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淮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已有之,“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等古訓也成為歷代中國人的道德警語和道德追求。然而,在當前急劇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有些人的人生價值觀開始變味,行為處事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慢慢地忘卻了感恩,遠離了感動,變得自私冷漠起來。針對這種感恩缺失的道德困境,對青少年進行有效的感恩教育,重拾感恩情懷,不但是“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1],也成為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途徑。然而,要充分發(fā)揮感恩教育的道德教育作用,教育者需要全面了解感恩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和影響感恩教育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并使感恩教育的過程走向科學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恩心理的產(chǎn)生需要三個條件:受惠者對施恩者意圖的感知、施恩者提供利益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向受惠者提供利益的價值;其中,意圖、代價與價值是受惠者的一種認知評價過程,當受惠者認為施恩者更真誠的希望受惠者獲益并期望得到最小回報時,意圖性變得更積極;當受惠者感知到施恩者在提供利益時會產(chǎn)生代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施恩者提供的利益所花費的代價或努力越大,受惠者的感激心情就越強烈[2]。因此,一個接受他人幫助的人是否產(chǎn)生感恩心理,取決于受惠者對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的代價和恩惠價值大小的認知判斷。
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一般會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施恩不應求報,助人卻要利的行為不是一種道德行為。在這樣一種文化心理的暗示和影響下,當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受了施恩者的幫助后,往往會辨別一下施恩者幫助自己的目的:是出于純粹的“好心”,還是通過實施幫助獲取個人利益。一般而言,當受惠者認為施恩者是單純的“施恩不圖報”,就會給施恩者較高的評價,在接受恩惠的同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感激之情,反之則會給予施恩者較低的評價,也很難產(chǎn)生感激之情。顯然,只有當施恩者給予幫助時不帶有明顯的利益性動機,受惠者才能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各個方面認同施恩者的幫助,更傾向于把施恩者的幫助看做是一種恩惠,也會對施恩者的道德品質(zhì)給予較高的評價,產(chǎn)生更強烈的感激之情,也更傾向于對施恩者的幫助進行回報。
個體在收到恩惠時對施恩者所付出代價高低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受惠者是否產(chǎn)生強烈的感激之情[3]。當受惠者認為施恩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和代價時,更容易體驗到感激之情,也會產(chǎn)生更為強烈的報恩傾向;反之,則不會或很少產(chǎn)生感激之情和報恩行為。當然,這種對“做出努力”“付出代價”的判斷,更多地涉及到受惠者受助過程中的主觀體驗,需要受惠者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能夠意識到施恩者為了給予他們恩惠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
雖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但施恩者的“滴水”究竟是“大恩”還是“小惠”,取決于受惠者對恩惠的看重程度。一般來說,人們在判斷一種幫助是否是恩惠時,遵循的是“效用原則”,即有用則報,無用則不報。如果施恩者的幫助對受惠者的生存和發(fā)展非常重要,受惠者就會把施恩者的幫助視為“大恩”,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感激之情并做出相應的報恩行為;如果施恩者的幫助對受惠者來說毫無價值或價值不大,就不會產(chǎn)生較強的感激之情,也不會產(chǎn)生較多的報恩行為。換句話說,“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能激起受惠者的感激之情和報恩行為。
完整的感恩教育應當是知、情、行的統(tǒng)一結(jié)合,知恩是前提,感恩是動力,報恩(施恩)是關(guān)鍵。感恩教育是否有效,應當看教育者能否幫助青少年感知到恩惠,能否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以及能否引導青少年踐行恩惠。因此,只有增強青少年對恩惠的感知度、情感體驗度和踐行度,才能保證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和實際的效果水平。
“對善的無知是犯錯誤的原因。”[4]認識是情感和行為的基石,沒有被認識的對象既沒有情感的價值也無法引發(fā)行為的動力。由于感恩的內(nèi)容和形式具有多元性,要增強青少年對恩惠的感知度,就需要教育者先對恩惠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抽象,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恩惠范例,再將這些范例具體化,向青少年進行傳導。
首先,教育者選擇的感恩事例要生動活潑,面向生活。以往的感恩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是一些抽象的、脫離實際的恩惠信息,與青少年真實的生活情境相差甚遠,只能使他們機械地記憶有關(guān)恩惠的知識,卻無法與感恩事例產(chǎn)生認知上的互動和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育者必須選擇那些青少年觸手可及、放眼可見,甚至是身臨其中的感恩事例,在此基礎(chǔ)上對各種具體的感恩事例進行抽象概括,彰顯恩惠的意義和價值,使之成為青少年的意義性知識。
其次,教育者呈現(xiàn)恩惠信息時要體現(xiàn)全面性和完整性。由于感恩的發(fā)生與受惠者對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代價和施恩價值的認知判斷緊密相關(guān),因此,要提高對恩惠的感知度,就需要青少年對恩惠信息有全面、完整的了解。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詳盡、全面地呈現(xiàn)和分析恩惠背后的動機、代價和價值等信息。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根據(jù)自己關(guān)于恩惠的意義性知識,對恩惠信息進行全面的感知和評估。
再次,教育者要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功能。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少年形成道德信念以及與此相應的道德行為,但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青少年主體性的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而不是單向的道德灌輸和說教。因此,要使青少年真正地感知到恩惠,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凸顯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參與討論、平等對話,在良性互動的基礎(chǔ)上達成有關(guān)恩惠的共識。
“感激是一種很受人歡迎的美德,但是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感謝或感激是一種愛的愿望或熱情,對于懷著同樣的愛心給我們好處的人,我們要盡可能使他得到好處?!盵5]感恩教育有效性的實現(xiàn),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強青少年對恩惠的情感體驗度。
首先,教育者提供的感恩事例要有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把對恩惠的感知轉(zhuǎn)化為對恩惠的感激之情,是感恩教育的關(guān)鍵步驟,具體轉(zhuǎn)化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對施恩者的形象展示,如父母為了生計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勞作,老師為了學生在夜深人靜時批改作業(yè),使施恩者無私、辛苦的一面對受教育者產(chǎn)生巨大的震撼力,從而接受其內(nèi)蘊的道德精神,產(chǎn)生強烈的感激之情。二是結(jié)合青少年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恩事例的背景信息,刺激青少年從感恩事例中產(chǎn)生某種強烈的情感(內(nèi)疚感、幸福感等),從而產(chǎn)生感激之情。
其次,教育者提供的感恩事例要促使受教育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移情是個體由于理解了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感而引發(fā)的與之一致或相似的情感體驗。移情能促使個體站在他人的立場,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體驗他人的情感。移情能力高的青少年,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感恩事例中受惠者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感激之情。由于移情的產(chǎn)生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經(jīng)驗以及換位思考兩個條件[6],這就要求呈現(xiàn)的感恩事例要與青少年的生活背景大致相同,這樣才能激活青少年的過去經(jīng)驗,感同身受地體驗感恩事例中受惠者的情感;還要通過角色扮演、分享體驗等具體方法,提升青少年進行換位思考的能力。
再次,教育者要有較強的催情能力。所謂催情能力,除了能有效地挖掘感恩事例中的情感因素以引發(fā)青少年的感激之情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具備較強的情緒感染力,能夠積極影響或調(diào)動青少年的情感。在接受感恩教育的過程中,青少年一方面在有意識地接受著教育者言傳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地學習情感能力,而這有賴于對教育者有情施教的觀察和體會。教育者充滿情感、聲情并茂地呈現(xiàn)感恩事例,自然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的機會,青少年也會在與教育者的共情中體驗到強烈的感激之情。
從本質(zhì)上說,道德教育應是一種與實踐活動緊密相聯(lián)并主要在實踐中進行的教育活動[7]。感恩教育的落腳點是引發(fā)青少年的恩惠行為,必然需要教育者創(chuàng)設合適的條件以幫助青少年踐行恩惠行為。
首先,教育者要為青少年踐行恩惠提供合適的載體。感恩是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因此,社會交往活動便成為青少年踐行恩惠的根本路徑。然而,能不能把感知、體驗到的恩惠知識和情感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恩惠行為,取決于是否提供了合適的社交載體。道德教育是一種自律教育而非他律教育,有賴于青少年內(nèi)在主體性和能動性的激發(fā),平等、對話式的活動載體,有利于青少年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自覺自愿地去踐行恩惠。強迫式的實踐活動,只能使青少年被迫服從教育者的指令,做出并非心甘情愿的行為;由于這種恩惠行為并非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chǔ)上,其本身所蘊含的內(nèi)在精神和價值就無法被青少年所認同和內(nèi)化,所踐行的恩惠也只能是應景式的短期行為。
其次,教育者要分清青少年踐行恩惠的邊界。踐行恩惠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報恩,即對施恩者進行積極的反饋;二是施恩,即對他人(非施恩者)進行幫助。無論是報恩還是施恩,必須符合青少年特定的身份和能力,厘清青少年的權(quán)利與義務,劃定踐行恩惠的邊界。由于青少年所擁有的心理能力、人際脈絡和物質(zhì)財富等資源有限,無論是為父母掃一次地、為老師端一杯水,還是為同學獻一份小小的愛心,都是恩惠行為的真實表現(xiàn)。若一味地強調(diào)恩惠行為的高度、廣度和深度,脫離了青少年的實際能力,只能是舍本逐末,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再次,教育者要對青少年的恩惠行為進行積極的反饋。雖然施恩不圖報是恩惠的最高境界,但正如楊聯(lián)升所指出的,給別人的好處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投資”,以期待將來有相當?shù)倪€報[8]。如果受惠者對恩惠行為沒有進行積極的反饋,施恩者就會體驗到付出與得到之間的不平衡感,并伴隨消極的情感體驗。這時,施恩者就會通過改變自己的付出量、給他人施加影響以改變他人的獲得與付出等行為以獲得心理平衡[9]。如果受惠者對恩惠行為采取“厚報”等積極的反饋,就能滿足施恩者的自我價值感,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感,并會把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儲存為情緒記憶,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會啟動相應的情緒記憶,引發(fā)更多的恩惠行為。因此,教育者需要對青少年的恩惠行為給予及時的積極反饋,通過“刺激(反饋)——反應——刺激(反饋)……”的循環(huán)強化,形成青少年穩(wěn)定的、習慣化的恩惠行為。
當前的感恩教育之所以存在各種問題,根源在于人們既沒有弄清感恩的發(fā)生條件,也沒有遵循有效的感恩教育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導致感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感恩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只有全面了解感恩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和促進感恩教育有效性的各種條件,并將它們導向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方向,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實現(xiàn)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
感恩教育的第一個關(guān)鍵點是青少年的恩惠感知度問題。提高青少年對恩惠的感知度,除了通過選擇生活化的感恩事例、呈現(xiàn)完整性的恩惠信息和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等基本條件外,還需要教育者通過知識傳遞的方式,讓青少年全面了解有關(guān)感恩的知識:什么是感恩?感恩是如何發(fā)生的?哪些因素影響到一個人的感恩心理和行為?只有讓青少年了解了有關(guān)感恩的一般性知識,對發(fā)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感恩現(xiàn)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上升到清晰的意識層面,才能為提高青少年的恩惠感知度奠定基礎(chǔ)。
感恩教育的第二個關(guān)鍵點是青少年的恩惠體驗度問題。強烈的情感體驗是在感知恩惠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但由于受惠者對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代價和恩惠價值的判斷,影響對恩惠的感知度,進而影響對恩惠的情感體驗,因此,教育者可以運用認知重評策略,通過改變青少年對動機、代價和價值的認知,來提高恩惠的情感體驗度:(1)動機重評,即通過重新解釋施恩者的動機來改變個體對恩惠信息的理解,以增強情感反應。(2)代價重評,即通過重新解釋施恩者所付出的代價來改變個體對恩惠信息的理解,以增強情感反應。(3)價值重評,即通過重新解釋恩惠的價值來改變個體對恩惠信息的理解,以增強情感反應。
感恩教育的第三個關(guān)鍵點是青少年的恩惠踐行度問題。在感知恩惠、體驗恩惠的基礎(chǔ)上,只要教育者為青少年提供了恰當?shù)妮d體、合適的邊界,并對青少年的恩惠行為進行積極的反饋強化,就能提高青少年的恩惠踐行度,并最終使恩惠行為成為青少年習慣化的日常行為。
道德教育離不開道德示范,科學選擇道德示范載體是保證道德示范實效性的重要舉措[10]。要形成青少年習慣化的恩惠行為,提供合適的感恩事例作為榜樣,以增強榜樣的示范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
青少年一個顯著的心理特點就是喜歡模仿,善于模仿。一般來說,同齡人、心目中的偶像和權(quán)威人物的言行容易被青少年覺察到并進行模仿。因此,提供感恩事例時,首先應選擇那些發(fā)生在青少年身邊的、有關(guān)同齡人的事例。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最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同伴群體的言行舉止更容易被青少年感知到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提供同齡人尤其是身邊同齡人的感恩事例,在比較、競爭的動機驅(qū)動下,能夠激起青少年強烈的模仿沖動,身體力行地去踐行恩惠。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另一個獨特的心理現(xiàn)象。提供偶像的感恩事例,能滿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吸引他們像心目中的偶像那樣去感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的偶像大多是明星、歌星,因此在傳遞偶像恩惠信息的過程中,應著重引導青少年去體悟偶像恩惠行為背后的意義和精神,引導青少年像偶像那樣去感知恩惠、體驗恩惠。偶像的一些恩惠行為往往超出了青少年的能力范圍,一旦盲目地模仿,做出超出能力范圍的行為,跨越了邊界,必然會對自身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背離了感恩教育的初衷。
青少年對榜樣的模仿還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不僅因為教育者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折射出對感恩的態(tài)度,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受教育者模仿的對象。教育者(家長和老師)往往是青少年心目中的權(quán)威人物,他們?nèi)粘I钪械囊谎砸恍袑η嗌倌甑牡赖抡J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強化教育的效果,最佳選擇就是使感恩事例蘊含的精神與教育者的行為融為一體,或者感恩事例就是教育者本人,使教育者有著直接的行為楷模以供模仿。
在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感恩教育的效果。這些個體差異主要包括道德價值觀、人格特征、認知能力等等。以道德價值觀為例:受到當代社會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11],對應該認同什么樣的道德價值觀、怎樣確認自己的道德價值觀,青少年常常面臨著選擇和認同的困惑,從而影響青少年形成穩(wěn)定的積極道德價值觀。正是這種道德價值觀的多元化和不穩(wěn)定性,對有效的感恩教育既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zhàn)。
如果青少年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一種與感恩教育所內(nèi)含的主導精神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如孝敬父母,感恩教育的作用無非是“錦上添花”,使其已有的道德價值觀進一步穩(wěn)固和強化,這時如果教育者注意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恩惠行為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同時將其樹立為榜樣供他人學習,往往能起到“一箭雙雕”的積極作用。如果青少年僅僅對感恩有著流于表面的感性認知,尚未形成與感恩教育內(nèi)涵一致的道德價值觀,就應將青少年對恩惠的感知、移情能力的培育和恩惠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作為其感恩觀念確立的重要途徑。如果青少年已有的道德價值觀與感恩教育的目標相悖(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有的價值觀會對感恩教育產(chǎn)生強烈的排斥力,教育者就需要進行個別化教育,采取價值觀澄清等策略來瓦解他們固有的價值信念,并在具體的感恩活動中幫助其建立感恩信念。
[1]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5(7):32-36.
[2]Gatewood,R.,&Driver,M.Some determinants of gratitud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8(3):233-236.
[3]McCullough,M.E.,Kilpatrick,S.D.,Emmons,R.A.,et al.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2):249-266.
[4]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4.
[5]安德烈·孔·斯蓬維爾.人類的18種美德[M].吳岳添,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38-139.
[6]蘇靜,檀傳寶.學會關(guān)懷與被關(guān)懷——論信息時代未成年人關(guān)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06(3):23-27.
[7]孔垂謙.彰顯道德教育的實踐特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J]. 高等教育研究,2001(7):70-71.
[8]劉夢溪.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經(jīng)典——洪業(yè)、楊聯(lián)升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61.
[9]李青. 交換的社會原則[J]. 長白學刊,2003(3):50-52.
[10]李輝.論道德示范的現(xiàn)代可能及其實現(xiàn)[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33-36.
[11]王進鑫.社會轉(zhuǎn)型對青少年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