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福
(長春師范大學(xué) 國際交流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麥克白何以能成為悲劇主人公
楊 福
(長春師范大學(xué) 國際交流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何以能成為悲劇主人公,贏得觀眾的憐憫和恐懼呢?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或許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把握這一悲劇的實質(zhì),揭示它的思想內(nèi)涵和審美特征。
麥克白; 悲劇; 憐憫; 恐懼
《麥克白》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取自于霍林舍德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一書。劇中主人公麥克白是八世紀(jì)蘇格蘭的一位王親貴族和著名的大將,因受野心驅(qū)使和迷信女巫,竟在妻子的慫恿鼓勵之下,謀殺了國王鄧肯。他篡位后,感到極大的恐怖和不安,永保王位的欲望使他從血腥走向血腥,成為不可救藥的暴君。最后,他受到正義力量的討伐,終于喪失了性命。莎士比亞正是依據(jù)這一歷史素材,書寫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類本性的深刻感悟,按照人文主義理想來懲惡揚善。
20世紀(jì)著名批評家布拉德雷(A. C. Bradley)在《莎士比亞悲劇》一書中,將《麥克白》與其他三部悲劇進行了比較分析。在他看來,盡管《麥克白》在某些方面使人聯(lián)想起《哈姆雷特》,而并非《奧瑟羅》和《李爾王》,但就主要人物的高度、情節(jié)發(fā)展的速度、神秘力量所產(chǎn)生的效果以及風(fēng)格和詩律而言,它給人留下了與《哈姆萊特》很不相同的印象?!尔溈税住繁绕渌蟊瘎《绦〉枚啵诳磻蜻^程中只感到它的情節(jié)發(fā)展迅猛,絲毫不覺得它的短促。布拉德雷由此強調(diào),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麥克白》是“情感最激烈、情節(jié)最集中,也許甚至可以說是一出最令人恐懼的悲劇”。
莎學(xué)家奈特在《〈麥克白〉與邪惡的玄學(xué)》一文中指出,《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甚至包括《雅典的泰門》,盡管都可以看作是“仇恨主題”的描寫,然而它們總是向我們指點美德,而不是邪惡。它們所表現(xiàn)的那種陰沉乃是一種偉大理論的影子,據(jù)此邪惡便被視為對人類積極愿望的否定。可是,我們在《麥克白》中所發(fā)現(xiàn)的卻不是陰沉,而是漆黑。換言之,在其他劇本中所表現(xiàn)的邪惡的個別類似事例,在《麥克白》里取得了最集中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邪惡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
的確,《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中一部最黑暗、最令人恐懼的悲劇,充滿著邪惡、混亂、血腥和幽靈般的恐怖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莎士比亞描繪了麥克白從一個氣勢非凡的英雄沉淪為禍國殃民的暴君的過程,深刻揭示了個人野心和權(quán)勢欲望對人性的吞噬,表現(xiàn)了極端個人主義的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實質(zhì)。因此,與其它三大悲劇的主題不同,《麥克白》既是一部描寫個人野心家沉淪于毀滅的性格悲劇,也是一部表現(xiàn)暴君暴政、禍國殃民、毀滅社稷的社會悲劇。既然麥克白是一個個人野心家,觀眾還會對他表示同情或者感到悲劇的必然性嗎?換言之,麥克白何以能成為悲劇主人公,贏得觀眾的憐憫和恐懼?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或許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把握這一悲劇的實質(zhì),揭示它的思想內(nèi)涵和審美特征。
根據(jù)亞里斯多德的見解,悲劇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是因為它描寫了一個與我們相似的人所遭受的不該遭受的厄運,使我們在對悲劇人物表示憐憫的同時,也對自身遭遇的不幸處境產(chǎn)生聯(lián)想性的恐懼之情。亞里斯多德還明確規(guī)定,悲劇不應(yīng)當(dāng)描寫極惡的人由順境轉(zhuǎn)為逆境,因為這是他罪有應(yīng)得的下場,他的毀滅不會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理想的悲劇主人公應(yīng)當(dāng)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莎士比亞并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悲劇模式,或根據(jù)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的知識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生活,他的天才表現(xiàn)在他對生活的非凡觀察力上,“他的戲劇,是生活的鏡子”。
然而,問題在于麥克白作為一個悲劇主人公,何以會使觀眾愿意在看到他毀滅的同時,又確實對他的沉淪抱有幾分憐憫和恐懼?布拉德雷對此作了兩點解釋:第一,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悲劇主人公并非必須是“善良的”,但他身上必須有相當(dāng)偉大的品質(zhì),我們才能在他的錯誤和覆滅中意識到人類本性的種種可能性。換言之,盡管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未必是“善良的”或“完美的”典型人物,但他們都是一些不同凡響的人物。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一種巨大的激情和意志,一種非常執(zhí)著的癖性,“一種把一樣興趣、一個目標(biāo)、一種熱情或心情看成是整個存在的致命的傾向……,這是一種致命的天賦,但它本身帶著一種偉大的性質(zhì);而當(dāng)高尚的情操,或者天才,或者巨大的力量同它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認(rèn)識到精神的偉大和深遠;它所卷入其中的沖突的規(guī)模也變得那么宏大,以致不僅激起了同情和憐憫,而且也激起了贊揚、恐怖和敬畏”。這就是說,麥克白雖然是一個禍國殃民的野心家,一個嗜血成性的暴君,但在他英勇善戰(zhàn)、臨危不懼的氣節(jié)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才華。正是這一點使我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感興趣,也使得麥克白有可能成為一部悲劇的主人公。第二,布拉德雷指出,把悲劇主人公寫成一個簡單地被外部勢力摧毀的人,對莎士比亞來說是根本不相符的。如果說莎士比亞的早期悲劇尚注重表現(xiàn)外部沖突的話,那么他的四大悲劇則強調(diào)主人公靈魂中的內(nèi)在沖突。在這些悲劇中,“主人公雖然追逐著命運已定的路途,但至少在事件發(fā)展的某一點上,有時候還遠遠不止一次,他總是由于內(nèi)心的斗爭而不得安寧;而且往往正是在這些關(guān)鍵的時候,莎士比亞顯示出他的非同尋常的力量”。事實上,在描寫麥克白走上犯罪道路的同時,莎士比亞還給他這樣一種良心,“它的警告是那樣令人可怕,他的譴責(zé)又那樣令人發(fā)狂,以致他內(nèi)心痛苦的景象不禁使人產(chǎn)生一種恐怖的同情和敬畏,而這種同情和敬畏至少可以與夢想讓他毀滅的那種愿望相抗衡”。
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布拉德雷的這兩點解釋,對于我們深刻把握這部悲劇的實質(zhì),剖析麥克白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至今都是極富啟發(fā)性的。反過來說,假如麥克白原本只是一個類似克勞狄斯或伊阿吉那樣的卑鄙無恥的小人,而缺乏那種巨大的才華和非凡的氣質(zhì),他就不可能成為悲劇主人公。假如麥克白在犯罪之后只是被外部的正義力量征服,而沒有飽受痛苦的良心譴責(zé)和精神折磨,他也同樣不能成為悲劇主人公。事實上,麥克白從一個功勛顯著的英雄沉淪為一個禍國殃民的暴君的故事,鞭撻了極端個人主義給社會和個人命運所帶來的毀滅性的災(zāi)難,表現(xiàn)了莎士比亞在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方面的高超技藝,營造了一種濃重、令人恐懼的悲劇氛圍,使麥克白作為一個悲劇的主人公為觀眾所接受。
麥克白之所以能成為悲劇主人公,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除了布拉德雷的兩點解釋之外,麥克白夫人的唆使和慫恿、女巫及預(yù)言對他的影響以及籠罩全劇的那種黑暗、血腥和邪惡的氛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促使麥克白在涉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些外部因素的存在使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寬宥了麥克白的部分罪責(zé),緩解了觀眾期盼他遭到毀滅的愿望,從而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主人公,贏得了一定程度的憐憫和恐懼。
[1]楊周翰.莎士比亞評論匯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79.
[2]亞里斯多德.詩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3]A. C. Bradley, Shakespearean Tragedy[M].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24.
[4]G. W. Knight, Macbeth and Metaphysic of Evil[M]∥David Lodge ed.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2.
Why Does Macbeth Become A Hero in the Tragedy
YANG Fu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o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Macbeth is one of the four Shakespearean tragedies. Why does Macbeth become a hero in the tragedy and get compassions and dreads from the audiences? The thinking and explanation to the question may be to give some help to hold essences of the tragedy and to reveal its connotation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Macbeth; tragedy; compassion; dread
2014-02-21
楊 福(1957- ),男,吉林通榆人,長春師范大學(xué)國際交流學(xué)院教授,從事英美文學(xué)研究。
I106
A
2095-7602(2014)04-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