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敘事進程中的“起承轉(zhuǎn)合”語篇評價范式

      2014-04-16 13:26:19張大群桑迪歡
      晉中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起承轉(zhuǎn)合敘述者進程

      張大群,桑迪歡

      (1.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330031;2.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語篇的展開基于主題意義和人際意義兩個維度在文本中的脈絡(luò)發(fā)展,前者偏向靜態(tài),后者更為動態(tài)。國際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MichaelHalliday)創(chuàng)立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和語篇功能(textual)[1]。其中,語篇功能的非本源性(second-order)[2]決定了語篇進程所建構(gòu)的語篇意義不僅僅源于主題概念意義,反映主體間性的人際意義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敘事語篇作為一種重要的語篇類型,當然也不例外。敘述者的評價作為敘事文本人際意義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參與敘事進程的構(gòu)建。評價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馬?。↗amesMartin)先生認為語篇中評價意義的散布就猶如音樂的旋律一般,具有累積效應(yīng)[3]。評價意義的這種韻律實現(xiàn)特征雖表明了語篇中評價資源的無處不在,但評價在敘事語篇中的分布是否呈現(xiàn)出某種特定的范式?本文首先通過敘事進程的解讀闡釋評價的重要地位,接著在分析旨在描述語篇主題意義發(fā)展進程的“起承轉(zhuǎn)合”之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敘事進程中的“起承轉(zhuǎn)合”語篇評價范式。

      一、敘事進程中的“評價”因子

      后經(jīng)典敘事學家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將敘事界定為:“某人在某個場合出于某種目的對某人講一個故事”[4]14,并和拉比諾維茨一起指出支撐該敘事定義的六大要點:(一)敘事是講述者向聽眾發(fā)起的多維度目的交流事件;(二)敘事闡釋持經(jīng)驗而非先驗的立場;(三)使用回旋于作者代理、文本現(xiàn)象和讀者反應(yīng)三者之間的“反饋環(huán)(feedback loop)”解釋敘事效應(yīng);(四)敘事進程,即文本動力(textualdynamics)和讀者動力(readerly dynamics)的綜合,是實現(xiàn)修辭目的的主要途徑;(五)敘事交流有三類讀者:真實讀者、作者的讀者以及敘述讀者;(六)讀者興趣反應(yīng)歸為三類,對應(yīng)于敘事的三個成分:模仿性(mimetic)、主題性(thematic)和虛構(gòu)性(synthetic)[5]3-8。由此可以看出,修辭敘事理論既關(guān)乎人物、事件和敘述的動態(tài)進程,又涉及讀者反應(yīng)的動態(tài)進程。修辭敘事理論極為重視讀者的作用,伽達默爾曾說:“不涉及接受者,文學的概念就根本不存在”[6]237。讀者的積極參與和反饋也是敘事文本向前推進的必要條件,對于敘事進程至關(guān)重要。費倫對進程作出了如下更為詳細的描述:

      “進程指的是一個敘事借以確立其自身前進運動邏輯的方式(因此也指敘事作為能動經(jīng)驗的第一個意思),而且指這種運動自身在讀者中引發(fā)的不同效應(yīng)(因此也指敘事作為能動經(jīng)驗的第二個意思)。結(jié)構(gòu)主義就故事和話語所做的區(qū)別有助于解釋敘事運動的邏輯得以展開的方式。進程產(chǎn)生于故事諸因素所發(fā)生的一切,即通過引入不穩(wěn)定性——人物之間或內(nèi)部的沖突關(guān)系,它們導(dǎo)致情節(jié)的糾葛,但有時終于能夠得到解決。進程也可以產(chǎn)生于話語諸因素所發(fā)生的一切,即通過作者與讀者或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張力或沖突關(guān)系——涉及價值、信仰或知識之嚴重斷裂的關(guān)系。張力與穩(wěn)定性不同,張力不必為使敘述達到封閉而得以解決。天真敘述的一個典型結(jié)果就在于它在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確立了某種張力?!盵4]63

      其中,故事層面上人物、事件的不穩(wěn)定因素引發(fā)的敘事進程類似于經(jīng)典敘事學所探討的“情節(jié)”。情節(jié)是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組成因子,無情節(jié)不成小說??梢哉f,西方學者對于敘事進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批評家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撰寫的頗具影響的《閱讀情節(jié):敘事的設(shè)計和意圖》一書。該書指出敘事學分析模式過于靜態(tài),不能有效地分析情節(jié)運動。布魯克斯借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念,將文本本身視為“內(nèi)部能量、張力、沖動、抗拒和愿望”[7]xiv構(gòu)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使用情節(jié)這一術(shù)語涵蓋“敘事的設(shè)計和意圖,即通過事件序列和時間呈現(xiàn)出來的諸多意義的結(jié)構(gòu)”[7]12,集中探討連接敘事開始和結(jié)尾以及推動中間部分前行的力量。我們認為修辭敘事理論傾向于使用進程而非情節(jié),原因主要在于:傳統(tǒng)小說理論僅僅關(guān)注敘事的內(nèi)在動力,即“文本動力”,而忽視了推動敘事前行的外在動力,即“讀者動力”,因此不能有效解釋敘事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敘事進程這一概念已經(jīng)涵蓋情節(jié)并對后者有所修正,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敘事進程聚焦情節(jié)動力,同時關(guān)注作者的讀者作出的判斷回應(yīng),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讀者動力);(二)敘事進程將情節(jié)動力與敘述動力二者歸為文本動力。敘述動力通過緊張因素和沖突關(guān)系指涉價值、理解或知識等方面的分歧。作為文本動力和讀者動力二者的綜合,進程在敘事的“起始”“中段”和“結(jié)尾”三個段位的運作均體現(xiàn)了這兩種動力。

      可以說,“評價”因子隱隱約約貫穿于敘事語篇向前推進的過程之中,無論是不穩(wěn)定因素還是張力因素都離不開敘述者對故事的闡釋和判斷,離不開敘述者的評價,盡管敘述者可以選擇將其判斷評價顯性或者隱性表達。評價與敘事進程的相關(guān)性在費倫2007年的著作《體驗小說:判斷、進程及修辭敘事理論》中已經(jīng)清晰可見。費倫認為,敘事判斷和敘事進程是探討閱讀體驗的兩條理論途徑,因為二者不僅都與“敘事性”(narrativity)不可分割,而且相互依賴并制約影響其他所有的敘事要素,如作者代理、文本現(xiàn)象、讀者等。他進而指出敘事判斷是修辭敘事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并且界定了敘事判斷的三種類型,“闡釋判斷(interpretive judgments)指向行動的本質(zhì)或者敘事的其他因子,倫理判斷(ethical judgments)關(guān)乎人物或行動的道德價值,審美判斷(aesthetic judgments)針對敘事及其各個組成部分的藝術(shù)質(zhì)量”[8]9。毋庸置疑,作品敘述者、人物以及讀者圍繞故事事件做出的諸種敘事判斷評價,形成文本動力和讀者動力,建構(gòu)了推動整部作品敘事進程的動力。任何作品的評價因子都會經(jīng)歷一個開始、發(fā)展和結(jié)束的完整過程,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伴隨著故事事件的發(fā)展和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為作品隱性層面上的一種“次情節(jié)”,與顯性層面的事件組織安排形成的主情節(jié)共同作用于作品的敘事進程。如果用費倫的術(shù)語來解讀,這個“次情節(jié)”就是作者和讀者在思想方面交流而產(chǎn)生的“進程”。我們首先來分析敘事進程之中“主情節(jié)”層面主題概念意義形成的“起承轉(zhuǎn)合”。

      二、概念意義的“起承轉(zhuǎn)合”

      “起承轉(zhuǎn)合”說是中國古代詩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八股文文章章法結(jié)構(gòu)的基本范式,清人劉熙載在《藝概·經(jīng)義概》論述八股文布局一節(jié)時,就曾提到“起承轉(zhuǎn)合”之說,即“起、承、轉(zhuǎn)、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在起內(nèi);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合內(nèi);中間用承用轉(zhuǎn),皆兼顧起合也”[9]177。傳統(tǒng)文章學的“起承轉(zhuǎn)合”模式不僅僅對小說敘事,而且對戲曲的敘述結(jié)構(gòu)方式也產(chǎn)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胡適在《綴白裘序》中指出:“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八股人用八股文體作的。每一部的副末開場,用一支曲子總括全個故事,那是‘破題’。第二出以下,把戲中人一個一個都引出來,那是‘承題’。下面,戲情開始,那是‘起講’。從此下去,一男一女,一忠一佞,面面都顧到,紅的進,綠的出,那是八股正文。最后大團圓,那是‘大結(jié)’?!盵10]438因此,“起承轉(zhuǎn)合”是先賢不斷摸索推敲最終形成的一種對寫作法則的高度概括,是一種篇章安排的章法技巧,我們可以作一個大體的闡釋:“起”是文章開端,一般用以解釋題意;“承”是承接上文加以描述,進一步闡發(fā)題意,往往是文章主體;“轉(zhuǎn)”是轉(zhuǎn)折,一般構(gòu)成文章波瀾起伏的部分,從多個角度多方面闡述問題;“合”是綜合,照應(yīng)前文,結(jié)束全文。張志公認為“起承轉(zhuǎn)合”四個字勾勒出各種體裁、各種內(nèi)容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基本上符合寫文章的實際情況。[11]

      “起承轉(zhuǎn)合”說隨著八股文的廢棄也逐漸被冷落了,以至于人們常用“起承轉(zhuǎn)合”比喻一種近乎固定呆板的程式規(guī)范,不足為訓。魯迅先生在《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一文中指出:“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講學’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轉(zhuǎn)合’,借以進了‘秀才舉人’,便可丟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盵12]241需要指出的是,魯迅先生此處旨在使用“起承轉(zhuǎn)合”諷刺清朝的科舉制度,但并非是完全摒棄“起承轉(zhuǎn)合”之說。我們可從魯迅先生自己的作品中窺見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模式,如《偽自由書》中的《觀斗》,文章開篇:“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斗爭的,愛看別的東西斗爭,也愛看自己們斗爭?!边@是典型的“起”,引領(lǐng)全文,點出主題。在“承”部分,作者圍繞“斗”字,寫了中國人斗雞、斗蟋蟀、斗鳥、斗魚、斗牛,由遠而近,接近主題。在“轉(zhuǎn)”部分,作者筆鋒立轉(zhuǎn),寫道,“然而軍閥們也不是自己親身在斗爭,是使士兵們相斗爭,所以頻年惡戰(zhàn),而頭兒個個終于是好好的,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言歡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忽而……但我們的斗士,只有對于外敵卻是兩樣的:近的,是“不抵抗”,遠的,是“負弩前驅(qū)”云?!痹凇昂稀辈糠郑髡哂谢氐轿恼麻_始的論題:“還是留著國產(chǎn)的兵士和現(xiàn)實的軍火,自己斗爭下去吧,中國的人口多得很,暫時總有一些孑遺在看著的。但自然,倘要這樣,則對于外敵,就一定非‘愛和平’不可”。此類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的運用對軍閥混戰(zhàn)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應(yīng)該說,凡文章必有主題,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提出的“主腦”概念即是很好的佐證。他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13]17。文章“起承轉(zhuǎn)合”的四個部分分別圍繞一個次主題,共同服務(wù)于文章的大主題,正所謂“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nèi)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若辭失其朋,則羈旅而無友,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斯固情趣之指歸,文筆之同致也”[14]570-571。文章各部分之間,特別是首尾之間,要做到主題照應(yīng),互相銜接,要循序漸進,做到雜而不亂。敘述者的評價是否也具有這種照應(yīng)銜接功能呢?

      三、敘事評價的“起承轉(zhuǎn)合”

      中國文章學“起承轉(zhuǎn)合”之說在論證文章各個部分主題概念意義相互銜接的同時,是否也適用于分析表達敘述者評價的人際意義脈絡(luò)?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敘述者的評價在文本的敘事進程之中也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起承轉(zhuǎn)合”模式,以“起”為例,《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源豪杰三結(jié)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開篇即是: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于桓、靈二帝?;傅劢d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jié)等弄權(quán),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15]1

      上段關(guān)于“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公開評論,位于篇首詞之后,“正話”之前,是典型的“起”,起破題作用,為全篇確定內(nèi)容的同時,也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調(diào)。劉熙載指出,“破題是個小全篇。人皆知破題有題面,有題意,以及分合明暗、反正倒順、探本推開、代說斷做、照下繳上諸法,不知全篇之神奇變化,此為見端?!盵9]173此類“入話”是敘述者所作的闡釋和發(fā)揮,有論者指出,“入話”是解釋性的,和篇首詩或者詞有關(guān),或涉議論,或敘背景,以引入正話。[16]133上段破題作為小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是在“篇首詩詞”和“正話”之間穿針引線,通常并不能獨立存在,需要和作品其他部分,如“承”“轉(zhuǎn)”“合”部分敘述者的評價綜合考慮。我們這里試選取第一回末尾和第二回開始來考察“承”“轉(zhuǎn)”之中的評價:

      “……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第一回末)

      “且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官拜河東太守,自來驕傲。當日怠慢了玄德,張飛性發(fā),便于殺之……”(第二回首)

      顯而易見,無論是第一回末還是第二回首,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一“承”一“轉(zhuǎn)”,且兩個回合互相之間也成功地實現(xiàn)了“承”“轉(zhuǎn)”對接,“承”“轉(zhuǎn)”過程之中均體現(xiàn)了敘述者對于小說人物直截了當?shù)脑u論干預(yù)。敘述者對故事情節(jié)和諸多人物的評論雖然構(gòu)成的是一個較為復(fù)雜的系統(tǒng)網(wǎng)絡(luò),但綜合這些評論,最終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仍然服務(wù)于開篇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度龂萘x》作品收尾,即“合”階段:“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來后漢皇帝劉禪亡于晉泰始七年,魏主曹奐亡于太安元年,吳主孫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終。后人有古風一篇,以敘其事曰: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盵15]989-990

      文學史上有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開篇,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意義上都獨具特色的結(jié)尾卻寥寥無幾,或者說很難讓人記住它們?!敖Y(jié)尾是大多數(shù)作者的弱項”[17]249,戴維·洛奇在《小說的藝術(shù)》中引用了喬治·艾略特的話,并說小說故事的結(jié)尾和文本最后的那一兩頁文字是不同的兩碼事。也就是說,結(jié)尾的作用是要調(diào)動讀者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挖掘文章的宗旨和意趣,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三國演義》的結(jié)尾做到了這一點,并且與開篇呼應(yīng),綜述后漢三國之風云變幻,最后四句的總括評價可以說是全書諸多“承”“轉(zhuǎn)”階段敘述者評價的凝練和升華,同時與作品開篇“起”部分的議論遙相呼應(yīng),使得作品不僅在主題思想上形成一個整體,而且在敘述者評論表達的價值觀念上也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將敘事語篇中的故事主題視為敘事進程的靜態(tài)因素,而敘述者的評價則為敘事進程的動態(tài)因子,兩者分別從敘事語篇的主題意義和人際意義兩條脈絡(luò)共同推動作品的敘事進程,有助于全面深化故事主題意義和修辭目的的識解。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Matthiessen,C.M.I.M.Interpreting the textualmetafunction[M]//In M.Davies,L.Ravelli.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Recent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Pinter,1992.

      [3]Martin,J.R.,Peter 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

      [4][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Herman,D.etal.Narrative Theory:Core Concepts and CriticalDebates[M].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2.

      [6][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7]Brooks,P.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8]Phelan,J.Experiencing Fiction:Judgments,Progressions,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M].Columbus:The Ohio StateUniversity Press,2007.

      [9]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9.

      [11]張志公.漢語辭章學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3]李漁.閑情偶寄[M].李忠實,譯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14]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5]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6]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7][英]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shù)[M].王峻巖,等,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歡
      起承轉(zhuǎn)合敘述者進程
      基于“起承轉(zhuǎn)合”的中小學生智創(chuàng)素養(yǎng)培育
      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與展望
      中國外匯(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 07:22:44
      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 08:39:49
      起承轉(zhuǎn)合+思想性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32
      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起承轉(zhuǎn)合
      以比爾為敘述者講述《早秋》
      社會進程中的新聞學探尋
      民主與科學(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程與反思
      铜川市| 永嘉县| 灌云县| 丽水市| 兴海县| 遂宁市| 灌云县| 张家口市| 谷城县| 花莲县| 杨浦区| 乌兰县| 永州市| 申扎县| 金塔县| 芷江| 彰化市| 宁国市| 明溪县| 开远市| 昌平区| 陵川县| 崇文区| 探索| 禄丰县| 大方县| 浦北县| 水城县| 徐汇区| 三亚市| 卫辉市| 洞头县| 子洲县| 台南市| 宜宾市| 远安县| 海伦市| 泰来县| 兰考县| 宣恩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