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法麗
(信陽師范學院 華銳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項目和華銳學院課程改革項目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基礎上的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應用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QN-459。
近一二十年來我國應用翻譯任務量劇增,翻譯任務面廣量大。入世、奧運、申博等驚世偉業(yè)助推著我國應用翻譯的發(fā)展,其權重在我國的翻譯事業(yè)中日益增長。
順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fā)展趨勢,很多高校的英語專業(yè)都專門設置了應用翻譯課程,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能夠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具備高水平翻譯能力的人才。但從社會對應用英語翻譯畢業(yè)生的反饋來看,應用翻譯類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數量還遠遠滯后于實際的市場和企業(yè)需求,因此,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亟待加強。目前,我們的應用翻譯教學不足之處或者說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于: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對學生進行單項技能訓練,強調以輸入促進輸出的作用,違背了語言實際運用的真實性;已有的以培養(yǎng)學生輸入技能為主的應用翻譯課程設置,既不能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實際能力,也不能激活他們所積累的翻譯方面的知識;大部分學校的應用英語翻譯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還有待加強,校內沒有相應的設備和實驗室,校外也沒有可提供學生實習的實訓場所,部分條件好的高校已經具備實訓基地,但數量遠遠不夠;“雙師型”應用英語翻譯師資力量缺乏,許多教師缺乏實戰(zhàn)翻譯經驗,有的甚至從沒有做過翻譯,若不及時吸納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人才,便很難對學生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也會影響未來學生的就業(yè)。
因此,探索高校應用英語翻譯教學的改革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成為業(yè)界關注的重點,本論文借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對筆者所在院校的應用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做出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1.輸出驅動假設
2008年,文秋芳教授在英語專業(yè)技能(聽、說、讀、寫、譯等)課程改革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理論,該理論包含心理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等方面的內容。首先,文秋芳認為學習者的輸出過程對其外語能力發(fā)展的驅動力比單純的輸入過程更大。輸入的質量再高,若沒有向外輸出的驅動,最后的學習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相比單向的技能訓練而言,他認為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能更全面、更富有成效地提高學習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他還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性(說、寫、譯等,尤其是口、筆譯)技能,就其社會功用來說,比培養(yǎng)他們的接受性(聽、讀等)技能更符合職場英語和就業(yè)需求。
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重輸入、輕輸出。往往是老師花大部分時間“填鴨式”的對學生進行輸入,更多的時候是“要學生學”而不是“學生要學”。至于學生真正吸收了多少,實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有沒有提高則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所在。實施“輸出驅動假設”,是對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嘗試性改革,它為學習過程中的有效輸入和高效輸出提出了建設性的理論向導。
2.輸出驅動假設的合理性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廣泛交流和合作,高素質應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作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主要活動場所,高校的應用翻譯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備受業(yè)界和社會的關注。文秋芳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對我們現有的應用翻譯教學改革和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簡而言之,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重新重合、表達出來,是語言的輸出活動。沒有語言輸出的驅動,就沒有學習者對語言假設的檢驗和反思,也就不能對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全面的整合、重構與內化,這就不利于譯者語言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翻譯技巧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在“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要對既有的應用翻譯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把提高學生的翻譯技能、拓寬知識面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融合在輸入、輸出的學習過程中,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其就業(yè)打下夯實的基礎以獲得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1.我校應用翻譯教學的定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要求高校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國內有條件的高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置了翻譯本科、碩士(含MTI)、博士一體化的專業(yè)學位并在旗下開設了種類多樣、涉及面廣的應用型翻譯課程。此外,我們國家還設有全國性的、區(qū)域性的、口、筆譯資格證書考試,報名人數逐年上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應用翻譯領域也不斷擴大、范疇日益豐富。為了幫助學生不斷擴展視野、提高實際翻譯能力、增加畢業(yè)后繼續(xù)學習或就業(yè)的選擇面,使其成為寬口徑、復合型的人才,結合我校的層次和特色,我們將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翻譯基礎理論適度、實踐能力突出,能在企事業(yè)單位擔任一般應用型翻譯任務又能勝任某一專業(yè)領域需求的本科層次的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翻譯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建設。
2.構建合理的應用英語翻譯課程體系
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翻譯課程體系難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我們要改變那種以輸入促輸出的延綿幾十年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意義上按輸出驅動來調整翻譯課的設置并以此來延續(xù)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確保其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翻譯能力。
文秋芳教授指出“我國英語專業(yè)翻譯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多年來秉承重輸入,輕輸出的指導思想,但在英語專業(yè)學生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亟需在教學理念上把輸出的作用凸顯出來?!盵1]對于已經具備一定翻譯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來說,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尋求知識盲點并以此激發(fā)其彌補知識盲點的欲望是調動這類學習者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因此,輸出氛圍的營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讓學生在輸出過程中主動積極地發(fā)現自己的語言缺失,從而自覺產生彌補缺失、重構、內化知識體系的強烈愿望。筆者任教的華銳學院為獨立的三本院校,位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信陽,發(fā)展時間不長,學生生源、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等相比老牌院校都要遜色一些。因此,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我們要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專業(yè)特色,借助院校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把培養(yǎng)能勝任基礎應用翻譯任務和某一專業(yè)領域的應用型翻譯人才作為我院應用翻譯教學改革的目標。為此,我校的應用翻譯課程擬定為以下四個階段:
(1)語言基礎課程階段。此階段為打基礎時期,而且至少是英漢雙語基礎,持續(xù)時間為5-6個學期。擬定的課程有: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與寫作、高級英語、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和語法等。
(2)基礎筆譯課程階段。此階段為基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學習及應用時期,持續(xù)時間為3-4個學期為佳。我們可以開設翻譯理論基礎知識、英漢語言對比、漢英轉換技巧、文體、修辭、譯文對比和賞析等方面的專業(yè)課,讓學生學會文本分析、掌握筆譯基本功,同時對翻譯策略也要有一定的掌握。
(3)專題口、筆譯課程階段。此階段為口、筆譯專業(yè)技能著重培養(yǎng)階段,持續(xù)時間為6-7個學期,也就是說有些課程應該一直開到大四的上學期。課堂內容應該選擇經貿、科技、旅游、文化、法律、傳媒等題材不同的專題知識和不同的文體類型進行訓練。此外,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本校特色,有所選擇和側重地強化訓練以應用型、實踐性為特點的的口、筆譯專題知識。
(4)相關課程階段。在學生具備了扎實的雙語知識和嫻熟的口、筆譯技能之外,還應該有個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和認識水平的時期,持續(xù)時間為2-3個學期。擬開設的課程有: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學、中西思想史、中西邏輯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經典作品研讀、高級漢語寫作等。
3.采用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
穆雷指出“對外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來說,他們的英語水平主要體現在口譯能力上,聽說讀寫幾種能力最要從翻譯能力上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翻譯能力是學生外語語言和知識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2]一個合格的譯者必須具備扎實的雙語功底,精通至少是雙語的不同句法特點。在大量的翻譯實踐輸出訓練的驅動下,譯者將其積累(輸入)的知識及時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再次通過翻譯實踐進行輸出。譯者語言輸出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建構話語的過程。譯者既要利用自身已有的語言材料來建構話語、表達思想,同時還要對學習的新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 譯者自身獨特的語言知識結構體系的建構還需要有適量的翻譯實踐和技巧的輸出練習,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直接取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之間的調適。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課堂中,往往是教師填鴨式的輸入為主,而留給學生的輸出練習機會少之又少,這就使得翻譯課堂實踐動力不足。因此,我們要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積極參與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為主的靈活多變的翻譯教學方法。苗菊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由翻譯結果轉向翻譯過程、思維過程、決策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策略能力、專業(yè)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質,使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體會認識自己運用的知識、采取的方法技巧、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力,即綜合獲得的翻譯能力?!盵3]
強調實踐能力的應用翻譯教學模式還應該把互動主義、合作主義和人本主義等教育理念融進日常教學活動中,采用提倡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個別詞句的分析、單純技巧的訓練,突破了以往翻譯教學對語言知識的限制把培養(yǎng)具有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用型、實踐性翻譯人才列為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結合“輸出驅動假設”理論, 我們要堅持強化學生的學(輸入)為前提條件, 培養(yǎng)學生的用(輸出)為應用翻譯教學的目的,使學與用緊密結合、以用來促學,二者相輔相成,把提高學生的真正應用翻譯能力落到實處。
4.創(chuàng)建應用翻譯的實踐平臺
翻譯教學是翻譯思想、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結合,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而應用翻譯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必須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基于自身的翻譯實踐活動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從而提高翻譯意識、翻譯水平和實務能力的可踐行的實踐平臺。鑒于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華銳學院現有的同聲傳譯實驗室、網絡教室和多媒體教學等網絡資源,成立有地方院校特色的應用翻譯研究所,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應用翻譯實踐平臺, 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操作能力。
此外,建立應用翻譯實訓基地也應該成為本校翻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我們可以借助產、學、研一體化的優(yōu)惠政策,積極地和相關企事業(yè)單位以及翻譯機構建立持久的聯系和長期的合作關系。2009年,綠茶“信陽毛尖”產地信陽名列中國十大宜居城市,雖然不是一線城市,但旅游資源豐富,而且高校不多,開設應用翻譯課程的也只有華銳學院。因此,我們可以借助雞公山、南灣湖、紅茶、綠茶之鄉(xiāng)等旅游資源還有上天梯的珍珠巖研討會等實踐平臺積極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以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對應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搭建應用翻譯公共服務平臺為一些企事業(yè)單位提供相關的口、筆譯方面的應用翻譯、培訓和咨詢服務,開設應用翻譯服務網站等等。
隨著三本院校的興起,承辦特色專業(yè)則成為院校發(fā)展的生命力所在,而應用型翻譯則是我院外語系的一個特色專業(yè)。我們要依托華銳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各種經濟、文化和旅游資源,建設以學生就業(yè)為導向,以輸出為驅動來開發(fā)的綜合性的實訓項目,這樣既培養(yǎng)了應用型人才又服務了當地經濟社會。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本人依據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結合一線教學經驗探討了華銳學院應用英語翻譯課程改革的幾個方面。當然,這些構想的實現也需要該校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有些設想正在實踐當中。筆者撰寫此文,提出粗淺的看法,期待與正在關注、探索本校應用翻譯課程改革的業(yè)內人士共同商榷。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
[2]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3]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