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摘 要:以杜郎口中學為源頭的高效課堂,開啟了中國課改的新篇章,各地學校紛紛效仿杜郎口中學的課改。但隨著“導學案、黑板+粉筆”的“套餐”出現,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卻漸漸淡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發(fā)展出現了瓶頸。如何解決“導學案、黑板+粉筆”的“套餐”所制約的課堂效率,從而實現高效課堂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深度融合?“微課”的使用將破解高效課堂這一發(fā)展瓶頸。
關鍵詞:信息技術 微課破解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1
以杜郎口中學為源頭的高效課堂,開啟了中國課改的新篇章。課堂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基本模式大致如下圖所示:
在落實杜郎口高效課堂模式的過程中,“導學案、黑板+粉筆”的“套餐”高頻率地使用成為了其標志性體現,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漸漸淡出課堂。高效課堂的發(fā)展出現了瓶頸。如何解決“導學案、黑板+粉筆”的“套餐”所制約的課堂效率,如何實現高效課堂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深度融合?答案是將微課與高效課堂相結合。
微課,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視頻形式出現,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設計,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地通過網絡下載或點播,滿足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需求及個性化學習需求。高效課堂依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理論,這種現代學習理論充分證明了采用主動學習方式的優(yōu)越性,學生的知識保持率能達到50%-90%。這與微課的使用依據是完全吻合的。微課在高效課堂中的使用以“學習任務單+微課”的形式出現,這一“套餐”恰好彌補了“導學案、黑板+粉筆”的“套餐”所衍生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更便捷地采用主動學習的方式,更好地優(yōu)化學習過程。具體流程如下圖:
1 學習任務單與導學案的結合
導學案是高效課堂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所以其編寫水平直接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情況,教師的思路和設計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甚至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因此,將導學案的編寫以“學習任務單”的形式呈現,能很好地達到學生學習人性化、個性化的目標。高效課堂中的導學案一般以紙質形式下發(fā),而學習任務單的呈現方式更多以電子形式借助網絡出現,問題設計是“學習任務單”的核心。
2 微課與“黑板+粉筆”的互補
高效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教室內“四壁黑板+每組一盒粉筆”的情況,這個改變實現了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書寫速度、借助黑板的展示水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課堂的容量、密度,導致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高效課堂上漸漸淡出。很多課改教師感慨,高效課堂中預設的學習任務完不成,并且這種情況成為了高效課堂的一種常態(tài)。
那么,基于高效課堂中的這一現狀,適時引入微課,將微課與“黑板+粉筆”的展示互補使用,能很好地解決課堂的容量、密度的問題。微課的使用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交互式電子白板、班班通投影等多種方式。隨著未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智慧教室”等融合“電子書包”概念的新教室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通過電子白板連接學生手中的數字化終端,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谖⒄n的使用平臺,開展網上交流互動等活動,學生間更大化地進行合作互助,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達到效益最優(yōu)化。微課為高效課堂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面打開了一個更加寬廣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恰恰是學生成長中必須要面對的、接受的,否則,我們可能看到學生在高效課堂中信息素養(yǎng)的倒退。
高效課堂將任務單與導學案結合、微課與“黑板+粉筆”的展示互補,實現了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全程參與學習,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差異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使得課堂最大化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基于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微課以其制作簡單、形式新穎、方便快捷等多種優(yōu)勢,將引導高效課堂的改革走向更專業(yè)化。增大課堂的密度與容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破解高效課堂發(fā)展瓶頸的有效途徑。
(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學,河北 唐山063004)
參考文獻:
[1]黎加厚.讓教育主題網站在變化的時代中成長[J].信息技術教育,2005(2).
[2]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韓清林.微課導學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課堂[M].石家莊:河北省電化教育館,2014.
[4]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5]王升.主體教學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