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志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文章圍繞初中語文中解放學生大腦、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手和解放學生時間等方面闡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 初中語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語文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新內涵的學科,其聽說讀寫的要求都包含著創(chuàng)新教育的諸多因素。要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力釋放出來,必須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像的空間,必須摒棄教學中那些妨礙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種種因素,必須不斷注入開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活力。
一、教師要善于解放學生的大腦
(1)鼓勵學生思維多角度輻射。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追求學生認識的“標準化”,課堂上常常是教師的一言一語給學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學生的思維拘泥于同一方向,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于是盡管班上有很多學生,但他們對問題的認識都停留在同一方向、同一水平上。這樣抑制思維的發(fā)展,妨礙學生的創(chuàng)新,結果只能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打破“惟我獨尊”的思想,樹立讓全體學生都真正“動”起來的觀念,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允許并鼓勵學生的思維朝不同方向輻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思考問題,可以產生多個評價標準、多個思維結論,從而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多角度輻射的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才能迸發(fā)出來。
(2)鼓勵學生開拓思路,大膽想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大膽創(chuàng)新,使學生逐步具有不同尋常的看待事物的新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喚起頭腦中有關表象,并根據作者的提示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再造新的形象。這一做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基點所在,因為要對內容進行擴充或補充,首先得立足對內容深刻的理解和形象的感知。如教學《故鄉(xiāng)》一文,可讓學生根據課文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作一番描述,甚至可以讓學生畫出課文中閏土的形象,使學生仿佛真的看見潤土一樣。
(3)鼓勵學生質疑求異。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求異思維解決問題往往可以產生創(chuàng)新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進攻性,不滿足于書本中現成的答案。要善于思考、敢于懷疑,常有疑點、常有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如指導學生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到千百年來,有多少人以各種形式贊美愚公精神,而《愚公移山》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愚公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要求學生以《愚公移山的短處》為題,用逆向求異法作口頭作文。其中一個學生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講究科學、講究實效,“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未免太慢了;“荷擔者三夫”,人數未免太少了;與其移山,不如搬家。如此蠻干、苦干,值得嗎?”這種見解頗有獨到之處和創(chuàng)新之意。這正是逆向求異的結果。
二、教師要善于解放學生的嘴
以往的教學,由于忽視說話訓練,學生發(fā)言時大多不敢啟口,有的面紅耳赤,有的手足無措,個別的語無倫次。因此,要解放學生的嘴,培養(yǎng)學生的交談、對答、提問、討論、辯論、演說等口頭表達能力,不要讓學生成為只知道看書、做練習、答試卷而難以進行人際交往的書呆子。這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中學生活潑好動,興趣廣泛而易變。據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宜采用多種訓練方法。訓練途徑有口頭問答、詩歌朗誦、復述課文、講演、討論、辯論等。訓練的方式很多,對初中生來說,比賽的方式是最受歡迎的,這適合他們爭強好勝的個性。總之,說話訓練的方式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說話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品質。
三、教師要善于解放學生的雙手
解放學生的雙手,讓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做三合一,在做上下工夫,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明確“教是為了不教”,不要老是牽著學生的雙手,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從“要學”到“能學”、“會學”的轉軌。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光是課文中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閱讀這類文章的程序、方法和技巧。教師的作用是把學生引入門,然后放開學生的雙手,讓學生自己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實踐證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一旦解放了雙手,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便終身受益。
四、教師要善于解放學生的時間
解放學生的時間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解放學生的課堂時間,二是解放學生的課外時間。課堂上應有時間給學生,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摒棄面面俱到、逐字逐句講解的教法,嘗試探索“指導預習—組織討論—質疑問難—重點講解—指導練習”的五步教學法。在課堂上,學生認真閱讀、專心思考、積極提問,其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閱讀能力就會迅速提高。解放學生的課余時間,教師不能把大量的抄寫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要給學生一些空閑的時間消化當天所學的知識,并且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學的東西,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讓他們有可能發(fā)展各自的興趣愛好,促使他們成為各有特長的人才。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深入探索,不斷學習提高,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曲桂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現代閱讀.2010,16.
[2]李彬.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途徑[J].文教資料.201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