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靜
兒子16歲了,16歲的他已長成一個小小男子漢。16年來,為了讓那個小不點兒成長,我陪他讀書,努力讓他向下扎根;同時,我又盡量放手,給他一片天空,讓他向上成長。
讀書,是向下扎根的過程
我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兒子還很小時,我就把他帶進閱讀的世界。讀小學(xué)時,為了培養(yǎng)他的閱讀習(xí)慣,我們設(shè)定了“家庭讀書時”和“家庭讀書日”——每天晚上7~8點,是我家的“讀書時”,每周日則是我家的“讀書日”。只要沒有特別重要的任務(wù),在“讀書時”和“讀書日”,一家人都要在書房安靜地讀書。這期間,我不寫文章,先生不練書法,兒子不玩游戲。那段時間,讀書成了一家人茶余飯后的必做之事。
為了把兒子引進歷史世界,12歲那年的暑假,我給他推薦閱讀《明朝那些事兒》,果然,作者“當年明月”幽默風(fēng)趣的語言強烈地吸引住了兒子,讓他狂熱地喜歡上了明朝歷史。從此,凡和明朝歷史有關(guān)的書籍,他見到都要買來。但這些還不能滿足他,13歲那年的暑假,他鄭重地和我商量,想購買一套《明史》系統(tǒng)閱讀,我當然支持。于是,經(jīng)過選擇,我們購買來豎排本、繁體字、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明史》,后來,盡管因為看不懂而擱置了起來,但我相信,總有一天,兒子能夠讀懂。
就這樣,我們用書開辟出一塊獨特的空間,供自己的心靈自由徜徉。慢慢地,兒子養(yǎng)成了“隨時隨地讀書”的習(xí)慣。
是的,讀書不是只在“讀書時”和“讀書日”才讀,讀書也不是只在書房才讀,真正的讀書要隨時隨地閱讀。平常的日子里,我和兒子外出隨身都要攜帶一本書,準備隨時閱讀,哪怕時間很零碎。因為我們有很多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坐公交車,需等待;去理發(fā)店理發(fā),需等待;開會,更需等待……這等待的空隙就可做一件事——讀書。周末回老家,我們互相問的一句就是“你帶哪本書啊”,帶本書打發(fā)路上的時光,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的必須。
放手,為了更好地向上成長
16年來,我很少嬌慣他,用兒子的話說:他是被“放養(yǎng)”的。
是的,兒子的成長過程基本是“放養(yǎng)”的。自他一歲生日的前兩天學(xué)會走路那天起,我就開始放手,再也沒有抱過他;上小學(xué)時,因為學(xué)校離家很近,所以,我仍然堅持讓他獨自走。在我的意識里,生活就是這樣,很多路,只能獨自走;很多事,只能獨自承受。
8歲半,我?guī)谝淮螀⒓幼孕熊噾敉饩銟凡?。那天,他騎著他的小童車,一天走了35公里,盡管累得氣喘吁吁,但在“驢友們”的鼓勵下,他最終勝利抵達目的地,光榮地成為最小的“驢”。就這樣,他慢慢松開我的手,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
2010年暑假,舟曲發(fā)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在我的鼓勵下,兒子決定利用自己唱歌的特長去中心廣場募捐。在一番策劃和準備之后,他帶著募捐箱到了濮陽市最熱鬧的中心廣場,盡管剛開始還有點羞澀,但在我的鼓勵下,他還是大方地抱起吉他,唱出了第一聲。那天,一個半小時,他掙了32.7元,第二天,親自把錢送到了紅十字會。這,也是成長路上的痕跡。那年,他還不到13歲。
2011年暑假,在我的建議下,他去書店做了半個月的義工。周末書店有講座,兒子又主動承擔起給聽眾端茶倒水的任務(wù)。那天,當兒子在眾人面前大大方方端著茶盤出場時,臉上透露著從容和淡定……
2013年8月26日,我們一家人徒步22公里,這次徒步是我送給兒子的16歲生日禮物。盡管路上很累,但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徒步結(jié)束后,兒子總結(jié)了兩點感受:第一,決定做一件事,一定要堅持,絕對不能半途而廢;第二,遇到困難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堅持,堅持一下,也許就能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因為人有無限的潛力。相信,這些經(jīng)歷和感受,已在一步步的行走中,融進兒子的血脈,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
現(xiàn)在,兒子愛閱讀,有修養(yǎng);愛運動,有野性。周末,他要么在書房里隨情隨意地閱讀,要么在臥室里自我陶醉地彈奏吉他,要么在球場自由揮灑汗水。看著那個有朝氣、有思想、有責(zé)任心的孩子一點點長大,我的心里,滿滿的都是幸福。
龍應(yīng)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就是看著他一步步遠離的過程。為了讓兒子的腳步更穩(wěn)健,我陪著他閱讀,努力讓他向下扎根;我又盡量放手,給他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間,讓他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