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
(宿州學院 管理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勝任力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管理研究
王徽
(宿州學院 管理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進行有效的學生管理,才能不斷培養(yǎng)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首先從勝任力內涵、勝任特征及勝任特征模型分類兩方面進行勝任力概述;然后,針對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勝任力模型構建,對不同學者、專家觀點進行述評,包括高校學生分管領導、教師、輔導員勝任力模型構建和高校學生干部、班委勝任力模型構建兩方面;最后,提出建立勝任力為導向的高校學生管理的建議,即提高勝任力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高校學生管理者及學生的勝任力意識培養(yǎng)、科學運用勝任力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勝任力;高校;學生;管理
(一)勝任力內涵
勝任力一詞的英文名為competency,也叫“勝任素質”、“勝任特征”或“勝任能力”,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McClelland)教授最早提出,1973年1月戴維·麥克利蘭在《AMERICAN PSYCHOLOGIST》上發(fā)表了題為《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與其測試智力倒不如測試勝任力)的文章。[1]他指出是否通過智力測試就能取得工作上的成功,實際上,智力測驗和才能測驗很難反映工作崗位實際績效,而且容易對部分人群區(qū)別對待,他認為應該通過標準抽樣和實地研究發(fā)現(xiàn)能夠勝任工作的真正要素是什么,也就是真正影響個體崗位工作績效的因素往往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自我概念、社會角色、特質和動機等潛在的深層次能力方面。
戴維·麥克利蘭的觀點獲得了學者專家的一致認同,由此也引發(fā)國內外學術界深入研究“勝任力”這一概念。王重鳴(2000)認為勝任力是導致高績效的特征,包括知識、能力、態(tài)度、價值觀、動機、個性等;Shippmann J.S.(2000)認為勝任力指在一項活動或任務或中成功的表現(xiàn)和某知識、技能領域內所具備充分的知識;Ennis M.R.(2008)認為勝任力指完成工作任務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能力、行為及自身特質的成功崗位本領,等等。綜合專家學者觀點來看,勝任力包含以下幾方面,首先,勝任力與具體的崗位要求有關,是對完成崗位工作的卓越要求;其次,勝任力能夠區(qū)分高績效與低績效的個體或組織;最后,勝任力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技能、自我形象、價值觀、自身特質、動機和社會角色等方面。本文認為勝任力指個體或組織能完成特定工作,并區(qū)分出績優(yōu)者相對重要的深層次特征因素。
(二)勝任特征及勝任特征模型分類
針對勝任力,可以按照勝任特征和勝任特征模型進行分類。由于運用的情境不同,Yukl(1989)認為包括技術、人際和概念勝任特征三方面;依據主體不同,可分為個體、組織、國家三個勝任特征;按照內涵的不同,馮明(2001)具體描述為元勝任力、行業(yè)通用勝任力、組織內部勝任力、標準技術勝任力、行業(yè)技術勝任力、特殊技術勝任力六個方面,并一一做了詳細解釋。[2]勝任模型常見的劃分主要有兩種,一是依據結構形式劃分為指標集合式模型和結構方程式模型,二是依據建立思路劃分為層級式、簇型、盒型和錨型四種模型。
(一)高校學生分管領導、教師、輔導員勝任力模型構建
高校學生分管領導、教師、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責任人,對他們的勝任力模型構建尤其重要。佟亞洲、遲曉麗(2009)通過行為事件訪談法分析分管學生工作副院長或副主任勝任力因素包括應變能力、服務意識、關注教學效果、溝通、組織權限意識、相關知識和技術專長、公平公正、問題解決能力、分權與授權、發(fā)揮輔導員或班主任能動性、人際洞察能力、育人責任感12項,提出作為分管學生工作的高校管理者專家型雙核勝任力模型。[3]魏書精(2011)等人在具體分析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存在不重視學生的管理、理論知識欠缺、專業(yè)人才短缺、勝任力有限等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成都、杭州、廣州等地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數據分析,提出學生管理人員應具備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素質、能力技能、服務管理、心理認知、動機意向、情感特征、人際協(xié)調、人格品質、危機處理十大類主要勝任力因素,并把前三類歸為表層勝任因素、后七類深層勝任因素。[4]張術丹(2013)等人在分析傳統(tǒng)教師評價體系存在的定位、指標不健全的基礎上,構建了由專業(yè)能力、個人品質、成就導向和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構成的高校教師的勝任力模型。[5]李曄(2013)對比國內外績優(yōu)組教師標準,發(fā)現(xiàn)容易忽視教師對學生人格和發(fā)展的影響能力,提出學生延遲性評價、增加過程變量和選擇全方位評價者的建議。[6]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的直接管理者,輔導員的行為及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成長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陳濤(2007)認為應借鑒勝任力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成果,構建輔導員勝任力因素,并提出輔導員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升水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高尚人格、加強事業(yè)心教育培養(yǎng)愛崗敬業(yè)精神、加強培養(yǎng)愛生觀念學會理解并尊重學生、加強培訓崗位技能提高工作能力的有益思考。[7]張繼東(2012)通過從工作能力角度出發(fā)構建輔導員勝任力模型因子,包括管理能力、業(yè)務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然后進一步分解下一級指標,對指標進行詳細解釋說明,并提出勝任力模型在應用中的具體操作。
(二)高校學生干部、班委勝任力模型構建
高校學生干部及班委既是學生的管理者,也是學生中的一員,他們的勝任力直接影響著整個班級,勝任力因素是否具備意義重大。沈燎、劉梟(2009)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構建出高校學生干部勝任力模型,包括知識水平、技術能力、性格動機、職業(yè)品德四個維度,其中前兩個是外顯性,后兩個是內隱性。[8]呂瑩璐(2011)通過對常州工學院200名本科生開放問卷調查及訪談,結合老師和學生干部的測試,得出16個學生干部勝任力維度,然后進行維度相關分析,排名前五的勝任力因素為組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為同學服務的意識、應變能力和責任感。[9]劉江(2012)通過對某本科大學班委的問卷調查,在對工作方法等10個變量進行分析后,得出排序前五名的“溝通能力、威信、服務意識、責任感、組織能力”影響較大。[10]
(一)提高勝任力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
據 《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教育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6.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到2020年時,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40%,這也意味著近幾年就會有很多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率先超過此數據。隨著高校學生隊伍不斷增多,生源質量及水平也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沖擊,學生管理愈趨復雜,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儼然成為高校重點關注之一。把勝任力的研究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幫助管理者有針對性的提高管理水平及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學生干部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管理高績效目標的實現(xiàn)。勝任力強調在具體崗位中必須具備的技能、知識、價值觀等,為能否勝任崗位提供科學的參考標準,有效地為完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支撐。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重視勝任力的應用,不僅促進學生管理科學高效,也是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進而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二)加強高校學生管理者及學生的勝任力意識培養(yǎng)
調查顯示,企業(yè)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中應用勝任力模型相對較多,高校進行學生管理中使用較少,因此有必要加強高校學生管理者、師生的勝任力意識培養(yǎng)。據調查,高校進行學生干部的選拔往往以面試為主、考核更依賴學生管理者的工作經驗,對學生能否勝任工作極少借助勝任力模型進行有效考核,造成有些學生干部無法勝任工作、能力強但工作態(tài)度不積極等問題;而對于學生管理者,由于工作繁重,工作性質有所不同,目前的績效考核很難真實反映學生管理者的勝任力水平,從而無法對其開展針對性培訓。因此,有必要對高校學生管理者及學生通過系統(tǒng)、長期的勝任力意識培養(yǎng),促進人們知識技能的遷移能力的提升,有效發(fā)揮人的才智,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特征,采取合理的培養(yǎng)方式,改變不合時宜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更好的管理好學生,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
(三)科學運用勝任力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諸多專家、學者從學生管理主體的角度進行了勝任特征分析,歸根結底,還在于如何運用勝任力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抽樣調查顯示,7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專業(yè)不感興趣,投入的專業(yè)知識學習的時間較少,進而學習動機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掌握。一直以來,高校十分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運用勝任力因素可以明確大學生素質要求,這就要求,第一,要正確使用學生管理者及學生勝任力模型和體系,根據學校定位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開發(fā)設計勝任力特征、因素,科學分類,構建可操作性的勝任力模型和體系,逐漸完善管理機制,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管理和培養(yǎng);第二,緊密結合學生特點,不斷改進優(yōu)化勝任力模型和體系,使之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教育需要,以提高高校學生管理水平。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人才測評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K2013B510;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學業(yè)誠信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K2013B517;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基于教學質量控制環(huán)思想的地方高校二級學院教學質量有效監(jiān)控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3jyxm237;宿州學院質量工程項目“基于教學質量控制環(huán)思想的二級學院教學質量有效監(jiān)控機制研究——以宿州學院管理工程學院為例”,項目編號:szxyjyxm201343)
[1]李冠軍.國外勝任力最新研究成果綜述[J].人力資源管理,2013,(2):166-168.
[2]馮明.對工作情景中人的勝任力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8):22-26.
[3]佟亞洲,遲曉麗.高校分管學生工作管理者雙核勝任力模型研究[J].傳承,2009,(2):127-129.
[4]魏書精,劉芳芳,魏書威.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勝任力模型構建[J].煤炭高等教育,2011,(4):103-106.
[5]張術丹,趙云輝,王景峰.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探索[J].現(xiàn)代營銷(學苑版),2013,(2):160-161.
[6]李曄,盧靜怡,魯銥.對教師勝任力建模中"績優(yōu)"標準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2):21-24.
[7]陳濤.從勝任力視角看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7,(1)::53-55.
[8]沈燎,劉梟.高校學生干部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9,(12):61-64.
[9]呂瑩璐.高校學生干部勝任力的初步研究[J].學理論,2011,(11):266-267.
[10]劉江,曹楠,毛宇飛.高校學生班委勝任力模型的構建[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