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滿桂 尹華君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13年7月20 日至22日,第六屆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西晉城市召開。本屆研討會以“柳宗元研究與柳氏民居旅游發(fā)展”為主題,由中國柳宗元研究會、晉城市委宣傳部主辦,晉城市柳宗元文化研究會、晉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沁水縣人民政府等聯(lián)合承辦。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社科文化研究單位、黨政部門,永州、柳州、永濟、晉城柳宗元研究會,以及韓國嶺南大學等海內外的專家學者120多人參加了會議,有75篇論文在會上作了交流。共收到著作4部,期刊2種,7月20日下午,參加會議的代表前往沁水縣參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A級旅游景區(qū)“柳氏民居”。
中國柳宗元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教授尚永亮在開幕詞中說,中國柳宗元研究會成立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在前輩學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我們將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中國近年來有三家地域性柳宗元研究會團體,分別在湖南永州(柳宗元貶謫地)、廣西柳州(柳宗元遷謫地)、山西永濟(柳宗元祖籍),去年山西晉城市也成立了柳宗元文化研究會,并成功承辦了這次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加上晉城這支“新軍”,柳學研究將一改往日“三駕馬車”并驅的局面而成為如今的“四輪驅動”。今后,柳學研究要朝著“深度”、“廣度”及“長度”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吧疃取狈较?,要求我們廣大專家學者下苦功夫深入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拿出高質量、高水準的理論學術成果;“廣度”方向,要求我們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探討柳宗元文化的應用范圍,為地方社會經(jīng)濟文化建設服務;“長度”方向,要求我們進一步探討柳宗元學術研究的可持續(xù)問題。我們既要注重學術性,又要注重普及性,通過學術探討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在歷時兩天的研討會上,學者們圍繞柳宗元思想內容、詩文文本、考證校釋、淵源與影響、文化產(chǎn)業(yè)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和廣泛的文化交流。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的儒釋道融合、民本思想、文以明道、大中之道、天人合一、抑周尊孔思想等方面。
有三篇論文探討了柳宗元的儒釋道三教融合思想。張勇《柳宗元〈大鑒碑〉的“負問題”》認為,柳宗元在《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一文中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和諧佛教觀。王維、柳宗元、劉禹錫都為慧能作過碑銘,與王、劉二《碑》把“法衣”與“頓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同,柳宗元的《碑》只字未提這兩項慧能六祖地位及禪法特色的重要標志,這就是“柳《碑》”中最大的負問題。柳宗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本著“黜異蹈中”的原則,有意避開“法衣”與“頓悟”這兩個敏感字眼,重點申明慧能的“中道”立場與“性善”特征,從而實現(xiàn)其會通禪宗南北、會通禪教,進而會通釋儒的目的。蔡自新《柳宗元禪師碑及王維、劉禹錫研究》認為,王維、柳宗元、劉禹錫三人爭相為大鑒禪師寫碑銘,既寫出了文儒與佛家的奇緣,也勾勒出當時佛教思想與儒家文化交融的脈絡。傅水怒、車軍社《儒骨、釋經(jīng)、道風——試析柳宗元山水游記中儒釋道精神的統(tǒng)一》認為,儒釋道精神在柳宗元山水游記中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它具有儒家的骨骼、佛家的經(jīng)絡和道家的風采。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突出表現(xiàn)為“吏為民役”和“民利觀”。王良《述柳宗元“吏為民役”之道》分析了柳宗元“吏為民役”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吏為民仆、輔時及物、民先君后和順民心、遂民意,其理論基礎是“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而王亮《柳宗元文化中“吏為民役”的現(xiàn)實意義》聯(lián)系當今社會,把“吏為民役”思想概括為,人民決定歷史觀、官吏為民服務觀、官吏為人民負責觀和養(yǎng)民利民觀。閻云《自由民主人類本性——柳宗元“民自利”觀的現(xiàn)實啟迪》,以《晉問》為例,分析了柳宗元提出的“民利觀”是對自由和民主的社會性和哲學性探索。利民不同于民利,前者是統(tǒng)治階級根據(jù)德治的經(jīng)驗居高臨下實行仁政,目的是在于維護其統(tǒng)治,只是客觀上有利于人民;而后者是民眾能夠根據(jù)自身的愿望,自由地不為外因所左右的生存、發(fā)展和謀取自身利益,即“民自利”。柳宗元的這種“民利觀”超越了儒家傳統(tǒng)的“仁政”治國理念,萌發(fā)了重視人性自由發(fā)展的進步思想。
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在古文思潮中的口號,也是柳宗元的主要思想之一。有三篇論文分別從哲學自覺與政治自信、經(jīng)權之道、美學思想等方面探討了文以明道的外化。程宏亮、葉永勝《論柳宗元的哲學自覺與政治自信》通過分析柳宗元的書信表現(xiàn)了柳宗元的哲學自覺和政治自信。書信中體現(xiàn)的“天人相分”的哲學思考和行中道的方法論體系,表明柳宗元具有堅定不移地儒家奮斗信念,是柳宗元能經(jīng)受打擊而矢志不渝的重要思想基礎。而書信中在制度問題、用人問題、稅收問題等方面的深刻見解,是柳宗元政治自信的充分體現(xiàn),這也是支撐其抗擊沉重災難而堅挺、自拔的理由。這種哲學自覺與政治自信給歷代文士以精神動力。朱雪芳《柳宗元〈斷刑論〉經(jīng)權之道》以《斷刑論》為例,分析了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中的經(jīng)權之道。柳宗元指出當時沿襲“刑以秋冬”制有其“偽”與“惑”,應該從人道主義的立場,為囚犯減少痛苦時間,順應天時,以盡經(jīng)權之道。牛璐霞、趙繼明《試論柳宗元的美學思想》認為,柳宗元的美學思想充分地運用在他的詩文實踐之中,既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又強調文章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實踐了柳宗元所提出的“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命題。
德政與大中之道是柳宗元的政治觀和思想觀的主體。王洪臣《論柳宗元〈非國語〉的政論性》闡述了柳宗元德政觀和大中之道。柳宗元通過對《國語》中所載的不和于“道”的內容予以否定,突出表現(xiàn)了他的德政觀,“德”是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社會的先決條件,也是使人歸順的力量。其德政理念即為大中之道,因此,《非國語》是承載大中之道,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關系密切的一組政論文。
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柳宗元的思想大河中的一大支流。趙繼明、崔樂《傳統(tǒng)天人關系問題及柳宗元天人思想評析》分析了柳宗元的天人合一思想。柳宗元主張自然觀上的“元氣說”,提出了天人關系上要“不相預”。
也有學者提出,柳宗元有抑周尊孔思想。關永利《柳宗元抑周尊孔思想成因初探》認為,柳宗元的抑周尊孔思想,其緣由有三,一是受到唐朝當時學術思潮的影響,二是與武則天時期,柳氏家族受到迫害有關,三是與柳宗元學習陸質“新春秋”經(jīng)學思想有直接關系。而柳宗元的抑周尊孔思想的實質就是庶族地主階級在中唐已經(jīng)崛起并要求發(fā)言權的訴求。
柳文的文本研究中,“永州八記”可謂是陳年老窖,愈久愈醇。歷代對永州八記非常關注。歐明俊《柳宗元“永州八記”歷代評價之總檢討》就縱論了歷代對“永州八記”的評價。柳宗元是寫景高手,“永州八記”確立了山水游記散文的寫作范式,也開創(chuàng)了山水游記散文的新紀元。歷代論者皆肯定柳宗元對山水景物的生動、精妙的刻畫,寫出了永州山水的“趣”、“幽”、“峻”、“峭”、“潔”、“奇”的特色,和借景言情、情寓景中,文中有畫的優(yōu)美意境,還有那簡潔精練的語言和分則為八、合則為一的章法之妙。歐明俊認為,“永州八記”的價值一方面是其自身固有的,另一方面則是歷代論者的評論“層累”造成的,所以我們既要肯定“永州八記”本身的價值,又要肯定歷代論者的智慧識見,同時,對消極“誤讀”也要批判性接收。
相對而言,柳文中的書啟類研究較少,文意也最容易讓人誤解。馬曉斌《試論柳宗元的進取精神》借鑒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認為柳宗元的《上揚州李吉甫相公獻〈所著文〉啟》與《謝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啟》兩文,一直被誤讀為“軟弱”和“酬酢”之作,這其實只是柳文的表層結構,其深層結構卻是不拋棄不放棄、勇于拼搏的進取精神。柳宗元的進取精神有四層含義,一是靠自己,二是從小事做起,三是積極心態(tài),四是矢志不渝。唐湘旗《〈柳宗元集〉書啟類文章初探》則把柳宗元的書啟類文章歸納分類,共26篇,大致可分為答謝類、祈請類、贊頌類、請薦類、獻文類和慶賀類,具有言簡意賅、情真意切、含蓄深沉、文采斐然的藝術特色。
柳宗元的寓言很有深意,讀者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它。李鼎榮、陳軍屹《柳宗元的〈敵戒〉語美國人的“敵癖”》闡釋了柳宗元《敵戒》哲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孫夢鹿《借題發(fā)揮有感而作的杰作——三看柳宗元的〈晉文公問守原議〉》認為柳宗元是借《晉文公問守原議》一文,用晉文公來影射李唐皇帝、用勃鞮來影射中唐宦官,批評宦官專政和李唐皇帝問計于內寵的為政之失。
柳詩的文本研究中,“峻峭”、“至味”、“情景交融”是柳詩的突出特色。陳向春《說柳詩的“峭”》詳析了柳詩“峭”之語感特征與成因。他認為,柳宗元自身的某些性格特質或心境,在律詩寫作里并非是決定其作品特征的唯一要素。在律詩這種特殊詩體的寫作里,詩人唯有獲得這一詩體藝術的表現(xiàn)自覺和相應的駕馭能力,才有可能讓自己內在性情里的某種特質與詩歌語言表現(xiàn)之間達成相對的默契。馬連菊《柳宗元古體詩“至味”論》認為“至味”是柳宗元古體詩的一種獨特風貌,表現(xiàn)為平淡詩風是外表,清奇至味是內在,而至味的內涵尤其體現(xiàn)在“清深”和“奇趣”上。外在平淡而無味,內里至味而又余味,這種詩風與理學參透下的深沉人格相契合,因而,柳宗元古體詩的至味論,在蘇軾的接受與闡釋中,為有宋一代創(chuàng)作“毛皮盡落,精神獨存”的宋型詩樹立了一個堪為學習的典范,影響深遠。武玥《論柳宗元詩的“新鮮”景語》認為,柳宗元詩中一大突出特色就是成熟運用“新鮮”景語,在詩文中營造出冷峭幽清的陌生化效果。表現(xiàn)在蘊含身世之悲的奇險用字,精工營造的清冷淡泊意境以及對典故的創(chuàng)新使用,通過行文過程中“精裁密致”和對新鮮景語的自覺運用,使柳詩呈現(xiàn)出冷峭、淡遠中現(xiàn)奇趣、轉益多師后顯自然的特征,這對后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諸多影響。吳同和《柳宗元絕句新探》探析了柳宗元148首詩中的41首絕句,其內容形式多為寄贈、送別、酬答、行旅之作,還有少數(shù)即景抒懷之作;其情感基調是失意與苦悶,多抒發(fā)被貶謫南方后的政治抱負不得實現(xiàn)的失落之意和郁悒之情,絕少閑情逸致。真可謂景為情馭,境以思偕者也。易先根《柳宗元山水田園詩探勝》則認為,柳宗元山水田園詩之勝,在于他以永州山水為詩美意象,寫出了自己的人格美和永州山水的意境美,透射了心靈禪意的深層文化蘊涵,構筑了一道奇異的文化風景。
柳宗元的詩文合而言之,又富有符號意蘊和原生態(tài)美。肖揚碚《柳宗元詩文的符號意蘊與文化想象》認為柳宗元詩文中蘊含符號意義,并藉此分析了以柳宗元為代表的中國文人的文化苦旅。柳宗元以其獨特的文學作品,將中華文化的意義與符號系統(tǒng)顯現(xiàn)出來。他一方面選擇屈原、陶淵明等具有一定悲劇意味的意義符號作為他情感符號表達,以此作為其對現(xiàn)實突變的一種心理回應、文化歸屬及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他又以漁翁、名稱等文化符號來作為其恬淡、自適、獨立、忠誠等高調的文化表白,試圖擺脫精神的壓力和羈絆,以及被政治中心拋棄的那種孤獨感。這些既展現(xiàn)了柳宗元對文化的承襲,同時又以其獨特的文化想象將他對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的理解形象化。江建高《論柳宗元山水詩文的原生態(tài)美》則通過分析了柳宗元謫永期間所作的山水詩,寫出了永州山水的山嶺丘壑的荒蕪寂寥之美,山谷溪澗的幽邃僻靜之美,和山石溪泉的怪峭清寒之美,再現(xiàn)了永州自然山水的原生態(tài)美。如此美景既是永州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柳宗元自身遭遇的訴說,更是中國傳統(tǒng)詩畫愛表現(xiàn)荒寒之境的美學追求的體現(xiàn)。
關于世系交游考。翟滿桂《柳宗元祖籍及家眷親屬考略》考證了柳宗元祖籍及隨貶謫永州之家眷親屬。柳宗元祖籍為河東解人,即山西永濟市人??级似渥嫦冗h祖柳下惠,父親柳鎮(zhèn),叔父柳某、柳纁、柳綜、柳續(xù),柳母盧氏,大姊丈崔簡,次姊丈裴墐,柳妻楊氏——楊憑之女,續(xù)娶某氏——和娘之母,又續(xù)娶某氏——馬雷五之姨母,柳宗元有二女(某、和娘)二男(周六周七),柳宗元謫永時隨行親屬等,依據(jù)相關文獻和方志考證詳細。而郝仰寧《從唐代的婚姻制度看柳宗元的婚姻生活》)從唐代婚姻法角度考證了柳宗元的婚姻生活及家屬。他認為,柳宗元只有一次婚姻就是與楊氏之婚,婚后曾孕一子,小產(chǎn)而終;但有兩次非婚生子生活,一次是在長安與婢女育有一女,即和娘;一次是在貶永后和某氏育有二男一女。萬德敬《柳宗元早期“生活世界”探微》考證了柳宗元與顧少連、杜黃裳之間的交游,前者是柳宗元的座主,后者是柳宗元的父執(zhí),柳宗元與二人關系密切,其人生操守與文學創(chuàng)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二人的影響。
關于柳宗元與沁水縣西文興村之間的關聯(lián),是本屆研討會探討的一個焦點。王良《柳宗元遺族西文興考》認為山西晉城沁水縣的西文興村的柳氏族人是柳宗元的后裔,柳宗元籍貫河東解人當是蒲州西文興村。理由有:柳氏世居沁歷,柳宗元高伯祖柳奭歸葬故里蒲州西文興村,柳宗元的父親柳鎮(zhèn)攜母隱于王屋,定居沁歷,柳宗元托孤北歸沁歷。閆書廣《沁歷一帶是柳氏家族的避難之地》也認為沁歷一帶是柳氏家族的避難之地,理由有三:一是沁歷一帶歷史上長期屬于河東郡,共同的語言習慣、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為柳氏家族避難提供了首選之地;二是沁歷一帶懸崖峭壁、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處兩郡數(shù)縣交匯之地,遠離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理想的避難之所;三是沁歷一帶有柳氏家族的“皇奉食邑”與莊田家產(chǎn),為其家族避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王良《柳宗元的籍貫與稱謂辨析》還考證了柳宗元不同的稱謂。家族名諱柳宗元,字子厚,又稱柳八,士人尊稱柳子,朋友尊稱為柳先生,官階稱謂有柳員外、柳儀曹、永州司馬、柳刺史、柳太守,地名稱謂有柳河東、柳柳州、柳永州,后世追謚有羅池神、靈文神、文惠侯、文惠昭靈侯。
關于柳文的系年考。呂國康《清峻高潔的羈旅之情——柳詩探幽》以《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登蒲州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迴斜對香零山》二詩為例,分析了柳宗元詩之天人合一的絕妙境界,抒發(fā)了羈旅之憂思,顯示了清峻高潔的寬廣胸懷,故“遠在靈運上”,并考證了后一首詩作于元和九年秋,而非韓醇所言的元和四年秋。祁世坤《〈商山臨路有孤松〉、〈迭后〉之我見》考證了《商山臨路有孤松》一詩是柳宗元元和十年“詔追赴都”時所作,而不是作于二次南貶時?!兜蟆吩娭械摹耙慌_二妙”不是指柳劉,“二妙”是一種比喻,喻指劉禹錫家能出兩個小書法家。雷運?!稖\談不同版本柳宗元集中外集文章的產(chǎn)生》考訂了不同版本柳集外集中文章的來源。他認為,其來源有三:一是宋元符間三十三卷本的外集文章,當是因新發(fā)現(xiàn)柳宗元文而新設外集,其外集詩文當為沈晦本即韓醇本外集卷上之9篇文章。二是宋乾道永州本的外集文章,包括一些不能確定是否為柳宗元所作的文章,另加新發(fā)現(xiàn)的《上宰相啟》、《上裴桂州狀》、《送元暠師詩》三文。三是宋代沈晦《四明新本河東先生集》中外集文章,再版時參校的4個本子認定以篇文較少的穆修家大字四十五卷本為正,再版時其篇文全入正集,將其它諸本比其多出的篇文列入外集,共18篇。
其他的考證。劉漢忠《〈荔子碑〉的文化之旅》考證了現(xiàn)存于柳州柳侯祠中的荔子碑歷史真相及其拓本流傳情況。荔子碑堪稱中國古代碑林中的名品,因為它是以“柳宗元事”、“韓愈文”和“蘇軾書”而久享三絕之譽。經(jīng)考定,湖南安撫使安丙授與關庚的“坡仙大書《韓昌黎享神詩》”為法書墨跡。關庚所立為首次刻石,非復碑。刻制完成時間為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九月初九日重陽吉辰公元 1220年 10月5日,并立于柳州羅池廟。荔子碑在洪武五年斷損,事因筑城軍卒“斷碑以砌”。而荔子碑的拓本傳刻廣泛,永州柳子廟三刻,眉州三蘇祠二刻,東渡日本重刻,景蘇園帖本重刻,還有民間重刻碑流傳帖本。
柳宗元上承柳下惠,得屈、陶之遺韻,下啟蘇軾諸人,代不乏人,影響深遠。肖獻軍《跨越千年的血緣與心靈的交融——論柳宗元對柳下惠之接受與轉變》認為,柳宗元與柳下惠有血緣和心靈的交融。柳宗元在詩文中多次對柳下惠的人品和思想贊譽有加,柳下惠的“三黜”經(jīng)歷與柳宗元久貶南方具有相似性,柳宗元的“天人合一”與“仁”思想多時承襲柳下惠的。但特殊的外在環(huán)境和獨特的詩人個性使得柳宗元在接受柳下惠思想的同時,又有所發(fā)展,因時制宜的求變思想與“和”之思想相輔相成,構成了柳宗元思想的主體。曾羽霞《柳宗元與荊楚文化傳統(tǒng)》認為,柳宗元對以屈原為代表所開創(chuàng)的荊楚文化,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柳宗元在永州期間的創(chuàng)作,由于其心態(tài)和屈原等荊楚詩人相似,所面對的荊楚文化環(huán)境相同,不可避免地受到荊楚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在文章取材、物象選擇、體式變化、聲韻講究和意境構造上都流露出濃郁的荊楚氣息,表達了和屈原相似的“怨騷”精神——“不怨而怨,怨而不怨”。柳宗元在詩文中對巫鬼文化的排斥、對舊俗的摒棄、對儒家文化的推廣都顯示出了他對荊楚文化革新的一面。趙樂《試比較陶淵明與柳宗元之〈詠荊軻〉》從陶、柳二人同題之作《詠荊軻》分析了二人的不同之處。陶重點敘述荊軻刺秦之前因,柳則全面呈現(xiàn)刺秦之前因后果;陶以詩人的眼光贊美荊軻為英雄,柳則從政治家的視角分析時局、批評荊軻勇且愚;陶重情,柳重理;陶詩之“金剛怒目”,見其風格多樣性;柳詩環(huán)環(huán)相扣,尤見其沉重、內斂、冷峭之風,而這正是柳宗元“憂之深”心態(tài)的體現(xiàn)。周玉華《論柳宗元對元結游記散文藝術之接受》認為,柳宗元的游記散文中在景物選取、意象描寫、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及情感透露等方面,存在對元結游記散文的借鑒與接受。柳宗元對元結的承襲之處有:多選取地理位置相近的山水景物作為描寫對象,多寫幽僻、少為人知的山水意象,善于創(chuàng)設山水與心志、情感交融的環(huán)境,寓情于景、在山水游記中巧妙透露微妙內心。
蘇軾是柳宗元的第一讀者。樸亭順韓國《宋代詩話柳宗元論》從宋代詩話諸家的視角來評論柳宗元詩文,尤其是五言詩與七言詩。劉克莊認為柳宗元是本色詩人,柳詩雄深簡淡,至味自高,得陶淵明、謝靈運之韻。魏慶之認為,柳詩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其影響萬世不能磨滅。柳詩多作于元和年間,內容充實,意境亦高,近于陶詩之風,因此頗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文人的推崇與贊賞。楊萬里則認為柳宗元的五言詩為“句淡雅而味深長”。樸亭順認為,柳宗元不同詩體風格迥異,大致是,五言詩多清峻,七言詩多悲慨。陳仕龍《寓言小品——從柳宗元到蘇軾的傳承與嬗變》以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與蘇軾的《黠鼠賦》為例,分析了蘇軾對柳宗元的寓言既有承襲又有突破。二者的相同之處有:完整的寓言形象,現(xiàn)實針對性強,寓意深刻;敘事狀物都生動直觀,語言樸實無華。不同之處有:感情色彩不一樣,針砭時弊的力度不一樣,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迥異。
宋代以降,柳宗元的影響仍在。唐嗣德《柳宗元的〈罵尸蟲文并序〉》認為,柳宗元的《罵尸蟲文》上承屈原楚騷精髓,下啟楊維楨的《罵虱賦》,皆為憤世嫉俗、為民請命之作。尹華君《沈德潛柳詩觀探微》認為,清代詩家沈德潛通過《唐詩別裁》中選注柳宗元詩,表達了他對柳宗元詩的評價:子厚詩風峻潔幽峭,柳詩淵源上溯屈陶,柳詩品級亦堪接武。楊仁里《“欸乃”吆聲入古琴》認為,柳宗元的《漁翁》詩句“欸乃一聲山水綠”影響了古琴曲譜的創(chuàng)作。古琴曲譜《欸乃》的詞語、地點、環(huán)境、聲音、動作、時段、氣候、情感等方面多與《漁翁》詩,有前后相承的關系。韓國嶺南大學的南鎮(zhèn)哲《韓中古文翻譯書刊初探》研究了中國古文在韓國的翻譯技巧,舉例證明了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散文在韓國有較大影響。
發(fā)掘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發(fā)展,是柳宗元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一個努力方向。柳氏民居的旅游開發(fā)則是本屆研討會上的一個熱點。李靜《淺析柳氏宗族百年經(jīng)營之道》探析了柳氏民居數(shù)百年的經(jīng)營之道,在于汲取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精髓,將儒家哲學運用于家族的發(fā)展與經(jīng)營之中,重視仁義之人道、祖訓之族道和儒商之道。李靜等人《柳氏民居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還分析了柳氏民居的古村落特征、開發(fā)現(xiàn)狀,提出了可持續(xù)開發(fā)的策略。段文昌等人《柳氏民居之隱喻文化研究》則從地理方位、院落結構、磚雕石雕、廳堂雕飾、門窗福扇等方面分析了柳氏民居建筑中的隱喻文化,認為柳宗元后裔于明清時期所建的柳氏民居,具有精湛的建筑藝術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楊永芳等人《柳氏民居“教化獅”寓意妙語》則重點分析了柳氏民居牌坊中的八尊教化獅。認為他們寓有儒家倫理思想、禮儀規(guī)范、處世哲學和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以象寓意,以意構象,是對柳氏家風名望的宣揚。何皛《以柳文化為龍頭,做大做強永州文化產(chǎn)業(yè)》從分析永州文化產(chǎn)業(yè)的現(xiàn)狀入手,提出以柳文化為龍頭,做大做強永州文化產(chǎn)業(yè)的策略。
7月21日下午,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副會長翟滿桂教授從五個方面向大會介紹了近三年2010—2013年海內外柳宗元研究的學術動態(tài);中國柳宗元研究會秘書長蔡自新向大會作了2010年以來秘書處的工作及其理事會成員調整變動情況說明,根據(jù)2013年7月19日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討論研究決定,同意牛英杰同志(原永濟市委宣傳部長)辭去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副會長職務;增補藍天強(柳州市柳宗元文化研究會會長)、閆書廣(晉城市柳宗元文化研究會會長)及陳旭光(中共永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3位同志為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擴大)會決定,第七屆柳宗元國際學術討論會將于2015年由廣西柳州市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