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新年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100084)
浪漫主義是歐洲文學史上一種曾經普遍流行的文藝思潮和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它是對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的一個重要反應,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內部的矛盾與緊張。浪漫主義把情感和想象視為文學的本質,把主觀傾向以及個性解放和個人主義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成為西方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起源,并確立了西方現(xiàn)代文學觀念。勃蘭兌斯指出:“浪漫主義曾經幾乎在每個文學部門使風格賦有新的活力,曾經在藝術范圍內帶來了從未夢想過的題材,曾經讓自己受到當代各種社會觀念和宗教觀念的滋潤,曾經重新創(chuàng)造了抒情詩、戲劇、小說和批評,曾經作為一種滋潤萬物的力量滲入了歷史科學,作為一種鼓舞一切的力量涌入了政治?!盵1]以賽亞·伯林在《浪漫主義的根源》中認為:“浪漫主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運動,改變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對我而言,它是發(fā)生在西方意識領域里最偉大的一次轉折。發(fā)生在十九、二十世紀歷史進程中的其他轉折都不及浪漫主義重要,而且它們都受到浪漫主義深刻的影響。”[2]然而,由于浪漫主義文學的內在張力及其固有的復雜性,如何定義浪漫主義被認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誰試圖為浪漫主義下定義,誰就在做一件冒險的事,它已經使許多人碰了壁?!盵3]“什么是浪漫主義?這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謎。似乎很難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浪漫主義的現(xiàn)象?!盵4]高爾基把浪漫主義區(qū)分為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這種觀點一度在蘇聯(lián)和中國流行,但朱光潛認為,這種區(qū)分雖然重要,卻也不是絕對的。同時,他針對許多文學史家“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浪漫主義”的觀點,將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概括為三個顯著的特征:第一,浪漫主義最突出而且也是最本質的是它的主觀性。浪漫主義派感到新古典主義派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是一種束縛,于是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所以法國文學批評家們有時把浪漫主義叫做“抒情主義”。其次,浪漫運動有一個“回到中世紀”的口號,浪漫主義(Romanticism)這個名詞就來自于中世紀一種叫做“傳奇”(Roman)的民間文學體裁。第三,浪漫運動中還有一個“回到自然”的口號。[5]
在中國現(xiàn)代,與現(xiàn)實主義等其他文學思潮和流派一樣,浪漫主義的發(fā)生,也是“西方沖擊”的結果。馮雪峰在《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中指出:“作為文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現(xiàn)實主義,以及作為一種反抗的精神要求的浪漫主義,和科學與民主的思想一樣,都是從先進國輸入進來的?!盵6]和現(xiàn)實主義一樣,浪漫主義的概念是在清末由梁啟超和王國維從歐洲引進到中國的。1902年,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第一次明確地將文學分為“寫實派”與“理想派”。這是西方文學理論批評中兩個重要術語“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中國的最早登陸。在五四之前,魯迅最早在《摩羅詩力說》中介紹了西方的浪漫主義運動,Romanticism一詞,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譯為“羅曼派”。1918年,周作人在《歐洲文學史》中譯為傳奇主義,田漢等人譯為“羅曼主義”①,胡適和陳獨秀譯為“理想主義”②,羅家倫譯為“荒誕主義”[7],陳群譯為“浪曼主義”[8],而在茅盾1921年發(fā)表的《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中,同時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譯法:爛熳主義和浪漫主義,[9]452-457他在1925年所著的《文藝小詞典》中又譯為“傳奇主義”[10]。正如許多其他術語一樣,“浪漫主義”這個譯名來自于日譯。和“寫實主義”等許多譯名一道,“浪漫主義”這個譯名也在五四時期基本穩(wěn)定下來。
在強烈的進化論的氛圍中,五四文學革命和新文學運動提倡的是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乃至新浪漫主義,認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已經過時了。直到1921年創(chuàng)造社異軍突起,才形成了一個浪漫主義的潮流。創(chuàng)造社成員以及其他一些五四作家懷著對現(xiàn)實黑暗的憤恨和對理想生活的憧憬,高揚個性解放和自我表現(xiàn)的旗幟,譜寫了一曲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凱歌。他們的主觀和自我表現(xiàn)的傾向、對于個性的追求、反對功利主義的傾向,都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特點。
李歐梵在《中國文人的浪漫精神》中指出,胡適常常將文學革命與西方的文藝復興類比,然而,五四文學革命更像是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運動,二者都是反對古典傳統(tǒng),主張發(fā)揚個性、主觀、人性、皈歸自然,奔泄一己之坦誠和情感:“我們可以說中國在十年之間(1920—1930)塞進了歐洲一個世紀的浪漫主義,這十年的中國文壇,我可以大言不慚地統(tǒng)稱之為中國的‘浪漫時代’?!鄙踔?930年代的左翼文學,也仍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影響。[11]他認為,歐洲19世紀的浪漫運動和中國20世紀的文學革命都代表了一個對秩序、理性、模式、禮儀以及生活結構等古典傳統(tǒng)的反動。這種對五四浪漫主義的定位頗類似當時與新文學運動處于對立地位的學衡派以及后來梁實秋的看法。
對于五四時期是否存在一個浪漫主義運動,創(chuàng)造社屬不屬于浪漫主義的范疇,當代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無疑,五四浪漫主義不是一個純粹的浪漫主義運動,它包含了一些現(xiàn)代主義的因素,包括了19世紀末唯美主義和20世紀初表現(xiàn)主義等流派的內容。但其主要傾向應該說是浪漫主義的,比如影響郭沫若的主要是泰戈爾、惠特曼、歌德、雪萊等人,創(chuàng)造社主要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主情主義”的傾向。成仿吾著名的《詩之防御戰(zhàn)》一文的標題就來自雪萊著名的《為詩辯護》。③
在1928年革命文學運動興起前后,有關五四的浪漫主義潮流開始作為一種文學史的“共識”逐漸形成,一方面郭沫若等人將創(chuàng)造社作為一個浪漫主義流派的自我定位、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另一方面當時的許多論述,尤其是1935年鄭伯奇在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時將創(chuàng)造社確定為浪漫主義流派,對這種共識的凝聚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創(chuàng)造社作為浪漫主義思潮和流派,同時浪漫主義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一個重要潮流,作為一個文學史敘述基本上確定下來。
1927年,周作人說:“現(xiàn)在中國刮刮叫地是浪漫時代,政治上的國民革命,打倒帝國主義,都是一種表現(xiàn),就是在文學上,無論自稱哪一派的文士,在著作里全顯露出浪漫的色彩,完全是浸在‘維特熱’里——不,更廣泛一點,可以說是‘曼弗勒德(Manfared)熱’里面。在這樣一個時代,驚異是不大會被冷落的?!盵12]1931年,茅盾在《關于“創(chuàng)作”》一文中指出:“熱情奔放的天才的靈感主義的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由創(chuàng)造社發(fā)動而且成為‘五四’時期的最主要的文學現(xiàn)象。歷史告訴我們,在反對封建的斗爭中必然要發(fā)展出個人主義以及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所以創(chuàng)造社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出現(xiàn)及其風靡一時,可謂勢所必然?!盵13]1939年,茅盾在《中國新文學運動》中說:“五四運動要打破這束縛個性的古典主義,結果自然是提倡‘解放個人’、‘發(fā)展個性’,因而以發(fā)展個性為主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自然也興起了”。[14]1934年,穆木天在《王獨清及其詩歌》中把郭沫若、徐志摩和王獨清稱為從五四到五卅時代精神的大詩人:“在這種矛盾沖突中,使中國的新青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出來廣坦的出路,于是上了浪漫主義的路途。狂飆似地叫號著,喇叭似地吶喊著。他們在感情奔放中去求滿足。他們在作品中去尋求個人的解放。他們沒有踏入現(xiàn)實,而特別地是那些詩人們。那一個時代,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時代。”[15]
有關創(chuàng)造社的浪漫主義性質與特點,鄭伯奇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的編選導言中是這樣表述的:“在五四運動以后,浪漫主義的風潮的確有點風靡全國青年的形勢。‘狂風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常習的口號。當時簇生的文學團體多少都帶有這種傾向?!薄皠?chuàng)造社的作家傾向到浪漫主義和這一系統(tǒng)的思想并不是沒有原故的。第一,他們都是在外國住得很久,對于外國的(資本主義的)缺點和中國的(次殖民地的)病痛都看得比較清楚;他們感受到兩重失望,兩重痛苦。對于現(xiàn)社會發(fā)生厭倦憎惡,而國內國外所加給他們的重重壓迫只堅強了他們反抗的心情。第二,因為他們在外國住得很久,對于祖國便常生起一種懷鄉(xiāng)病;而回國以后的種種失望,更使他們感到空虛。未回國以前,他們是悲哀懷念;既回國以后,他們又變成悲憤激越;便是這個道理。第三,因為他們在外國住得長久,當時外國流行的思想自然會影響到他們。哲學上,理智主義的破產;文學上,自然主義的失敗,這也使他們走了反理智主義的浪漫主義的道路上去?!盵16]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的編選導言中也明言:“有人說浪漫主義與感傷主義是創(chuàng)造社的特色,郭氏的詩正是一個代表?!盵17]
1920年1月,胡愈之在《近代文學上的寫實主義》一文中描述浪漫主義的特征道:“這種浪漫主義的文學,完全是主觀本位的文學。他所排斥的,是平凡,因襲,規(guī)范,理智;他所贊賞的,是驚奇,神秘,感傷,空想。他的特色,是具有熱烈的情感,奇峭的格調,豐富的想象,怪誕的題材,不受絲毫的束縛,不落平常的窠臼。浪漫派的詩歌,所贊揚的,不是蓋世的英雄,便是傾國的美人。浪漫派的小說,所描寫的,不是排難解紛的中古武士,便是投荒萬里的冒險豪杰。”[18]1920年,茅盾在《文學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中指出:“原來浪漫(romantic)這個名字,一方雖帶有主觀的色彩,一方卻是極力推尊思想自由,個人主義,和返于自然這幾條信條。這種思想在盧騷的文學中,明明白白地顯露著?!盵19]在《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中,茅盾認為,浪漫主義一方面可以視為近代文學的起點,另一方面卻又并不屬于近代文學的范圍。他認為,浪漫派文學是貴族的、玩具的,和近代文學的特質相反。但是,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的束縛,不尚形式,以活潑的思想描寫活潑的人物,破除傳統(tǒng),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理想,敢于創(chuàng)造,是近代文學的先鋒。所以,沒有浪漫主義,便沒有近代的文學,這是浪漫主義的歷史價值。同時,浪漫主義本身也包含了重要的近代文學的精神,這就是思想自由、敢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9]452-453
1922年,張聞天在《東方雜志》上連載《哥德與〈浮士德〉》的長文,闡發(fā)了歌德浪漫主義的基本內涵和他自己對浪漫主義的理解:“一切偉大的藝術家都有銳敏的感覺和洞察的直覺。他們把他們所觀察到的,所感覺到的,經過了他們的個性的溶化,更受了他們內部的迫切的表現(xiàn)的沖動,用了某種方法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偉大的藝術品。所以任何藝術家的作品中間都是以時代為背景而以作者的個性為中心的?!薄斑@種浪漫主義在文藝上所表現(xiàn)的特性則為對于古典主義的反抗。拋棄一切成規(guī),打破一切因襲,而徹頭徹尾的主張無拘無束的自由主義,這是浪漫主義者的使命。乘了奔放的熱情和空想之翼而從個己的內心中所拼裂出的東西,就是浪漫派的作品。”[20]1924年,他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旅途》被人稱為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
梁實秋后來成為中國古典主義文藝批評的代表,但早年他曾傾向于浪漫主義,并與創(chuàng)造社接近。他曾經在《創(chuàng)造月刊》上發(fā)表《拜倫與浪漫主義》的論文;他認為,浪漫主義的內容太復雜,時代的差異太大。浪漫主義的文學觀念最豐富有趣、最容易被誤解。但是,他還是把浪漫主義歸納為如下幾個特點:(1)自我表現(xiàn)之自由;(2)詩的體裁之自由;(3)詩的題材之自由。他指出,浪漫主義主要針對古典主義的規(guī)范而言,浪漫主義要求有充分的自我表現(xiàn)的自由,所以浪漫主義近于個人主義?!翱偠^之,浪漫主義的精髓,便是‘解放’兩個字?!彼f:“浪漫主義的發(fā)生,不只是文學上變化的一個階段,而且是人類歷史里很有意義的一個大運動的朕兆。盧騷是法國大革命的前驅,也是全歐浪漫運動的始祖。盧騷的使命乃是解脫人類精神上的桎梏,使個人有自由發(fā)展之自由;浪漫主義只是這種精神表現(xiàn)在文學里面罷了?!盵21]當這篇文章發(fā)表的時候,梁實秋本人已經立于古典主義立場來反對浪漫主義了。
在歐洲文學的傳統(tǒng)中,浪漫主義首先是一個反抗古典主義的文學運動。它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為了反抗古典主義的文學秩序和成規(guī),特別是針對古典主義的強調摹仿和理性,突出了創(chuàng)造和情感的地位。這樣,浪漫與古典便成為了一對重要的概念。梁實秋指出,文學里有兩個主要的類別,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他在《現(xiàn)代文學論》中指出:“西洋文學有‘古典的’與‘浪漫的’兩大潮流;……西洋文學以古典主義為正統(tǒng),以浪漫主義為一有力之敵對勢力?!盵22]朱光潛認為:“所謂‘古典的’作風特點就在冷靜,有節(jié)制,有含蓄,全體必須和諧完美;所謂‘浪漫的’作風特點就在熱烈,自由流露,盡量表現(xiàn),想象豐富,情感深至,而全體形式則不免有瑕疵。從此可知古典主義是偏重于亞波羅精神的,浪漫主義是偏于達奧尼蘇習精神的?!盵23]在現(xiàn)實主義興起以后,浪漫主義又與現(xiàn)實主義構成了一組新的對立概念。梁啟超和王國維就是將寫實派和理想派(浪漫派)作為一對概念開展他們的文學思想的。在中國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tǒng)一成為了思考文學的一種基本方式:或者是以現(xiàn)實主義來否定浪漫主義,或者是將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者統(tǒng)一起來。茅盾將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對照起來看:“浪漫主義是幻想的;寫實主義排除幻想;浪漫主義寫農村田園;寫實主義則主要是寫都市的大小資產者生活;浪漫主義與觀念論聯(lián)結;寫實主義卻是把實證哲學作為原動力;浪漫主義把創(chuàng)作建立于想象上面;寫實主義則以觀察和研究達到‘社會和環(huán)境的精確的再現(xiàn)’?!盵24]
浪漫主義主要和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活動有關。繼文學研究會之后,創(chuàng)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與主張“為人生而文學”和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文學研究會并立,成為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傾向的、五四時期兩個最重要的新文學社團之一。五四時期,對于浪漫主義的理解與情感、想象、創(chuàng)造、獨創(chuàng)、自我表現(xiàn)、靈感、自發(fā)性、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有著密切關系。最早把浪漫主義加以泛化并用來評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是學衡派的胡先骕。他在《學衡》雜志1922年第1、2期上連載的《評〈嘗試集〉》的長文的第7章“中國詩進化之程序及其精神”中把屈原視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首先,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點是對于情感的推崇,把情感視為文學的本質。五四時期,浪漫主義的文學觀念主要通過創(chuàng)造社得到擴散。郭沫若在致宗白華的信中說:“詩人是感情底寵兒,哲學家是理智底干家子?!盵25]“詩的原始細胞只是些單純的直覺,渾然的情緒?!薄霸姷谋韭殞T谑闱?。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詩形,也不失其詩?!榫w的呂律,情緒的色彩便是詩。詩的文字便是情緒自身的表現(xiàn)?!彼J為,原始人和嬰兒的那種對于環(huán)境的新鮮的感覺,從那種感覺所發(fā)出的一種不可抵抗的情緒,從那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旋律的語言和詩的生成是一致的,所以俗歌民謠便是抒情詩中的妙品。[26]他宣稱:“抒情詩是情緒的直寫?!盵27]“我們知道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總是在讀者心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那么作家的感情愈強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強烈愈普遍。這樣的作品當然是好的作品?!盵28]他在《神話的世界》一文中說:“原來藝術品作用可以說完全是欺騙的作用:它是要騙人暫時把理智的活動忘記,而純任感情的輸入?!盵29]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中說到,他翻譯這本書,和歌德的思想有各種共鳴:“第一,是他的主情主義。……他對于宇宙萬匯,不是用理智去分析,去宰割,他是用他的心情去綜合,去創(chuàng)造?!盵30]成仿吾在著名的《詩之防御戰(zhàn)》里樹立了浪漫主義的文學標準,嚴厲地批評了新文學初期理念化的白話詩。他主張:“文學是直訴于我們的感情,而不是刺激我們理智的創(chuàng)造;文藝的玩賞是感情與感情的融洽,而不是理智與理智的折沖;……文學始終是以情感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終始?!薄安粌H詩的全體要以它所傳達的情緒之深淺決定它的優(yōu)劣,而且一字一句亦必以情感的貧富為選擇的標準”。“理智是我們不忠的奴仆”,“如果我們過于信任它,我們所筑成的效果便難免不為它所打壞”。“詩的職務只在使我們興感to feel 而不在使我們理解to understand……凡智的歡喜是一時的,變遷的,只有真情的愉悅是永遠的,不變的。像吃了智慧之果,人類便墮落了一般,中了理智的毒,詩歌便也要墮落了。我們要發(fā)揮感情的效果,要嚴防理智的叛逆!”[31]方光燾在《文學與情緒》里援引溫徹斯特的觀點:“因此具備著文學的特質的,就是訴諸情緒的力。”他宣稱:“所以文學第一首先應得具備訴諸情緒的力?!盵32]梁實秋在《〈草兒〉評論》的書評里反復重申:“詩的主要的職務是在抒情”,“原來詩的成就,即是以情感為中心的?!薄霸娛强梢哉f專為抒情的?!盵33]4-6他在評論冰心的詩歌的時候批評冰心的詩偏于觀念、理智,責難冰心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女作家”。他聲稱:“我總覺得沒有情感的不是詩,不富情感的不是好詩,沒有情感的不是人,不富情感的不是詩人?!薄皢渭兊脑娨馊舨皇窃谫|里含著濃密的情緒,不能成為一首好詩,因為這種詩只能在讀者的心里留下一個淡淡的印象,甚或印象全無?!盵34]現(xiàn)實主義建立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而浪漫主義則建立在主觀情感的基礎上?,F(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分別在小說和抒情詩這兩種不同的文體上將它們的文學觀念發(fā)展到極致。
五四時期,即使被認為與創(chuàng)造社處于對立地位,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文學研究會作家,同樣也浸染了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想。周作人發(fā)表在《燕京大學??飞系摹段膶W與常識》一文中說:“從根本上講,文學是發(fā)揮‘情緒’的,總是公認的一件事實”。[35]鄭振鐸在《文學的使命》中主張:“我以為文學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情緒,不是思想。文學所以能感動人,能使人歌哭忘形,心入其中,而受其溶化的,完全是情緒的感化力?!盵36]他在《文學的定義》里指出,“文學與科學所以不同之故”首先在于“文學是訴諸情緒,科學是訴諸智慧”?!拔膶W是必須帶有情緒的元素在內?!瓫]有這個元素,他就不是文學了。”[37]廬隱對創(chuàng)作作如是觀:“文學創(chuàng)作是重感情,富主觀,憑借于剎那間的直覺,而描寫事物,創(chuàng)造境地;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極,然后發(fā)為文章?!盵38]瞿世農說:“文學的好處是有時給人以一種極強的暗示?;蚴菢O深刻的印象。這是與我們感情方面的關系。泛言之,是能與我們的感情以一種刺激而能使我們的感情發(fā)生反應的,才稱是文學?!盵39]在孫俍工看來,“藝術只是一種純粹感情的活動(Pure Emotion)”[40]。
其次,浪漫主義極端推崇想象,把想象與情感都視為文學的本質。郭沫若宣稱:“我是一個偏于主觀的人,……我自己覺得我的想象力實在比我的觀察力強?!盵41]109他在《論詩三札》中說:“直覺是詩細胞的核,情緒是原形質,想象是染色體。”[42]216郁達夫在《詩論》中強調想象的重要性:“無論詩歌小說里,若沒有這一種想象作用,那么情緒也不能發(fā)生,思想也無從傳播,所以有人竟把純文學叫作imaginary literature的,從此也可見得想象在文學上的重要了?!盵43]梁實秋強調想象的重要性:“情感想象,可謂詩的扶翼雙輪。”情感是詩的內容,想象則是工具?!霸娙送岩磺凶匀蝗藶榈氖挛锛右约舨玫墓し颍胂缶褪撬奈淦?。憑著想象,創(chuàng)造出美來,這是一切藝術的原則”。他批評《草兒》的作者的“情感太薄弱,想象太膚淺”[33]16,27。
第三,在文藝觀上,現(xiàn)實主義主張再現(xiàn)現(xiàn)實,而浪漫主義則持表現(xiàn)論的文藝觀。郭沫若在《文藝的生產過程》一文中引用朗慈白曷的話:“藝術是表現(xiàn),不是再現(xiàn)?!彼J為這句話把藝術的精神概括無遺了。藝術不是對于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從內部發(fā)生”的,是表現(xiàn)。[44]“藝術家的求真不能在忠于自然上講,藝術的要求也決不是在僅僅求得一片自然的形似。藝術是自我的表現(xiàn),是藝術家的一種內在沖動的不得不爾的表現(xiàn)?!盵45]1920年,郭沫若在與宗白華的通信中,談及他對詩的本質的看法:“詩底主要成份總要算是‘自我表現(xiàn)’了。”[46]1925年,他在《文學的本質》一文中寫道:“文藝的本質是主觀的,表現(xiàn)的,而不是沒我的,摹仿的。”[47]成仿吾認為:“再現(xiàn)沒有創(chuàng)造的地步,惟表現(xiàn)乃如海闊天空,一任天才馳騁。”[48]他提出:“文藝的標語,到底是‘表現(xiàn)’而不是‘描寫’,描寫只不過是文學家的末技”。[49]1923年,成仿吾在《新文學之使命》一文中把“內心的要求”稱為文學“根本的原理”:“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本來只要是出自內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預定的目的?!薄拔膶W既是我們內心活動之一種,所以我們最好是把內心的自然的要求作它的原動力?!盵50]
浪漫主義注重“個性”和“自我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社的成員認為,文學是自我的表現(xiàn),是出于內心的要求。鄭伯奇提出:“藝術是藝術家的自我的表現(xiàn),再無別的?!盵51]郁達夫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我覺得‘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真的??陀^的態(tài)度,客觀的描寫,無論你客觀到怎么樣一個地步,若真的純客觀的態(tài)度,純客觀的描寫是可能的話,那藝術家的才能可以不要,藝術家的存在的理由也就消滅了?!骷业膫€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里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很強的個性了,只要能夠修養(yǎng),就可以成功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yǎng)是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盵52]浪漫主義是和自我表現(xiàn)、自我擴張、個性解放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來沒有文藝流派像浪漫派這樣把個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把文藝視為作家個性的表現(xiàn)。在五四人的發(fā)現(xiàn)、個人解放、個性解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重要的推動。
第四,與重主觀、表現(xiàn)和想象的文藝觀聯(lián)系在一起,浪漫主義推崇創(chuàng)造性和獨創(chuàng)性。郭沫若在1922年8月4日上?!稌r事新報·學燈》上發(fā)表的為回應茅盾的批評而寫的《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一文中,比較完整地闡述了他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觀念:“我對于藝術上的見解,終覺不當是反射的(Reflective),應當是創(chuàng)造的(Creative)。”[53]藝術不是像照相一樣客觀的、直接的表現(xiàn),而是要經過一道過濾作用,與主觀結合,經過主觀的作用,就好像蜜蜂采取無數(shù)花汁釀成蜂蜜一樣。郭沫若在《自然與藝術》中稱:“十九世紀的文藝是受動的文藝。自然派、象征派、印象派,乃至新近產生的一種未來派,都是摹仿的文藝。他們都還沒有達到創(chuàng)造的階段。他們的目的只在做個自然的肖子?!薄八囆g家不應該做自然的孫子,也不應該做自然的兒子,而是應該做自然的老子!”[54]成仿吾認為文學的價值是在“獨創(chuàng)”。他斷言:“文學的真價值在有特創(chuàng)(Originality)。”[55]郁達夫認為:“浪漫主義在表現(xiàn)上的特質,可以用一句話來包括,就是‘求異常的新的表現(xiàn)’?!盵56]
第五,天才和靈感的概念在浪漫主義文學觀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主義把文學視為天才和靈感的產物。郁達夫在《藝文私見》里說:“文藝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物,不可以用規(guī)矩來測量的”。[57]“靈感”這一概念最早由梁啟超1899年在《自由書》中引進中國,音譯為煙士披里純。五四時期,通過郭沫若等創(chuàng)造社成員在中國進一步傳播。靈感與主觀相聯(lián),把創(chuàng)作神秘化。郭沫若這樣描述靈感襲來的狀態(tài):“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如像一張明鏡,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翻波涌浪起來,宇宙萬類的印象都活動在里面。這風,便是所謂直覺,靈感”。[42]209
最后,五四時期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創(chuàng)造社成員和梁實秋等人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唯美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反功利主義傾向,與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有言:“浪漫主義運動的特征總的說來是用審美的標準代替功利的標準。”[58]羅素的這一概括抓住了浪漫主義審美現(xiàn)代性的本質。創(chuàng)造社成員注重“內心的要求”和自我表現(xiàn),反對文學上的功利主義,具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郭沫若在《文藝之社會的使命》中曾這樣表述他的文藝觀點:“藝術本身上是無所謂目的的”,“文藝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藝術家內心之智慧的表現(xiàn)。詩人寫出一篇詩,音樂家譜出一支曲子,畫家繪成一幅畫,都是他們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一陣春風吹過池面所生的微波,應該說是沒有所謂目的。”[59]成仿吾宣稱:“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本來只要是出自內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預定的目的”。他主張“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專求文學的全perfection與美 beauty”[60]。郁達夫認為,藝術是“美的陶醉”[61]。張聞天加入過文學研究會,但是明顯地傾向浪漫主義。他聲稱:“文學是個人內心的產物,加以‘道德的’三個字就是侮辱它。文藝的作品只要它充滿著生命,不論它所描寫的是‘惡之華’或是‘善之華’都是要得的?!盵62]梁實秋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讀〈詩底進化的還原論〉》一文,批評俞平伯的“人生的藝術”和“平民的文學”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唯美主義的傾向:“在藝術里——尤其是文學——里,假如我們承認情感是唯一的要緊的素質,則我們可以說藝術——尤其是文學——實在是超于善惡性而存在的;因為情感是超于善惡性而存在的。藝術沒有善惡,只有美丑,美即是真,真即是善,丑即是惡,惡即是不善”,“藝術是為藝術而存在的;他的鵠的只是美,不曉得什么叫善惡”,“藝術是為藝術的,詩是為詩的?!薄霸妵^對不能建設在真實普遍的人生上面?!谠娙说难劾?,這個現(xiàn)實的,社會的,普遍的人生,實在是丑極了,詩人不是社會改造家,不是道德家,宗教家,沒有能力與心愿去在‘丑’里混”。[63]這些觀點正是梁實秋后來轉向新人文主義以后所詬病和痛詆的。
可是,我們也不要簡單地誤解了創(chuàng)造社和浪漫主義的藝術觀點,把他們簡單地等同于純藝術論者。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在強調藝術本身的自發(fā)性和內在性的特點時,并不完全否定藝術的社會使命。正如羅鋼所指出的,浪漫主義的藝術觀念本身包含著極端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全部文藝批評史上,沒有任何時代、任何流派的文藝理論家像浪漫派這樣,對藝術的目的與意義問題抱著如此自相矛盾的態(tài)度,甚至同時作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一方面,浪漫主義批評家宣揚藝術的崇高社會使命,極端重視藝術社會教育作用,乃至把它強調和夸大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另一方面,他們又努力捍衛(wèi)藝術的絕對獨立性和獨立的價值標準,被后人目為倡導‘純藝術’論的最早的先驅?!盵64]因此,創(chuàng)造社的轉向也具有一種內在的邏輯。
中國五四時期的浪漫主義運動產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環(huán)境中。鄭伯奇曾說:“中國的文壇上從來沒有開過‘浪漫’的奇花,也沒有結過‘寫實’的美果,這都因為中國的文學沒種在‘生活’的肥田上?!盵65]他又說:“我們所有的只是民族危亡,社會崩潰的苦痛的自覺和反抗爭斗的精神。我們只有喊叫,只有哀愁,只有呻吟,只有冷嘲熱罵。所以我們新文學運動的初期,不產生與西洋各國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而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所特有的抒情主義。”[66]五四浪漫主義不僅是不純粹的,而且是短暫的。1926年3月,梁實秋發(fā)表長篇論文《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浪漫之趨勢》,站在新人文主義立場上來清算新文學的浪漫主義傾向。與此同時,創(chuàng)造社也開始發(fā)生轉向,否定浪漫主義和個人主義。浪漫主義在中國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五四時期,浪漫主義和整個新文學運動一起受到學衡派的激烈抨擊。學衡派受到美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直接影響,站在古典主義立場上,激烈地批評五四新文學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他們站在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對立的立場上,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持的人性觀念、進化論思想及其一整套現(xiàn)代性規(guī)劃持激烈的批評態(tài)度。他們把盧梭和浪漫主義當作主要的敵人。吳宓在徐震堮譯《圣伯甫評盧梭懺悔錄》的“編者識”里充分表達了他對浪漫主義以及盧梭的憤恨:“而其尤要者,則今之思想學術文藝生活,既為科學及感情的浪漫主義所統(tǒng)轄,所操縱,所彌漫,所充塞,則謂今世為培根及盧梭二人所宰制可也。今之談文藝者,所謂表現(xiàn)自我,純任自然、平民生活、寫實筆法;今之談道德者,所謂縱情任欲、歸真返樸、社會萬惡、文明病毒;今之言改革者,所謂打破禮教、擺脫拘束、兒童公育、戀愛自由。凡此種種,皆無非承襲盧梭之遺言遺行,奉為圭臬。故今世之亂,謂其泰半由于盧梭可也?!盵67]但是,在五四時期,由于新文化運動的宏大敘事的巨大魅力,學衡派的批評無法獲得普遍的同情和理解,徒然留下一副簡單的頑固保守派的面目。1925年,與白璧德的相遇,使曾經接近創(chuàng)造社和傾向浪漫主義的梁實秋在新人文主義的影響下改宗古典主義而否定浪漫主義。他于1926年2月寫作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一文嚴厲清算了新文學運動。他指摘新文學運動“趨向于‘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中國文學,到處彌漫著抒情主義”。新文學運動“處處要求擴張,要求解放,要求自由。到這時候,情感就如同鐵籠里猛虎一般,不但把禮教的桎梏重重的打破,把監(jiān)視情感的理性也撲倒了”。他認為,“浪漫主義就是不守紀律的情感主義”。[68]1928年,《新月》創(chuàng)刊時,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新月社也檢討和批評浪漫主義?!缎略隆穭?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帶有社論性質的《新月的態(tài)度》一文中宣示:“我們不贊許傷感與狂熱,因為我們相信感情不經理性的清濾是一注惡濁的亂泉,它那無方向的激射至少也是一種精力的浪費?!覀儺斎徊环磳夥徘楦校谶@頭駿悍的野馬的身背上我們不能不謹慎的安上理性的鞍索?!迸c浪漫主義針鋒相對,新月派強調“標準、紀律、規(guī)范”[69]。創(chuàng)刊號刊登的《新月書店出版之批評新著》的廣告,這樣介紹梁實秋的批評:“梁先生的文藝批評,是遵奉西洋文藝批評的正統(tǒng),謹守古典主義的法則,對時下的浪漫主義的文藝下總攻擊。”
當梁實秋等人從保守的方面來否定浪漫主義的時候,郭沫若等人則從激進的方向來否定浪漫主義。1925年11月,郭沫若在《文藝論集》的序言中寫道:“我的思想,我的生活,我的作風,在最近一兩年間,可以說是完全變了。我從前是尊重個性、景仰自由的人,但在最近一兩年間與水平線下的悲慘社會略略有所接觸,覺得在大多數(shù)人完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個性的時代,有少數(shù)的人要來主張個性,主張自由,未免出于僭妄。”[41]7郭沫若在《革命與文學》中在回顧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時說,浪漫主義是對古典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反抗?!袄寺髁x的文學便是最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文學,一方面要反抗宗教,而同時于別方面又要反抗王權,……這一派文學,在精神上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在表示上是浪漫主義的文學,便是十七、十八世紀當時的革命文學?!钡牵诘谒碾A級——無產階級興起而與第三階級——資產階級斗爭的時代,“浪漫主義的文學早已成為反革命的文學”。而最新最進步的革命文學則是“在精神上是徹底表同情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藝,在形式上是徹底反對浪漫主義的寫實主義的文藝?!彼岢觯瑢τ诶寺髁x的文藝要取一種徹底反抗的態(tài)度。[28]郭沫若在《文藝家的覺悟》里宣言:“我們現(xiàn)在所需要的文藝是站在第四階級說話的文藝,這種文藝在形式上是寫實主義的,在內容上是社會主義的。除此以外的文藝都已經是過去的了。包含帝王思想宗教思想的古典主義,主張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浪漫主義,都已經過去了?!盵70]
茅盾《論無產階級藝術》一文在提倡無產階級藝術的時候并沒有一概否定浪漫主義。他認為,無產階級藝術的遺產是包括“革命的浪漫主義”在內的過去傳統(tǒng)的文學里?!耙驗楦锩睦寺髁x是資產階級鼎盛時代的產物,是一個社會階級的健全的心靈的產物”。[71]正當郭沫若否定浪漫主義的時候,創(chuàng)造社另一位革命作家蔣光慈卻仍然極力推崇浪漫主義。革命與浪漫主義有其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對日常生活的否定和超越。蔣光慈一語道破了革命和浪漫主義之間的秘密通道:“還有什么能比革命還有趣些,還羅曼諦克些?”[72]他《十月革命與俄羅斯文學》一書中有關布洛克一節(jié)的題目就是“革命與羅曼諦克”。他稱贊:“革命是最偉大的羅曼諦克?!薄案锩淖骷倚腋:牵「锩o予他們多少材料!給與他們多少羅曼諦克!他們有對象描寫,有興趣創(chuàng)造,有機會想象。”“布洛克是真正的羅曼諦克,惟真正的羅曼諦克才能捉得住革命的心靈,才能在革命中尋出美妙的詩意,才能在革命的希望中看出有希望的將來?!盵73]錢杏邨說:“你要創(chuàng)作,你先得激起你創(chuàng)作的情緒,文學作品不是宣言,他在情緒激動時才能動筆。”“沒有革命情緒的激動,你究竟用什么去沖激讀者的情緒?革命文學不是單純的機械的照相,革命文學有它的使命,同時有它的力量!”[74]“普羅文學”初期出現(xiàn)了“革命的浪漫諦克”的傾向。1928年前后,蔣光慈、陽翰笙、洪靈菲、戴平萬、樓適夷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股“革命的浪漫諦克”的潮流。他們著力于主觀情緒的抒發(fā),煽動讀者的情緒。鄭伯奇說:“總之,普洛革命文學的第一期,確實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時代”。[75]李歐梵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就將蔣光慈及其“革命的浪漫蒂克”放置到浪漫主義的脈絡中加以討論。
1928年,在革命文學的浪潮中,梁實秋發(fā)表了《文學與革命》,其中討論了浪漫主義與革命文學的關系。他認為,浪漫主義與革命文學的聯(lián)姻,一方面與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反抗運動的歷史起源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浪漫主義的性質有關。“從前浪漫運動的文學,比較的注重作者的內心的經驗,刻意于人物的個性的描寫,在當時是一種新的趨向,是一種解放的表示,所以浪漫文學對于革命運動發(fā)生密切的關系。浪漫運動根本的是一個感情的反抗,對于過分的禮教紀律條規(guī)傳統(tǒng)等等之反動,這種反抗精神若在事實方面政治或社會的活動里表現(xiàn)出來,就是革命運動。浪漫運動與革命運動全是對于不合理的壓抑的反抗,同是破壞的,同是重天才,同是因少數(shù)人的倡導而發(fā)生群眾的激動。所以一般的人,往往就認定浪漫派的文學是革命的文學。我覺得這個比擬是很適當?shù)摹!盵76]梁實秋突出了浪漫主義主觀和個性兩個特點,認為浪漫主義與革命文學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然而,浪漫主義與革命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浪漫主義在革命的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評價。它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傾向,在五四革命中得到爆發(fā),而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興起的過程中遭到否定;它的主觀的、反抗的傾向,在普羅文學初期的“革命的浪漫蒂克”中得到發(fā)揮;它的主觀的、超越現(xiàn)實的傾向,在“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提倡中,被認為與唯心主義哲學基礎相對應,并作為現(xiàn)實主義的對立物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它的幻想特征和理想主義傾向,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上,被加以肯定,在后來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理論中成為重要的一翼;在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提出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兩結合”理論中,它的主觀、幻想的特點和理想主義傾向迎合了時代的需要,在“兩結合”中,浪漫主義被置于主導的地位。
“革命的浪漫諦克”的一個重要的傾向就是超越現(xiàn)實,將現(xiàn)實理想化。蘇聯(lián)“拉普”否定和批判浪漫主義,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口號。1929年9月,法捷耶夫在“拉普”全會發(fā)表的講話中提出了“打倒席勒”口號,認定現(xiàn)實主義流派同哲學上的唯物主義相符合,而浪漫主義則同唯心主義相符合。在蘇聯(lián)“拉普”理論影響下,左聯(lián)提倡“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批評和否定浪漫主義。1931年11月左聯(lián)執(zhí)委會的決議中談到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時說:“要和到現(xiàn)在為止的那些觀念論,機械論,主觀浪漫主義,粉飾主義,假的客觀主義,標語口號主義的方法及文學批評斗爭(特別要和觀念論及浪漫主義斗爭)”。[77]
1931年發(fā)表的丁玲的小說《水》被認為是“革命的浪漫諦克”轉變的標志。用馮雪峰的話說,它是“從浪漫蒂克走到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標志。[78]馮乃超在《新人張?zhí)煲淼淖髌贰分姓f:“我們所謂舊形式,就是感傷主義,個人主義,頹廢氣分,甚至于理想主義燒成一爐的浪漫主義的形式;不是觀照而是表現(xiàn),不是觀察而是體驗的形式,不重結構而重靈感,不重客觀而重主觀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非現(xiàn)實主義,非寫實主義的形式?!盵79]
1932年,左翼文藝理論批評家借華漢《地泉》的重新出版,清算普羅文學的“革命的浪漫蒂克”的傾向。瞿秋白認為《地泉》是新興文學難產時期的代表,充滿著“革命的浪漫諦克”。他指責“這種浪漫主義是新興文學的障礙”?!兜厝贰皩埧岬默F(xiàn)實斗爭神秘化,理想化,高尚化,乃至浪漫蒂克化,而他的作品內容與形式,也就因之形成了一貫的‘革命的浪漫蒂克’的路線”?!兜厝穼ζ樟_生活斗爭的“最膚淺的最浮面的描寫”,“連庸俗的現(xiàn)實主義都沒有能夠做到”。而對《地泉》的集體批評,意在提倡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我們應當走上唯物辯證法的現(xiàn)實主義的路線”,“應當拋棄一切自欺欺人的浪漫蒂克,而正確地反映偉大的斗爭”。[80]
瞿秋白等人對“革命的浪漫諦克”的否定和“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提倡受到了蘇聯(lián)“拉普”的影響。后來,瞿秋白翻譯了恩格斯致哈克奈斯的信等有關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瞿秋白在對它們的闡述中進一步提倡現(xiàn)實主義而否定浪漫主義。瞿秋白在當時未刊發(fā)的《馬克思文藝論底斷篇后記》中說:“無產階級所需要的,是切實的唯物論辯證法的認識現(xiàn)實——認識具體的階級關系和歷史條件,這是決定他們革命策略的基礎,這是改造現(xiàn)實底真正的出發(fā)點。所以在文藝上,他們不會需要浪漫主義。中國底初期革命文學——往往有些‘革命的團圓主義’,那是比拉薩爾更粗淺十倍的,可是,居然會稱為普洛文學!”[81]巴爾扎克“對于社會的實際生活的態(tài)度不是浪漫主義的,不是主觀唯心論的,不把作者的個性抬到第一等的地位,不把自己小說里的‘英雄’變做‘時代精神’的號筒而是在非常之現(xiàn)實主義的計劃之中,用分析的研究的方法,展開廣大的布景而寫出社會的實際生活?!彼J為,馬克思、恩格斯把莎士比亞和席勒對立起來具有原則上的意義。這是贊揚現(xiàn)實主義,而反對淺薄的浪漫主義。他指出:“這種對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的真實描寫,資產階級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這種巨大的認識能力,就是他們兩個人認為比‘主觀唯心論的文學’更高明的優(yōu)點?!盵82]從根本上來說,現(xiàn)實主義建立在反映論的基礎上,它強調文學的認識價值,與建立在表現(xiàn)論基礎上的浪漫主義形成了尖銳對立。建立在反映論基礎上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在1930年代逐漸成為了新文學的正統(tǒng)。
1932年,蘇聯(lián)提出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口號。1933年,周揚《關于“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之否定》一文在國內最早正式介紹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否定了“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口號的提出和對“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否定,引起了對浪漫主義的重新評價。創(chuàng)造社在轉向之后,就宣布浪漫主義是反動的。1928年革命文學倡導以來,在文學理論上都是以現(xiàn)實主義為標幟,否定了浪漫主義在理論上的合法性。新寫實主義明確表明,浪漫主義屬于沒落階級的藝術,寫實主義則是屬于上升階級的藝術。蘇聯(lián)“拉普”把浪漫主義等同于唯心主義,法捷耶夫提出了“打倒席勒”的口號。瞿秋白在《革命的浪漫諦克》一文中一開始即引述法捷耶夫《打倒席勒》一文的觀點。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則把浪漫主義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里面,使浪漫主義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了對浪漫主義的重新評價:“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從來是被看成兩個絕對不能相容的要素的。文學史家——甚至進步的文學史家往往將現(xiàn)實主義看成文學上的唯物論,浪漫主義看成文學上的觀念論。但是,這種分法是獨斷的。因為文學上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并不是和哲學上的唯物論和觀念論一致的?!彼霉爬怂够图獱柌ǘ〉挠^點:“我們主張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但也不拒絕革命的浪漫主義”。[83]周揚在《現(xiàn)實主義試論》中說:“現(xiàn)實主義在文學史上一般是被了解為浪漫主義的反對物,這種區(qū)分法是機械的和不確當?shù)摹嶋H上這兩種傾向常?;ハ噱e綜,滲透,和融合……同一作家的創(chuàng)作里可以包含現(xiàn)實的和浪漫的兩種要素,更是文學史上數(shù)見不鮮的。高爾基甚至說,在大藝術家,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似乎總是渾然融合的?!盵84]1934年,周揚在《現(xiàn)實的與浪漫的》中指出:“不管文學史家如何把文學潮流劃分為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類,但在文學實踐中這兩種傾向卻在種種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各自有種種不同的藝術的社會的內容,而且?;ハ嗑C錯,不能機械地分開來。同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里可以包含現(xiàn)實的和浪漫的兩種要素。就是最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有時也會把幻想的成份滲進現(xiàn)實里,這在文學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弊髌分幸哂小翱梢粤钊藲g欣鼓舞的浪漫的英雄氣氛”,“這就有賴于豐富的幻想”[85]。在以上的論述中,周揚都強調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交融在一起的。同時,他強調浪漫主義的主要特質是幻想,尤其是和英雄主義的對未來進步的幻想聯(lián)系在一起。他在次年發(fā)表的《高爾基的浪漫主義》中指出,在過去,浪漫主義是常常和頹廢的反社會的氣氛、逃避現(xiàn)實、宗教的神秘的見解等相聯(lián)系的;但是,“進步的浪漫主義是不但和現(xiàn)實的進行并不矛盾,而且是具有充實現(xiàn)實,照耀現(xiàn)實的作用的”[86]132。這樣,通過高爾基的解釋,浪漫主義的主要特點被理解成為幻想,通過幻想,達到超越現(xiàn)實的目的。這種對于浪漫主義的理解逐步成為了一種主要的傾向。1958年,毛澤東提出的“兩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中,對浪漫主義的解釋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理解的基礎上。1935年,辛人發(fā)表的《論浪漫主義》是筆者見到的國內最早明確介紹高爾基把浪漫主義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觀點的文章。高爾基的這種劃分對中國接受浪漫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特別是當代介紹和接受的主要是所謂積極浪漫主義,而對浪漫主義的這種兩分法直到新時期以后才開始破除。[87]
盡管浪漫主義被包含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概念里面,但是,只是作為從屬的因素,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即使高爾基也被描述成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案郀柣m以浪漫蒂克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文壇,但他四十年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向卻是現(xiàn)實主義?!盵86]1391930年代后期開始,通過周揚、胡風、馮雪峰等人的闡述和倡導,現(xiàn)實主義逐步成為了中國新文學的傳統(tǒng)和文學發(fā)展的主流。浪漫主義實際上受到貶低和排斥。郭沫若便曾為浪漫主義打抱不平。1942年,他在《再談中蘇文化之交流》一文中說,作家適宜浪漫主義的,就讓他寫浪漫主義的東西,適宜于寫實主義的,就讓他寫寫實主義的東西,不要拿公式和圈子加以范圍和限制。他不滿對于浪漫主義的歧視,認為這種對于浪漫主義的歧視正是使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壓抑的重要原因。他認為,文學的本質其實是浪漫主義。[88]1940年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郭沫若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成為了他繼五四時期《女神》之后的又一次文學“爆發(fā)”。
沈從文曾自稱是中國“最后一個浪漫派”。李健吾也用浪漫主義的概念來評論他和廢名、蕭乾等“京派”作家的創(chuàng)作。李健吾這樣描述閱讀沈從文和京派文學作品的感受:“涌上我心頭的,是浪漫主義一個名詞,或者說準確些,盧騷這些浪漫主義者的形象?!薄袄寺髁x在文學史上作成一個時代的區(qū)分,到了批評上,卻用來解釋普遍的人性的一面?!盵89]盧梭被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稱為“浪漫主義運動之父”。他的人性善的觀點是現(xiàn)代人性論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盧梭將自然人性與社會制度對立起來,提出了“返歸自然”的觀點。五四時期新文學對于人性的理解主要建立在盧梭的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美國的新人文主義把盧梭當作最主要的敵人,受美國新人文主義影響的學衡派和梁實秋把浪漫主義視為新文學運動的主要傾向,并且也同樣把盧梭視為主要的敵人。沈從文把城市與鄉(xiāng)村對立起來,他對鄉(xiāng)村的淳樸、自然的歌頌反映了盧梭思想的影響,體現(xiàn)了中國接受西方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側面。
抗戰(zhàn)初期,在鼓舞全民抗戰(zhàn)的熱情的背景下,浪漫主義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浪漫主義不是獨立的,而只是作為現(xiàn)實主義可以包含的一種因素,并且,對于浪漫主義的理解基本上建立在周揚的《高爾基的浪漫主義》等文闡釋的基礎上,強調幻想、想象等內涵。1937年8月,穆木天在《目前新詩運動的展開問題》中說:“每個寫詩的人,須要以現(xiàn)實主義者自任,而同時,是更須以浪漫主義者自任的。必如是,理智,感情,想象的要素,才能諧調起來,才能有偉大的作品產生。要使題材成為主題,要發(fā)揮主題的積極性,那一個創(chuàng)作者,必須同時地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90]1939年6月25日出版的延安邊區(qū)文藝協(xié)會主辦的《文藝突擊》新1卷第2期上發(fā)表的蕭三的《論詩歌的民族形式》一文,提到毛澤東給魯迅藝術學院周年紀念展覽會題詞:“抗日的現(xiàn)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睗嵢嬖陉U釋他的“民族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時說:“它對現(xiàn)實的反映所要求的不僅是理性的分析,而且還要求高度奔放的現(xiàn)實熱情,要在民族革命的現(xiàn)實之中看出刺激著中國大眾底生活感情與斗爭意向底熾熱的革命的羅曼蒂克理想,要在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中,高揚羅曼蒂克的狂熱的熱情,因此民族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不僅是動的現(xiàn)實主義,它是革命的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合流,是它們兩者在新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革命浪漫主義,作為一種非常強烈的力量,有機地滲透在民族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之中。”[91]林煥平在1940年9月15日出版的《文學月報》第2卷第1、2期合刊上發(fā)表《抗日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一文認為,積極的革命的浪漫主義,是被完全包含在現(xiàn)實主義里面,是現(xiàn)實主義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92]
浪漫主義在20世紀中國有著奇特的命運,它在五四時期崛起,形成了強大的浪漫主義潮流,與現(xiàn)實主義構成雙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形勢。1925年五卅運動以后,由于社會現(xiàn)實和思想文化的急劇變化,創(chuàng)造社開始否定個人主義和浪漫主義。后來,由于受到日本“新寫實主義”和蘇聯(lián)“拉普”的影響,浪漫主義被等同于沒落階級和唯心主義的藝術,遭到了貶斥和放逐。在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了獨尊現(xiàn)實主義的局面,浪漫主義逐漸失去了合法的存在空間。從另一個文學史的脈絡來說,早在20世紀20年代,浪漫主義就受到象征主義及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沖擊。王佐良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序》中就曾回憶因為追隨現(xiàn)代主義文學時尚而對浪漫主義詩歌產生反感與疏離。[93]
從世界文學史來看,浪漫主義可以視為現(xiàn)代文學的起源。浪漫主義奠定了現(xiàn)代文學的基本觀念,拓展了審美現(xiàn)代性的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劉小楓在《詩化哲學》中引用浪漫主義思想史家馬丁·亨克爾在《究竟什么是浪漫?》中提出的觀點:“浪漫派那一代人實在無法忍受不斷加劇的整個世界對神的褻瀆,無法忍受越來越多的機械式的說明,無法忍受生活的詩的喪失……所以,我們可以把浪漫主義概括為‘現(xiàn)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盵94]把浪漫主義視為現(xiàn)代性的自我批判,拓展了浪漫主義研究的視野。在1990年代以來,在對浪漫主義的歷史闡釋中,現(xiàn)代性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研究切入點。
注釋:
① 田漢, 《詩人與勞動問題》,見1920年《少年中國》第1卷第8期;汪馥泉的譯法,見相馬御風《法國的自然主義文藝》,1924年《小說月報》第15卷號外《法國文學研究》。
② 見胡適:《藏暉室札記》卷10《讀白居易與元九書》(1915年8月3日),《胡適留學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725頁;陳獨秀:《現(xiàn)代歐洲文藝史譚》,《青年雜志》第1卷第3號,1915年11月。
③ 郁達夫在《文學概說》中將雪萊的《為詩辯護》翻譯為《詩的防御戰(zhàn)》,《郁達夫文集》第5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77頁。
參考文獻:
[1] 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五分冊(法國的浪漫派)[M].李宗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40.
[2] 以賽亞·伯林.浪漫主義的根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10.
[3] 福斯特.浪漫主義[M].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1.
[4] R·塞耶,M·洛維.論反資本主義的浪漫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85(9).
[5] 朱光潛.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3).
[6] 馮雪峰.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M]∥雪峰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20.
[7] 志希.今日中國之小說界[J].新潮,1919,1(1).
[8] 陳群.歐洲十九世紀文學思潮一瞥[J].建設,1919,1(4).
[9] 茅盾.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M]∥茅盾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10] 茅盾.文藝小詞典·傳奇主義[M]∥茅盾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77.
[11] 李歐梵.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M]∥王躍,高力克.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82-186.
[12] 周作人.談龍集·《海外民歌》譯序[M]∥談龍集·談虎集.長沙:岳麓書社,1989:42.
[13] 茅盾.關于“創(chuàng)作”[M]∥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273.
[14] 茅盾.中國新文學運動[M]∥茅盾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41.
[15] 穆木天.王獨清及其詩歌[J].現(xiàn)代,1934,5(1).
[16] 鄭伯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導言[M]∥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3,12.
[17]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M]∥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5.
[18] 愈之.近代文學上的寫實主義[J].東方雜志,1920,17(1).
[19] 雁冰.文學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J].學生,1920,7(9).
[20] 聞天.哥德與《浮士德》[J].東方雜志,1922,19(15).
[21] 梁實秋.拜倫與浪漫主義[J].創(chuàng)造月刊,1926,1(3).
[22] 梁實秋.現(xiàn)代文學論[M]∥偏見集.南京:正中書局,1934:146.
[23] 朱光潛.談冷靜[J].中央周刊,1942,4(25).
[24] 茅盾.什么是寫實主義[M]//傅東華.文學百題.長沙:岳麓書社,1987:83.
[25] 郭沫若.郭沫若致宗白華函[M]//宗白華,田漢,郭沫若.三葉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7.
[26] 郭沫若.論詩三札 三(致宗白華)[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15.
[27] 郭沫若.論節(jié)奏[J].創(chuàng)造月刊,1926,1(1).
[28]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J].創(chuàng)造季刊,1926,1(3).
[29] 郭沫若.神話的世界[M]//文藝論集.上海:光華書局,1929:148.
[30] 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J].創(chuàng)造季刊,1922,1(1).
[31] 成仿吾.詩之防御戰(zhàn)[J].創(chuàng)造周報,1923(1).
[32] 方光燾.文學與情緒[J].創(chuàng)造月刊,1926,1(5).
[33] 梁實秋.《草兒》評論[M]//聞一多,梁實秋.《冬夜》《草兒》評論.北京:清華文學社,1922: 4,6.
[34] 實秋.《繁星》與《春水》[J].創(chuàng)造周報,1923(12).
[35] 周作人.文學與常識[M]//陳子善,張鐵榮.周作人集外文:下冊.??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1995:34.
[36] 西諦.文學的使命[J].文學旬刊,1921(5).
[37] 西諦.文學的定義[J].文學旬刊,1921(1).
[38] 廬隱.著作家應有的修養(yǎng)[M].東京小品.上海:北新書局,1935.
[39] 世農.文學的特質[J].文學旬刊,1921(3).
[40] 孫俍工.文學概論[M].上海:廣益書局,1933:2.
[41] 郭沫若.文藝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2] 郭沫若.論詩三札[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3] 郁達夫.詩論[M]//郁達夫文集:第5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210.
[44] 郭沫若.文藝的生產過程[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01.
[45] 郭沫若.印象與表現(xiàn)[M]//郭沫若佚文集·上冊:1906—1949.王錦厚,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46] 郭沫若.致宗白華[M]//宗白華,田漢,郭沫若.三葉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7.
[47] 郭沫若.文學的本質[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25.
[48] 成仿吾.寫實主義與庸俗主義[J].創(chuàng)造周報,1924(5).
[49] 成仿吾.《吶喊》的評論[J].創(chuàng)造季刊,1924,2(2).
[50] 成仿吾.新文學之使命[M]//成仿吾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89-90.
[51] 鄭伯奇.新文學之警鐘[J].創(chuàng)造周報,1923(31).
[52] 郁達夫.五六年來創(chuàng)作生活的回顧——《過去集》代序[M]//郁達夫文集:第7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180.
[53] 郭沫若.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10.
[54] 郭沫若.自然與藝術[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98,99.
[55] 成仿吾.歧路[J].創(chuàng)造季刊,1922,1(3).
[56] 郁達夫.文學概說[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37.
[57] 郁達夫.藝文私見[J].創(chuàng)造季刊,1922,1(1).
[58]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馬元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16.
[59] 郭沫若.文藝之社會的使命[M]//文藝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7-88.
[60] 成仿吾.新文學之使命[J].創(chuàng)造周報,1923(2).
[61] 郁達夫.藝術與國家[J].創(chuàng)造周報,1923(7).
[62] 張聞天.生命的跳躍——對于中國現(xiàn)文壇的感想[J].少年中國,1923,4(7).
[63] 梁實秋.讀《詩底進化的還原論》[N].晨報副刊,1922-05-28.
[64] 羅鋼.英國浪漫主義文藝思想初探[M]//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42.
[65] 鄭伯奇.國民文學論[J].創(chuàng)造周報,1924(35).
[66] 鄭伯奇.《寒灰集》批評[J].洪水,1927,3(33).
[67] 吳宓.圣伯甫評盧梭懺悔錄·編者識[J].學衡,1923(18).
[68] 梁實秋.現(xiàn)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M]//浪漫的與古典的.上海:新月書店,1927:1,16,17.
[69] 新月的態(tài)度[J].新月,1928,1(1).
[70] 郭沫若.文藝家的覺悟[J].洪水,1926,2(16).
[71] 沈雁冰.論無產階級藝術[J].文學周報,1925(196).
[72] 蔣光慈.死去了的情緒[J].太陽月刊,1928(2).
[73] 蔣光慈.十月革命與俄羅斯文學[M]//蔣光慈文集:第4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65-71.
[74] 錢杏邨.革命文學與革命情緒[M]//阿英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
[75] 鄭伯奇.《地泉》序[M]//陽翰笙選集:第4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83.
[76] 梁實秋.文學與革命[J].新月,1928,1(4).
[77]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1931年11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會的決議[J].文學導報,1931,1(8).
[78] 丹仁.關于新的小說的誕生[J].北斗,1932,2(1).
[79] 李易水.新人張?zhí)煲淼淖髌穂J].北斗,1931(1).
[80] 易嘉.革命的浪漫諦克——《地泉》序[M]//陽翰笙選集:第4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77-81.
[81] 瞿秋白.馬克思文藝論底斷篇后記[M]//瞿秋白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130.
[82] 靜華.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現(xiàn)實主義[J].現(xiàn)代,1933,2(6).
[83] 周揚.關于“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之否定[M]//周揚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13.
[84] 周揚.現(xiàn)實主義試論[J].文學,1936,6(1).
[85] 周揚.現(xiàn)實的與浪漫的[M]//周揚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24-127.
[86] 周揚.高爾基的浪漫主義[M]//周揚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32.
[87] 辛人.論浪漫主義[J].芒種:半月刊,1935(3).
[88] 郭沫若.再談中蘇文化之交流[M]//郭沫若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208.
[89] 李健吾.《籬下集》——蕭乾先生作[M]//郭宏安.李健吾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65-66.
[90] 穆木天.目前新詩運動的展開問題[M]//穆木天詩文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353.
[91] 潔孺.論民族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J].文藝陣地,1939,3(8).
[92] 林煥平.抗日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J].文學月報,1940,2(1-2).
[93] 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序[J].讀書,1988(3).
[94] 劉小楓.詩化哲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