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談青春、講成長的作品,姜文的口述、夏雨的表演及無處不在的陽光,把影片推向了成功。如果拋開“青春”、“成長”這兩個既定主題和影片的表現(xiàn)形式,而從精神分析學的某些角度,借助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本片進行解析,或許能挖掘迷戀、沖動、暴力、性好奇等這些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
關(guān)鍵詞:無意識;夢;性沖動;二次認同
作者簡介:王靜(1989-),女,漢族,山東棗莊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研究方向:數(shù)字媒體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02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第一部作品,采用清晰明了的故事化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對一個少女的懵懂迷戀與追求,展現(xiàn)了導演成長里的苦澀的青春沉思,同時給觀眾帶來激動與溫暖的夢幻體驗。導演通過片中的諸多場景來表現(xiàn)非現(xiàn)實空間的蠢蠢沖動:房間里總是灑滿陽光,電影院中彌漫著淡淡的霧氣,就連臥室內(nèi)的電燈也像被一層薄紗籠罩著,這些慣用手段模糊了現(xiàn)實與夢境的界限。
關(guān)于影片的主題,已經(jīng)是被無數(shù)作家寫成濫調(diào)的“性啟蒙”,然而,“性啟蒙”只是影片所呈現(xiàn)眾多意念之一,誰又能否認影片中對“暴力”、“無意識”、“夢”、“窺私癖”等的表現(xiàn)。麥茨認為電影機構(gòu)“既是集體性的又是私人性的,既是社會性的又是精神分析的。”對于《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批評,不能只停留在社會性和個人成長角度上,而應(yīng)從精神分析層面上給予重新的解讀。
一、無意識:看不見的幕后推手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無意識活動的動力源泉,并歸納人有兩種本能,一是生的本能(愛的本能);二是死的本能。影片中馬小軍對照片中米蘭的一見鐘情,以及著迷和不可自拔,都可以從生(愛)的本能中得出合理的解釋。
片中女主角米蘭,不同于其他影片的女一號,她有著微胖而非纖細婀娜的身材,在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骨感美,在當時卻是青少年男性不懈追求的對象。就像馬小軍,在無意中看到了一張被蚊帳遮住的米蘭穿著紅色泳裝的照片后,像是著了魔般,日夜游蕩在那所房子附近,開始了他執(zhí)著的探索與等待。馬小軍等人對米蘭的癡迷是無意識的,這來源于他們被異性的神秘感而吸引,繼而引發(fā)了他們本能的性沖動和隱藏在內(nèi)心的“窺私”欲望,為了滿足這個欲望,他們各盡其能的去接近米蘭。恰如影片開頭導演姜文的獨白“我的故事總是發(fā)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欲望”。[1]同馬小軍的“無意識”和“窺私欲”還表現(xiàn)在他迷戀上制造各種鑰匙開各種鎖,先是偷看父親的秘密,接著習慣性地無意識地去開別人家的鎖,并且在每一次打開別人的鎖后,感到無限的欣喜,這種欣喜來源于自己內(nèi)心“窺私欲”被滿足的快感,就像“二戰(zhàn)中蘇聯(lián)紅軍攻克了柏林”。
弗洛伊德認為在人類的心靈中,無意識是根本和基礎(chǔ),而無意識的核心則是性沖動。[2]馬小軍、劉憶苦等人對米蘭的迷戀與追求是無意識的,后來馬小軍因為吃醋與憤懣,對米蘭進行強行占有無果,則屬于性沖動支配下的無意識行為,頭腦清醒且理性支配下的他肯定不會這么做。這時的馬小軍正對應(yīng)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心理結(jié)構(gòu)的“本我”層,“本我”充滿著以身體愉悅為第一準則的原始欲望與沖動,它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本我是我們的人格中最隱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它們大多只具有否定的特性……我們認為它是混亂的,像是一口充滿了沸騰著的各種興奮劑的大鍋?!盵3]受“本我”原始欲望支配的馬小軍,在這一刻完全沖破了所謂道德、文明、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只有不顧一切的瘋狂的占有米蘭才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完全不會考慮米蘭是否意愿。最后米蘭袒胸露乳在鏡頭前,宣告了馬小軍的勝利,也成了每個觀眾——而不僅僅是馬小軍——窺視的焦點。窺視癖是觀眾對視覺快感的迷戀的深層心理原因,弗洛伊德把它當做是性本能的一種表現(xiàn)。
二、如夢如幻:迷離的現(xiàn)實與夢境
電影的運作機制本來就與夢的形成很相似,而該片的光線、色彩、影調(diào),甚至一些情節(jié)更是營造出如夢如幻的迷離境界。影片一開始,小時候的馬小軍躲在窗戶外偷看女生跳舞,室內(nèi)仿佛有一層霧似夢境,遠遠地總看不清楚她們的臉,只能分辨出有身體在霧中旋轉(zhuǎn)著,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室內(nèi),形成一道道光柱,跳舞的腿在光柱間來回穿梭,像是在云端漫步的精靈。室外的陽光和室內(nèi)的光柱營造了一個亦真亦假的畫面,叫人分辨不出到底是世間還是夢境?當馬小軍像一只熱鐵皮屋頂?shù)呢堃话?,在幾近荒廢又極其絢麗的建筑的屋頂終日逡巡,等待米蘭出現(xiàn)的情節(jié)里,顧長衛(wèi)用影調(diào)高度反差的畫面,將這部分描繪成影片最動人的白日夢游。廢墟一般的建筑,孤獨的少年,強烈的陽光和深不可測的陰影,在抒情奔涌的音樂中讓人傷感不已。
性沖動的原始力量在短暫釋放之后又復歸壓抑,青春期的性沖動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受傷的命運。故事的最后是馬小軍在游泳池中,他游向米蘭和大家,但每次試圖露出水面,都被眾人踢到水下,那種壓抑、被分離的心理感受則通過水底影像表現(xiàn)出來,也或許根本就沒發(fā)生這件事,而是馬小軍在被大家孤立起來后的幻想或夢。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夢表現(xiàn)了材料的變形,這些材料是由做夢者“日常生活的殘片”提供的。[4]從小和男孩子一起長大的馬小軍對異性的認識僅限于自己的母親,他對同齡異性的了解是空白的,他渴望了解更多來彌補這部分的殘片,所以才會偷看女生跳舞,也或者夢中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畫面。弗洛伊德認為凡夢都是愿望的滿足,“愿望的滿足是它的(夢的)唯一目的”,“甚至包含著痛苦內(nèi)容的夢也會被分析出是愿望的滿足?!盵5]由于自己的沖動行為,馬小軍被大家孤立起來,害怕孤單和被別人排擠,所以他內(nèi)心希望恢復到以前,想回歸到大家的隊伍中,但又恐懼被大家拒絕,因此把水中的景象當做他的幻想或夢來理解,也是情理之中。
三、自我認同:同化的成長之路
觀看該影片時,有時觀眾會從人物的行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形成一種默認的心理認同感,這也是好的影片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馬小軍逃了課回到家中,打開父親的抽屜,戴著父親的肩章和各色徽章,模仿父親走正步,模仿父親的言語,暗示著馬小軍內(nèi)心對父和軍人的崇拜,又夾雜著對于肉體的原始欲望的萌芽,即實現(xiàn)自己最大的夢想——中俄開戰(zhàn)。這些行為多少都曾經(jīng)發(fā)生在我們身上,觀眾與片中人物之間具有某種同源情境關(guān)系,觀眾津津有味地看著,并認為“我”曾經(jīng)也是這樣的片中人物。父親在發(fā)現(xiàn)馬小軍早戀后,打了他一巴掌來教訓他,馬小軍沒有任何反抗,而是安靜地坐著聽父親講道理,這一點與他拿著拍磚為羊搞報仇截然不同,從而也體現(xiàn)對父權(quán)的敬畏。影片中父親出場的次數(shù)很少,但作為軍人的父親極有責任感,對工作認真,又不失對孩子的關(guān)心,對妻子也是愛護忍讓,這種英雄形象為馬小軍對父親的順從做了鋪墊。
影片中還有四處地方出現(xiàn)了鏡子,導演不僅多次利用鏡子來擴展空間,而且鏡子的每一次使用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法國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指出,個體歷程中需要經(jīng)過的三個人格層面:實在界的理念我、想象界的鏡像我、象征界的社會我。影片中鏡子的作用就在于,幫助馬小軍完成由實在界的理念我向想象界的鏡像我的轉(zhuǎn)換,從鏡像中間接地感受到自身的完整性,從而表現(xiàn)對自己的喜愛,即自戀,這也涉及深層心理“自戀癖”。在房間模仿父親時,鏡子里的影像是他向父親轉(zhuǎn)換的第一次認同,從警局回家后,對著鏡子發(fā)泄不滿是他尋找自尊的第二次認同,在水房里見到米蘭后,鏡子里看到自己高興的笑臉是對找回自信和愛情的第三次認同,在米蘭房間里,衣櫥鏡子里的自己將別人的英雄事跡放在自己身上,是滿足虛榮和博得好感的第四次認同。從這四次鏡像認同,我們能看到馬小軍的心理成長路程,這也是導演拍攝此片的目的,回憶并尋找自己的成長軌跡。
四、總結(jié)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奇怪的片子,很多年輕觀眾從中看到了自己,但又不敢承認,或許因為他們心中的“本我”會偶爾肆意妄為,但“自我”為了維護權(quán)威,就以“超我”的偽裝來掩蓋“本我”的行為,這樣的解釋或許就順理成章了?!蛾柟鉅N爛的日子》包含了太多與青春、成長、愛情、陽光有關(guān)的東西,不同人生經(jīng)歷的人觀看之后,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一部影視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時代,更在于它的真實、感人,以及給觀眾帶來的精神和心靈的反思。不難發(fā)現(xiàn),影片中姜文那種情緒化與本能化的斷裂和錯接,正是源自他自身對于人性、情感和原始欲望的反思與理解。
注釋:
[1]引自姜文導演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畫外音。
[2]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頁。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年版,第81頁。
[4]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頁。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選》,賀明明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104 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美學[M].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陳犀禾,吳小莉.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M].一.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選[M],賀明明譯.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