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霞 方超
摘 要 本文站在教育現(xiàn)象學的視角,從校園墻面符號設置帶給小學生的體驗故事出發(fā),以現(xiàn)象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堅持“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則,深入分析小學生對墻面符號的體驗。研究中選取了兩例有關學生對墻面符號設置的體驗素材,關注在教育者設置的墻面符號影響下學生的真正存在,嘗試對墻面符號設置的本質進行研究,以尋找墻面符號設置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 小學生 墻面符號 體驗 教育現(xiàn)象學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Education Study of Pupils' Wall Marks Experience
HOU Xiaoxia, FANG Chao
(Jiangxi F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This paper stands in the view of 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 from the story of the campus wall marks provided to students experience; adhere to the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principle with the attitude and approach to make in-depth analysis of experience on the wall symbol of pupils. The study selected two cases relating to the wall symbol provided experience material,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all sign is arranged in the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ll, I attempt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symbol set and find the wall symbol provide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upils; wall mark; experienc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學校墻面符號是一種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教育信息方面的傳達,這些信息包括有認知型的知識傳授、道德教育方面的感染、隱形教育的忽隱忽現(xiàn)以及激發(fā)學生求知、陶冶學生情操等等,富含孩子成長所需的各種教育營養(yǎng),在筆者看來,這些教育營養(yǎng)并不是主動輸送,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才會被選擇性的吸收,極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生長的空間?!皟和硐氲膶W校不是書齋或學府,乃是快樂的生活園地?!薄吧顖@地”應該是有著各種自主權利的地方。
教育改革的成果多是從數(shù)據(jù)來檢驗,沒有質感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是不會真正看到教育世界的變化,也不會對教育改革真正起到相應的反饋作用。校園墻面符號設置對學生影響的優(yōu)劣是需要從學生的體驗當中獲得的,在目前看來,墻面符號的設置具有單方傳遞、教育者目的單一等弊端。
1 直觀現(xiàn)象:學校墻面符號設置給小學生帶來的體驗描述
直觀,在這里是一種純粹的描述,描述對象是主體在某一事件之下的有關情感、情緒、態(tài)度等方面的體驗。筆者本著現(xiàn)象學中“回到事情本身”的態(tài)度,選取兩個案例作為研究素材。
素材1
最近幾天學校要進行衛(wèi)生大檢查,老師讓我組織好同學的衛(wèi)生工作,我和幾個女生負責清掃墻面標語以及學生守則等等墻畫對上面的灰塵,在平時并不注意墻面上的這些東西,因為總感覺教室里粘貼這些字畫都是為裝飾教室的。今天在用毛巾擦拭的過程中,我仔細看了看這些文字圖畫,雖然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但是發(fā)現(xiàn)有好多名言警句都看不懂,我感覺很困惑,老師平時為什么不給大家說一下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總是把大家注意力集中到教室后墻上面的評比表,每次老師給課堂回答積極的同學,還有平時小測驗成績好的同學的名字下面粘貼小紅花時,我就感覺特別煩躁,哎,自己即使在衛(wèi)生工作方面做得再好,得再多小紅花,也比不上班里學習好的同學的小紅花多,如果老師在后墻上再多加幾個不比賽學習成績的欄目就好了,這樣說不定我就可以在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有所收獲,可是,這樣的話老師要激勵我們學習的愿望就達不到了,哎,不行不行,我還是應該在學習上多加把勁,爭取在下學期在學習成績這一欄多得小紅花。
材料中展示了這位衛(wèi)生委員對墻面的關注過程,由剛開始認為墻上所粘貼的是裝飾到后來產生困惑,以及由墻面評比表引發(fā)的一系列思想變化??墒撬秊槭裁词且虼驋咝l(wèi)生才會注意到墻面的字畫?學校布置墻面的目的真的是像這位學生所說的“為裝飾教室”的嗎?學生是如何產生這種想法的?如果學校真為裝點教室而布置,為什么要用名言警句、至理名言等字畫,而不是隨便弄一些圖畫粘貼上去?學生在擦拭過程中想仔細讀一下這些名言警句,可是為什么會產生不懂的困惑?之后學生的意識中對老師沒有解釋過字畫而產生“一絲責怪”,對老師把注意力只放在評比表上而表達出不滿,由此又有一問:老師為什么對墻面上的內容沒有公平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只有“特別”關注評比表?
素材2
今天被老師罰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一遍,這日常行為規(guī)范好多條啊,數(shù)了數(shù),整整20條,不禁覺得當一個合格的小學生真不容易啊,如果每天都嚴格按照行為規(guī)范要求自己的話,肯定是個乖學生,我在腦海里幻想著自己被父母夸被老師表揚的情景。可是想象總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很殘忍的,做到這些對我來說比什么都難,那么多“不”讓我感覺頭上像戴了一個緊箍咒。我也想讓自己成為像常XX那樣的學生心目中的榜樣,老師眼中最棒的學生,但是很沒有信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總是調皮搗蛋的,犯錯總是不由自主的,可能到了初中會有所改變吧……
素材中這位小學生面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所發(fā)生的一系列思想活動生動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他的無奈和期盼,他的無奈有兩個,一個是對行為規(guī)范條數(shù)之多感到作為小學生的無奈,另一個是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但又沒有信心去改變的無奈。這種無奈會成為這位小學生精神上的負擔嗎?又有沒有可能成為他轉變的一種動力? “我”感覺行為規(guī)范像是“緊箍咒”,“我”對行為規(guī)范如此排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學生當中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若這部分學生意識當中不把這20條行為規(guī)范當回事,那么這個行為和規(guī)范只是在偶爾的時候發(fā)揮一下小作用;如果學生確實把它作為一個必做的事情來看待,那么從視覺上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壓力,似乎它是一雙隨時會發(fā)現(xiàn)你毛病的眼睛。從這點來講,我們用文字符號所設置的這么多條框框條條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調整或形式上的變換,以使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能夠輕松快樂地接受這些美德和禮儀?
2 追問本質:學校墻面符號設置給學生帶來了什么
2.1 偏關注形式的墻面符號設置忽視了學生對符號內容的要求
符號是一個傳遞信息的工具,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培育精神都需要通過符號讓人們在意識中馬上留下第一印象,新式的富有吸引力的學??偸悄塬@得好評,就像那些花園式學校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排前列的。但對于每天生活在校園的學生來講,這些人們眼中的“美觀”已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長過程中對符號內容的需求也在更新,他們心中“美麗學?!币讯ǜ裨谀骋粋€時間點或某一個認知水平點。隨著學生認知結構的變換和各種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墻面符號的內容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所需要的是能夠滿足自己年齡階段的文化需求,注重美觀和花樣的學校并不會考慮到學生所需的文化氛圍。
2.2 競爭評比的墻面符號讓學生滋生浮躁心理
學生學習生活的周圍處處被滲透著競爭的氣息,校園墻面是最不容易放過的地方,這里可以展示學生的各種排名,班級之間的總成績比拼等等,因而在學生的生活中不免會掀起一種競爭的浮躁心理。雖然現(xiàn)在學校杜絕成績公布、學生成績排名,但是這種排名意識還存在學校校園里,學校換湯不換藥,繼續(xù)以各種隱形的形式,并非一目了然的形式去進行評比和排名。學校這種做法的初衷是為了表揚“好學生”,激勵“差學生”,但學生對于學校這種做法是否認同,學校并不關注。
3 教育反思: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存在
學校墻面文化符號的設置無論是教育機構統(tǒng)一安排,還是學校一線的教師將其視為教育的某一功能或教學的某種手段進行使用,它始終是學生教育環(huán)境周圍的存在的某事物,這些事物是否與孩子真正做到了“對話”和“交流”,這完全取決于這些事物是否能夠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取決于孩子眼中的這些事物的概念或所表達的寓意是否納入孩子的認知體系當中。
傳統(tǒng)學校的墻面符號是教育者向學生單向傳輸教育信息的工具,是學校管理學生的手段,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幫手,是對外展示學校管理者教育理念的顯示屏,是督促學生加緊訓練的教鞭,其目的不是育人,而是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管理的對象。這樣的學校氛圍是死板的,沒有活力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處于虛位狀態(tài)的。因此教育者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參與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讓學校墻面成為一個交流對話的工具,最終達到教師懂得學生需要,學生理解教師傳達信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范梅楠.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宋廣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 洛倫S.巴里特.教育的現(xiàn)象學研究手冊[M].劉潔,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