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王振海
踐行先進企業(yè)倫理,永續(xù)拓展幸??臻g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王振海
中建總公司于2012年頒布了新的企業(yè)文化“中建信條”。中建信條的第一條即企業(yè)使命,它就是“拓展幸??臻g”。第二條是企業(yè)愿景,就是把“中國建筑”建設成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建筑地產(chǎn)綜合企業(yè)集團。第三條是核心價值觀,即“價值創(chuàng)造品質(zhì)保障”。第四條企業(yè)精神為“誠信、創(chuàng)新、超越、共贏?!?/p>
企業(yè)倫理,作為企業(y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有理念的內(nèi)容,更要有行為規(guī)范屬性的內(nèi)容。只有規(guī)范,才能把企業(yè)的核心理念——文化理念落地生根。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強調(diào)的企業(yè)倫理的背景。大家知道,咱們國家推進改革開放已經(jīng)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第一個是社會物質(zhì)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精神方面也得到了相當提高;還有一個是文化,尤其是2000年前后,咱們國家開始特別強調(diào)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強調(diào)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從2000年以后到現(xiàn)在,隨著中國經(jīng)濟整體盤子在世界名次中的提升,咱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也進入了復興期。我覺得這是改革開放取得的三大方面的成就:物質(zhì)、精神和文化。
歐洲的德國為了在世界范圍內(nèi)宣揚德國文化,在世界上創(chuàng)辦了幾百所“歌德學院”。咱們國家從2004年開始,在世界范圍內(nèi)更多更快地開辦“孔子學院”,現(xiàn)已達350多所。那么為什么選擇這個時機在世界范圍內(nèi)開辦孔子學院呢?從咱們國家來說,主動地、大力地推動“孔子學院”的建設,為什么世界上這么多國家愿意我國在他們國家創(chuàng)建“孔子學院”?那是因為中國文化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認可,世界越來越認可中國文化先進精髓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先進”在哪里呢?集中講就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特別強調(diào)的“和合”思想、“和諧”思想。
進入21世紀以來,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的一些歷史學家,都先后發(fā)表文章,認為對于世界現(xiàn)狀而言,文化層面是對世界最有影響的,特別是最能解決世界性問題的 (如現(xiàn)在看到的中東問題、北非問題等),可能就是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文化特別強調(diào)和諧,特別強調(diào)寬容,進一步來看,中國文化之所以特別強調(diào)和諧、強調(diào)寬容、強調(diào)合作、強調(diào)和合,是文化背后的思維方式。中華文化特別強調(diào)天人合一、和諧共處、合作共贏,這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主流價值,應該說它很辨證、很唯物、也很溫馨。
歐洲也有辨證、唯物的傳統(tǒng),西歐唯物辯證的思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大體上相當于我國的西周時期。我國西周時期是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770年。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成王的叔叔,也是魯國國君先祖,就是周公、姓姬名旦,他創(chuàng)建了周禮即周朝的國家典章制度、后世稱為“周禮”。以后,包括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從秦朝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分析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在沿用周朝所設立的基本規(guī)章制度,當然各朝均有所損益、但都堅持了“禮樂治天下”。其中“禮”就是指規(guī)章制度,對企業(yè)而言就是企業(yè)基本的管理制度,這是西周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是春秋時期;東周后期是戰(zhàn)國,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期正是中華文化大繁榮的時期,以至于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同志,當你靜心聆聽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各種觀點,會覺得這種觀點感覺有點像在眼前一般的近。它就是這么新鮮、就是這么深刻、就是這么有生命力!古希臘羅馬時期就相當于我國春秋時期那一段,奠定了西歐思想發(fā)展的基礎,那時候提出了唯物辯證的思想。但是從羅馬帝國鼎盛之后,相當于咱們的東漢以后,歐洲在思想界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特征就是非此即彼,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紅就是紅、藍就是藍。所以歐美的文化別看以美國為首的宣傳是那么多元、那么寬容,就其實質(zhì)來看也不盡然,以至于對于小的國家,就是想捏就捏、想打就打。因為沒有比較,就不能見得先進。于是,就有美國學者來講,就世界文化來說,能拯救世界的,恐怕只有中華文化。真真地“滿園春色關不住,一只紅杏出墻來”!這是咱們今天要交流的企業(yè)倫理基于國內(nèi)和國際的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就是咱們中建總公司2009年7月29日整體上市后,中國建筑就成為公眾公司。雖然從股權結構來說,仍是國有的。但就企業(yè)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是公眾公司。公眾公司它就需要做的越來越好,影響力、盈利能力越來越好,同時員工的生活越來越好。因為任何效益、任何項目都是靠人干出來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作為中建系統(tǒng)企業(yè),不僅要盡經(jīng)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得盡文化責任。那如何盡文化責任呢?需要在理念和行為上把企業(yè)和社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yè)要想獨立于社會,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企業(yè)老板也不會這樣想的,剛才,我和曾昭德總經(jīng)理在探討。曾總是企業(yè)一把手、非常關心咱們陜西建筑市場的走向??梢赃@樣說,前三年以我院為例可以透視出陜西建筑市場的行情。去年以前,我們院承接合同額同比增長率都在40%左右,今年前半年增長率還可以,但是和以前的增長率相比、掉得比較厲害。今年前半年的增長率只有22%左右,這樣一比就說明建筑業(yè)增長的速度在設計院層面差不多掉了一半。可以說建筑經(jīng)濟是以設計為起始點的,“設計動態(tài)”就是建筑經(jīng)濟的晴雨表,只不過這個預報是半年之后的,不像中央臺的“今天晚上到明天晴間多云”那般立竿見影,從設計院來看陜西建筑市場半年之后是晴間多云還是風和日麗?現(xiàn)在看來可能是晴間多云。作為央企,咱們有責任盡咱們的文化責任。因此,基于這點,中建西北院從2005年以來對西北院的企業(yè)文化做了兩次大的梳理,然后形成了西北院的“和合”文化,借助這個機會用兩分鐘時間給大家說說。
“和合文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是超過三千年歷史了,在歷屆的國家領導人中,李瑞環(huán)主席是最重視“和合文化”的。應該說“和合文化”比“和諧文化”的內(nèi)涵要大一些,這兩者基本區(qū)別是,和諧更側重于狀態(tài),和合既有狀態(tài)又有動感,強調(diào)過程。中建西北院“和合文化”內(nèi)涵定位于兩句話“和諧發(fā)展共生,合作友誼共贏”。外延就是一總四分結構,一總四分的結構更側重于企業(yè)倫理。如果說內(nèi)涵是理念的話,那兩句話、六大概念、十二個字要轉(zhuǎn)化為行為、靠的就是“一總四分的體系結構”,“四分”分別對應領導班子、干部隊伍、黨員隊伍和職工隊伍,分別提出倫理規(guī)范方面的要求。“一總”就是“和合文化”所具有的理論特征和實踐特征,具體就是“新三綱五?!?,這個會在正文第二部分加以闡述。
以上是引言部分的內(nèi)容。下面講正文,分三個部分:正與負、法與度、橋與路。
為什么第一部分要講正與負?“正”就是所謂的正能量,“負”就是指負能量,這很好理解。我想給大家說,咱們所處的環(huán)境既有正能量又有負能量。如果說君子文化代代相傳,那么小人習俗也層出不窮,因此才需要考察、思考、判斷、驗證。
下面講講作為企業(yè)職工,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為核心,這點是不用多說的。但是怎么處理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呢?不同的處理方式就可以區(qū)分出人的三六九了,它是個試金石。那這三者關系,是不是在年底拿獎金的時候才有呢,其實不然,每天都存在的。三者之間的關系都存在,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每天都存在。企業(yè)是經(jīng)濟組織,企業(yè)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經(jīng)濟活動為主導,從這點說利益關系在企業(yè)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
第二,個人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六大要素,叫做“天、地、君、親、師、友”。天、地、君、親,師,這五個以前都提出了,我加了一個“友”。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這六大要素,“天地”不用講,就是自然,“君”就是指上級領導、長輩;“親”就是親戚、家人;“師”就是老師、師長、老同志;“友”就是朋友,包括同學和朋友,包括社會上的朋友,生意上的朋友。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這六方面的因素,當然,這六方面的比重在人的每個成長階段是不一樣的。不說其他的,企業(yè)職工進入企業(yè)后這六大因素哪些占據(jù)主導呢?一個“君”,一個“師”,一個“友”,“君”就是領導;師,就是比咱們年齡大、經(jīng)驗豐富的老同志,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梢哉f,這個“師”,無處不在?!坝选?,對自己影響是最深的、最不間斷的,就是朋友。古語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朋友之間影響不僅影響形式,也影響內(nèi)容;不僅影響習慣,可能影響性格;性格是決定命運的。撒切爾夫人講過:“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你的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因為它將變成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贝_實很有道理。用一句話講,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我給它簡化“性格即命運?!痹谶@些養(yǎng)成性格的過程中,“友”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向君、向師、向友多學習長處,這是人在成長過程必須面對的。
一個團隊既有正能量,又有負能量。那么正能量在哪呢?首先這個團隊主導的是優(yōu)良的品格,優(yōu)良的產(chǎn)品,優(yōu)良的作風。咱們每個單位每年都要表彰先進,評選出來的先進在日常方面確實是做得很好,包括認真地對待工作,能認真地把好質(zhì)量關,能認真地服務業(yè)主,能認真熱情地幫助同事,而這些都是“善的力量”,所有善的力量都是正能量。對于咱們所有的職工來說,學善、行善、識善、揚善是獲取并且產(chǎn)生正能量的有效途徑。評比表彰先進,以先進引路,都是在發(fā)揚正能量、增大正能量,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為將為相者都特別重視,所以這點我們也應該特別重視。
下面我要說說負能量。我覺得負能量不可忽視,它恰恰是阻礙人類進步,影響人的心情,甚至損害人的健康,所以必須正視的東西。負能量,我們可以分析看一下團隊跟個體,或多或少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比如說,你得了先進,別人可能嫉妒。最近幾年流行一句話,叫“羨慕嫉妒恨”。其實,如果說羨慕還罷了,由羨慕發(fā)展到嫉妒,于人于己都不好了,不過它還罷了;只要不發(fā)展到行為,那你損害的僅為一個人。如果再發(fā)展,那就由理念發(fā)展到行為了,這些負能量由“想法”變?yōu)椤白龇ā保蔷筒恢粋刀收咭粋€人。所以我想這是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當然不是說哪個單位里面很多,但是每個單位都會有的。再有大家未必會認可這個觀點:每個人都會碰到這個問題,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誰敢說“我從來沒有妒忌過別人”?可能這樣的人很少。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就是能不能把嫉妒控制在個人范圍內(nèi)、不讓它影響你的心情和健康?那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負能量。別人取得了什么成績,說風涼話,這些現(xiàn)象有沒有?每個單位都有吧?說到這里我想到了姜昆和李文華說的一個相聲,那段就很好諷刺了說風涼話的負能量。你看:小伙子看誰都不順眼,看誰比他長得高,他生氣,他煩;別人比他工作好,他煩;別人找的媳婦比他的漂亮,他煩;別人生的孩子比他的孩子聰明,他煩;總之,他這個人只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他就煩就恨。這種負能量比羨慕嫉妒來的窩囊一些,這種負能量僅僅是種短視,反正就是不舒服,這是一個方面。其實負能量表現(xiàn)形式還挺多的。比如說,消極怠工,領導布置工作或者合同約定的任務,都要拖著完成,惰性也是一種負能量。惰性,或者是偷懶,或者是松散,這也是一種負能量。一般講,嫉、怨、恨、奸、奢、佞、惰、間等等是常見的負能量。四大魔頭,愛恨情仇。由于一個團隊既有正能量又有負能量,所以更顯得要發(fā)掘正能量,抵消負能量,同等重要。這是我講的第二部分正能量與負能量,目的就是發(fā)揮正能量、抵消負能量。
法,指原則,綱領。度,指節(jié)點,標準。
剛才講了,任何團隊都存在正能量與負能量,那么如何增大正能量,抵消負能量呢?作為企業(yè),首先是要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要確立相應的工作理念。鄧小平講革命隊伍要想取勝,靠兩大法寶,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沒有理想肯定是不成的,沒有理想,企業(yè)做得就不會長遠,同樣家庭日子也不會過得好。紀律,對企業(yè)也好,對家庭也好,對個人也好,對社會也好,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每一個人,從一生出來,從上學開始,然后就業(yè)、退休,其實人從來都不是獨立成長的,他一出生已經(jīng)處在“家庭、單位、個人、社會”四種關系的交織當中,所以個人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個人。因此必須要有紀律,當然光有紀律也不行,紀律主要制約的是違反紀律的人,然后表彰執(zhí)行紀律好的人。但是中間層次的作用是很大的,因為中間層一般會執(zhí)行好紀律,而所謂中間層次恰恰是完成使命、做出業(yè)績的中堅力量,這是從層次上分。從行為上分,既要有理想,就要有紀律,更要有規(guī)范。既要有法律、還要有道德,既要有理念、還要有倫理。你說咱們國家現(xiàn)在是“依法治國”,為什么又要同時提“以德治國”呢?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合二為一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如果在家里教育孩子,既要有遠大理想,又要從小微事情上,從習慣上著力塑造、因勢利導。比如要求學生放學了,最多多少分鐘要回到家,這個要不要?還是要,但是過分了、就管理得過死了,反而不利于小孩的成長。因為還得鍛煉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還得鍛煉他的分辨性,這就靠知識和道理了,靠日常培養(yǎng)好的習慣,好的辨別能力,確立一些最基本的善惡標準以及行為準則。由此出發(fā),我在引言中講了,我們西北院“和合文化”的外延是“一總四分”?!耙豢偂本褪恰靶氯V五?!保瑸槭裁丛谶@里給咱們商混公司的同志講西北院的“新三綱五?!蹦??因為“新三綱五?!笔腔谌祟惞残耘c人類共同需要,其含義不限于一個院,不限于一個企業(yè),我可以斗膽地說,新三綱五常的踐行不僅有企業(yè)倫理的價值,更是人作為社會人,想成功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與價值標準。
那先講一下“新三綱五常”和舊的三綱五常的區(qū)別。講法與度,法指原則、“綱”,度指規(guī)范、行為。老的三綱五常,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的解釋比較多,通常是指“仁義禮智信”,現(xiàn)在對舊的三綱五常做個簡要的分析,也看看舊的三綱五常對現(xiàn)實社會作用的局限性在哪里。
首先看三綱,“君為臣綱”,這個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從本意上說,肯定是不適合現(xiàn)在的,以前講君為臣綱,君與臣絕對是有區(qū)別的,現(xiàn)在從中央到地方是這么強調(diào)的,當人民公仆,當人民的服務員。當然官員的級別越高,服務員的級別也就越高啦。但是現(xiàn)在的官僚體系和封建時代的官僚體系絕對是不一樣的,因此還原原本本強調(diào)君為臣綱的話,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是體制上的原因。第二個還有機制上的原因,現(xiàn)在領導班子決策是不能搞一言堂,要講究民主集中制,不能不管群眾怎么說,就這么定了。所以說君為臣綱現(xiàn)在是不適合的。但是如果咱們換個角度,把君看成“上級領導”,把臣作為“下屬”,把君為臣綱解讀為領導要為下屬做好表率,那是不是就有它的合理性了?所以君為臣綱不能原原本本地用,但可以發(fā)掘它的合理內(nèi)涵。
“父為子綱”,這個有點類似于君為臣綱。在封建社會,在家庭中父親就相當于在國家當君王,那是絕對權威的。如果說咱們國家兩千年封建體制、封建制度能在中國社會延續(xù)這么長時間,而且中國幾次在世界上創(chuàng)造歷史巔峰,那可都是在封建體制內(nèi)創(chuàng)造的,你能說封建體制它當時本身就都是腐朽的?其實主要還要看當政者的理念和行為,當然現(xiàn)在的國家體制更注重民主制度建設,而以前的封建社會更注重領導者的個人修為,更強調(diào)“賢人政治”,所以君為臣綱和父為子綱其道理是相通的。
“夫為妻綱”這個有沒有它的道理?現(xiàn)在來說的話,可能還真得批判一番。因為現(xiàn)在咱們國家包括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提倡男女平等,毛主席更是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夫為妻綱,在家庭是以夫妻關系為支撐,有了夫妻才有家庭。過去夫妻,丈夫絕對說話是權威,妻子只有服從。即使在座的男士同意這個觀點,女士們肯定會很生氣的,就會產(chǎn)生負能量,顯然會不和諧的。更何況,孔子就給魯國國君講,你想治理好國家,先從家庭開始,這就是《大學》里面特別強調(diào)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么強調(diào)這一點呢?社會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國同構”,這是咱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到現(xiàn)在還是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這就是為什么古代強調(diào)君子的修為。誠意正心就是你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態(tài)度先要端正,現(xiàn)在咱們強調(diào)敬業(yè),什么是敬業(yè)呢?那就是把崗位當成神一樣供著,去敬仰去畏懼。正心就是對待事業(yè)、對待事情、對待人,要心正意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了這些,最后到自我修煉。誠意正心,心修了還要修身?!犊鬃蛹艺Z》孔子講過“妻也者,親之主也”,就是說“在家里處理各種關系各種事情妻子是一把手”,所以第三方面“夫為妻綱”是不太合適的。只要修身齊家,必須突出妻子在家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當然,這給當妻子的提出了很高的素質(zhì)要求與領導能力要求。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一點呢?因為有了妻子以后才有孩子,才能傳宗接代。有了孩子,不管是男女,還得教養(yǎng)。以前社會分工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的就是要在外面拼打,作為男的就要愛妻敬業(yè),練好本領,把業(yè)績做上去,自然薪水也就多了。獎金多了拿回去,老婆自然高興。所以小孩要教育,父母要伺候,靠誰?全得靠妻子,所以孔子特別強調(diào)這點。但現(xiàn)在來看,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纯唇K臺的《非誠勿擾》吧。
你看,舊的三綱如果原封不動地搬過來,肯定是不行的吧!
至于老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從本意來說,從西周一直到民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其功能一直是維護當政者利益的。仁義禮智信,所謂仁,就是要對人好;講義氣,就是要對團隊好;禮,就是要講禮貌并遵守國法家規(guī);智,就是要有智慧;信,說道要做到,這就是仁義禮智信最直白的解釋。這些要做到,是為什么呢?為了不犯上作亂,主要取決于國君個人的修為,也為了家國各處其所,各安其位,為了人人安居樂業(yè)、和諧生活。就這個本意來說,現(xiàn)在是不適用的。比如說,現(xiàn)在中央正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讓群眾提意見,那按照以前講的舊的五常就是不要犯上,那樣當政者就聽不到民議、老百姓也不敢提意見了。
另外,除去舊五常的宗旨,僅從修身齊家的角度來看,它還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反過來講,仁就是仁者愛人;義者宜也,這個宜,也是有利于團隊。遇到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這個不管。遇到與同事的利益,也不管,反正都是以我的利益為準,那就不是“愛人”,首先是不仁。那光顧自己,肯定是顧不了別人,肯定是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了,光是不仁不義,那就難以混下去了。所以,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來說,仁義禮智信還是很有必要講的。
這是對舊的三綱五常進行了簡要分析。結論是對舊的三綱要大大的揚棄,對舊的五常充實時代要求后可以推廣,所以才有“新三綱五?!敝f。
現(xiàn)在講講“新三綱五?!薄?/p>
首先講“新三綱”:
“善為德綱”,
“用為才綱”,
“義為志綱”。
第一綱“善為德綱”。
為什么要講“善為德綱”?因為所有的正能量都是以善為標志的,以善為動力和歸宿的。三字經(jīng)中講到“人之初,性本善?!边@個話也有道理,但是荀子就堅持“性惡”的觀點。實際上,人來到世上,最初所具有的品質(zhì)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是爭論不休的問題,而且這個不好量化求證。說“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惡”都有自己的例證。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看這個爭論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一直延續(xù)下去,這個是無法求出唯一解的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見證善良的力量和邪惡的力量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對于小孩從一開始就以善的力量來引導,來培育,那么這個小孩以后就會是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在報紙上我們看到,當小偷的把人家孩子偷走以后,故意把小孩弄殘,然后在街上乞討。你說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長,小孩的心理人格會健全嗎?再舉個例子,從負能量的角度分析,搞傳銷的,自己在搞傳銷之前也不知道受到傷害。搞了一段時間后,反過頭來就會騙別的人了,這就是善與惡同樣具有影響力。因此在人的品格當中,起主導作用能產(chǎn)生正能量的就是“善”。因此,我們倡導“善為德綱”。
第二綱,“用為才綱”。
因為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有正才、奇才、雄才,也有歪才,各種各樣都有,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因此,學習不光是咱們學有用之才,不光指咱們上學學到的知識,也強調(diào)工作崗位上的學習,向老同志學習。說到向老同志學習,是不是老同志身上全部都是可學之處?也不然。因此,咱們特別強調(diào)要學習老同志的長處,這里面也有個有趣的歷史現(xiàn)象。人的成長成熟原則上是和他的年齡成正比的,但是具體到個人來說,有的人的成熟會伴隨個人年齡,有的人就停止于三四十歲。這是個歷史現(xiàn)象,也是個現(xiàn)實存在。我想指出這點,是很有必要的,咱們要建設學習型企業(yè),咱們中建要建設學習型中建,咱們個人首先要當一個學習型職工。學習什么?學習有用的東西。從領導干部選人用人方面講,要用人所長。因此,咱們強調(diào)“用為才綱”。
第三綱,“義為志綱”。
義,就是孟子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就是大義、道義、情義、主義。德和才具備以后再說志,品德有高低之分,德是咱們要重視的,只有以善為基礎的品德、才能激發(fā)正能量。才是需要倡導并力行的,有用之才能為社會、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咱們強調(diào)的德與才。但是這還不夠,如果說德是基礎、才是動力的話,那么志就是人生前進的方向。所以咱們強調(diào)“義為志綱”。
以上是新三綱。那么新三綱和老三綱的區(qū)別在哪里?首先老三綱更多地側重紀律方面,更多地側重上下一條線,咱們新的三綱是建立在團隊基礎上,立足于個人、單位、家庭、社會四種關系的交織,是站在這四個維度,并以團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這是新的三綱與舊的三綱的區(qū)別。新三綱無處不在地指向團隊,這是新的三綱。
現(xiàn)在講“新五?!保?/p>
“常懷感恩之心”,
“常念牽手之緣”,
“常思成長之苦”,
“常想同行之樂”,
“常守仁義之道”。
下來對新五常做個解讀。
第一常,“常懷感恩之心,敬老愛親,敬崗愛業(yè)”。
咱們從社會角度看,善為德綱而始于孝。孝分為大孝和小孝,小孝孝于親,大孝孝于國,所以咱們強調(diào)常懷感恩之心,于家敬老愛親,于企業(yè)敬崗愛業(yè),前面已經(jīng)講得不少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常,“常念牽手之緣,恩愛夫妻,教養(yǎng)子女”。
這就聯(lián)系到家庭了。家庭的主題是婚姻以及夫妻關系,這個夫妻能在一起,確實是個緣分。電視劇《新白娘子傳》上講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口子晚上睡在一個枕頭,那是千年修的緣分,這是特別值得珍惜的牽手之緣。只有牽手之緣好了,下輩子還有可能做夫妻。其實一個人的緣分除了夫妻之緣,還有很多緣分的。人是要講點緣分的,因為哪個人重視緣分,我敢說這個人一生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你獲取的正能量就會越來越多,你的心情就會越來越舒暢。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快樂,身體也就會越來越好。這里說下鍛煉,一個團隊里既有正能量又有負能量,它源于人本身就是正負兩極。你說人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既有率真也有刻板,當然也有快樂,也有悲傷,有奮進也有沉淪??纯礂钼暚摪桑鍪乱院笥惺荒陼r間出去玩了,有的人以為她很沉淪,去年她從廣東應聘到天津電視臺的一個娛樂節(jié)目主持人,記者采訪她,她就說了這樣有意思的一句話,“人一生當中不僅有幸福,也有不幸,不僅有快樂,也有悲傷?!贝_實是這樣,人一生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只有一點,這個人重視緣分,你就會獲得成功,只有你重視緣分,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主動伸出幫助之手。
第三常是“常思成長之苦,建功單位,報效社會”。
為什么強調(diào)這個呢?剛才講了人一生要獲得進步和成長,會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苦難,即使你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學習上的困難也是少不了的。當然這個學習上的困難是指天才以外的其他人、資質(zhì)平常的人,包括本人在內(nèi)。據(jù)心理學家統(tǒng)計,有沒有天才一類的人?首先生而知之是沒有的,學而知之、困而知之、行而知之、用而知之,有幾種學習知識的情形吧。咱們國家心理學家注重定性研究,而西方心理學家注重定量研究,他們秉承西方工業(yè)革命以來興起的實證研究思維,他們統(tǒng)計的結果中,天才是有的,比率大概在千分之二三之間,這就是一千人之內(nèi)確實有兩三個人是天才。有天才素質(zhì)的人表現(xiàn)是啥?在學習方面確實學得很快,快都快到他好像上輩子學習過,有次復習就行了。其實,不論大家是聽說過還是看過,每個大單位都有這樣的人,但是對于99%的人來說,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一遇到困難就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jīng)過不知難”。為什么?他困而知之,遇到困難,不會的他才開始學習。所以就講常思成長之苦,所以一個人有報恩之心,念牽手之緣,他成長之苦一般不會忘記。列寧說的,“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如果忘記過去的苦難,首先背叛的是自己,同時也可能背叛別人。所以特別強調(diào)常思成長之苦。要建功崗位,報效單位,報效社會,因為人的成長是獲取了各方面的幫助,各方面的正能量才使自己有了現(xiàn)在的成長和成就。對年青人來說,成長、成才、成功、成熟、成就、成名,是一輩子的事情。而要完成這些,“天地君親師友”六大方面給予你的正能量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需要回報社會。
常懷感恩之心,還得有基礎,其中經(jīng)濟基礎是不可少的。比經(jīng)濟基礎更重要的是,人品基礎,這是咱們強調(diào)的第三個常思成長之苦。要建功崗位,報效單位,報效社會。反過來講,一個人大學畢業(yè)后,以為進了國有企業(yè),就可以不思進取,那可能這一輩子你獲取的各方面的成就就不會多,而且要不了五年就會大大落后于同一年進企業(yè)的人。要不了十年,你這一輩子就會基本定型的。所以,《論語》上孔子講得好,“后生可畏也,安知來者不如今也?”但是接著還有一句話,“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就是到了四十歲了還沒有取得一定成績,那你一輩子就不會創(chuàng)造出什么大的業(yè)績,沒有大的業(yè)績,對單位對不起,對父母對不起,對朋友幫不上忙,老婆孩子也不會理你的。因此,常思成長之苦,想要這樣想,做要怎么做呢?建功崗位!所以特別強調(diào)建功崗位。
第四常,“常想同行之樂,友善同事,團隊共進”。
這是強調(diào)人要重視緣分,其實人活到世界上,各種緣分都會遇到。首先大家一定要能區(qū)分這個人的行為是善的還是惡的。說到團隊,對于個體來說這幾個方面修為是必須的。第一個,會區(qū)分善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因為善的力量代代相傳,惡的力量世世不絕,這就是為什么咱們習總書記特別強調(diào)正能量。因此,對行為除了分清善與惡,還要分清是與非,輕重緩急得分清,榮辱得分清,責任與義務得分清。常想同行之樂,就是和同事在人生路上一起前進,這是一種緣分,要友善團隊。首先要自己具備基本的分辨能力,這個團隊當中,咱們也不能說這個團隊是非常好只有積極因素沒有消極因素了,否則也就不需要咱們?nèi)ソㄔO了。因為正與負是相比較存在的,首先要具備分辨功能。其次,要真真切切地對待每一個同事,重視大家在一起的緣分。緣分眾多,親人之緣、師生之緣、長幼之緣、同桌之緣、同行之緣、同事之緣,都有需要重視的理由。有人統(tǒng)計過,從工作到退休,一個人工作之外除了吃喝拉撒外,純粹工作的時間只有十二年不到。那么十二年內(nèi),咱們來自祖國五湖四海、來自于一個單位,來到中建商混是個緣分,又碰到曾總、陳書記這么好的領導,領導在工作上為大家找項目、搭平臺、謀福利,應該說是個緣分。然后在一個單位,在中建商混西安公司,大家又在一個辦公室,那是不是又是一個緣分。如果兩個人在一個辦公室,有幸坐在對面,這豈不又多個緣分。其實人呀,應該向馬云所說的“人得有信仰,信即誠信、仰即敬畏”。因此,特別強調(diào)要友善同事,團隊共進,這是咱們強調(diào)新三綱中的善為德綱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之一。這是第四常。
第五常,“常守仁義之道,創(chuàng)新爭先,穩(wěn)健致遠”。
仁義之道,仁者愛人,義者適宜。要友善團隊,友善同事,熱愛團隊,熱愛企業(yè),包括熱愛家庭,熱愛老婆孩子、丈夫孩子,這就是仁義之道,如果說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有生命力的話,在于中華文化特別強調(diào)博愛。西方的博愛原創(chuàng)不在西方,而在中國,博愛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好多學家都特別提倡。首先儒家孔子就特別強調(diào)博愛,但是孔子的博愛沒有墨子提的那么明顯,他強調(diào)仁者愛人,講“泛愛眾而親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推己及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去年央視一套播出了一個電視劇《下?!?,其中張嘉譯主演的陳志平擔任廠辦秘書,女廠長突然有一天給陳志平說,讓他擔任服務公司總經(jīng)理,陳志平?jīng)]想到一下子提拔到處級領導干部了。雖然擔任廠辦秘書多年,但是按照一般的提拔順序應該先是副職,然后才是正職。他確實沒有想到,然后就問廠長怎么考慮讓我擔任服務公司總經(jīng)理呢?廠長說,“因為你能替人著想”。所以“替人著想”實在是一種美德,實在是一種博愛的表現(xiàn)。當時我看電視劇,這句話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結果我就馬上把電視劇關掉,進入到職業(yè)思考狀態(tài):提拔干部,就要看重他會不會替人著想。這應該是選任干部的標準之一。你看,能替人著想,首先他是仁者,他會去愛護別人;第二,他能替人著想,說明他有責任心;第三,他敢于替人著想,說明他敢于擔當。有責任心,敢于擔當,說明這個人的價值取向是團隊。我覺著能替人著想就具備當領導干部的條件之一。事實上,在一個組織內(nèi),人才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每一個團隊、單位缺少這三個層次的人才都不足以運轉(zhuǎn)。哪三個層次呢?第一個是高級人才,也就是領軍性人才。第二個層次,就是中層領導與骨干型人才。第三個層次,就是基礎性人才、基層人才。剛才說,能替人著想就具備了當領導的基本素質(zhì),但是不管在什么層次,都可以為這個企業(yè)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而不管在哪個層次,都需要具備替人著想的品質(zhì)。如此,這個單位才是和諧的,這個單位才能保持活力。這個單位的領導團隊、干部團隊才能真正起到領和導的作用,才能始終保持激情、保持活力、心系群眾、志存高遠;咱們所有員工才能做到快樂生活,快樂工作。這是我講的第二個方面,法與度。
第二部分咱們突出講的是新三綱五常,新三綱與新五常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但是也是有區(qū)別的。新三綱和新五常共同構成企業(yè)文化中的企業(yè)倫理。它的作用在于引領與規(guī)范咱們作為央企所有職工的行為,使員工的行為與企業(yè)發(fā)展相匹配,和拓展幸??臻g的使命相吻合,同時使每一個人的人生更加踏實,更加健康,更加快樂。新三綱與新五常的功用在哪里?為什么要提這個呢?換個角度來說,這方面有沒有現(xiàn)成的東西呢?我看了看,我見到所能見到的企業(yè)所宣揚的企業(yè)文化,缺的一塊就是企業(yè)倫理。企業(yè)倫理就是把企業(yè)追求、企業(yè)的核心價值轉(zhuǎn)化為員工的行為,使中建員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彰顯“拓展幸??臻g”的價值追求。這個價值追求是雙向的,既是對企業(yè)幸??臻g的拓展,同時也是對所有職工生活幸??臻g的拓展,當然也包括對所有業(yè)主和建設方幸??臻g的拓展。至此,企業(yè)與社會就聯(lián)通了。這是咱們的出發(fā)點。
新三綱與新五常的區(qū)別在于新三綱是“法”、是“標準”、是“原則”,是“知”;新五常是“度”、是“細則”、是“規(guī)范”,是“行”。
如何將新三綱過渡到新五常當中呢?那就涉及橋和路,主要有三條路徑:
“善為德綱而始于孝,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要始終保持孝子的心境;用為才綱而始于學,非學無以廣才,所以要始終保持學子的心態(tài);義為志綱而始于仁,仁者愛人,仁人君子,所以要始終保持君子的心懷”。始終保持好孝子的心境、學子的心態(tài)、君子的心懷,那就會把新三綱和新五常聯(lián)通起來,所以三個始終保持是新三綱到新五常的路和橋。下面對“三個保持”略作解釋。
第一個橋與路,是“始終保持孝子的心境”。
一個人能活在世上首先得自于父母,通過學習就業(yè),進入工作階段,工作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很好的平臺。工作過程中,不管你學生時期學習怎樣好,學和用之間還有個轉(zhuǎn)化,這個轉(zhuǎn)化還得五年的時間才能基本完成。我說這個話是有研究的,像西北院,每年新來大學畢業(yè)生幾十個,多的時候上一百三十個左右,少的時候幾十個。大家都是同一年進一個單位,兩年之內(nèi)彼此之間的差別很小,幾乎看不出來。但是大約從第三年到第五年,這個差距就逐漸顯現(xiàn),逐漸就明顯了,到第五年左右形成的差異幾乎要預示一生的狀況,確實是這樣的。時間上確實有這個現(xiàn)象,我稱之為“五年現(xiàn)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五年差距呢?我認為這最終源于個人的修為。再就是個人的性格、知識、態(tài)度上的不同。有本書上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那態(tài)度能不能決定一切呢?至少書名是這樣寫的。仔細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的,你說一個人,面對工作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非常主動,有活就干,不管是肥的活還是瘦的活,聰明的人都會把它當成一個成長的機遇來對待,能這樣想的人態(tài)度就會很積極。會積極主動地跟領導要任務,這是一種態(tài)度。還有一種態(tài)度,叫做“吹了沖鋒號,裝作不知道;機器不停地轉(zhuǎn),只顧不停的諞”;我敢說這種現(xiàn)象每個單位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呢,這種態(tài)度是和學歷不成正比的,需要指出的是,有消極態(tài)度的人是和學歷不成正比的。不是說,學歷高的人那態(tài)度就一定好,當然應該好,因為你讀書多讀了幾年,道理應該懂得更多,但是事實上我們院連續(xù)七年招聘都是碩士,具體到每個人的實踐表現(xiàn)那真是不一樣,有的人態(tài)度是這樣的,有一種消極態(tài)度,并不是說他不愿意干。有種人性格上天生不主動,天生只能當被動者,確實有這種性格的人存在。有消極態(tài)度的人,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結果是一樣的,自己阻礙自己成長。咱們在座的年輕同志可以共同關注“五年現(xiàn)象”,而且經(jīng)過第二個五年的歷練基本決定了人生可能達到的高度。這個也不可能絕對,但是對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來說是如此。我這判斷問題不大,至少得六十分,我還是有這個自信的。我看我們西北院,我至少看到了三十屆學生,當然這三十屆學生有四屆沒滿五年,有二十五屆學生我看到都存在這種五年現(xiàn)象的。因此在座的年輕人對于五年現(xiàn)象有必要警惕,也足以提醒我們始終保持孝子的心境,小孝孝親,中孝孝企業(yè),大孝孝國。孝,孔子講孝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而眾,而親仁。這是孔子對他弟子的要求。四合院的上房,都是讓老人住的,進上房叫入,出上房叫出,弟子入則孝,進入到上房就要盡孝,孝并不說對父母有吃有喝的,有的說只要能養(yǎng)就叫孝。照這樣說,畜生也懂得養(yǎng),小烏鴉還知道反哺,小烏鴉會飛后還知道反哺媽媽三個月,飛禽走獸都知道能養(yǎng),人的孝與動物的孝怎么區(qū)別呢?因此,我們強調(diào)小孝孝親,就是孝敬親人;中孝孝企,企業(yè)是學有專長事業(yè)成功所在,也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平臺所在。大孝孝國,咱們剛才講了建功單位、報效社會,起始于孝子的心境。
第二個橋和路,是“始終保持學子的心態(tài)”。
為什么強調(diào)要保持學子的心態(tài)呢?剛才陳書記講“建設學習型企業(yè)”,從企業(yè)講從個人講,作為職工,應該堅持一輩子不斷地學習,因為只有堅持一輩子不斷地學習,才能始終滿足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對于個人來說,足以支撐你不斷取得新的業(yè)績。對于咱們自己來說,才有資本和資格報效祖國,報效團隊和社會。其實,對團隊、對社會,“天地君親師友”是人成長中的六大要素,人家給了你幫助了,難道你不應該回報人家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必須堅持不斷學習不斷以提高工作本領。這套理論起源于對西北院的實踐總結和升華,更是歷史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總結和升華,那咱們學習哪些方面呢?除了報紙、電臺包括開會等等學習之外,我今天特別強調(diào)要修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所需要的心理素質(zhì)。
看看不學習會是個什么樣子,孔子弟子子路行俠仗義,了不起,但是子路開始去拜師,穿的是光鮮亮麗,綾羅綢緞,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富二代,孔子就問子路“來者何干”,子路說“我是拜師來的”,子路崇尚武藝呢還挎著劍,孔子說你回去吧,像你這樣我不敢收。子路一想,我不是這個意思,最后就回去換了一身行頭,穿了一般性的衣服,但是也是相當好的。這次來孔子一看穿的是中檔衣服,但是還佩戴著劍,孔子對子路說,我還是不敢收你。子路說,你上次因為我穿的衣服太奢靡了,說我是富二代,這次我穿得很平常,一般性的衣服嗎咋還不收呢??鬃诱f,你是來修身養(yǎng)性的,不應該佩戴著劍,孔子說你如果是來學擊劍,我這里教的一般,你還是另請高明吧。第三次子路才過關。這子路有個習慣,說話特別直,敢于面對困難,勇字當頭,也有這樣那樣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孔子就給子路講“你知道六言六弊嗎?”子路說“不知道”,孔子說老師就給你講一講,“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就說你這個人追求仁德,但是不愛好學習,其弊端就是使人變得愚鈍,甚至愚昧;“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就是愛好智慧,但是不愛學習,它弊端在于放蕩不羈;“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就是說到做到,但不愛好學習,光強調(diào)好學而沒有辨別能力,最后就可能拉桿子上山當土匪的地步,那些人是很講義氣的,但是他沒有善作為基礎,就會使人墮落;“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就是一個人說話直率,你說好不好?但是不分場合的話很直,那可能也不行,它的弊端就在于較真,愛鉆牛角尖;“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就是這個人很勇敢,追求勇猛,但是不去分辨,不去辨別,一味地勇敢,最后就會導致犯上作亂或者犯下作亂,要不就犯左右而作亂,總之就是亂,這種人就是二桿子一個;“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就是一個人好剛強,不去學習,使剛強的性格不能自控的話,就會狂妄,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紀律?!傲粤住蓖怀鋈隧毑粩嗉訌娦摒B(yǎng),確實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才能成就我們的本事,學習才能增強我們的技能,正像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的,“知識就是力量”,這話大家都知道。他還有一段話很有名呢,“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shù)學使人精確,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要說咱們除了學習知識和技能,同樣要修煉自己的身心,成就與鞏固好自己好的性格、習慣、品格。
第三個橋與路,“始終保持君子的胸懷”。
從古到今,正能量和負能量都會同時存在,所以國家與企業(yè)都需要教化,個人需要修為。我建議有興趣的同志抽時間讀讀《論語》,《論語》一萬兩千字,其實是很薄的,要讀就讀原著??鬃釉O壇授學,辦的是私學,講的是官道。整個《論語》,不外乎孔子講的是幾大內(nèi)容,一個是怎么當好老師,一個是怎么當好學生,一個是怎么當個好官,包括國君應該如何如何,臣下應該如何如何。對于“士”即知識分子,孔子則強調(diào)獨立人格、社稷思維。我每通讀一遍《論語》都有新的收獲,每多讀一遍,我以下的感覺就越來越突出,孔子辦的學校簡直就是干部學院啊。比如,孔子與子張的對話,問題是“子張問干路”即怎樣當好官?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笨鬃泳椭v要聽取不同的意見,對于自己有懷疑的暫時放下,對于自己有把握的謹慎地表達出來,這樣就會減少憂慮和痛苦,對于自己吃不準的先放下,對于自己有把握的先推行,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減少失誤,說話上少了憂慮少了禍害少了困惑,行為上少了錯誤少了失誤,你的年薪就有可能得到保障。這段話不僅對領導,對任何人都是有借鑒意義的。咱們強調(diào)要保持君子的胸懷,君子的胸懷是什么樣子呢?用孔子的話講,能行五者則近仁矣,仁者愛人,就是關心別人,人能為別人著想,能躬行以下五個方面就接近仁的境界了,哪五者?“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你對人恭敬就不會驕傲;“寬則得眾”,一個人心胸寬廣,能為別人著想,能做到睜眼欣賞,開口夸獎,抬手幫忙,有這種性格和行為的人朋友就會越多;“信則人任之”,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說一是一,按時保質(zhì)保量完成任務,而且效果不錯,這樣你成長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這樣上級領導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敏則有功”,一個人執(zhí)行力強,雷厲風行,效率高,效果好,自然建功的機會就多了。“惠則足以使人”,有了利益與大家分享,追求利益是從團隊出發(fā),這樣的人才配當領導。最后孔子還講“揚五美,摒四惡”。孔子還強調(diào)了思維方式,戒除不好的思維習慣,要知道思考問題不能主觀,不能自我為中心,不能僵化,“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注意這四個方面,不要絕對化,那么這個人想問題,看問題,思考問題就會有正確的思維、好的想法,有了好的想法,才能變成好的做法,有了好的做法才能有好的效果,所以這是咱們?nèi)龢蚶锩娴牡谌齻€橋與路,始終保持君子的心懷。
做個小結。我講了四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方面是引言,講了背景,為什么強調(diào)三綱五常呢?這是和咱們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相一致的,是和中建總公司推行“中建信條“相吻合的。第二部分,講了正與負,講了正能量與負能量的同時存在,來說明揚善摒惡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法與度是講怎么做到揚善摒惡呢?那就是踐行新三綱五常。第四部分,橋與路強調(diào)從新三綱過渡到新五常,有三條路徑。
誰能執(zhí)行這個三綱五常,誰必將取得新的業(yè)績,企業(yè)如此,個人也是一樣的。祝愿咱們企業(yè)和個人幸福空間不斷拓展,咱們的效益和生活更加美滿,同時不要忘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超越。謝謝大家。
以上所說,只是我們的一些總結思考和探索,限于水平,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此文系作者在中建商混西安公司的演講,李元昭、王虎剛記錄整理)
10.3969/j.issn.1673-1093.2014.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