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一帆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漸漸學會了抑制或掩飾自己憤怒的情緒,于是,情緒中的“四大家族”——“喜怒哀樂”中的“怒”常常會被我們強壓于心底,而“心字頭上一把刀”——“忍”則成了一種倍受國人推崇的性格。究竟是生活的風霜冷卻了人們心中的熱血,還是世事的無奈磨平了人們性格中的棱角,而讓國人變得這般委曲求全?
我要說:人們,請亮出你的憤怒!
亮出你的憤怒,人生路上就會少一分遺憾。讀《紅樓夢》,人們總是為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唏噓不已,而將一腔怨尤傾瀉于王熙鳳,因為正是她的移花接木之計,讓寶黛二人有情人未成眷屬。可細細想來,寶玉即將成婚之前,黛玉不是沒有去見過他,她聽到寶玉的“歡喜”,自然滿懷憤懣。然而她沒有痛斥他,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憤慨,而只是凄惶而去。如若黛玉沒有將憂憤積壓于心底,而是及時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薛寶釵還能出閨成大禮,林黛玉還會焚稿斷癡情嗎?也許一切都會改變。路遙的小說《人生》中的農村姑娘巧珍,面對高加林的“始亂終棄”,她甚至沒有絲毫憤怒的表示就成全了他。百轉千回,高加林又回到了農村,而巧珍卻已嫁給了他人。如果當年巧珍能夠憤怒地抗爭,她和高加林的人生也許都要改寫!——憤怒是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之一,你的憤怒只能憋在心里獨自承受而無人知曉,你得到的,除了對自己的傷害,就是無法挽回的人生之憾。
亮出你的憤怒,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昔日陳勝在饑寒交迫中憤怒地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達出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不滿。于是,揭竿而起,向惡勢力發(fā)起沖擊,貌似強大的秦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如果他們一味地承受,歷史進程則又慢了一步。面對晚唐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杜牧憤怒地喊出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兩句詩遂成千年絕響,引發(fā)出一代代愛國志士內心的共鳴。1919年5月4日,華夏大地上一群熱血青年在他們的祖國處于內憂外患的時刻,發(fā)出了憤怒的呼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若無那場愛國運動,民族的復興又由何而來?君不見,中外歷史上,哪一次改革進步不需民眾的憤怒來助燃?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哪一個不是?歷史因民眾的憤怒的推動而向前,社會制度也因民眾憤怒的表達而日臻完善。
憤怒中包含著熱血,包含著勇敢,但更包含著理智。釣魚島事件引發(fā)了中國人的反日情緒,但我們不能因憤怒而失去理智,甚至去砸同胞的日系車。這種憤怒完全失去了理性,是瘋狂的。還有,你的憤怒如果只因為私欲得不到滿足而引起,那么請你整理好這種情緒……
當我們理性地亮出自己的憤怒,定會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遺憾,推動社會的進步發(fā)展!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三(4)班 指導老師:王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