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婷
(平頂山市委黨校,河南 平頂山 467000)
“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時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xiàn)情況和每次的現(xiàn)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p>
——恩格斯《反杜林論》
客觀真實論者認為,刑事訴訟活動的首要目標是查明案件事實,發(fā)現(xiàn)案件的客觀真實。客觀真實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證據制度的首要的理論基礎,理由在于,案件事實是可以認識的,刑事訴訟中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是一種認識活動,當然要遵循關于認識規(guī)律的最高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①
相對真實論者認為,不能將刑事訴訟活動視為一種認識活動,或被主要看作是一種認識活動。在訴訟中查明案件事實是從現(xiàn)在回溯過去的活動,過去事實的不可再現(xiàn)性決定了永遠不可能達到客觀真實;這種認識活動是在程序法和實體法的規(guī)制下進行的,對過去的認識不可能毫無限制;訴訟的目的是為解決爭端,發(fā)現(xiàn)真實不具有決定的意義;訴訟的證明活動不同于認識活動等。因此,刑事訴訟活動更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價值平衡的過程。認為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作為我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對我國的刑事訴訟實踐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主張以法律真實取代客觀真實,將形式理性和程序正義作為構建我國的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②
筆者認為,兩種觀點各執(zhí)一端,都只是看到了刑事證據制度理論基礎的一個方面。我國過去的證據制度過于強調查明案件事實真相,而忽視了對證據制度公正及效率方面的強調。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應當是多元的,而且二者完全可以統(tǒng)一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
應當說,訴訟中認識活動貫穿訴訟過程的始終。訴訟中的認識活動就是公安司法機關的人員和訴訟參與人依感官知覺與理智的作用而對與案件有關的事實進行感知、判斷從而達到了解的過程。認識活動不僅僅存在于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從案件事實發(fā)生前和發(fā)生時,與訴訟有關的認識就已經發(fā)生了:犯罪行為人在為犯罪活動進行準備時,就可能被他人所感知;被害人在受害過程中對于自己被侵害的性質、過程和結果以及侵害人的情況一般也存在感知和判斷;犯罪人對于犯罪過程、結果和被害人的情況同樣存在感知和判斷;證人是了解案件事實的第三人,對于案件事實的感知是其陳述具有證據能力的基礎;對犯罪嫌疑人的抓捕、扭送也是將被抓捕、扭送的人確認為有犯罪嫌疑的人的結果,這種確認是建立在一定的感知和判斷的基礎之上的;鑒定人對所要檢驗、判別的事物運用專門知識和技能進行檢驗、判別,更是少不了官能感知和理性判斷的參與;此外,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和偵查活動、檢察機關進行審查批準逮捕和審查起訴、法院進行立案、法庭審理等活動,對于立案條件所包含的事實、對于偵查對象事實、逮捕條件、起訴和不起訴條件所包含的事實、法院進行裁決所依據的事實,都必須通過感官感知、理性判斷加以認識,然后才能就推進、中止、終結訴訟進程或者進行實體處理等作出決定或者裁判。沒有認識活動的參與,訴訟就不能進行。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關于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對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刑事案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進行認識,辦案人員要遵循認識規(guī)律,才能查明事實真相,獲得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定罪量刑的事實基礎。盡管訴訟認識有其特殊性,但也必須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指導下進行。
首先,按照認識論關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觀點,應當堅持案件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認識的,并應當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證據,收集、固定證據;同時,根據存在于意識、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盡量使主觀符合客觀,努力獲取正確的認識,準確地認定案件事實。
其次,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矛盾的普遍性和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的基本規(guī)律,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認識方法,深入地吃透案情,把握案件事實和證據事實的關聯(lián)性,把握證據和證據之間的關系,把握證據的證明體系和證明標準,排除矛盾,排除假證,查明事實真相。
另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認識規(guī)則,沿著“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途徑而不斷深化認識,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深入分析、研究,審查判斷,逐漸達到理性認識,把握案件的事實真相。還要堅持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在調查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源泉,也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司法工作人員、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不是以其主觀意識如何而定,而是以實踐檢驗的結果而定,也就是要依據客觀存在的證據事實進行檢驗。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客觀真理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tǒng)一。絕對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類對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絕對真理認為人類能夠不斷獲得對物質世界的正確認識,能夠不斷接近對客觀世界的完全認識。就是承認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二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著不依賴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因此只要承認真理的客觀性,也就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即絕對正確的內容?;蛘哒f在一定范圍內不能被推翻的正確認識。而承認第二層面含義的絕對真理,才能在日常工作和認識活動中區(qū)別正確與錯誤。
刑事訴訟中的絕對真實也是從上述第二個層面上說的,就是指公安司法人員運用證據準確無誤地認定案件客觀事實的內容,通常首先是指已查明某人確實實施了犯罪或者沒有實施犯罪。承認訴訟證明中的絕對真實,才能確立認定案件事實是否正確的科學標準,從實體上分清辦鐵案和辦假案、公正司法和司法不公的根本界線。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相對真理③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對無限發(fā)展著的世界的認識只能接近它,而不可能窮盡它。二是指人對任何具體事物的認識也只能在一定范圍、一定層次上具有正確性、真理性,即只能是近似性的真理。從訴訟認識活動來說,認識的有限性首先表現(xiàn)在訴訟中的認識活動是由現(xiàn)在回溯過去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證據的喪失、變形會使一部分案件事實無法查清;其次,程序法給刑事訴訟中的認識活動施加了諸多限制,譬如要求控方承擔證明責任,被告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規(guī)定公安機關進行逮捕、拘留要經檢察機關或法院的批準或決定,而不能獨自實施;再次,國家機關追訴犯罪有期限的規(guī)定,不能無期限地進行。如拘留期限最長不能超過37天,在有限的時間里查明全部案件事實絕無可能;最后,即使已證實犯罪事實和犯罪人的案件,其所達到的客觀真實也不可能與客觀存在的犯罪事實情況完全吻合,不僅細枝末節(jié)無法查清,而且某些與定罪量刑有關的情節(jié)也常常難以認定。正因為如此,刑事訴訟中確立了罪疑從有利被告方面解釋的原則,即有罪證據不足作無罪處理,罪重罪輕有疑作罪輕處理。
總而言之,訴訟中的認識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認識活動,它是在一定的法律規(guī)則規(guī)范的條件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認識主體不能為了發(fā)現(xiàn)事實而不擇手段,要照顧到公正及效率的要求,應有所節(jié)制。而這一點正是法律規(guī)范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ly Obtained Evidence),是指刑事訴訟中,對非法取得的供述與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證據采納的統(tǒng)稱。④根據排除規(guī)則,檢察官在法庭上提供的有罪證據,即使符合其他采證規(guī)則的要求,但是只要違反了采證的法定程序法庭就不能采用。在這種情況下,證據是否被采用,采證的程序合法性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排除規(guī)則的實質所在。2012年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xié)助調查。”第五十四條則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弊罡呷嗣穹ㄔ汉妥罡呷嗣駲z察院的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欺騙、引誘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或指控的根據。對于實物證據是否加以排除,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也做了規(guī)定,同樣是第五十四條:“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做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對這一規(guī)則作了規(guī)定,并體現(xiàn)在一系列國際文件中,如《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等。
為什么證據僅僅因為其取證程序的違法即加以排除,而不考慮它證明案件的客觀事實的價值?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從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的角度來看,有利于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違法取證可能歪曲或違背事實真相。如刑訊逼供,無辜者在強壓之下,可能會承認自己實施了犯罪,而真正的犯罪人因為忍受了刑訊可能逃脫懲罰,痛苦成為真相的熔煉爐,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隱藏著檢驗真相的尺度,其非理性顯而易見。第二,出于正當法律程序和保障人權的目的,對違法證據進行排除。無罪推定的原則要求任何人在未被法院判決有罪以前,法律視為無罪?,F(xiàn)代法治國家首先要求政府守法,如果容忍政府的違法并肯定它從違法行為中獲得的利益,勢必破壞公民對法治的信仰,手無寸鐵的法院也會喪失它的權威。排除非法證據,可維護司法的純潔,而且有效的抑制預防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非法偵查,保障人權。
另一方面,不能否認,僅因為程序的瑕疵就一概排除非法證據有放縱犯罪的危險。在實踐中有許多犯罪嫌疑人就是實際的犯罪人。因此,又增加了若干例外情形如最終或必然發(fā)現(xiàn)的例外、善意的例外等等。這也說明法律強調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一面??梢哉f,認識論在此處并不是唯一的理論基礎。其他如傳聞證據規(guī)則、證人出庭等等都體現(xiàn)了多元理論的結合。
綜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無疑應作為證據法的理論基礎。但同時社會生活中特殊性才是常態(tài),正如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體現(xiàn)出來一樣,訴訟認識活動的特殊性就在于法律的價值規(guī)范性格對其施加的限制,這種限制也是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的必然規(guī)定。因此,證據法的理論基礎必定是多元而非一元,拒絕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證據法的理論基礎和將它作為唯一基礎都是既不符合刑事訴訟的實際,而且在理論上也是講不通的。
注 釋:
①樊崇義:《客觀真實管見》,載自《中國法學》,2000年第1期。
②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3版。
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否認單個人思維的至上性,詳細縝密地證明所謂終極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謬,同時說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詳細參見中共中央馬恩等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第192至197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④樊崇義:《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五版第116頁。
[1]孔祥利,林樂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人民出版社,1999-07.
[2]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4.
[3]鎖正杰,蘇凌:法律真實理論與客觀真實理論比較研究(第11卷)[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
[4]樊崇義:客觀真實管見[J].中國法學,2000,(1).
[5]樊崇義:證據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