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祥劍
在中國歷史上,“圣賢政治”有幾個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治理的層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講的是道、德、仁、義、禮五個不同的境界。
《群書治要》節(jié)選的《老子》《莊子》里面都講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弊钤缡ト酥鞒终?,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傳的教化,遵的是無為而治,他們的治國之道用語言講不出來。后來由于丟失了這個道,才有德。《老子》里面講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p>
在堯帝以前,伏羲氏、黃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來失了道,人們就只能通過德來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導(dǎo)人們自己修德,從而教化大家都來修德。堯帝、舜帝、禹帝他們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這個時候人人為公,這就是孔老夫子講的大同社會。后來從夏朝夏啟開始,大同社會里的禪讓制沒能夠繼續(xù),開始出現(xiàn)了“家天下”,這個時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的開國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數(shù)君王都很賢能,辦理政事是以仁為核心。仁是講仁愛,大家都非常仁愛,社會也很好。夏、商、周每一個朝代都是好幾百年。但這個時候人開始有了私心,這是我們講的“小康之治”。周朝末年,周幽王昏庸,西周變?yōu)闁|周,東周又分春秋戰(zhàn)國。東周時期仁沒有了,但大家還講義。春秋戰(zhàn)國是以義來維系的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義士,人人都很講道義。雖然是諸侯爭霸,但是名義上還是屬于周朝,義還存在著。后來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采用的是法治,用嚴苛的法令來治理國家。雖然是很快強大起來,并且統(tǒng)一了六國,但用法治理國家,收效雖快,滅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經(jīng)過十幾年的時間就被推翻了。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國的唯一一個例子,純粹用嚴苛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結(jié)果國家很快就滅亡了。
漢朝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國的教訓(xùn),采用儒家思想,把倫理道德的教化恢復(fù)起來。但是人心已經(jīng)大大不如以前了,義沒有了,所以就制定禮。從漢朝一直到清朝,維系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就是一個“禮”字。禮就是秩序,這是維系社會的最低標準。以上是中國古圣先王治理國家的五個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以道治國,最低的是以禮治國。如果禮沒有了,禮崩樂壞,社會風(fēng)氣就馬上轉(zhuǎn)向衰敗,人人自私自利,社會就會陷入混亂。我們學(xué)習(xí)《群書治要》,首先要對這五種治國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來治理國家的。通過弘揚傳統(tǒng)文化,把道德仁義禮開始恢復(fù)起來。
我們雖然是庶民,但我們可以通過道德仁義禮來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齊,家齊然后國治。
國學(xué)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