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雖然近些年學者的研究成果卓著,但教育過程公平因其復雜性,成為教育研究的永恒課題。本文立足于教師角度,分析影響教師施行教育過程公平的因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教育公平 教育過程公平 教師期望
【作者簡介】 楊波,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 G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4)06-0031-02
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其中,教育過程公平問題一直是教育界關注、探討的熱點,許多學者發(fā)表了對此問題的看法。教育過程公平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與自身現(xiàn)有狀況與發(fā)展?jié)摿ο噙m應的幫助,以促進其最大程度、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教育過程的公平,既是教育機會公平的延續(xù),又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學校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實施者,所以教師是實現(xiàn)教育過程公平的關鍵因素。探索和研究如何促進教師實現(xiàn)教育過程公平的方法對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義。
在教師的教育過程中,學習較差的學生總體處于被忽視的弱勢地位。本文立足于教師角度,分析影響教育過程的因素,試圖探究改善教師教育過程不公平的狀況。期望引起更多同行對差生的關注,對教育過程公平的關注。
一、影響教師教育過程公平的主要因素
1. 教師對教育公平內涵的認識不足
教師對教育公平的認識決定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F(xiàn)代教育的本質中包含公平對待學生的要求,所有教師本應該理解公平對待學生的含義,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據(jù)一份調查研究顯示,多數(shù)人認為教育公平即教育機會均等;認為三點都包含在教育公平中的不到1/5。許多教師沒有認識到教育過程公平的問題,缺少全面的公平意識。沒有意識到教育過程中的不公平,就無法真正建立對待學生的平等觀念。
2.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不公
期望是人們對人或事物的未來有所等待和希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常對不同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期望。對高期望學生的成功,教師往往給予更多表揚,對低期望學生的失敗則給予更多批評,這反應出教師對待不同學生上的極大不公。獲得高期望或低期望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獲得高期望的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因此更自信,勇于解決問題,學習積極性較高;獲得低期望的學生在情感上會感覺受到教師的輕視或忽視,因此更自卑,容易逃避問題,學習積極性很低。
3. 教師課堂教學的不公
教師在教學上對學生造成的不公,主要是因為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式。在班級授課制下,為了便于教學實施和課堂管理,通常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式。班級授課制的目標確定、教學進度控制、教學方式都是立足于班級中占有大多數(shù)的學習成績和基礎處于中等程度的學生,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和優(yōu)秀學生難以顧及他們的學習特點。
4. 教師教育評價的不公
首先,從教育評價的內容上看,學生掌握書本知識所需要的智慧主要是語言文字智能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我們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如體育人才、音樂人才、美術人才等。但是,教師們通常不能因學生的智能強項不同而給予差異化對待,而是統(tǒng)一以語言文字智能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來衡量學生的能力,來評價學生。其次,在評價的方式上,同年級的不同水平的學生被同等的進行比較性評價。比如排名這種評價方式,沒有顧及到差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表現(xiàn),而跟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目標進行比較,容易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促進教師實現(xiàn)教育過程公平的建議
1. 加強教師的教育公平觀念
部分教師缺乏教育社會學的知識,對教育公平的認識不足,必須推動教師對教育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認識。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jù)的合理性的規(guī)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fā)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fā)來統(tǒng)一配置教育資源。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機會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jīng)濟地位、居住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教育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教育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教師們尤其要重視教育過程的公平,認識到在現(xiàn)有條件下,教育過程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2. 形成對學生合理的態(tài)度和期望
學生和教師朝夕相處,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中打上烙印。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熱情,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在一般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尊重、喜歡學習成績好和好問的學生,而對差生比較輕視或不耐煩。這有違教師教育教學的原則,也是對差生不公平對待的主要表現(xiàn)。教師應深入了解各個學生的情況,特別是差生的家庭背景、心理、性格、學習基礎等,重視、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成長。另外,教師應加深對自身職業(yè)的認識,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
3. 改進課堂教學
教育過程公平的實質是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針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差異教學,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獲得適合個人特點的教育,使學生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針對差異性教育,無疑一對一是最好的教學模式,但在學校難以實行。班級授課制依然是目前最高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滿足了高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需要。因此,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必然還是立足于班級授課制模式下的差別化教學。
實現(xiàn)班級授課制下的差別化教學,比較好的方法是分層教學法。分層教學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發(fā)展層次學生的需求給予相應的指導,以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的特點是實現(xiàn)四個分層:學生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分層。分層教學堅持學生先預習后上課,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始終貫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在教學中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與互動,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4. 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
要實現(xiàn)學校內部教育教學評價的公平,就必須改變教育教學評價內容的單一化,提倡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標準。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國許多中小學的教學評價都是以應付考試的書本知識為評價內容,以考試分數(shù)為評價標準,這種單一化的教育教學評價不能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公平。因為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學生素質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能力的提高、體質的增強、道德品質的形成、審美情操的陶冶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等。從學生的發(fā)展而言,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多元的,才能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所以,應該把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高都作為教育教學評價的內容,根據(jù)這些不同的評價內容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再把考試分數(shù)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
在評價方式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在學生群體中進行橫向比較,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縱向比較,讓有進步的后進生在縱向比較中獲得成就感。只要教育者實現(xiàn)評價內容和標準的多元化,不同發(fā)展水平和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積極評價,就能激發(fā)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公平。
責任編輯: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