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①中的《小狗包弟》一課是一篇新課文,也是高中教材中首次選用的與文革有關的文章,課堂教學時老師們一般講到巴金的自我解剖和懺悔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了,但這一課能否再深入挖掘一下呢?我認為是可以的?!缎」钒堋非懊娴囊徽n是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這兩課被安排在一起,我認為是因為它們之間有共通之處。魯迅文章的精神內(nèi)核是“改造民族靈魂”,同樣是文學大師的巴金在經(jīng)歷十年黑暗的日子后寫出的《隨想錄》難道只是為了懺悔嗎?人們稱他為“二十世紀中國的良心”難道只是因為他懺悔了嗎?我認為在反思的寬度和深度上還應該加大,我們解讀《小狗包弟》的力度也可以更大?;谶@種考慮,我在教學時是從文本和人性兩個角度來解讀這篇課文的。
一.文本解讀 解決基本問題,但要為下一步解讀作鋪墊
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三個問題,問題一:課文第一段講藝術家的狗的故事有何作用?問題二:復述包弟與“我”相處的過程和我的心理變化。問題三:根據(jù)文章第11自然段理出文革前后我家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在教學參考中都有現(xiàn)成的答案,學生稍加思考也能答出來。
為過渡到深層次的人性解讀,討論一個更有難度的問題:在真正的迫害還沒有發(fā)生時,“我”已經(jīng)把包弟當作一個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因素而拋棄了,寫這樣的內(nèi)容是否有損巴金的形象?
參考解答:細讀第10自然段,看得出巴金對自己的批評是很重的,他說“我就這樣可恥地開始了十年浩劫中逆來順受的苦難生活”,“可恥”一詞表示對人格的否定,“逆來順受”一詞表示對無理的事采取容忍態(tài)度,巴金在送出小狗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承受著良心的拷問,他把這件事寫出來不僅不會損害他的形象,反而證明“二十世紀中國的良心”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因為對失去良知的痛恨恰恰是對堅守良知的呼喚。
二.人性的深層次解讀 提問啟發(fā)更深入的思考
㈠文革中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被無辜迫害致死的人那么多,有誰會去體味一只小狗的死呢?為什么巴金要著重的記上一筆呢?
參考解答:是為了懺悔自己的過錯,更是為了見證一段歷史。文革作為時間史被很多人提起過,但文革中人的心靈史卻很少有人去見證。
㈡作者在文中說“不僅是包弟,連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一位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獨特而深刻的大師,竟在某個歷史時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命運與一只狗一致,這難道不令人深思嗎?究竟是什么出了問題?
參考解答:包弟在其他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中的死亡都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有在文革初期,只有在造反派的反復圍攻的“心驚膽戰(zhàn)”的日子里,包弟的死才具有了悲劇意義。巴金交出了小狗,也交出了自己,交出了一個人正常的理性思維,這正是文革中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的心理過程,他們從此走上了被扭曲被毀滅的道路。小狗包弟不正代表了文革中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廣大弱勢群體嗎?(此處可補充巴金及家人在文革中的經(jīng)歷)
巴金在《〈探索集〉后記》中曾說:“不能把一切推在四人幫身上,我自己承認過四人幫的權威,低頭屈膝,甘心任他們宰割,難道我就沒有責任!難道別的許多人就沒有責任!”這話頗令人深思。
㈢見證的意義
所謂見證,一是要親自到場親眼去看,二是要挺身而出,指證事實真象??墒怯卸嗌偃四苷嬲龅竭@兩點呢?他們有的到場了卻無法看見,有的人看見了卻不敢證明,甚至有的人出于某種目的出具偽證,在這種情況下,巴金的《隨想錄》發(fā)揮的見證的作用就具有了莫大的價值了。
文革之后,人們都不愿再提起那段歷史,在這種現(xiàn)狀下,在文革中受盡迫害的巴金首先站出來懺悔反思,于1978年開始發(fā)表他的《隨想錄》,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有什么呢?
中國人總是喜歡一團和氣,喜歡大團圓,因此對過錯甚至是罪過總是盡量回避,對十年文革似乎也是這樣的態(tài)度。可是有人說:“中國的人性自覺是從文革后開始的,西方的人性自覺是從奧斯維辛之后開始的?!眹H上對奧斯維辛的研究和反思從未停止過,那么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十年文革的反思和研究是下幾個世紀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谶@種考慮,巴金在《小狗包弟》甚至他的《隨想錄》中更多的是表達他的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
聯(lián)系《記念劉和珍君》和《小狗包弟》這兩篇課文,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面對殘忍和暴虐,我們不應該做無聊的看客,而應該像魯迅那樣拍案而起;面對人性中的自私和怯懦,我們不應該推卸責任,而應該像巴金那樣真誠地懺悔、勇敢地見證。只有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馮錦霞,教師,現(xiàn)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