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瑩 宋秋蓮
(1、長沙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100; 2、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 南寧 530028)
論翻譯的忠實與叛逆*
□ 劉 瑩1宋秋蓮2
(1、長沙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100; 2、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 南寧 530028)
忠實與叛逆這兩種基本的翻譯行為是辯證統(tǒng)一的。由于翻譯實踐活動涉及到不同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換,譯者創(chuàng)造性地叛逆可以更好地忠實于原文,使翻譯活動更為有效地服務于文化交流。
翻譯標準;譯者;忠實;叛逆
不管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的翻譯理論,一般都認為“信”即“忠實”是翻譯的基本標準。在國外,英國翻譯家、學者喬治·坎貝爾率先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首先準確地再現(xiàn)作者的意思;二是在符合譯作特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移植作者的精神和風格;三是使譯作失少具有原作的特征,顯得自然流暢。英國著名的翻譯學家泰特勒也提出了三條原則: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原作屬于同一性質(zhì);譯作應具備原作的通順。這兩種原則都以“忠實”為前提,要求譯文從三方面忠于原作:一是忠實地傳達原作的內(nèi)容;二是忠實地展現(xiàn)原作的風格;三是忠實地體現(xiàn)原作的通順。在國內(nèi),從釋道安的“案本”(以為按照原文的本意)到嚴復的“求信”,到傅雷的“神似”,到錢鐘書的“化境”,都是圍繞著“忠實”原則。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里,更是將“信”放在了第一位。翻譯主要為了解決兩個根本問題:一是翻譯的根本任務,用魯迅的話說是“保存著原作的瘋子”,用茅盾的話說是“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內(nèi)容和風格”,用錢鐘書的話說是“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二是完成這根本任務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用魯迅的話說是“力求其易解”,用茅盾的話說是“純粹的祖國語言”,用錢鐘書的話說是“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孫致禮,2005)。簡單地說,翻譯首先要解決“忠實”的問題,再是要解決“通順”的問題。因此很多人把“忠實而通順”看做翻譯的基本標準。一篇譯文,如果在“忠實而通順”的基礎上還能傳達出原作的神韻的就是翻譯的最高標準。
從以上翻譯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即不管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的翻譯理論,忠實一直被視為非?;镜脑瓌t之一。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領(lǐng)域中翻譯活動是一項極其復雜、艱難的工作,譯者不但要跨越地域、時空的界限,還要克服語言、文化的障礙,為尋找一個與原作相同的表達方式或一個意義最貼近的詞而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最終很可能成為翻譯中的“叛逆者”(意大利有條諺語:翻譯者即叛逆者)。許鈞(2006)則把意大利的俗語“翻譯就是叛逆(Traduttore,traditore)”視作一個“樸素的真理”,坦然地予以接受,并且提出翻譯中的“意義再生”的主張。然而,倪梁康(2004)卻批判了這種觀點,并發(fā)出感慨:近年來,屬于忠實論陣營的翻譯實踐者和翻譯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在理論上認同并轉(zhuǎn)向背叛論,忠實的風氣一改往昔。
在中國,最早從“信”的角度批評嚴譯的是吳汝綸,他在1897年3月寫給嚴復的一封信中,就談到了嚴譯在“信”方面的缺失。他指出,嚴氏譯書有經(jīng)世的意圖,是要借西人之口來勸解國人。這種做法雖然好,但影響了翻譯的內(nèi)容。他覺得翻譯不是寫書,《天演論》中嚴復將西方的人與事,改為原作者所不知道的中國的人與事是不恰當?shù)?,還不如忠實地把原作的話譯過來。
忠實是翻譯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諸多中西學者都對它有所闡述。然而,隨著翻譯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忠實標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批判。一時間,翻譯學者紛紛撇開忠實問題,轉(zhuǎn)而關(guān)注影響翻譯的諸多因素,如文化、社會等。然而,忠實問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本體性問題,與它相關(guān)的一系列問題,如譯文和原文的關(guān)系、翻譯的質(zhì)量評估、譯者的自由度等,都是學者們不能忽視的。楊絳曾經(jīng)概括傳統(tǒng)的翻譯指導思想為:“照模照樣地表達。原文說什么,譯文也說什么,原文怎么說,譯文也怎么說?!?/p>
對翻譯的叛逆,還可以從批判傳統(tǒng)翻譯觀的“一仆二主”的觀點看出來。所謂“一仆二主”就是指譯者(即仆人)、作者和讀者(二主)。就像仆人必須忠實于主人一樣,因此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翻譯觀點認為譯者必須要做到向作者和讀者負責,即翻譯就應該做到“忠實”與“客觀”。
在實踐當中,由于不同言語之間的轉(zhuǎn)換,還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和困難,如語言、文化背景等的差異,使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有時很難用于實踐。隨著對翻譯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對傳統(tǒng)翻譯的“一仆二主”的角色逐漸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甚至還有人去批判這種“一仆二主”的觀點并接受西方的“翻譯者即叛逆者”的翻譯觀點。許多翻譯者通過多次的實踐并最終感悟說,翻譯就是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活動。如著名翻譯學家范存忠曾說:“讀者看了譯品能和看原著一樣,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的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兩種語言(任何兩種語言)之間,總存在著差距。”(范存忠,1997)尤契夫曾經(jīng)說過:“語言一旦發(fā)生就是謊言?!边@就意味著在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過渡之前,在同一主體內(nèi)部的思維(內(nèi)部語言)向語言(外部語言)的轉(zhuǎn)換已經(jīng)成為問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詞不達意”。任何一個譯者,都不可能把某部作品的潛在意義一勞永逸地發(fā)掘出來或做出最權(quán)威的闡釋。他或她只是按照自己對原作的理解來給讀者提供一個盡可能接近原作的譯作,不可能是完全與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而且一部譯作由于時間的變化,不同譯者對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翻譯的標準是忠實還是叛逆,本人認為不應該局限于此,而應該從交流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即視情況而定。同時,一部譯作地好壞,也有不同標準,不單單是要表達出原作的“神情”,還應緊跟時代,與時俱進。比如:
Clare stood still,and inclined his face towards hers,“Oh,Tessy!”he exclaimed.The girl’s cheeks burned to the breeze,and she could not look into his eyes for the emotion.(Thomos Hardy:Tess of the d’Urebervilles,Ch.23)譯文一:克萊站住了腳,把臉歪道她那一面?!芭叮?!”他喊道。那個女孩子的兩頰,在微風中紅得火熱,她感情激越,神飛魂失,她不敢再看克萊的眼睛了。譯文二:克萊站住了腳,把臉貼向她的臉?!芭?,苔茜!”他失聲嚷道。苔茜感到了他嘴里冒出的氣息,臉上給燒得火辣辣的,她心搖神蕩,不敢再盯著萊克的眼睛了。(孫致禮,2001)
譯文一李把“the girl’s cheeks burned to the breeze”“忠實”地譯成“那個女孩子的兩頰,在微風中紅得火熱”,從字面上翻譯似乎是忠實于原文,但是仔細一推敲就不禁想到一個問題:這里描述的是兩個情人在一起的情景,哪里來的微風?。肯啾戎?,譯文二更貼近語境,把“the breeze”譯成“他嘴里冒出的氣息”,顯然譯文二這種“叛逆”的譯法反而達到了更好的效果。我們再看其他例句:
(1)此事無足輕重。It is a matter of no consequence;(2)此人說話不知輕重。That chap doesn’t know the proper way to talk.如果采取忠實于原文的譯法的話,輕重應該翻譯成:light and heavy,但是在以上這兩句話里,“輕重”并不是指東西的輕重,在(1)里,輕重指的是事情無關(guān)緊要或者不重要;而在(2)里,輕重指的是不經(jīng)大腦思考就胡亂發(fā)表言論或說話。這里就不可能還按照忠實于原文的標準去譯了。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譯文: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With all its beauty the lotus needs the green of its leaves to set it off.(這里采取的是忠實譯法。)揮金如土——譯文: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這里考慮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采取的是叛逆譯法。)半斤八兩——譯文: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這里考慮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因為在中國,以前八兩就是半斤,而英語里六個就是半打。)
綜上所述,翻譯實踐活動要考慮文化差異、社會背景差異等各種因素,要視情況而采取忠實標準還是叛逆標準。但是無論是忠實還是叛逆,都是為了使不同語言的雙方得到更好的交流,即使是叛逆也是出于多種文化背景差異的不同而在翻譯過程中實施叛逆行為的。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打破一成不變的翻譯理論及標準,為新時代多文化、多語言之間的國家或人們之間的交流服務,體現(xiàn)原文意義而又緊跟時代步伐,到達交流的目的。這才是翻譯最終的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1]E.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4-144.
[2]范存忠.漫談翻譯[A].張柏然、許鈞主編譯學論集[C].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13-14.
[3]孫致禮.翻譯與叛逆[J].中國翻譯,2001,(7).
[4]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H315.9
A
1008-4614-(2014)05-0062-03
* [基金項目]1、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歸化異化視角下民俗文化翻譯研究——以湘西為例,項目編號:13C1075 2、湖南省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全球化語境下湖湘文化對外傳播翻譯研究——以岳麓書院為例。
2014-8-12
劉瑩(1979— ),女,湖南溆浦人,長沙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