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我家小朋友今年3月底小學畢業(yè)了,于是和同學約好利用一個周日,三個要好的小女孩一起出門去吃飯、逛街和購物。
三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只不過才一起出門半天而已,但為這半天的活動,就已經(jīng)提早兩個星期制訂好了一個“計劃表”,主要內(nèi)容包括:
1.外出時間:上午10點30分—下午4點30分;
2.集合時間:XXX公園,上午10點25分集合,10點30分出發(fā);下午4點25分,XXX公園,解散,4點30分到家;
3.活動地點:XXXXX購物中心;
4.來回交通:由XXXX的媽媽負責開車接送;
5.費用預算:3000日元/人(詳細包括:午餐:XX意大利餐廳的意粉套餐945日元;購物費用上限:1000日元;游戲等娛樂費用上限:1000日元)。
小朋友提早兩個星期將她們的出游計劃和費用預算告訴我,并告訴我外出的3000日元她將使用自己元旦時得到的壓歲錢。對此,我當然點頭表示極度的贊賞——多么懂事的“孩紙”啊,真是讓媽媽省心。
小朋友的這種“計劃性”,并不是我教的,而是從學校學來的。每年4月新學期開學,小朋友都要從學校帶回家一大疊打印紙。那一大疊的打印紙,都是新學期里學校的各種計劃通知。例如:
全學期的“學習課程表”;從本年度4月到翌年4月的“全年度活動預定表”;兩個月之內(nèi)的“活動內(nèi)容明細表”;一個月之內(nèi)的“午餐菜單明細表”等等。
去年11月中旬,小朋友和學校六年級的全體同學一起,去廣島修學旅行。為了這個修學旅行安全順利地進行,學校的老師領著孩子們也造了個計劃?!靶迣W旅行計劃”制訂好之后,老師又領著孩子們一起動手裝訂成冊——因為那已經(jīng)不再是一張密密麻麻的“計劃表”了,而是變成了一本厚厚實實的“計劃書”。
翻開孩子們手繪的“修學旅行計劃書”的封面,會看到以下的內(nèi)容:
1.日期;2.目的;3.目的地;4.宿舍;5.服裝;6.領隊老師。
這上面的6項,還只是第一頁的內(nèi)容。
第二頁,是一張大表格,詳細記載了參加休學旅行時需要攜帶的各種物品明細,包括:
1.放在隨身雙肩小背包里的:文具用品、便當(須使用一次性飯盒)、水壺、第一天的零食(300日元以內(nèi))、第一天用的手帕、餐巾紙、垃圾袋、撲克牌等娛樂用品一份;
2.放在大旅行包里的:洗漱用品、洗臉毛巾、大浴巾、內(nèi)衣、襪子、睡衣、防寒用品、第二天白天穿的衣服、塑料袋若干、錢包(上限3000日元)、第二天的零食(300日元以內(nèi))、化石體驗制作用品(保護用眼鏡、棉紗手套、塑料袋)、吸鐵石(黑色,裝入超市用購物袋內(nèi))、第二天用的手帕、餐巾紙、垃圾袋等等,無不詳盡。
接下來,用了4頁紙,標明兩天時間內(nèi)修學旅行的安排計劃。從早上6點半起床,到晚上10點熄燈,什么時候洗臉漱口、什么時候洗澡睡覺,X點X分至X點X分用餐……
又用了3頁紙畫了個詳細的表格,將4個班的孩子分為24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攜帶手表管理時間的是誰,負責攜帶相機拍照的是誰,用餐時負責為大家添飯的是誰,負責打掃的又是誰……
又用了4頁紙,注明從學校開往新干線車站的巴士座位表:XX同學坐哪個座位、在第幾行第幾列……
還有新干線的座位表、酒店的房間分配表、用餐時大家的坐席表……
除此之外,這份修學旅行的“計劃書”中,還包括每日一次的“健康管理自我確認表”,乘坐巴士集體唱歌時的一本“歌曲集”,參觀原爆紀念館時的學習筆記、參考資料等等,無不詳盡。
轉(zhuǎn)眼到了今年1月,小朋友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的私立女子中學。收到合格通知書之后,我領著小朋友去那所女子中學報名,于是又領回家一大堆“計劃”,包括從1—4月中學入學式開始之前的日程安排、春假期間的學習計劃、制服購買計劃、學習用品購買計劃、上下學保險購買計劃……我要認真閱讀完這些“計劃”,都相當需要時間,可想而知那些制訂“計劃”的老師們,他們花費的時間必定更多。因為在4月份的中學入學式之后,小朋友還將從中學領回家一大堆新學期的各種新計劃。
回顧一下,從我家小朋友進入幼兒園開始,然后進入小學,到現(xiàn)在馬上要進入中學,她都成長得有條不紊,成長得非常有秩序感——因為她是在各種“計劃”中長大的。所以,當她要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起出去玩上半天時,就理所當然也造了個“計劃”。沒有人特意教她,她生活在一個“計劃”的社會,也就自然而然懂得了給自己做“計劃”。未來的日子,當她進入高中、大學,直到步入社會,也一樣將面臨各種“計劃”和“被計劃”。因為,“計劃”已經(jīng)成為文明社會最基本的一種人生管理模式。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無論做什么事,大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有了目標,就得考慮如何去完成。而要完成目標,就必須給自己定個計劃,然后,一切“按計劃”進行。
這當然絕非壞事。有計劃的人生,是眉目清晰的,未來也是可預見的。有計劃的人生令人感覺安心踏實,具有一步一個腳印的步驟感,擁有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銜接力。通常中國人來到日本,總是感嘆日本社會的秩序井然。我想這與日本人的“計劃思維”是息息相關的:各種思路嚴密的計劃性安排,形成清晰的社會布局,讓你不管走到哪一個陌生拐角,都可以依照明確的指示,不假思索地到達終點。
所以,在日本居住了十多年之后,我開始真正地理解到為什么日本的鐵路交通特別發(fā)達。我想這種四通八達的交通方式,與日本人的生活習性真是相得益彰。日本人的生活,準確地說,不管你是哪國人,只要你開始在日本生活,并且生活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生活會在一種無形的秩序中,被“計劃”成一條鐵軌:你只要像電車一樣,從這一站到那一站,從這一個點到那一個點,按照“計劃”沿著軌道奔馳,就會跟隨“計劃”的慣性到達終點。這一過程中,唯一的技術性問題,就是讓自己在“計劃”的軌道上不要發(fā)生偏移。因為脫軌是件極其危險的事。除非你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否則,難免“車毀人亡”,后果悲慘。
生活有“計劃”當然絕沒有什么不好,甚至稱得上“很好”。因為所有的秩序,都是依賴于計劃建立起來的。在日本生活得越久,人就會越習慣這個被“計劃”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社會。這就像習慣了將樹枝修剪得整整齊齊之后,就再也無法容忍任何參差不齊一樣——盡管那些“參差不齊”,很可能是一種個性、一種灑脫,或是一種自由。
去年6月,歐洲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公布過一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日本年輕人到海外留學的比率僅為1%,是OECD34個成員國中最低的。于是日本媒體紛紛報道說:這和日本年輕人性格趨于內(nèi)向化有關。日本專家們也分析說:這和日本少子化有關,和日本的經(jīng)濟下滑有關,和原因A有關,和原因B有關……
但我覺得除了上述的這些“有關”之外,恐怕還和日本這種用“計劃”修剪出來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對于一個從出生開始,就成長在各種安全便利的、大大小小“計劃”里的孩子,對于“計劃外”的一切,難免會無所適從。離開“計劃”,就像電車離開鐵軌一樣,無法想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