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艷
(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在我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是學位課程,也是專業(yè)必修課之一,在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也是如此。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因為距離現(xiàn)代社會生活較遠,又有文字閱讀的障礙,所以會讓一些學生有陌生感,可能不像對現(xiàn)代文學等課那樣興趣濃厚,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授課水平,經常思考教學方法、課程改革等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不斷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不乏教學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仍然有照本宣科的情況,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等等。因此,我們對如何進行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融通—群辯”的教學模式,并進行了為時一年半的實踐,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以往要開設3個學期,每周為4學時,分別講授三大部分內容: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與唐代文學,宋元明清文學。2013年開始改為四個學期,總學時不變,每周為3學時,劃分為:先秦文學,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
在學校教學內涵建設年,隨著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質量問題?!叭谕ā恨q”教學模式的提出,既有教育理論方面的依據(jù),也有基于教學實踐的思考。
1.理論依據(jù)
傳統(tǒng)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傳授和掌握知識為中心,注重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的是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培養(yǎng)的是會考試的學生,忽視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了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思想,要求進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中就指出:“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保?]3這些思想,就是我們從事教學改革的動力,也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jù)。在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學理論研究中,也體現(xiàn)了教學改革的鮮明思想。如:蔡元培的 “貫穿美育,綜合教學”;陶行知的 “生活中心,互教互學”;美國布魯納的 “結構中心,發(fā)現(xiàn)中學”;布盧姆的 “目標中心,評價中學”。[2]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強調 “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理論,主張意義的學習及自發(fā)經驗的學習。羅杰斯認為,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應根據(jù)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3]還有的學者分析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病,認為以往注重知識的傳授,以教師為中心,剝奪了學生動手思考的能力,對其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不利?!敖處熞?‘教師’為 ‘導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 ‘學’。因為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對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思考,使學生形成探求、創(chuàng)新的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以創(chuàng)新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品格?!保?]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思想。
2.實踐依據(jù)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盡管我們也能做到按部就班地認真?zhèn)湔n、授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感到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少老師都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有的研究者指出,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講到辛亥革命以前的近代文學,教師勾勒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曲折歷程,講解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高峰低谷,學生了解各朝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知道哪些作家是現(xiàn)實主義,哪些作家是浪漫主義……看起來非常 ‘系統(tǒng)’和 ‘科學’,實際上這種‘高屋建瓴’不過是 ‘浮光掠影’?!」饴佑啊降呐荞R觀花,一個學期四五十節(jié)課,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七八百年的文學掃一眼,老師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算是 ‘到此一游’掙得了學分。”[5]顯然,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并不能令學生們滿意。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 “融通—群辯”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叭谕ā敝覆煌瑢W科知識的融會貫通,《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 “融會貫通”的解釋是:“參考并綜合多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在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類似的表述,南宋學者朱熹在 《朱子全書·學三》中說:“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合貫通,以至于此。”“舉一反三”和 “融會貫通”就是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廣泛聯(lián)想與比較,從而深化對本學科知識的學習。在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梅貽琦校長就強調大學教育在通而不在專,倡導 “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著重于通識教育。所以,他重建了文科學院:人文學院、經濟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清華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獨步全國,享譽世界。
我們主張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將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知識交融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立足古代文學知識,適當聯(lián)系諸如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民俗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內容,將其穿插在教學活動中,并結合當代社會生活來分析問題,從而讓學生對古典文學現(xiàn)象的領悟更為全面透徹。培養(yǎng)學生有較為寬闊的知識視野,使學生觸類旁通,增強專業(yè)學習興趣。就文學學科而言,“融通”也主張將中國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和外國文學比較進行研究。
“群辯法”是美國的戈登 (William Gordon)及其同事提出的,最初用于工業(yè)生產,后來推廣于課堂教學?!叭恨q法”指在集體中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見,運用移情、想像和情感的能力,利用非理性的力量理解新的知識,此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適用于集體之中,鼓勵不同學科與觀點的交流融合。①參見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A4%E8%BE%A9%E6%B3%95.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闡釋文學作品,學會質疑教材觀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鼓勵文學創(chuàng)作,提高寫作能力;參與項目研究,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 “融通—群辯”的教學模式,就是要立足于古代文學學科知識,在融合人文社會科學多種知識的基礎上,尤其是在與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知識的比較中,游刃有余地授課,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敢于質疑,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2012年5月,“中國古代文學 ‘融通—群辯’教學模式的研究”被學校確立為教改項目,時間為兩年。2012年秋季學期以來,先后在2011級文秘與現(xiàn)代文秘班、2012級師范班和文秘班開設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現(xiàn)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來總結具體實踐。
教學中注重體現(xiàn)項目的內容要求,將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與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等知識結合起來,并打通古今中外文學界限,在分析古代文學作品時適當聯(lián)系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作品。如,元代和清代因為當政者是蒙古族和滿族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就要介紹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學知識;講楊玉環(huán)與林黛玉形象中的任性、怨妒的因素,就要結合心理學知識來講解。又如,講解元雜劇,講關漢卿 《竇娥冤》的復仇主題時,就將其與曹禺的 《原野》、莎士比亞的 《哈姆雷特》比較:認為《竇娥冤》寫了封建社會里鬼魂的復仇,以幻想的方式體現(xiàn)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有民俗文化色彩;《原野》的故事發(fā)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體現(xiàn)的是農民的苦難與狹隘復仇心理;而 《哈姆雷特》則反映了一個人文主義者的進步思想,帶有近代思想啟蒙的性質。在講王實甫的 《西廂記》時,比較了曹禺的 《雷雨》與莎士比亞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把三部戲劇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周蘩漪與朱麗葉比較分析,以拓展知識容量,效果良好。三個形象的區(qū)別是:崔鶯鶯是舉止幽靜內心熱情的大家閨秀;蘩漪敢于大膽追求愛情,無視世俗,但性格偏執(zhí);朱麗葉則有西方女性直率開朗、感情熱烈的特點。布置的閱讀思考題也體現(xiàn)了 “融通”的思路。再如,講唐宋文學,將王安石的詩歌 《明妃曲》與現(xiàn)代詩人朱湘的新詩 《昭君出塞》比較分析;將陸游的愛國詩歌 《關山月》與聞一多的 《死水》比較,使課堂教學不局限于古代文學內部的知識,視野較為開闊。
開學初,任課教師將授課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課堂上經常組織小組討論,交流觀點,教師再加以點評引導。講授先秦文學,布置了關于 《詩經》中的情詩與現(xiàn)代和外國詩歌、流行音樂歌詞的比較。大家選取的詩歌和歌詞有:《靜女》與 《粉紅色的回憶》、《關雎》與流行歌詞 《情非得已》、《蒹葭》與歌曲 《在水一方》、《慓有梅》與 《盛夏的果實》。講解魏晉南北朝與唐代文學,布置了關于課程論文寫作提綱的討論。這些討論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教改思路中的打通古今文學限制的 “融通”意識。
講授宋元明清文學,在學習小組中組織了關于 “古典六大名著”的討論。主要請學生針對教材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或者質疑教材觀點;或者補充教材的不足;或者深化教材的說法。有人認為,游國恩的 《中國文學史》(四)第19頁,寫奸雄曹操 “其殘酷、奸詐的性格和劉備也是鮮明對照”說法不夠客觀,認為小說過于擁劉貶曹,對曹操的優(yōu)點概括少了,比如他也重用人才。也有人認為,教材對 《西游記》里唐僧的評價偏低,說他 “一見到妖怪,就嚇得滾鞍下馬,涕淚交流”,其實,唐僧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能抵住各種誘惑。這些觀點是言之有理的,反映了學生讀書肯于思考的精神,對深化專業(yè)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體現(xiàn)了 “群辯”意識。
教改項目的順利進行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加以具體的指導,這不僅深化了學習,還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了解,效果良好。
1.平時的作業(yè)指導
書面作業(yè)一學期布置兩次,要求寫出課程論文的文獻綜述與寫作提綱。教師共擬定了近80個題目供學生選擇,題目體現(xiàn)了 “融通”意識,注重中國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的比較。并在課余時間里,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一一面批指導,學生再加以修改,最后成稿。如,《從薩特存在主義看賈寶玉與哈姆雷特的生存困惑》《李清照、林徽因、白朗寧夫人情詩的比較》《簡析游國恩的 〈中國文學史〉對 〈紅樓夢〉的評價》,這樣的作業(yè)有 “群辯”意識,是對現(xiàn)有教材觀點的評價、質疑,也為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講宋元明清文學,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后,找出說法不夠完善的地方,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有人認為教材對南宋詩人楊萬里評價不高:“他的詩大都是 ‘斧藻江山,追逐風月’,很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他所處的萬方多難的時代顯得很不相稱?!睘榇?,寫了作業(yè) 《質疑詩歌必須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文學觀點——以楊萬里的詩歌為例》。有人針對教材認為王維 “這些詩藝術上的成功,并不能掩飾他思想上的嚴重缺點”,并寫作了 《質疑教材中關于王維思想評價的觀點》。有人在郁賢皓的教材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如注釋李白的詩 《蜀道難》句子 “問君西游何時還”的 “君”,郁賢皓注的是 “征人”,而朱東潤的 《歷代文學作品選》注的是 “泛指入蜀的人”,認為朱東潤的注釋更切合詩歌的原意。對這些作業(yè),任課教師在課外指導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2.課程論文的寫作
魏晉南北朝與唐代文學這部分內容為考查課,要求學生完成一篇4000~5000字的課程論文,選題與寫作也體現(xiàn)了 “融通”意識。有從文學與文化學結合的角度研究問題的 《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吳文化》;將古代與現(xiàn)代詩歌作比較研究的 《一樣離別兩樣情——李白 〈送友人〉與徐志摩 〈再別康橋〉的比較分析》。此外,還有 《〈李娃傳〉與 〈茶花女〉女主人公命運的比較》《李商隱與舒婷朦朧詩的比較》《不同領域下的人性共鳴——李白與普希金詩歌的比較》,這些課程論文的選題符合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課題的要求。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都利用課余時間加以具體指導,保證了論文的質量。
3.畢業(yè)論文的寫作
人文學院實行導師制,每位教師都要在課余時指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對大四的學生來說,主要就是畢業(yè)論文的寫作。筆者不僅指導學生撰寫作畢業(yè)論文,還帶領學生積極申報相關的科研課題,培養(yǎng)科研能力。如,學校畢業(yè)論文重點資助課題 《清初小說 〈林蘭香〉的接受學研究》,用西方的接受學理論研究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再如,本科畢業(yè)論文團體課題 《“古典四大名劇”四個情節(jié)的跨學科研究》,4個子項目的內容分別是 《西廂記》吟詩情節(jié)的文化學研究、《牡丹亭》還陽情節(jié)的民俗學研究、《長生殿》怨妒情節(jié)的心理學研究、《桃花扇》罵賊情節(jié)的歷史學研究。
在課程的考試和考查方面,也注意體現(xiàn)教改項目的內容。在試卷中有16分的作品比較分析題,要求閱讀3首女作家抒發(fā)愛情感受的詩詞:李清照的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席慕容的 《渡口》和勃朗寧夫人的十四行詩一首 (當你我的靈魂帶著勃勃生機),讀后回答兩個問題,每題8分:一是指出這三首詩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二是分析三首詩在藝術表現(xiàn)技巧方面的不同。考查會給學生出一些能培養(yǎng)其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的題目,如將李白的 《將進酒》一詩改寫為抒情散文,選取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一段故事情節(jié),為人物設計內心獨白,學生的回答充滿了情感與想像力,內容很豐富。這些都體現(xiàn)了 “融通”意識,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
教育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生動地創(chuàng)造,中文專業(yè)的教學也是如此。“正因為教無定法,才彰顯出語文教學的復雜性、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體現(xiàn)出教師駕馭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優(yōu)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這是教師內涵發(fā)展的 ‘助推器’?!保?]
注重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與其他人文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有助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的課程視野局限和教學內容單一的限制。立足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適當聯(lián)系同類題材的現(xiàn)代與外國作家作品,可以審視古今中外文學的整體創(chuàng)作,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開闊,加大了課堂教學知識容量,使教學內容更為充實新穎,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專業(yè)素養(yǎng)?!叭谕ā钡慕虒W模式,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大學的學習氛圍,與中學課堂教學的區(qū)別:既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單純獲取知識,而是使學生突破教材有限內容的束縛,讓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廣泛聯(lián)想,充分交流,甚至突破文學知識的范圍,延伸到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廣泛讀書的求知欲。
以畢業(yè)論文的課題為例,主要是從 “古典四大名劇”的每部戲劇作品中選取一個典型情節(jié),采用文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目的是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旨在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這是教改項目內容的一次成功實踐,既有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交叉研究,又有古典戲曲與現(xiàn)代戲曲的比較,還有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深化,是 “融通—群辯”教學模式的體現(xiàn)。
傳統(tǒng)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比較注重內部、局部的研究,視野比較狹窄,如研究 《西廂記》,以往主要是關注王實甫的生平思想、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只就戲曲論戲曲。而我們打破了人文學科的界限,立足中國古代文學內容,適當聯(lián)系古今中外的相關作品,并加以比較,試圖為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提供一點新的方法和思路。
項目注重學生的寫作水平、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研能力。在學習小組里經常交流學習體會,利用好手中的教材,用質疑的、反思的眼光分析作家、作品,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知識內容,可以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不足,更好地體現(xiàn)大學宏通開放的學習理念,從而進一步深化中文專業(yè)學習,使學生們收獲更多,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也從以往的 “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教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當面指導、批改作業(yè),這種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學生們的肯定。從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看,只會死背書本知識的大學生不受歡迎,而表現(xiàn)出色的是視野開闊能力突出的青年。而 “群辯”的實踐,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群辯”要求運用聯(lián)想、想像、移情等非理性的方法來思考問題,文學創(chuàng)作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教學中鼓勵學生們積極寫作,發(fā)表作品,并適當計入平時成績。如2012年春季學期,2011級文秘班就有多名學生在校報上發(fā)表作品,并有征文獲獎;筆者也身體力行,在 《常熟日報》《常熟理工學院報》上發(fā)表了文章。與畢業(yè)論文資助課題有關的文章也公開發(fā)表,如 《〈長生殿〉中怨妒情節(jié)的心理學研究——兼及京劇 〈貴妃醉酒〉的有關情節(jié)》,從文學與心理學交叉的角度用古今戲曲比較的方法分析《長生殿》。這些項目與成果都體現(xiàn)了教學模式中 “融通—群辯”的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進行課程改革十分必要,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中,要從知識的 “融通”和能力的 “群辯”兩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教育部的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還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保?]4這段話分析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弊病,指出了高校課改的方向,這些思想是教師從事課程改革的行動指南,值得我們認真領會,努力實踐。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解讀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查有梁.教育模式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59.
[3]鄭金洲.上課的變革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
[4]姜瑛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54.
[5]戴建業(yè).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4:86—87.
[6]王其華.高效能語文教學5項修煉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