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奎
摘 要: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于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理解、動手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實驗教學;理解能力;實踐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理論,輕實驗,課堂講實驗,黑板畫實驗,嚴重影響了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在化學教學中不斷探索,加強實驗教學,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實驗教學中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大部分學生對于在化學實驗中的常見儀器使用少,缺乏規(guī)范使用,一些基本的操作很不規(guī)范。如天平的使用,還有的學生用手拿砝碼。膠頭滴管的使用,橫握滴管使液體滴入膠頭、腐蝕膠頭;擠壓膠頭,用力過猛,液體成流不成滴進入試管,滴管伸入試管內進行滴定。藥品的使用,往往量過多,造成浪費,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等等。針對以上現(xiàn)象,要想說不正確使用膠頭滴管明帶來的后果就應強調正確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使用規(guī)范化,同時樹立科學觀,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正確使用儀器,為以后實驗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將一些操作簡單、無毒、無污染,相對安全的實驗,可以由演示實驗變?yōu)榉纸M實驗,例如鈉的化學性質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煤油中取出鈉,并用小刀切成綠豆大小分給其他組,觀察新切開鈉的顏色,并將綠豆大小的鈉放入盛水的小燒杯中,通過以上情況,讓學生討論生成物是什么,是否能寫出其化學方程式,說明理由。教師適時引導,啟發(fā)學生手腦齊動,眼耳并用。這樣,學生敘述現(xiàn)象全面而準確,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
在氣體制備實驗中,其中Cl2的制備、除雜、干燥、性質驗證及尾氣處理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工藝流程。對于儀器的組裝,先后順序,藥品的使用,及它的性質的檢驗,可以讓學生具體分析、思考和討論,指導學生從制備到尾氣處理的過程理念,一般性的物質制備需要其中的思考、指導和順序,對于思維的訓練,科學操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重要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也加強了對其性質的理解和掌握。
三、在實驗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現(xiàn)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而想象伴隨思維的始終,善于想象才能開拓思維、活躍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被瘜W實驗是教學中利用感官去感知物質變化的一種手段,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由于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微觀過程,這就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以完備實驗,真正理解反應的原理。例如學生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實驗步驟是:通氫、點燈、熄燈、停氫。實驗進行中,可以看到試管中黑色粉末逐漸變成紅色,同時有水生成。但有的小組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情況,已變紅的粉末又會變成黑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異常情況呢?教師及時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同學們想到:紅色的粉末變成黑色是單質變成了氧化銅。原因可能是氫氣產(chǎn)生不足,致使空氣進入試管與熾熱的銅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氧化銅。這樣從反面強化了知識的關鍵點使學生對反應結束時“先熄燈還通氫,一直到試管冷卻”這一操作有了深刻的理解。
事實上,每個化學實驗,都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集觀察與思維一體,觀察宏觀現(xiàn)象微觀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四、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對一些趣味實驗,例如白紙顯字,冰塊著火等,這些趣味實驗變化奇妙,適于舞臺表演,我們就可以強化學生操作練習,不僅給廣大師生帶來精神享受,更使學生加深理解,補充了課堂知識的不足。利用課余時間對身邊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分析,如收集河道的污水進行分析,讓學生模擬實驗,進行初步測定并探討治理污水的方法、措施,使學生學會了簡單的定性、定量測定技能,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并且從身邊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觀。
通過課堂教學滲透,課外活動強化訓練,社會實踐補充幾方面的結合,我深深地體會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唯一途徑。從大方面講,一個民族沒有創(chuàng)造性是沒有希望的,教師要抓住機會,從身邊、課堂上以及實踐中出發(fā),疏通提高學生能力的“渠道”,學生便會插上思維的翅膀遨游知識的海洋,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 山西省長治縣職業(yè)高級中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