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黃然
《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文本對比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黃然
本文就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與亞瑟·布魯克的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進(jìn)行文本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莎劇與布魯克長詩在遣詞造句、意象、故事情節(jié)和細(xì)節(jié)上的驚人相似之處。而后,文章從人物形象、悲劇與命運(yùn)、劇情的壓縮和抒情詩行等方面討論了莎士比亞的獨(dú)到之處。
莎士比亞;布魯克;羅密歐與朱麗葉;文本對比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①莎士比亞作品中人名、地名的中譯名均采用朱生豪1944年譯本。問世之前,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悲劇愛情故事已經(jīng)有希臘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等眾多版本②這些早期的版本包括:公元3世紀(jì)希臘羅曼作家以弗所人色諾芬(Xenophon of Ephesus)的作品《以弗所傳奇》(Ephesiaca);1476年馬薩丘·薩勒尼塔諾(Masuccio Salernitano)所著的短篇小說集(Il Novellino)中第33個故事;意大利版本1530年路易齊·達(dá)·波爾托(Luigi da Porto)的《高貴情侶新史》(Historia novellamente ritrovata di due Nobili Amanti)一書中的《朱麗葉與羅密歐》(Giulietta e Romeo);1554年馬泰奧·班代洛(Matteo Bandello)的《小說》(Novelle)的第二卷中的《朱麗葉與羅密歐》(Giulietta e Romeo);1559年法國人皮埃爾·博伊斯蒂烏(Pierre Boaistuau)《悲劇故事集》的第一卷中的該故事;1562年亞瑟·布魯克(Arthur Brooke)英文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1567年威廉·品特(William Painter)意大利故事集《樂趣殿堂》(Palace of Pleasure)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永恒真愛的優(yōu)美故事”(The goodly history of the true and constant love of Rhomeo and Julietta)。。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莎士比亞在寫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并沒有讀過意大利版本班代洛的故事(Roberts 1902:41-44;Elmen 1952:266-267;Lennox 1987c;Warton 1987d)。只有兩位學(xué)者認(rèn)為莎士比亞直接或間接地讀過意大利版本的故事(Moore 1930:264-277;Prouty 1953:274)。眾多評論家認(rèn)為亞瑟·布魯克(Arthur Brooke)1562年的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直接文獻(xiàn)來源(Roberts 1902:41-44;Bullough 1977;Muir 1978;Warton 1987)。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受到喬叟的《特羅伊勒斯和克萊西德》的影響(Muir 1978:46)。另外,也有學(xué)者注意到了菲利普·西德尼的《愛星者與星》中的第85首十四行詩和羅密歐最后的愛情獨(dú)白(V.iii.109-118)的關(guān)聯(lián)(Muir 1978)。毫無疑問,莎士比亞就是從這些英文文獻(xiàn)中,主要是布魯克的長詩中挖掘素材,創(chuàng)作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
本文旨在對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下簡稱莎劇)與布魯克的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以下簡稱布魯克長詩)進(jìn)行文本對比研究,通過文本細(xì)讀,尋找兩個文本的相似點,并展示莎士比亞又是如何超越了原素材,從而創(chuàng)造出這一經(jīng)典劇作的。
布魯克長詩給莎士比亞提供了基本故事情節(jié)以及主要人物形象,莎劇中的很多詩行和對話中都隱約可見布魯克的影子。布魯克長詩對維洛納及其居民的全貌進(jìn)行了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莎士比亞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意象。
2.1 遣詞造句
布魯克長詩的用詞在莎劇中隱約可見。比如,布魯克長詩第353行和莎劇第一幕第五場135行完全重復(fù),都是乳媼告訴朱麗葉:“他的名字叫羅密歐,是蒙太古家里的人?!雹僦焐雷g文。布魯克原文:His name is Romeus,(said she)a Montegewe(Brooke 353).莎士比亞原文:His name is Romeo,and a Montague(I.v.135).布魯克長詩1353行和莎劇第三幕第三場108行也雷同,當(dāng)羅密歐被放逐,神父都不約而同地質(zhì)問他:“你是一個男子嗎?你的形狀是一個男子?!雹谥焐雷g文。布魯克原文:Art thou,quoth he,a man? Thy shape saith so thou art(Brooke 1353).莎士比亞原文:Art thou a man?Thy form cries out thou art(III.iii. 108).另外,莎劇中也有布魯克用詞的影子。第三幕第一場中班伏里奧把羅密歐和提伯爾特之間的決斗比作快如“閃電”,而“閃電”③莎士比亞原文:And to’t they go like lightning(III.i. 174).布魯克原文:thunderboltes,throwne downe out of the skie(Brooke 1031).這一意象在布魯克長詩1031行中也出現(xiàn)過。莎劇中,朱麗葉喝下睡眠藥水后,在墳?zāi)怪刑嵩缧褋?,看到提伯爾特的尸首的恐懼也是來自布魯克的長詩。還有莎士比亞對于布魯克“放逐”一詞的反復(fù)挪用。布魯克長詩中,經(jīng)神父勸導(dǎo),羅密歐從絕望中再次看到希望:“被放逐的希望歸來,放逐他的絕望?!雹芄P者自譯。布魯克原文:So banisht hope returneth home to banish his despayre(Brooke 1486).莎士比亞在其劇本中保存了“放逐”一詞:羅密歐聽到放逐的宣判時喊道,“嘿!放逐!慈悲一點,還是說‘死’吧!”⑤朱生豪譯文。莎士比亞原文:Ha!Banishment!Be merciful,say‘death’(III.iii.12).朱麗葉聽到這一宣判則哭道:“放逐了!這‘放逐’兩個字,就等于殺死了一萬個提伯爾特?!雹拗焐雷g文。莎士比亞原文:That‘banishèd’,that one word‘banishèd’,Hath slain ten thousand Tybalts(III.ii.113-4).朱麗葉對“放逐”一詞更多的反應(yīng),參看III.ii.108-26.
2.2 意象
除了用詞以外,莎劇中的很多意象也是挪用布魯克的長詩,如“航程”等意象。布魯克長詩中羅密歐把朱麗葉的床比作他的港灣:
傷痕累累的小舟在殘暴的大海中飄搖浮沉,
幸福的港灣已經(jīng)無望,葬身大海的危險近在眼前:
……
他歷險無數(shù),卻深感此次在劫難逃:
他眼看著他的船迎面朝著巖石行駛,
但是他使盡渾身解數(shù)躲過了危險的巖石:
這挫敗的小舟,靠著嫻熟的技術(shù),
錨丟了,船纜斷了,索具壞了,
系錨鏈掉了,桅桿倒了,
風(fēng)暴過后,還是駛向了渴望已久的港灣。⑦本文中的布魯克詩行均為筆者自譯。布魯克長詩的原文見1361-1374.
布魯克長詩中星星、輪船和航行的意象在莎劇中也明顯可見。當(dāng)班伏里奧催促羅密歐去朱麗葉家赴宴時,羅密歐回答道:
我怕,還太早;我怕那些尚且隱匿于命運(yùn)群星中的厄運(yùn),
即將要從今晚的狂歡開始它恐怖的統(tǒng)治,
我這可憎的生命,
將要慘遭夭折而告終,
我生命航程的掌舵手,
揚(yáng)帆前進(jìn)吧!⑧筆者參考朱生豪譯文略加修改。莎士比亞原文見I. iv.106-13.
而羅密歐飲下毒藥后的最后獨(dú)白也包含了一組關(guān)于星星、輪船和死亡的意象:“啊!我要在這兒永久安息下來,從我這厭倦人世的凡軀上掙脫惡運(yùn)群星⑨朱生豪譯文為“惡運(yùn)的束縛”?!叭盒恰币辉~為筆者添加,意在保留莎士比亞原文的意象。的束縛。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的最后一次擁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門戶,用一個合法的吻,跟網(wǎng)羅一切的死亡訂立一個永久的契約吧!”(10)朱生豪譯文。莎士比亞原文見V.iii.109-18.除此之外,莎劇的開場詩中亦將愛情比作航程:“這段死亡淫威之下的兇險的愛情之旅。”(11)莎士比亞原文:The fearful passage of their death-mark’d love.另外,羅密歐與朱麗葉陽臺幽會的場景中也有類似意象。羅密歐對朱麗葉說:“我不會操舟掌舵,可是倘使你在遼遠(yuǎn)遼遠(yuǎn)的海濱,我也會冒著風(fēng)波尋訪你這顆珍寶?!雹僦焐雷g文。莎士比亞原文見II.ii.82-84.而布魯克長詩中則分三次詳細(xì)描述了船只可能遇難的危險,所幸的是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2.3 細(xì)節(jié)
莎士比亞甚至忠實于布魯克的細(xì)節(jié)描述,包括羅密歐死后朱麗葉才醒來這樣遺憾的一幕。這一細(xì)節(jié)最早出現(xiàn)在博伊斯蒂烏對班代洛作品翻譯的法譯本中,布魯克和莎士比亞沿用了這一細(xì)節(jié)。賣藥人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班代洛的意大利版本中沒有交代羅密歐的毒藥來源,也沒有人因此獲罪。而博伊斯蒂烏的法譯本中,羅密歐在給父親的信中寫下賣藥人的名字,賣藥人因此被判處死刑。布魯克的英譯本中,神父得到了原諒,賣藥人被處以絞刑,乳媼則被放逐。而莎士比亞②莎士比亞原文:Some shall be pardon’d and some punished(V.iii.307).的版本中,未具體交代誰受到了懲罰。莎士比亞在寫下結(jié)束詩行時似乎還想著布魯克的故事結(jié)尾。莎劇中一個招致批評的細(xì)節(jié)是,朱麗葉聽到提伯爾特死訊后,先是痛罵羅密歐,然后又為批評自己的丈夫而自責(zé)。這一細(xì)節(jié)同樣沿用了博伊斯蒂烏和布魯克的譯本。班代洛的意大利版本中,朱麗葉沉浸在與羅密歐的綿綿愛意中,根本無暇顧及提伯爾特的生死,她只為羅密歐將被放逐而痛哭。從以上種種不難看出,莎士比亞不僅忠實于布魯克的原文,甚至連其細(xì)微的暗示也亦步亦趨。
雖然莎士比亞沿用了布魯克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甚至意象、用詞和細(xì)節(jié),然而莎劇有著之前版本很多無法企及的獨(dú)到之處,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莎士比亞在布魯克的暗示下更深刻地刻畫了許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乳媼和茂丘西奧這些人物變得豐滿。于是,茂丘西奧成為羅密歐形象的很好陪襯。同時,茂丘西奧之死給羅密歐帶來的愛情和友情之間的抉擇也是推進(jìn)劇情發(fā)展的關(guān)鍵因素。第二,布魯克長詩中把悲劇歸結(jié)為命運(yùn),而在莎劇中,命運(yùn)雖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為的因素也得到了挖掘,比如這對年輕戀人的魯莽,乳媼、勞倫斯神父的不假思索的支持等等。顯然,莎士比亞對命運(yùn)的挖掘和運(yùn)用顯得更為成熟。第三,莎士比亞把布魯克的幾個月的故事壓縮到了幾天,故事時間和情節(jié)的提煉、壓縮使整部戲劇更具張力,而時間的壓縮也使得這對戀人可以逃過道德的指責(zé)。與布魯克相比,莎士比亞不僅劇情簡潔,而且語言也更加精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雖然在很多地方借鑒了布魯克的內(nèi)容,莎士比亞遣詞造句的能力卻能點石成金,創(chuàng)作出驚世杰作。
3.1 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莎劇中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形象更加單純、清新。朱麗葉在班代洛與品特版本中18歲,布魯克版本中16歲,莎士比亞版本中卻只有14歲。這也迎合了伊麗莎白時期的觀眾品味。莎士比亞不僅把朱麗葉年齡設(shè)定得更小,而且更加天真、熱情。布魯克版本的朱麗葉過于精明與淫蕩,且老謀深算,她甚至在羅密歐放逐之后鼓勵帕里斯向其求愛,諳熟愛情過程的特點,善于謀劃。布魯克版本的羅密歐也很不盡人意,他到凱普萊特家赴宴的目的是為了另尋新歡。而莎士比亞則塑造了一個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羅密歐。正如約翰·厄斯金所說,莎士比亞把一個關(guān)于兩個年輕情人的悲劇升華成了青澀愛情的悲劇。
另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是帕里斯。布魯克版本的帕里斯沒有來到墓地,也沒有因此招來殺身之禍。莎士比亞將帕里斯塑造為羅密歐的陪襯人物,和羅密歐同時愛上朱麗葉,兩人一起躺進(jìn)了她的墳?zāi)怪?。帕里斯的絕望與成熟反襯了羅密歐的沖動青春。這種反襯不僅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在行為和對話中。蠟和書這兩個比喻也把羅密歐和帕里斯聯(lián)系在一起。乳媼對朱麗葉說帕里斯是“一個蠟做的男人”③莎士比亞原文:Why,he’s a man of wax(I.iii.76).,形容其十全十美。勞倫斯神父面對一蹶不振的絕望的羅密歐,說道:“你的堂堂儀表不過是一尊蠟像,沒有一點男子漢的血?dú)狻!雹苤焐雷g文。莎士比亞原文見III.iii.125-126.凱普萊特夫人將帕里斯描述為一本美妙的書:“從年輕的帕里斯的臉上,你可以讀到用秀美的筆寫成的迷人的詩句;一根根齊整的線條,交織成整個一幅協(xié)和的圖畫;要是你想探索這一卷美好的書中的奧秘,在他的眼角上可以找到微妙的詮釋。這本珍貴的戀愛的經(jīng)典,只缺少一幀可以使它相得益彰的封面?!雹僦焐雷g文。莎士比亞原文見I.iii.81-88.朱麗葉得知提伯爾特死于羅密歐劍下時反問道:“哪一本邪惡的書籍曾經(jīng)裝訂得這樣美觀?”②朱生豪譯文。莎士比亞原文見III.ii.83-4.帕里斯和羅密歐同時出場只有兩次,但是他們的出場和入場卻很重要,兩者的并置從視覺上將兩者互相映襯。羅密歐和帕里斯在凱普萊特墓地的對話③羅密歐和帕里斯的獨(dú)白或?qū)υ拰Ρ仍斠奦.iii.1,9,12,22,25-6,36。也互相映襯。帕里斯和羅密歐都命令其侍童遞過來火把后離開,而帕里斯跟他的侍童要過來的是鮮花,羅密歐要的則是鋤頭和鐵鉗。帕里斯來到墓地是為了用這些鮮花替朱麗葉鋪蓋新床,而羅密歐則威脅其侍童如若不離開就讓這饑餓的墓地上灑滿他的肢體。雖然帕里斯是羅密歐一個很好的陪襯角色,但是帕里斯之死卻使得羅密歐的形象大打折扣,因為如此高尚的帕里斯卻分散了觀眾本該投向羅密歐的贊許目光。
正如帕里斯一樣,布魯克筆下的很多像班伏里奧、提伯爾特和乳媼這樣的小人物在莎士比亞劇中變得更加豐滿。乳媼的饒舌本是布魯克的發(fā)明,莎士比亞則將其發(fā)揮到極致。布魯克長詩中只是簡單提到乳媼④布魯克原文:This old damein her youth,had murst her with her mylke.,而莎士比亞卻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非常幽默的乳媼形象,使她與朱麗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的久經(jīng)世故、猥褻下流與朱麗葉的不經(jīng)世事、天真純潔,她的粗鄙鮮活與朱麗葉的輕盈優(yōu)雅。
莎劇中的提伯爾特和茂丘西奧都早早出場,為他們在劇情中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莎士比亞把布魯克筆下的宮廷侍臣擴(kuò)展為出色的騎士、高貴的紳士。布魯克長詩中強(qiáng)調(diào)了茂丘西奧冰冷的手:“常年不化的山巔之冰也不及他的手一半這般冰冷?!雹莶剪斂嗽? That frosen mountayne yse was never halfe so cold As were his hands(261-2),與雙手冰冷的茂丘西奧相比,莎劇中的茂丘西奧則是個急性子,魯莽而好斗。
作為情人的羅密歐也和劍客茂丘西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莎士比亞賦予了茂丘西奧生命及鮮活的個性,與深陷愛情的羅密歐形成了對比,使羅密歐的形象更加高尚。不僅如此,茂丘西奧之死間接導(dǎo)致了羅密歐的放逐。為了替他報仇,羅密歐不得不在愛與恨,友情與愛情中間做出抉擇,手刃了提伯爾特。茂丘西奧之死導(dǎo)致了這對苦命鴛鴦的悲劇命運(yùn),因此茂丘西奧這一人物的引進(jìn)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就曾經(jīng)說過,茂丘西奧這一人物是莎士比亞最值得稱道的杰作(Dryden 1987)。
3.2 悲劇與命運(yùn)
布魯克在其長詩中把這一悲劇歸結(jié)為命運(yùn),而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命運(yùn)雖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很多人為的因素也得到了挖掘,比如這對年輕戀人的魯莽,乳媼、勞倫斯神父輕率的支持。布魯克在其長詩開篇的“致讀者”中充滿了道德說教的意味,指責(zé)這對情人的欲望和反叛,稱他們“身著秘密結(jié)婚這一恥辱的外衣而侮辱了合法婚姻的美名”,并“因為他們不誠實的生活,匆匆奔赴他們不幸的墳?zāi)埂?Brooke 1977:28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布魯克長詩本身則對這對情人充滿了同情。莎士比亞沿用了這一同情的立場。布魯克長詩中,命運(yùn)女神導(dǎo)演了這對情人的悲劇,旋轉(zhuǎn)的命運(yùn)之輪是這一悲劇的根源。莎士比亞也沿用了布魯克對命運(yùn)的強(qiáng)調(diào),在開場詩中莎士比亞就描繪了這對被命運(yùn)詛咒的情人的悲慘凄涼的殞滅。但是,莎士比亞在命運(yùn)之外也挖掘了很多人為的因素,使這一悲劇不僅看起來是命運(yùn)的悲劇,也是人物性格弱點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命運(yùn)觀也更加均衡,他考慮到了其他因素,比如戀人的魯莽與無度、神的干預(yù)的可能性,甚至不容置疑的機(jī)緣巧合。例如,羅密歐偶然得知凱普萊特家宴的消息,勞倫斯神父未能成功送信給羅密歐,茂丘西奧在羅密歐試圖勸和時死于提伯爾特劍下,都是導(dǎo)致這對戀人厄運(yùn)的極為重要的巧合。除此之外,很多人為因素也導(dǎo)致了這對戀人的悲劇。例如,茂丘西奧魯莽好斗的性格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戀人的強(qiáng)求和缺乏節(jié)制也是他們最終厄運(yùn)的原因之一。總之,莎士比亞改寫了布魯克長詩的宿命論,并塑造了一個更平衡的悲劇命運(yùn)觀。
3.3 劇情的壓縮
莎士比亞將布魯克四、五個月的故事壓縮到了幾天之內(nèi),從而凸顯出時間的緊迫感和厄運(yùn)的逼近感,也使得莎劇中的情人擺脫了不道德的指責(zé)——這也是布魯克筆下的情人一直無法逃避的。莎士比亞筆下的這對情人熱情而沖動,一見鐘情,剛剛見面就海誓山盟,以身相許。其他導(dǎo)致他們悲劇的事件也是頃刻之間發(fā)生的。提伯爾特之死的那場決斗在布魯克的長詩中發(fā)生于羅密歐與朱麗葉婚后一兩個月,而莎劇中則是他們婚后一個小時。莎士比亞將時間壓縮,從而彰顯了愛恨交織的悲劇,因而劇情的迅速發(fā)展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一部分原因。比如,凱普萊特將婚禮從周四移到周三,因而使可憐的朱麗葉沒有時間去思考,就喝下了睡眠藥水。
莎士比亞的劇作言簡意賅,省略了布魯克的許多長篇演說或?qū)⑵涓膶懗珊喍淘娦小1热?,?dāng)布魯克長篇累牘地講述羅密歐是如何忘記羅瑟琳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則簡潔地自問:“至今我心可曾愛過?”①莎士比亞原文:Did my heart love till now?(I.v.51)布魯克筆下的情人在宴會相遇之后又過了一兩個星期才在朱麗葉窗下再會,而莎士比亞筆下的情人當(dāng)晚就再次幽會。提伯爾特死后,布魯克筆下的情人依然像往常一樣幽會,悲嘆命運(yùn)的無情。朱麗葉威脅說如不能與羅密歐私奔便自尋短見,羅密歐則承諾會在四個月內(nèi)平安無事地歸來。而莎士比亞只是簡短地描寫了他們黎明的分離,凸顯了情人別離的詩情畫意和朱麗葉的不祥預(yù)感。
3.4 抒情詩行
莎士比亞簡化故事情節(jié),視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yùn)為理所當(dāng)然。約翰·厄斯金寫道:“我們對男女主人公注定難逃厄運(yùn)的情節(jié)失去興趣時,就會更加關(guān)注人物的情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這一悲劇愛情故事才像抒情詩一樣優(yōu)美?!鄙瘎〉暮芏鄨鼍耙云鋬?yōu)美的抒情詩而出名,比如陽臺幽會、黎明別離、墓地永訣等。讀者不必去思考,只需靜靜感受那優(yōu)美而詩意的語言的流淌,以及那沁人心脾的古色古香。正如約翰·厄斯金所說:“當(dāng)我們閱讀或到劇院觀看該劇時,我們完全生活在我們的情緒之中,深深地糾結(jié)于不可抗拒的激情和無法逾越的障礙之間。面對這一悲劇,我們只需用心感受”(Erskine 1987:231-234)。
經(jīng)過對布魯克的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悲慘歷史》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進(jìn)行的文本對比,發(fā)現(xiàn),莎劇中隨處可見布魯克的影子,重復(fù)、用詞、意象、細(xì)節(jié)等等。布魯克為莎士比亞提供了基本的素材,而莎士比亞則重新拓展了人物形象,壓縮了故事情節(jié),重新審視了悲劇命運(yùn)觀,并為其注入了抒情的愛情詩行,從而點石成金,創(chuàng)造出杰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Brooke,A.1562/1957/1977.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A].G.Bullough(ed.).Narrative and Dramatic Sources of Shakespeare:Early Comedies,Poems,“Romeo and Juliet”[C].London:Routledge and K.Pau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84-363.
Bullough,G.1957/1977.Narrative and Dramatic Sources of Shakespeare:Early Comedies,Poems,“Romeo and Juliet”[M]. London:Routledge and K.Pau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ryden,J.1932/1987.An extract fromThe Shakspere Allusion-Book:A Collection of Allusions to Shakspere from1591-1700[A]. M.W.Scott.(ed.).Shakespearean Criticism(Vol.5)[C].Detroit:Gale Research.
Elmen,P.1952.Untitled rev.ofThe Legend of Romeo and Juliet[J].Italica29.(4):266-267.
Erskine,J.1916/1987.Romeo and Juliet[A].M.W.Scott.(ed.).Shakespearean Criticism(Vol.5)[C].Detroit:Gale Research.
Lennox,C.1753/1987.Observations on the use Shakespear has made of the foregoing novel in his tragedy ofRomeo and Juliet[A].M.W.Scott.(ed.).Shakespearean Criticism(Vol.5)[C].Detroit:Gale Research.
Moore,O.H.1930.The origins of the legend of Romeo and Juliet in Italy[J].Speculum5(3):264-277.
Muir,K.1978.The Sources of Shakespeare's Play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Prouty,C.T.1953.Untitled rev.ofThe Legend of Romeo and Juliet[J].Modern Language Notes68(4):274.
Roberts,A.J.1902.The sources of Romeo and Juliet[J].Modern Language Notes17(2):41-44.
Shakespeare,W.1597/2008.Romeo and Juliet[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Warton,T.1781/1987.Translation of Italian novels[A].M.W.Scott.(ed.).Shakespearean Criticism(Vol.5)[C].Detroit:Gale Research.
威廉·莎士比亞.1597/1994/2001.羅密歐與朱麗葉[M].朱士豪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責(zé)任編輯 張璟慧)
通訊地址:100089 北京市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
I561
A
2095-5723(2014)04-0057-05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