±1.94 2.57±1.20#食欲不振 3.95±1.62 0.90±0.62#* 3.91±1.55 1.72±1.04#噯氣 3.10±1.77 0.46±0.31#* 3.22±1.82 1.48±0.75#燒心 3.75±1.36 0.52±0.38#* 3.69±1.25 1.60±0.96#惡心 2.77±1.52 1.70±1.01△ 2.69±1.44 2.03±1.15△
2.2 兩組總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7.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1.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表現(xiàn)為上腹部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不適癥狀,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認為可能主要與內(nèi)臟高敏感性、Hp感染、精神因素、迷走神經(jīng)病變、胃動力異常等因素有關(guān)[4]?,F(xiàn)代醫(yī)學常采用口服補充消化酶制劑和胃腸動力藥作為治療本病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療效反應不一。提高臨床療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
中醫(yī)學中沒有 “功能性消化不良”這一病名,一般來說屬于 “腹痛”、 “痞滿”、 “胃痛”、 “嘈雜”、“積滯”等范疇,其中 “痞滿”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最為相似。如 《內(nèi)經(jīng)》就有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等經(jīng)典的論述。其主要病機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運化失常,氣機不暢,濕邪、食滯壅塞于中焦而致,從而形成虛實夾雜的病理機制。補虛瀉實是本病的基本治則。加味平陳湯由平胃散和二陳湯化裁而來,平胃散和二陳湯均出于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化痰燥濕、理氣健脾之主方。方中用蒼術(shù)燥濕運脾,枳殼、厚樸理氣消脹,化濕除滿,陳皮、佛手理氣運脾,燥濕和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焦三仙消食化滯,山藥、炒薏苡仁、砂仁健脾化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理氣化濕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證實平胃散對濕滯脾胃證模型大鼠血清MTL、GAS分泌有促進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關(guān)系[5]。
通過本研究證實,加味平陳湯能改善患者的腹脹、食欲不振、噯氣、燒心癥狀,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具有臨床使用的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Thompson WG,Heaton KW.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in apparently healthy people[J].Gastroenterology1980;79(2):283-288.
[2]劉文忠.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2):91-97.
[3]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4]Rita B,Braden K.Functional dyspepsia.Ther Adv Gastroenterol.2010,3(3):145-164.
[5]高文強,王益瓊,譚桂蘭,等.平胃散對濕滯脾胃證大鼠血清胃動素、胃泌素分泌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7):1470-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