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鶴梁題刻數(shù)及題刻收錄考察

      2014-04-04 15:20:26
      關(guān)鍵詞:白鶴梁題刻題詩(shī)

      曾 超

      (長(zhǎng)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編輯部,重慶涪陵 408100)

      白鶴梁題刻究竟有多少段(則),諸家說法大異,弄清白鶴梁題刻的數(shù)目,有助于深入認(rèn)識(shí)白鶴梁題刻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蘊(yùn),考察和利用白鶴梁題刻所體現(xiàn)的三峽文化資源,推進(jìn)三峽經(jīng)濟(jì)社會(hu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白鶴梁題刻的記載與收錄書

      現(xiàn)存白鶴梁題刻最早為宋開寶四年《謝昌瑜題記》,最早對(duì)之記載的是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其后王象之《輿地紀(jì)勝》、曹學(xué)佺《蜀中名勝記》等均有記載。真正對(duì)之高度關(guān)注并加以著錄者是晚清和民國(guó)。姚覲元任官巴渝,派人錘拓,委錢保塘考訂,后姚、錢合著為《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簡(jiǎn)稱《姚錢》)。另姚有《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簡(jiǎn)稱《姚》)、錢保塘有《涪州石魚題刻》(簡(jiǎn)稱《錢》)。陸增祥據(jù)姚拓本,收錄于《八瓊室金石補(bǔ)正》(簡(jiǎn)稱《陸》)。同治九年傅炳墀、王應(yīng)元編纂《重修涪州志》(簡(jiǎn)稱《涪志》),施紀(jì)云主編《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亦收錄有數(shù)十段題刻。

      建國(guó)后,貴州省博物館從1955年起征集刻石文字拓片上千件,主要為清代拓片,包括涪陵枯水題刻群拓片42件。后重慶市博物館于1962年對(duì)白鶴梁古代石刻文字進(jìn)行調(diào)查,共拓制“石魚”題刻文字81段,加上重慶市博物館舊藏97段,共計(jì)108段文字。

      1994年江澤民視察涪陵,參觀白鶴梁,作出重要指示:“白鶴梁題刻要作為一級(jí)文物搶救保護(hù),現(xiàn)在要抓緊搞一套圖片”。1995年陳曦震主編《水下碑林——白鶴梁》出版,這是第一部有關(guān)白鶴梁題刻的拓片資料集(簡(jiǎn)稱《陳》)。政協(xié)四川工委專門編纂出版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簡(jiǎn)稱《政協(xié)》),圖文并茂,中英文對(duì)照,集中展現(xiàn)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碑銘奇觀風(fēng)貌。次年,國(guó)家三建委配合三峽工程建設(shè),對(duì)三峽庫(kù)區(qū)文物進(jìn)行大規(guī)模搶救,1996年出版有《長(zhǎng)江三峽工程水庫(kù)水文題刻文物圖集》(簡(jiǎn)稱《圖》),收錄整個(gè)三峽庫(kù)區(qū)水文題刻,其中白鶴梁題刻171段。1996年陳曦震主編有《白鶴梁詩(shī)萃——鶴風(fēng)魚韻》收錄有部分白鶴梁題詩(shī)(簡(jiǎn)稱《詩(shī)》)。2004年曾超出版《三峽國(guó)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系目前較為全面的題刻資料集(簡(jiǎn)稱《曾》)。

      二、白鶴梁題刻數(shù)記載的歧異

      關(guān)于白鶴梁題刻題刻數(shù),各家記述有異。陳曦震認(rèn)為白鶴梁題刻,有題刻174段。其中文字題刻170段(內(nèi)有7段題刻查于資料記載,無拓片),石魚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題刻的線刻魚8尾),觀音像1段,白鶴圖1段,共約3萬余字。

      《涪陵辭典》說白鶴梁題刻現(xiàn)存宋代以來所鐫石魚10余尾,石刻文字166段,均為歷代游人關(guān)于石魚出水的題記。文字題刻中,宋代98段,元代5段,明代16段,清代23段,民國(guó)時(shí)期12段,當(dāng)代3段,年代不詳者9段;其中具有水文價(jià)值的114段。

      吳安祥《千古絕唱——鶴舞魚翔》云:白鶴梁上發(fā)現(xiàn)題刻162段,共3萬余字,石魚18尾。

      王高龍《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鶴梁題刻”》云:“發(fā)現(xiàn)銘文題刻165則。其中,唐代1則,宋代98則,元代5則,明代16則,清代24則,現(xiàn)代14則,年代不詳7則,題刻有名可考者300余人。另有石魚雕刻18尾,鑿雕‘白鶴時(shí)鳴’圖一幅,觀音3尊,除漢文字外,還有少數(shù)民族蒙文(八思巴文)題刻?!闭f(xié)四川工委所編《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則大體與此相同。汪彤《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hù)》說:白鶴梁題刻發(fā)現(xiàn)有題刻163段和刻魚14尾,其中宋代題刻有10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國(guó)有11段,新中國(guó)有3段。

      可見,關(guān)于白鶴梁題刻的數(shù)目,就文字題刻而論,就存在著162段、163段、165段、166段、170段、186段等區(qū)別;若就白鶴梁上文字題刻及其它石魚圖等來說,也存在著176段、179段等的歧異。

      三、白鶴梁題刻收錄考察

      要確知白鶴梁題刻數(shù),還得對(duì)白鶴梁題刻逐一考察,并借此掌握白鶴梁題刻的收錄情況。

      1~5.唐鄭令珪題刻 又稱為唐廣德魚刻、唐鄭使君石刻。指唐代廣德年間涪州刺史、涪州團(tuán)練使鄭令珪在白鶴梁上的題刻。鄭令珪題刻白鶴梁,載籍多有記載,如《太平寰宇記》、《蜀中名勝記》。白鶴梁題刻中也多有反映。如《謝昌瑜題記》、《韓震等題記》、《楊嘉言題記》、《龐恭孫題記》、《劉師文等題記》等。鄭令珪是白鶴梁題刻之祖,其題刻主要有(1)雙魚圖;(2)秤斗圖;(3)“石魚題刻”3段。見《陳》故鄭令珪題刻至少五則。

      6.大和題紀(jì) 指唐代大和年間在白鶴梁上的題刻,據(jù)《韓震等題記》、《楊嘉言題記》、《龐恭孫題記》及《何憲、盛辛唱和詩(shī)》,知有“大和題紀(jì)”存在但題刻數(shù)難以確定,姑以一則定之。

      7~9.大順題詩(shī) 指唐代大順元年在白鶴梁上的詩(shī)刻,據(jù)《輿地紀(jì)勝》說:“唐大順元年鐫古詩(shī)甚多”。按中國(guó)人的數(shù)量觀念,“大順題詩(shī)”至少應(yīng)該在三則或三段之上。

      10.大中題紀(jì)《何憲、盛辛唱和詩(shī)并序》云:“往哲摽名歲大中”。知有《大中題紀(jì)》存在。

      11.謝昌瑜題記《圖》、《曾》作《謝昌瑜題記》;《陳》、《姚》、《錢》、《姚錢》作《謝□□題記》;《錢》、《陸》、《政協(xié)》作《申?duì)铑}記》,貴州省博物館藏有清拓品(簡(jiǎn)稱《貴》)作《申?duì)铑}記》;《中國(guó)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簡(jiǎn)稱《石》)作《宋謝昌瑜石魚題記》;《重慶文物總目續(xù)篇》(簡(jiǎn)稱《重》)作《開寶題刻》。

      12.朱昂題詩(shī)記《姚》、《錢》、《曾》、《政協(xié)》、《姚錢》作《朱昂題詩(shī)記》;《陳》作《朱昂題詩(shī)》;《圖》作《朱昂詩(shī)記》;《石》作《宋端拱元年朱昂石魚題詩(shī)》;《詩(shī)》作《朱昂》;《陸》、《錢》作《朱昂詩(shī)》;《貴》為《朱昂考察涪陵石魚題刻拓片》;《涪志》作《朱轉(zhuǎn)運(yùn)詩(shī)序》;《重》作《朱昂題刻》。

      13.劉忠順等唱和詩(shī)《曾》、《政協(xié)》、《圖》、《姚》、《姚錢》作《劉忠順等唱和詩(shī)》;《陳》作《劉忠順唱和詩(shī)》;《詩(shī)》作《劉忠順》和《水丘無逸》;《貴》、《陸》、《錢》作《劉忠順等詩(shī)》;《錢》作《劉忠順等唱和》;《涪志》作《劉轉(zhuǎn)運(yùn)石魚詩(shī)》;《重》作《劉忠順題刻》。

      14.徐爽題記《曾》作《徐爽題記》;《陳》與《圖》均作《劉仲立等題記》;《陸》、《姚》、《錢》、《姚錢》作《劉仲立等題名》。

      15.武陶等游石魚題名記《曾》作《武陶等游石魚題名記》;《陳》、《圖》、《錢》、《姚》作《武陶等題記》;《姚錢》作《武陶等題記》;《政協(xié)》作《武陶等刻石》;《貴》、《錢》、《陸》作《武陶等題名》。

      16.馮君錫等題記《曾》作《馮君錫等題記》;《陳》、《圖》作《馮□等題記》;《姚》、《錢》、《姚錢》作《馮□等題名》;《陸》、《錢》作《郡從事馮□等題名》。

      17.李襲觀石魚題名《曾》作《李襲觀石魚題名》;《陸》、《陳》均作《李襲題記》;《錢》、《陸》作《李襲題名》。

      18.徐莊等題記《曾》、《陳》、《圖》作《徐莊等題記》;《石》作《宋熙寧二年徐莊涪陵石魚題刻》;《重》作《徐莊題刻》;《陸》、《姚》、《錢》、《政協(xié)》、《姚錢》作《徐莊等題名》;《涪志》作《白鶴梁熙寧碑四》。

      19.黃覺等題記《陳》、《曾》、《圖》作《黃覺等題記》;《政協(xié)》、《陸》、《姚》、《錢》、《姚錢》作《黃覺等題名》;《涪志》作《白鶴梁熙寧碑四》。

      20.韓震等題記《陳》、《曾》、《圖》作《韓震等題記》;《政協(xié)》、《陸》、《姚》、《錢》、《姚錢》作《韓震等題名》;《重》作《熙寧題刻》;《涪志》作《白鶴梁熙寧碑四》無題名。

      21.鄭覬題記《曾》、《陳》作《鄭覬題記》;《圖》稱《鄭覬等題記》;《陸》作《鄭覬等題名》,又附言于《劉忠順等詩(shī)》。

      22.□兆思題記《曾》、《陳》作《□兆思題記》;《陸》、《錢》作《□兆思題名》。

      23.王珪直等題記《陳》作《王珪直等題記》;《姚》作《王珪直等題記三段》;《姚錢》作《王珪直等題名三段》;《錢》作《王珪直等題名》;《陸》附見于《劉忠順等詩(shī)》。

      24.楊嘉言等題記《陳》、《曾》稱為《楊嘉言題記》;《圖》稱為《楊嘉言等題記》;《貴》、《錢》、《姚錢》作《楊嘉言等題名》;《涪志》作《楊軍州題名》;《政協(xié)》、《陸》、《姚》、《錢》作《楊嘉言題名》。

      25.姚玨等題記《陳》作《姚玨題記》;《圖》、《曾》稱為《姚玨等題記》;《涪志》作《郡守姚班題記》;《貴》、《陸》、《姚》、《錢》、《姚錢》作《姚玨等題名》。

      26.黃庭堅(jiān)題記《曾》、《陳》、《圖》稱為《黃庭堅(jiān)題記》;《石》作《元符庚辰涪翁(庭堅(jiān))題刻》;《貴》、《政協(xié)》、《錢》作《黃庭堅(jiān)題名》;《錢》、《姚錢》作《涪翁題名》;《涪志》作《山谷碑二(一)》;《重》作《黃山谷題刻》。

      27.太守楊公留題《曾》、《政協(xié)》、《陳》作《太守楊公留題》;《圖》作《楊公留題記》;《詩(shī)》作《楊公》;《重》作《楊太守題刻》;《錢》、《陸》作《楊太守詩(shī)》;《錢》、《姚》、《姚錢》作《楊公題詩(shī)》。

      28.賀致中題記《曾》、《陳》作《賀致中題記》;《圖》、《姚》、《姚錢》作《楊元永題記》;《貴》、《陸》、《錢》作《楊元永等題名》;《錢》作《楊元永題名》。

      29.龐恭孫題記《曾》、《陳》作《龐恭孫題記》;《圖》作《龐恭孫等題記》;《貴》、《政協(xié)》、《陸》、《錢》、《姚錢》作《龐恭孫等題名》;《錢》、《涪志》作《龐恭孫題名》;《涪志》又作《龐恭孫題石》;《重》作《龐恭孫題刻》。

      30.蒲蒙亨題記《曾》、《陳》作《蒲蒙亨題記》;《圖》作《蒲蒙亨等題記》;《政協(xié)》作《蒲蒙亨題名》;《錢》、《貴》作《蒲蒙亨等題名》;《陸》作《蒲蒙亨再題》;《姚錢》無題名。

      31.蒲蒙亨再題《陳》、《圖》、《錢》均作《蒲蒙亨等再題》;《曾》作《蒲蒙亨再題》;《涪志》作《蒲蒙亨觀魚記》;《陸》、《錢》、《姚》作《蒲蒙亨等題名》;《涪志》又作《蒲蒙亨觀魚記》;《姚錢》無題名。

      32.王蕃詩(shī)并序《陳》作《王蕃題記》;《曾》、《圖》及《政協(xié)》作《王蕃詩(shī)并序》;《詩(shī)》作《王蕃》;《陸》、《錢》、《貴》作《王蕃詩(shī)》;《錢》、《姚》、《姚錢》作《王蕃題詩(shī)》。

      33.吳革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錢》、《姚》、《姚錢》作《吳革題記》;《陸》、《錢》、《貴》作《吳革等題名》;《涪志》作《吳軍州紀(jì)事》;《重》作《吳革題刻》。

      34.毋丘兼孺等題記《陳》作《毋丘兼孺題記》;《圖》、《曾》作《毋丘兼孺等題記》;《涪志》作《毋丘兼孺題名》;《陸》、《錢》、《姚》、《錢》、《姚錢》作《毋丘兼孺等題名》。

      35.劉公亨等題記《陳》、《曾》作《劉公亨等題記》;《錢》、《陸》作《史時(shí)杰等題名》;《姚》、《姚錢》、《錢》作《劉公亨等題名》。/

      36.陳似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作《陳似題記》;《石》作《宋陳似石魚題記》;《錢》、《陸》作《陳似等題名》;《錢》、《姚》、《姚錢》作《陳襲卿題記》。

      37.文悅等題記《陳》作《文悅題記》;《圖》、《曾》作《文悅等題記》;《錢》、《陸》、《錢》、《姚》、《姚錢》作《文悅等題名》。

      38.趙子遹等觀石魚題名《陳》作《觀石魚題名》;《圖》作《趙子遹等題記》;《政協(xié)》作《趙子遹等刻石》;《曾》作《趙子遹等觀石魚題名》;《涪志》無題名?!跺X》、《姚》、《陸》、《貴》、《姚錢》作《趙子遹等題名》。

      39.種慎思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作《種慎思題記》;《姚》、《陸》作《劉意等題名》;《錢》作《劉意彥等題名》;《錢》作《劉意等題記》;《姚錢》作《劉意等題記》;《涪志》作《游北巖還觀石魚記》。

      40.李宜仲等題記《曾》、《陳》、《姚》作《李宜仲等題記》;《圖》作《李宜仲題記》;《錢》、《姚》、《陸》、《姚錢》作《李宜仲等題名》。

      41.何夢(mèng)與等題名《陳》及《圖》均作《何夢(mèng)與題記》;《貴》、《錢》、《姚》、《陸》作《何夢(mèng)與等題名》;《姚錢》作《何夢(mèng)與等題名》;《錢》作《何夢(mèng)與題名》。

      42.張宗憲題記《曾》、《陳》作《張宗憲題記》;《圖》作《張宗憲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張宗憲題名》。

      43.蔡惇題記《錢》、《陳》、《政協(xié)》、《圖》、《姚錢》作《王擇仁題記》;《曾》作《蔡惇題記》;《貴》、《錢》、《陸》作《王擇仁等題名》;《重》作《王擇仁題刻》;《涪志》作蔡惇《觀石魚記》;《中國(guó)長(zhǎng)江三峽大辭典》有“白鶴梁王擇仁題刻”詞條。

      44.賈公哲等題記《陳》、《圖》、《曾》作《賈公哲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賈公哲等題名》。

      45.蔡興宗等題記《陳》、《曾》作《蔡興宗等題記》;《圖》作《蔡興宗題記》;《錢》、《姚》、《陸》、《姚錢》作《蔡興宗等題名》。

      46.宋艾等題記《陳》、《圖》、《曾》均作《宋艾等題記》;《陸》作《宋艾等題名》;《錢》、《姚》、《姚錢》作《邢純等題名》。

      47.賈思誠(chéng)等題記《陳》作《賈思誠(chéng)等游記》;《錢》、《圖》、《姚錢》作《賈思誠(chéng)題記》;《曾》作《賈思誠(chéng)等題記》;《貴》《賈思誠(chéng)等再題名》;《陸》作《賈思誠(chéng)等再題》;《重》作《賈思誠(chéng)題刻》。

      48.賈思誠(chéng)題記《錢》、《姚》、《曾》、《陳》、《政協(xié)》、《姚錢》作《賈思誠(chéng)題記》;《圖》作《賈思誠(chéng)等再題》;《石》作《宋賈思誠(chéng)石魚題記》;《錢》、《陸》作《賈思誠(chéng)等題名》。

      49.張仲通等題記《陳》、《曾》、《圖》作《張仲通等題記》;《錢》、《姚》、《姚錢》作《張仲通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50.晁公武題記《錢》、《陸》、《姚》、《姚錢》作《晁公武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51.孫仁宅題記《錢》、《陳》、《曾》、《陸》、《姚錢》作《孫仁宅題記》;《貴》、《錢》、《陸》作《孫仁宅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陡⒅尽肪硎淖鳌栋Q梁刻石》。

      52.張宗忞等題記《陳》、《曾》、《圖》作《張宗忞等題記》;《錢》、《姚》、《姚錢》作《張宗忞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53.潘居實(shí)等題記《曾》、《陳》、《圖》作《潘居實(shí)等題記》;《錢》、《姚》、《錢》、《陸》、《姚錢》作《潘居實(shí)等題名》。

      54.馮忠恕等題記《陳》、《曾》作《馮忠恕等題記》;《圖》作《張仲通等再題》;《貴》、《錢》、《姚》、《陸》、《姚錢》作《張仲通等題名》。

      55.炎覺先題記《陳》、《圖》作《周詡等題記》;《政協(xié)》作《周詡等題名記》;《曾》作《炎覺先題記》;《石》作《宋周詡等人石魚題記》;《錢》、《姚》、《錢》、《陸》、《姚錢》作《周詡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56.囗居安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陸》、《姚》等均不載,見于《錢》和《姚錢》。

      57.張彥中等題記《陳》作《張彥中題記》;《圖》、《曾》作《張彥中等題記》;《政協(xié)》作《張彥中等刻石》;《錢》、《陸》作《張彥中等題名》;《錢》作《濟(jì)南張彥中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58.李景嗣等題記《陳》、《姚》作《李景嗣題記》;《圖》作《李景□題記》;《政協(xié)》作《李景孠等題名》;《曾》作《李景嗣等題記》;《石》作《宋景嗣石魚題記》;《貴》、《錢》、《姚》、《陸》、《姚錢》作《李景嗣等題名》。

      59.李景嗣等再題《陳》作《李景嗣題記》;《圖》作《李景口再題記》;《石》作《宋紹興甲子年李景嗣石魚題記》;《貴》、《錢》、《陸》作《李景嗣等再題》;《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作《李景嗣等題名》。

      60.鄧子華等題記《陳》、《曾》、《圖》作《鄧子華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鄧子華等題名》;《錢》作《鄧子華題名》。

      61.杜肇等題記《陳》、《曾》、《圖》作《杜肇等題記》;《姚》作《杜肇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62.杜與可等題記《姚》、《曾》、《陳》作《杜與可等題記》;《圖》作《郡守題記》;《政協(xié)》作《杜與可題記刻石》;《錢》、《陸》作《杜與可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姚錢》作《杜與可題記》。

      63.張寶等題記《陳》作《張寶等題》;《圖》作《張珤等題記》;《政協(xié)》、《曾》作《張珤等題名》;《貴》作《張瑤等題名》;《姚錢》、《錢》、《姚》作《張寶等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64.何憲、盛辛唱和詩(shī)并序《錢》、《姚》、《陳》、《姚錢》作《何憲、盛辛唱和詩(shī)》;《圖》、《政協(xié)》、《曾》作《何憲、盛辛唱和詩(shī)并序》;《詩(shī)》作《何憲》和《盛辛》;《錢》、《陸》作《何憲等詩(shī)》。王《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65.“侍行”題刻《陸》附見于《李宜仲等題名》;《姚錢》作《涪翁題名》附見于《蒲蒙亨等題名》。

      66.高克舒題記《圖》、《陳》、《曾》作《高克舒題記》;《錢》、《陸》、《姚》、《姚錢》作《吳克舒題名》。

      67.張綰題記《陳》作《張維等題記》;《圖》、《曾》作《張綰題記》;《錢》、《姚》、《陸》、《姚錢》作《張維題名》。

      68.張綰再題《陳》作《張維等題記》;《圖》、《政協(xié)》、《錢》、《陸》作《張維等再題》;《曾》作《張綰再題》;《石》作《宋張維等人石魚題記》;《姚》、《錢》、《姚錢》作《張維題名》;《涪志》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

      69.張綰三題《陳》作《張維等題記》;《圖》作《高祁等題記》;《曾》作《張綰三題》;《貴》、《錢》、《姚錢》作《高祁等題名》。

      70.張松兌等題記 《陳》、《曾》、《圖》、《錢》、《姚》、《姚錢》作《張松兌等題記》;《貴》作《張松光題記》。

      71.黃仲武等題記《陳》、《曾》、《圖》作《黃仲武等題記》;《石》作《宋黃仲武等人石魚題記》;《貴》、《錢》、《姚》、《陸》、《姚錢》作《黃仲武等題名》;《涪志》作《白鶴梁刻石》。

      72.“雙龍”題刻《陸》附見于《謝興甫等題名》;《錢》同,無題名。

      73.宋元等題記《陳》作《姚邦孚題記》;《圖》附《張仲通等題記》;《曾》作《宋亢等題記》。

      74.向之問題記《陳》、《曾》作《向之問題記》;《圖》作《向之問等題記》;《錢》、《姚》、《姚錢》作《向之問等題名》。

      75.王桂老題記《陳》、《圖》作《王宏甫題記》;《曾》作《王桂老題記》;《貴》、《錢》、《姚》、《陸》、《姚錢》作《王宏甫題名》。

      76.趙彥球題記《錢》、《姚》、《曾》、《陳》、《姚錢》作《趙彥球題記》;《圖》作《趙彥球等題記》;《貴》、《錢》、《陸》作《趙彥球等題名》。

      77.賈振文題記《陳》作《賈振文題記》;《圖》、《曾》作《賈振文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賈振文等題名》;《涪志》作《賈振文題名》。

      78.李從周題名《姚錢》載有姚覲元所藏《李從周題名》拓本,有題名,無題刻全文。他書不見。

      79.向仲卿題記《陳》、《圖》作《劉師文等題記》;《姚》、《政協(xié)》、《錢》、《姚錢》作《陶仲卿題記》;《曾》作《向仲卿題記》;《石》作《宋劉師文等人石魚題記》;《貴》、《錢》、《陸》作《劉師文等題名》;《涪志》卷二作《陶侍卿游記》,卷十四作《觀石魚記》。

      80.盧棠題記《陳》、《曾》作《盧棠題記》;《圖》作《盧棠等題記》;《政協(xié)》、《錢》、《陸》、《姚錢》作《盧棠等題名》;《石》作《宋乾道盧棠石魚題記》。

      81.馮和叔題記《陳》、《曾》作《馮和叔題記》;《錢》、《姚》、《圖》作《馮和叔等題記》;《政協(xié)》、《錢》、《陸》作《馮和叔等題名》;《石》作《宋淳熙戊戍年馮和叔石魚題記》;《涪志》作《馮和叔石魚記》。

      82.朱永裔題記《錢》、《姚》、《陳》、《圖》、《政協(xié)》、《曾》、《姚錢》作《朱永裔題記》;《石》作《宋朱永裔石魚題記》;《錢》、《陸》作《朱永裔等題名》;《涪志》卷二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卷十四作《石魚記》。

      83.夏敏彥等題記《陳》、《曾》作《夏敏彥題記》;《圖》作《夏敏等題記》;《錢》、《陸》、《姚錢》作《夏敏彥等題名》。

      84.徐嘉言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作《徐嘉言題記》;《貴》作《徐嘉言等題記》;《涪志》卷二作《徐嘉言紀(jì)事》;《重》作《徐嘉言題刻》;《姚》作《徐嘉言題名》。

      85.趙時(shí)儗題記《陳》、《曾》、《圖》作《趙時(shí)儗題記》;《政協(xié)》、《錢》、《姚》、《陸》作《趙時(shí)儗題名》。

      86.祿幾復(fù)等游記《陳》、《曾》作《祿幾復(fù)等游記》;《圖》作《祿幾復(fù)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祿幾復(fù)等題名》;《涪志》作《白鶴梁熙寧碑四》無題名。

      87.賈復(fù)題記《陳》作《賈漁題記》;《曾》作《賈復(fù)題記》;《圖》、《陸》作《賈渙題記》;《錢》、《姚》、《姚錢》作《賈復(fù)等題名》;《錢》作《賈煥題記》。

      88.曹士中題記《陳》、《曾》、《圖》作《曹士中題記》;《涪志》、《錢》、《姚》、《陸》、《姚錢》作《曹士中題名》。

      89.李公玉“瑞鱗古跡”題記《陳》、《錢》、《姚》、《姚錢》作《李公玉題記》;《圖》作《李玉新題記》;《政協(xié)》作《瑞鱗古跡》;《曾》作《李公玉“瑞鱗古跡”題記》。黃秀陵《宋代科學(xué)家秦九韶與白鶴梁的水文科學(xué)》文稱《瑞鱗古跡》;《石》作《宋李瑞石魚題記》;《涪志》作《李玉新題名記》;《錢》、《陸》作《李公玉等再題》。

      90.李公玉題記《陳》作《李公玉再題》;《圖》作《李玉新題記》;《錢》、《姚》、《曾》、《姚錢》作《李公玉題記》、《貴》作《李公玉等題名》;《錢》、《陸》作《李公玉等題名》。

      91.江□□等題記《陳》、《陸》、《錢》作《紹定殘刻》;《圖》作《馬驥等題記》;《曾》作《江□□等題記》;《錢》、《姚》、《姚錢》作《囗鎬等題名》。

      92.謝興甫等題記《陳》、《圖》作《謝興甫題記》;《曾》作《謝興甫等題記》;《涪志》作《謝興題名》;《錢》、《姚》、《陸》、《姚錢》作《謝興甫等題名》。

      93.張霽題記《姚》、《陳》、《曾》作《張霽題記》;《圖》、《政協(xié)》、《錢》、《姚錢》作《張霽等題記》;《石》作《宋張霽石魚題記》;《重》作《張霽題刻》;《貴》、《錢》、《陸》作《張霽等題名》;《涪志》作《張明父游記》。

      94.趙廣僖等題記《陳》作《趙廣僖題記》;《曾》作《趙廣僖等題記》。

      95.王季和等題記《陳》、《圖》、《政協(xié)》、《曾》作《王季和等題記》;《涪志》作《王季和題名》;《貴》、《錢》、《陸》作《王季和等題名》;《重》作《王季和題刻》;《錢》、《姚》、《姚錢》作《王季和題記》。

      96.鄧剛題記《陳》、《圖》作《鄧剛等題記》;《政協(xié)》、《錢》、《姚》、《陸》、《姚錢》作《鄧剛等題名》;《曾》作《鄧剛題記》;《石》作《宋淳祐戊申鄧剛石魚題記》;《涪志》卷二作《鄧季中題名書》。

      97.趙汝廩觀石魚詩(shī)《陳》、《曾》、《圖》作《趙汝廩觀石魚詩(shī)》;《政協(xié)》作《趙汝廩題詩(shī)》;《詩(shī)》作《趙汝廩》;《重》作《趙汝稟題刻》;《貴》、《錢》、《陸》作《趙汝廩詩(shī)》;《錢》、《姚》、《姚錢》作《趙以廩題詩(shī)》。

      98.劉濟(jì)川等題名《陳》、《曾》、《圖》、《政協(xié)》未收。《錢》、《陸》、《姚錢》作《劉濟(jì)川等題名》。

      99.劉叔子詩(shī)并序 《陳》、《重》、《貴》、《錢》、《陸》作《劉叔子詩(shī)》;《曾》、《圖》、《政協(xié)》作《劉叔子詩(shī)并序》;《詩(shī)》作《劉叔子》;《涪志》卷二作《劉郡守紀(jì)事》,卷十四作郡守劉叔子《嗣韻石魚詩(shī)序》;《錢》、《姚》、《姚錢》作《劉叔子題詩(shī)記》。

      100.蹇材望和劉叔子詩(shī)并序《陳》《蹇材望題記》;《圖》、《政協(xié)》作《蹇材望詩(shī)并序》;《曾》作《蹇材望和劉叔子詩(shī)并序》;《詩(shī)》作《蹇材望》;《石》作《宋寶祐二年蹇材望石魚題記》;《重》作《蹇材望題刻》;《涪志》作《蹇別駕詩(shī)序》;《貴》臨、《錢》、《陸》作《蹇材望詩(shī)》;《錢》、《姚》、《姚錢》作《蹇材望題詩(shī)記》。

      101.何震午等題記《錢》、《陳》、《曾》、《圖》、《姚錢》作《何震午等題記》;《政協(xié)》、《貴》、《錢》、《陸》作《何震午等題名》;《石》作《宋何震午石魚題記》;《涪志》卷二作《何季明書》。

      102.李可久等題記《陳》、《曾》作《李可久等題記》;《圖》《李可久題記》;《貴》、《錢》、《姚》、《陸》、《姚錢》作《李可久等題名》。

      103.徐朝卿等題記《陳》、《曾》、《圖》作《徐朝卿等題記》;《姚》作《銅鍉徐朝卿》;《錢》作《徐朝卿題名》;《涪志》作《徐與卿紀(jì)事》;《姚錢》無題名;《陸》附見于《陳似等題名》。

      104.賈承福題記《陳》、《曾》、《圖》作《賈承福題記》;《姚錢》作《賈承福題名》。

      105.周品級(jí)等游記《陳》作《周品級(jí)游記》;《圖》作《周品級(jí)等題記》(附見于《高祁等題記》),《曾》作《周品級(jí)等游記》;《錢》、《姚》、《姚錢》作《周品級(jí)等題名》;《陸》附見于《高祁等題名》。

      106.傅端卿游記《陳》、《曾》作《傅端卿游記》;《圖》作《遂寧傅端卿游記》;《錢》、《陸》作《傅端卿題名》;《姚》與《姚錢》無題名。

      107.王漢老題記《陳》、《曾》作《王漢老題記》;《錢》、《陸》作《王漢老題名》;《姚》、《姚錢》無題名。

      108.董時(shí)彥題記《陳》、《曾》作《董時(shí)彥題記》;《錢》、錢保塘《涪州石魚題刻·涪州石魚文字所見祿目》、《陸》作《董時(shí)彥題名》;《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與《姚錢》無題名。

      109.聶文煥題記《陳》作《奧魯題記》;《錢》、《姚》、《圖》、《政協(xié)》、《姚錢》作《安固題記》;《曾》作《聶文煥題記》;《重》作《奧魯題刻》;《涪志》作《元聶文煥題名》。

      110.王正題記《陳》作《宣侯爰題記》;《姚》、《圖》、《政協(xié)》作《宣侯題記》;《曾》作《王正題記》;《重》作《宣侯爰題刻》;《姚錢》作《宣侯題記》。

      111.張八歹木魚記《陳》作《張八歹題記》;《錢》、《姚》、《圖》、《曾》、《政協(xié)》、《姚錢》作《張八歹木魚記》;《重》作《張八歹題刻》;《涪志》卷二作《張八丂題識(shí)》;《中國(guó)長(zhǎng)江三峽大辭典》有詞條《白鶴梁張八丂(音考)題刻》。

      112.劉沖霄詩(shī)并序《陳》、《曾》、《圖》、《政協(xié)》作《劉沖霄詩(shī)并序》;《詩(shī)》收錄該詩(shī)作《劉沖霄》;《涪志》作《劉沖霄詩(shī)序》;《重》作《劉沖霄題刻》。

      113.雷懿題記《陳》、《政協(xié)》、《重》作《雷谷題記》;《曾》作《雷懿題記》;《圖》、《錢》、《陸》作《雷轂題記》。

      114~115.晏英詩(shī)并序《政協(xié)》無釋文,《陳》、《曾》作《晏英詩(shī)并序》;《圖》作《晏瑛詩(shī)序》和《晏瑛詩(shī)》。

      116.戴良臣題詩(shī)《陳》、《圖》、《政協(xié)》作《戴良□詩(shī)》;《曾》作《戴良臣題詩(shī)》;《詩(shī)》作《戴良□》;《石》作《明戴良□石魚詩(shī)》;《重》作《戴良囗題刻》。

      117.姚昌遇等題記《圖》、《陳》、《曾》作《姚昌遇等題記》;《錢》、《姚》、《陸》、《姚錢》作《姚昌遇等題名》。

      118.抄寫古文詩(shī)記《陳》、《曾》作《抄寫古文詩(shī)記》;《圖》作《抄寫石魚文字題記》。

      119.李寬觀石魚記《陳》、《曾》、《圖》、《政協(xié)》作《李寬觀石魚記》;《涪志》卷二作《明李寬紀(jì)事》,卷十四作《石魚記》。

      120.李書□題記《陳》、《曾》作《李書□題記》;《圖》作《無名氏題記》。

      121.黃壽題詩(shī)《陳》作《黃壽題記》;《圖》與《政協(xié)》作《黃壽石魚詩(shī)》;《曾》作《黃壽題詩(shī)》;《詩(shī)》、《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歷代名家詠三峽》、《涪志》作《江心石魚》;《石》作《正德庚午黃壽石魚題記》;《重》作《黃壽題刻》。

      122.張楫拜和詩(shī)《陳》作《《□□題記》,白鶴梁》;《圖》作《和涪守黃壽詩(shī)》;《詩(shī)》作《張 楫》;《曾》作《張楫拜和詩(shī)》;《涪志》作《張楫詩(shī)》。

      123.張楫題詩(shī)《陳》、《圖》、《曾》作《張楫題詩(shī)》;《政協(xié)》作《張楫詩(shī)》;《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涪志》作《白鶴梁石魚》。

      124.聯(lián)句和黃壽詩(shī)記 《陳》、《圖》、《政協(xié)》、《詩(shī)》、《重》作《聯(lián)句和黃壽詩(shī)》;《曾》作《聯(lián)句和黃壽詩(shī)記》。

      125.羅奎詩(shī)并序《陳》、《政協(xié)》、《曾》作《羅奎詩(shī)并序》;《圖》作《羅奎詩(shī)》和《羅奎詩(shī)序》;《詩(shī)》、《涪志》卷十五作《白鶴梁石魚》;《石》作《羅奎石魚題記》;《涪志》卷二作《羅奎詩(shī)》。

      126.江應(yīng)曉題詩(shī)《陳》、《曾》作《江應(yīng)曉題詩(shī)》;《圖》、《政協(xié)》、《錢》、《陸》作《江應(yīng)曉詩(shī)》;《詩(shī)》作《江應(yīng)曉》。

      127.金國(guó)祥題詩(shī)《陳》、《曾》作《金國(guó)祥題詩(shī)》;《圖》、《政協(xié)》、《錢》、《陸》作《金國(guó)祥詩(shī)》;《詩(shī)》作《金國(guó)祥》;《石》作《金國(guó)祥石魚題記》。

      128.七叟勝游《陳》、《圖》作《七叟游》;《涪志》、《曾》作《七叟勝游》。

      129.陳廷璠書王士禎詩(shī)《陳》、《圖》、《政協(xié)》、《曾》、《重》作《陳廷璠書王士禎詩(shī)》;《詩(shī)》、《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作《江心石魚》;《歷代名家詠三峽》作《登白鶴梁題詠》;《涪志》卷二作《典試王漁洋詩(shī)》,卷十五作《江心石魚》。

      130.蕭星拱觀石魚記《陳》、《曾》作《蕭星拱觀石魚記》;《圖》、《政協(xié)》作《蕭星拱石魚記》;《石》作《清蕭星拱觀魚記》;《重》作《蕭星拱觀石魚題刻》;《陸》作《甲子題記》;《錢》作《甲子題名(記)》。

      131.蕭星拱重鐫雙魚記《陳》、《圖》、《石》作《蕭星拱重鐫雙魚記》;《中國(guó)長(zhǎng)江三峽大辭典》有詞條“白鶴梁蕭星拱題刻”。

      132.張?zhí)烊绲如澥~記《陳》作《張?zhí)烊珑澥~題記》;《圖》《張?zhí)烊绲阮}》;《曾》作《張?zhí)烊绲如澥~記》;《石》作《清張?zhí)烊珑澥~記》;《重》作《張?zhí)烊缇硎~題刻》。

      133.高應(yīng)乾題詩(shī)《陳》作《高應(yīng)乾題記》;《圖》、《錢》、《陸》、《姚錢》作《高應(yīng)乾詩(shī)》;《曾》作《高應(yīng)乾題詩(shī)》;《詩(shī)》作《高應(yīng)乾》;《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歷代名家詠三峽》作《白鶴梁觀石魚》;《涪志》卷二作《高應(yīng)乾詩(shī)》,卷十五作《白鶴梁觀石魚》。

      134.徐上升、楊名時(shí)唱和詩(shī)《陳》作《徐上升、楊名時(shí)詩(shī)記》;《圖》《楊名時(shí)等詩(shī)》;《曾》作《徐上升、楊名時(shí)唱和詩(shī)》;《詩(shī)》作《徐上升》和《楊名時(shí)》;《涪陵辭典》有《白鶴梁楊名時(shí)題刻》詞條?!蛾憽纷鳌稐蠲麜r(shí)詩(shī)》、《徐上升詩(shī)》;《錢》作《楊名時(shí)詩(shī)》、《徐上升等詩(shī)》。

      135.董維祺題記《陳》、《圖》、《曾》作《董維祺題記》;《政協(xié)》、《重》作《董維祺題刻》;《涪陵辭典》有“白鶴梁董維祺題刻”詞條;《陸》作《駢體殘刻》。

      136.羅克昌題詩(shī)《陳》作《羅克昌題記》;《圖》、《政協(xié)》作《羅克昌詩(shī)》;《曾》作《羅克昌題詩(shī)》。

      137.張師范題詩(shī)并序《陳》作《張師范題詩(shī)》;《圖》、《政協(xié)》作《張師范詩(shī)》;《曾》作《張師范詩(shī)并序》。

      138.張師范題詩(shī)《陳》作《張師范詩(shī)記》;《圖》、《政協(xié)》作《張師范詩(shī)》;《曾》作《張師范題詩(shī)》;《詩(shī)》、《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涪志》卷十五作《江心石魚》;《歷代名家詠三峽》作《題石魚》;《重》作《張師范題刻》;《涪志》卷二作《州牧張晴湖詩(shī)》。

      139.姚覲元題記《陳》、《曾》、《圖》作《姚覲元題記》;《政協(xié)》作《姚覲元題名》;《重》作《姚覲元題刻》。

      140.許麗生敬摹送子觀音像《陳》、《重》作《送子觀音像》;《圖》、《政協(xié)》作《送子觀音》;《曾》作《許麗生敬摹送子觀音像》。

      141.孫?!鞍Q梁”銘《陳》作《“白鶴梁”題記》;《圖》、《政協(xié)》、《重》作《孫海題刻》;《曾》作《孫?!鞍Q梁”銘》;《涪陵辭典》有“白鶴梁孫海題刻”詞條。

      142.白鶴梁銘《陳》、《曾》、《圖》、《政協(xié)》、《詩(shī)》收錄該詩(shī)作《白鶴梁銘》;《石》作《白鶴梁題名》。

      143.謝彬“中流砥柱”題記《陳》作《謝彬題記》;《圖》、《政協(xié)》作《謝彬題刻》;《曾》作《謝彬“中流砥柱”題記》;《涪陵辭典》有“白鶴梁謝彬題刻”詞條。

      144.婁橒題記《陳》、《曾》、《圖》、《政協(xié)》作《婁橒題記》;《詩(shī)》作《婁橒》;《石》作《清姚茂清等人石魚題刻》。

      145.濮文升題記《陳》、《曾》、《圖》、《政協(xié)》作《濮文升題記》;《重》作《濮文升題刻》。

      146.蔣荇等題記《陳》、《曾》作《蔣荇等題記》;《圖》作《蔣蘅等再題》;《詩(shī)》作《蔣荇》。

      147.蔣荇題記《陳》、《曾》作《蔣荇題記》;《圖》作《蔣蘅題記》。

      148.范錫朋觀石魚記《陳》、《圖》、《政協(xié)》作《觀石魚記》;《曾》作《范錫朋觀石魚記》。

      149.施紀(jì)云題記《陳》、《曾》、《圖》作《施紀(jì)云題記》。

      150.楊鴻□題記《陳》、《曾》作《楊鴻□題記》;《圖》作《王叔度等題記》。

      151.顏愛博等題記《陳》、《曾》、《圖》作《顏愛博等題記》;《政協(xié)》作《成肇慶等題石》。

      152.白鶴時(shí)鳴圖《陳》、《曾》作《白鶴時(shí)鳴圖》;《圖》附見于《劉鏡源詩(shī)》;《政協(xié)》作《白鶴時(shí)鳴》。

      153.文德銘題詩(shī)記《陳》作《文德銘、劉冕階詩(shī)記》;《圖》作《文德銘題詩(shī)》;《政協(xié)》作《文德銘詩(shī)》;《曾》作《文德銘題詩(shī)記》;《詩(shī)》作《文德銘》。

      154.劉鏡源題詩(shī)《陳》作《劉鏡源詩(shī)記》;《圖》作《劉鏡源題記》;《政協(xié)》作《劉鏡源詩(shī)》;《曾》作《劉鏡源題詩(shī)》;《詩(shī)》作《劉鏡源》。

      155.劉鏡源題記《陳》、《曾》作《劉鏡源題記》;《圖》作《劉鏡源詩(shī)》;《政協(xié)》作《劉鏡源題刻》。

      156.何耀萱題記《陳》、《曾》作《何耀萱題記》;《圖》作《何耀萱白鶴梁記》;《政協(xié)》作《白鶴梁記》。

      157.劉镕經(jīng)“游白鶴梁”題詩(shī)《陳》、《圖》、《政協(xié)》作《游白鶴梁》;《曾》作《劉镕經(jīng)“游白鶴梁”題詩(shī)》;《詩(shī)》作《劉镕經(jīng)》。

      158.盧學(xué)淵題記《陳》、《圖》、《重慶文物總目續(xù)篇》作《民生公司渝萬河床考察團(tuán)題記》;《政協(xié)》作《民生公司渝萬河床考察團(tuán)題刻》;《曾》作《盧學(xué)淵題記》。

      159.林樵題詩(shī)《陳》、《曾》、《圖》、《政協(xié)》作《林樵題詩(shī)》;《詩(shī)》收錄該詩(shī)作《林樵》。

      160.龔堪貴題詩(shī)《陳》作《卜算子·游白鶴梁》;《圖》作《游白鶴梁》;《曾》作《龔堪貴題詩(shī)》;《詩(shī)》作《卜算子》。

      161.李圖“世道澄清”題刻《陳》作《世道澄清》;《圖》作《李□題記》;《曾》作《李園“世道澄清”題刻》。

      162.傅春游記《陳》作《傅春題記》;《圖》作《傅春出游記》;《曾》作《傅春游記》。

      163.高聯(lián)石魚詩(shī)《陳》作《高聯(lián)題記》;《圖》、《曾》作《高聯(lián)石魚詩(shī)》;《詩(shī)》作《高聯(lián)》。

      164.李從義題記《陳》、《曾》、《圖》作《李從義題記》。

      165.張拱題詩(shī)《陳》作《吳仲一題記》;《圖》作《吳仲一刻石》;《政協(xié)》作《張拱詩(shī)》;《曾》作《張拱題詩(shī)》;《詩(shī)》作《吳仲一》。

      166.舒彭松“恒收永年”題刻《陳》作《恒收永年》;《圖》、《政協(xié)》作《舒長(zhǎng)松題刻》;《曾》作《舒彭松“恒收永年”題刻》。

      167.晁公遡題記《姚》、《錢》、《陸》、《曾》、《錢》、《姚錢》作《晁公遡題記》;《涪志》卷二作《紹興石魚記十七·晁公遡游記》,卷十四作《觀石魚記》;吳盛成《白鶴梁題刻水下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歷史意義》文,稱《晁公遡等題記》。

      168.熙寧水位題記《陳》作《水位題記》;《政協(xié)》、《圖》作《水位題刻》;《曾》作《熙寧水位題記》。

      169.戊午己未題記《曾》、《陳》、《錢》、《姚錢》作《戊午己未題記》;《圖》、《陸》作《己未題記》;《錢》作《己未題名(記)》。

      170.紹興水位題記《曾》、《陳》作《紹興水位題記》;《石》作《宋紹興石魚題記》。

      171.寶慶丙戌水位題刻《陳》、《圖》、《曾》作《寶慶丙戌水位題刻》;《政協(xié)》作《寶慶丙戌殘刻》;《錢》、《陸》作《丙戌殘刻》;《錢》作《寶慶題字》。

      172.都儒縣主薄題記《曾》、《陳》作《都儒縣主薄題記》;《圖》作《無名氏題記》。

      173.溧陽(yáng)留題《陳》作《佚名題記》;《圖》作《溧陽(yáng)留題記》;《曾》、《姚錢》作《溧陽(yáng)留題》;《陸》附見于《丙戌殘刻》;《錢》作《溧陽(yáng)等題名》。

      174.蒙文題刻《曾》、《陳》、《圖》、《政協(xié)》作《蒙文題刻》,龔?fù)⑷f《四川涪陵“石魚”題刻文字的調(diào)查》文作《少數(shù)民族文字題刻》;《石》作《元蒙文題刻》;《錢》作《蒙古題字》。

      175.黃思誠(chéng)題記《曾》、《圖》、《陳》作《黃思誠(chéng)題記》。

      176.佚名題詩(shī)《曾》、《陳》作《佚名題詩(shī)》;《圖》附見于《蔣蘅等再題》作《無名氏題詩(shī)》;《詩(shī)》作《佚名》。

      177.浮雕石魚1《陳》作《浮雕石魚》;《曾》作《浮雕石魚1》。

      178.浮雕石魚2《陳》作《浮雕石魚》;《曾》作《浮雕石魚2》。

      179.民國(guó)石魚《曾》、《陳》作《民國(guó)石魚》。

      180.涪陵縣文化館題記《陳》、《圖》、《政協(xié)》作《涪陵縣文化館題記》;《詩(shī)》作《涪陵縣文化館》。

      181.佚名石魚詩(shī)《陳》作《佚名詩(shī)》;《圖》作《無名氏題刻》;《曾》作《佚名石魚詩(shī)》。

      182.辛亥殘刻《陳》、《曾》作《辛亥殘刻》。

      183.通州觀石魚《陳》、《曾》作《通州觀石魚》。

      184.“見”“分”題刻《陳》有載,《曾》作《“見”“分”題刻》。

      185.張□□題記《陳》作《不詳》;《曾》作《張□□題記》。

      186.“光企公”題刻《曾》作《“光企公”題刻》。

      187.中山乙公游記《曾》作《中山乙公游記》。

      188.袁大武等游記《曾》作《袁大武等游記》。

      189.郭德麟、林崾題記《貴》、《曾》作《郭德麟、林崾題記》。

      190.齊礪等題記《貴》、《曾》作《齊礪等題記》。

      191.張侍題記《曾》作《張侍題記》;《陸》、《貴》附見《薄蒙亨等題名》。

      192.盛景獻(xiàn)題記《曾》、《陳》、《圖》、《政協(xié)》等不載;《錢》、《陸》作《盛景獻(xiàn)題記》;《涪志》志》卷二作《紹興石魚記十七》無題名,卷十四作《錦繡洲刻石》;《涪陵辭典》有“石甕磧”詞條言其題刻白鶴梁事。

      193.王正策題刻《中國(guó)長(zhǎng)江文化大辭典》有“白鶴梁王正策題刻”詞條。

      194.鄧陽(yáng)□同游《圖》附見于《古泉詩(shī)》;《曾》作《鄧陽(yáng)□同游》。

      195.南陽(yáng)公題刻《圖》題刻名稱為《殘刻》;《曾》作《南陽(yáng)公題刻》。

      196.聯(lián)名詩(shī)《圖》、《曾》題刻名稱為《聯(lián)名詩(shī)》。

      197.李義題名 見于《姚錢》,為姚覲元所存題刻拓本,題刻時(shí)間為紹興乙丑仲春,無題刻全文。

      198.程遇孫詩(shī) 見于《姚錢》,為姚覲元所存題刻拓本,無題刻時(shí)間,無題刻詩(shī)全文。

      199.張與卿題名 見于《姚錢》,有《張與卿題名》拓本,無題刻全文。

      200.“唐魚”題刻“唐魚”題刻在《陳》和《圖》、《政協(xié)》二書未將其作為獨(dú)立題刻;《曾》作《“唐魚”題刻》。

      201.“龍鱗”題刻 附見于《薄蒙亨等題名》(《金石補(bǔ)正》);《曾》作《“龍鱗”題刻》。

      202.“留山”題刻 附見于《黃庭堅(jiān)題名》(《金石補(bǔ)正》);《曾》作《“留山”題刻》。

      203.“正月中瀚”題刻 附見于《龐恭孫等題名》(《金石補(bǔ)正》);《曾》作《“正月中瀚”題刻》。

      204.七律一首《圖》、《曾》作《七律一首》。

      205.古泉口詩(shī)《圖》、《曾》作《古泉口詩(shī)》。

      206.李元□題刻《圖》、《曾》作《李元□題刻》。

      207.殘七言古詩(shī) 歸安姚覲元、海昌錢保塘同撰作《殘七言古詩(shī)》。

      208.“四月中囗日記”《姚錢》附見于《蒲蒙亨等題名》。

      209.“侍行”(右部)題記《姚錢》附見于《張宗憲題名》,云:上露篆文“侍行”(右部)二字,僅存其半。

      210~211.“文保題刻”即1980年定為“四川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1988年國(guó)務(wù)院公布為“全國(guó)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的保護(hù)性標(biāo)志。

      通過逐則統(tǒng)計(jì),白鶴梁應(yīng)有210則題刻左右。

      [1]陳曦震.水下碑林——白鶴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政協(xié)四川工委.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M].北京:中國(guó)三峽出版社,1995.

      [3]水利部長(zhǎng)江水利委員會(huì).長(zhǎng)江三峽工程水庫(kù)水文題刻文物圖集[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6.

      [4]陳曦震.白鶴梁詩(shī)萃——鶴風(fēng)魚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5]曾 超.三峽國(guó)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M].北京:中國(guó)文史出版社,2004.

      [6]胡人朝.中國(guó)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四川重慶卷):第一、二冊(c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7][明]曹學(xué)佺,著.劉知漸,校.蜀中名勝記[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

      [8]《涪陵辭典》編纂委員會(huì).涪陵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9]《中國(guó)長(zhǎng)江三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huì).中國(guó)長(zhǎng)江三峽大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

      [10]黃節(jié)厚.烏江古代詩(shī)詞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1]何鳳桐.宋代長(zhǎng)江水文題刻實(shí)錄[J].貴州文史叢刊,2002(1).

      [12]吳盛成.白鶴梁題刻水下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歷史意義[J].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2002.

      [13]黃秀陵.宋代科學(xué)家秦九韶與白鶴梁的水文科學(xué)[J].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2002.

      [14][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bǔ)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5][清]錢保塘.涪州石魚題刻[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6][清]姚覲元.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7][清]姚覲元.錢保塘,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8][清]王應(yīng)元.同治重修涪州志[M]//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0.

      [19][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M].清光緒金陵書局刻本.

      [20]吳安祥.千古絕唱——鶴舞魚翔[J].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2002.

      [21]王高龍.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鶴梁題刻”[J].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2002.

      [22]汪 彤.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hù)[J].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2002.

      猜你喜歡
      白鶴梁題刻題詩(shī)
      郭沫若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ì)上的講話》發(fā)表二十五周年題詩(shī)
      漆涂層對(duì)題刻類石質(zhì)文物的影響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畫竹題詩(shī)
      李一氓工作情景與《石頭記》題詩(shī)
      平果縣陽(yáng)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hù)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西夏學(xué)(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額日德木特古斯以《春》為題詩(shī)的審美觀
      白鶴梁題刻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綜覽
      水下博物館
      國(guó)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綜述
      纳雍县| 洪湖市| 株洲县| 普宁市| 菏泽市| 吉安县| 美姑县| 福鼎市| 论坛| 忻州市| 武邑县| 六枝特区| 太保市| 永嘉县| 克山县| 大宁县| 天门市| 锡林浩特市| 陆川县| 中卫市| 乐清市| 南城县| 马边| 青海省| 米脂县| 法库县| 南投市| 全南县| 京山县| 禹城市| 乐业县| 黎川县| 平远县| 新干县| 铜山县| 忻城县| 锦州市| 邛崃市| 温泉县| 海丰县|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