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思戀 攝影/胡锃飛(部分)
永嘉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太普通,它算不上上海最有歷史的街區(qū),也不以時尚前衛(wèi)著稱,若一定要說點特色,那或許滿街的梧桐樹和街邊的老洋房能勾起些許老上海人的懷舊情結(jié)。不過,當你漫步在街道兩旁,看到沿街時不時出現(xiàn)的文物標牌,會驟然驚覺,原來我腳下所踏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個故事可以慢慢道來。永嘉路始建于1920年,由當時上海法租界公董會修筑了此路,以法國郵船公司職員西愛咸斯的名字命名。1943年,改名為今天的“永嘉路”。永嘉路與周邊的街道有著相同的風貌:梧桐樹掩映下,兩旁是各式花園洋房和石庫門里弄,街道干凈清幽,空氣中時刻彌漫著淡淡的清香。
在永嘉路短短兩千多米長度的街區(qū)中,有數(shù)10位名人的洋房或寓所。和其他街區(qū)洋房的布局不同,永嘉路上的名人故居往往都“藏而不露”。慎成里的小弄堂曾居住過國民黨的高官,田漢、徐悲鴻等人的藝術(shù)天地也僅僅是普通窄小的民居,更不用說當時顯赫的富豪將花園洋房建造在深幽里弄的盡頭。
在永嘉路上,有一處更為“低調(diào)”的地方,曾和中國譯制片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永嘉路383號,一幢帶有英國鄉(xiāng)村建筑特色的花園洋房,在大門口的文物標識處,提到它曾是孔祥熙的寓所。根據(jù)資料來看,這棟混合式花園洋房始建于1926年,是由中國近代著名建筑師范文照設計完成。建筑外觀采用坡屋頂,水泥外墻,僅在墻角、屋頂和煙囪處砌上了紅磚,簡單、樸實又不乏穩(wěn)重之感。據(jù)史料記載,這里是孔家在上海的主要居住地,直到1938年孔家去了香港。不過,這個建筑最值得讓人銘記的歷史并非與孔家相關,而是從1976年開始,上海電影譯制片廠將廠址移居此地,在這棟樓里,匯聚了當時中國最頂級的配音團隊,他們共同見證了80年代譯制片的輝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譯制片廠譯制了來自全世界40多個國家上百部電影作品。當年,出入這棟小洋房的這群人和每一個普通中國人一樣,早出晚歸,養(yǎng)家糊口,可一旦騎著自行車駛?cè)氪箝T后,走進錄影棚,靠近話筒,他們就能瞬間轉(zhuǎn)變身份,惟妙惟肖地為大家展現(xiàn)一段不一樣的人生。在沒有網(wǎng)絡的年代,他們用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聲音將我們帶入了《葉塞尼婭》的愛情故事,《虎口脫險》的驚險空間,《佐羅》的英雄世界……童自榮、丁建華、李梓等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配音演員,也在這棟小洋房里經(jīng)歷了配音生涯的黃金期。
1980年,上海電影譯制片廠迎來了一位外國友人,那就是法國著名男星,電影《佐羅》的男主角阿蘭·德龍。當初,在這棟小洋房二樓的陽臺前就聚集了一批配音大師翹首期盼著這位國際巨星的來臨。在訪問過程中,阿蘭·德龍對《佐羅》的中國配音大加贊賞,而這部電影作品也成為了很多60、70后記憶中最經(jīng)典的譯制片。盡管在2003年后,上海電影譯制片廠又遷到了新址,這些記憶中的經(jīng)典聲音也在慢慢逝去,但發(fā)生在這棟樓里的點滴過往,卻值得永遠收藏。如今,再走進383號,這里已經(jīng)變成了文化部門的工作場所。盡管,這棟洋房的現(xiàn)狀顯得過于樸實和簡單,但透過門口的大樹和斑駁的水泥墻面,還是能依稀感受到往昔的崢嶸歲月。
再次漫步在永嘉路的街區(qū),路邊翻新過的房子依舊保有印象中的典雅,沿途讓人眼前一亮的花園洋房,也延續(xù)著最初的美好。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記憶,似乎一直鮮活,也似乎從未離去。
上海電影譯制片廠舊貌
阿蘭·德龍參觀譯制片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