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女兒經(jīng)常因玩具被小朋友搶走而回家哭訴。請問,面對這樣的事情,我該怎么處理?
閆慈
答: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有一點需要明確:物品是屬于孩子的,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父母首先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物權的支持。不管物品是被大姐姐還是被小弟弟搶走了,父母最先需要表達的是自己的理解和同情。那種從頭到尾千方百計想告訴孩子“你應該分享,不要太小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保護好孩子的物權,重點在于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強迫他分享(分享的樂趣,可以讓孩子在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中,在合適的環(huán)境里慢慢體會,不急在一時)。但是當孩子碰到被搶事件,如果為捍衛(wèi)孩子的物權,我們主動干涉,努力幫孩子取回物品,甚至由我們親手奪回物品,這對孩子來說卻是有害無利的。這個時候,媽媽怎么做,才能既清楚表達對孩子物權的支持,又不算做得過頭呢?
有人認為,帶孩子去找那個搶東西的小朋友,讓孩子正面告訴對方,那是我的東西,請你還給我。這樣的做法當然沒問題。不過,當孩子這么說了之后,很可能沒有任何結果。因為對方年齡小,會導致孩子的交流最終沒有作用。另外,我們還需注意盡量不要過于武斷地直接要求孩子去做這件事,最好先傾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得到撫慰和理解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情緒平復后自己努力尋找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最終發(fā)現(xiàn)他的交流不起作用,而把求助的目光重新落回父母身上,我們也不必躲閃或者緊張。實際上,只要始終堅持以實事求是、尊重理解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處理,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主張盡量自然些,陪著孩子一起去跟對方說也好,鼓勵孩子單獨處理也罷,都別顯得過于刻意。也就是說,我們不必刻意帶著要教給孩子什么道理的目的,也不用因為結果的不可預測而患得患失,我們只是想陪伴孩子,讓他能情緒平穩(wěn)地經(jīng)歷這件事,獲得一次人生的經(jīng)驗,僅此而已。
如果陪著孩子去交涉,那么最終結果很可能演變成由大人來主導溝通,所以不如干脆大方點,來當這個交流主將吧!交流時,同樣可以用傾聽的方式跟那位小朋友交流。其實,小朋友之間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很正常,搶東西的孩子也并非壞孩子,他只是暫時還不懂得如何以合適的方式跟其他人互動而已。
當我們同時傾聽和理解了矛盾雙方的感受之后,事情一定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有時候甚至會出現(xiàn)被傾聽的小朋友不等你開口,就主動把東西還回來了的情況。而最終結果不管是否達成了拿回物品的目的,其實都不用太在意。父母如果以寬容、理智的態(tài)度旗幟鮮明地支持孩子的物權,那么即使沒有幫助孩子要回東西,也能讓孩子平靜下來,并接受任何結果,且在整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很多正面的東西。
以上內(nèi)容的關鍵點總結如下:
1.永遠支持孩子的物權,父母不要把主動分享和維護物權的概念混為一談。
2.認真傾聽,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并始終跟他站在一起。傾聽也有助于孩子自主意識的發(fā)展,更有可能促使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3.如果孩子愿意自己解決,父母就不要輕易介入。
4.如果孩子尋求父母的幫助,父母則要很自然地參與其中。不要為了鍛煉孩子而刻意躲避,或逼迫孩子自己解決。
5.在參與交涉的過程中,父母應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搶東西的小朋友,但要始終堅持物權所有者的權益。整個過程中,對矛盾雙方的意見都要認真傾聽,并盡量理解雙方的感受,這種方式很有可能讓矛盾雙方自己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6.足夠的堅持之后,坦然接受各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