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高中學生由于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受“具象”繪畫基礎訓練的影響,面對抽象繪畫作品時,感到茫然和疑惑。探索以“異質同構”為欣賞路徑、“ 肌理制作體驗”、 “音樂想象體驗” 、“ 欣賞-評述”、“ 抽象美術生活化”等多元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抽象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關鍵詞】抽象美術 “異質同構” 體驗性教學 欣賞-評述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94-02
抽象美術是人類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一枝奇葩,是現(xiàn)代西方國家極為盛行的一種藝術流派。作品以強大的視覺張力極大地調動了欣賞者的審美情緒,喚起人們的思索和聯(lián)想,是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極為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因此,抽象美術作品欣賞是高中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在多年的美術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農村高中的學生每當面對形式多樣的現(xiàn)代美術作品時,總感到茫然和疑惑。尤其是抒情性強的抽象繪畫作品更是一頭霧水,看不懂作品的具體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意思,體味不到作品中所蘊含著的美感與激情。因此,抽象繪畫作品欣賞成為農村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難點,也是許多農村高中美術教師感到困惑而亟需解決的教學問題。
農村高中學生貶斥抽象繪畫作品的原因簡析
在教學中,我了解到農村高中學生在欣賞抽象繪畫作品中產(chǎn)生困惑的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1.農村中學的學生,在其生活環(huán)境中每天所見到的都是具體的客觀實在,如自然界中的日月山川,花草樹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等,也就是說他們在“純具象”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所接受的美術教育主要是傳統(tǒng)的“具象”繪畫基礎訓練,因此在許多學生眼里,只有畫得“像”才是好作品,聯(lián)想空間狹小,審美標準單一。而抽象繪畫作品是排除具體的物象,純粹是由點、線、面等符號元素構成。因此抽象繪畫作品在學生的視覺習慣上有很大的反差,在審美心理上也難以接受。2.抽象繪畫作品純粹是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表現(xiàn),訴諸于畫面的是純粹的美術語言和手段本身,作品帶有偶然性、隨意性。有些抒情性強的抽象繪畫作品,如康定斯基的作品《即興之三》,美國藝術家波洛克滴淌畫《秋天的旋律》,學生認為其作品只是信手涂鴉,制作技巧簡單,容易模仿和嘗試,課堂上甚至發(fā)出“我也會畫”的感嘆,對抽象繪畫欣賞學習沒有激情和樂趣。
針對以上學生存在著這些茫然與疑惑,多年來我也在不斷地探索怎樣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藝術語言入手,對作品的藝術形式進行分析,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其創(chuàng)作理念,使抽象繪畫作品不再晦澀難懂。具體教學實踐如下:
一、以“異質同構”原理解讀抽象美術作品
“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中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就是將不同類別的事物,由于其具有某種相同的內涵而進行比喻和評價。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異質同構”原理是引導學生欣賞抽象繪畫作品的有效路徑。
在高中湘教版教材《圖像與眼睛》一課中,我視頻展示多幅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問全班同學:“哪些是你們喜歡的作品”?大部分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喜歡安格爾的《貴婦人像》、馮法祀的《劉胡蘭就義》。那真實的畫面著實叩響了學生的心扉,使學生仿佛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就是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具象美術。接著,我又問:“美術作品難道只可以表現(xiàn)我們眼睛所見的事物嗎?有沒有不
多措并舉 開啟欣賞抽象美術之窗
——農村高中欣賞抽象繪畫作品教法探究
陳國欣
(福建省連江第二中學 福建 連江 350501)
【摘要】農村高中學生由于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受“具象”繪畫基礎訓練的影響,面對抽象繪畫作品時,感到茫然和疑惑。探索以“異質同構”為欣賞路徑、“ 肌理制作體驗”、 “音樂想象體驗” 、“ 欣賞-評述”、“ 抽象美術生活化”等多元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抽象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關鍵詞】抽象美術 “異質同構” 體驗性教學 欣賞-評述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94-02用真實的形象也能表達藝術家個人內心感受的作品”?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學生思考和討論。隨后我視頻展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即興之三》、羅斯科的作品《無題》時,學生一片嘩然,因為此類作品完全沒有可辨認的圖像,一個個學生都感到難以理解而無法接受。此時,教師怎樣運用有效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我以“異質同構”原理作為引導學生欣賞抽象繪畫作品的路徑。為了闡明“異質同構”這一道理,我視頻展示了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以此來喚起學生對色彩的體驗與感受。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用紅色來表現(xiàn)歡快、熱烈的場面,因此,紅色就具有象征喜慶、吉祥的意義,其它顏色也是如此。如綠色象征生命、青春、和平等;藍色象征:深邃、寧靜、陰郁等;黃色象征:高貴、神圣等。從這些色彩本身的屬性而言并不擁有這些情感內涵,是由于人們長期視覺感受而形成的色彩心理屬性,這就是“異質同構”原理在色彩中體現(xiàn)。不僅色彩如此,抽象繪畫作品中的“形”也是各代表了不同的象征意義。接著,我在黑板上簡單地描繪了一些幾何圖形,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讓學生表述各自的感受,學生紛紛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師生達成共識并加以歸納總結:方形給人以方正、嚴謹?shù)囊曈X感受;三角形則表現(xiàn)為堅固、穩(wěn)定等;圓形表現(xiàn)為和諧、美好等。“線”也是抽象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構成元素,畫面中不同形態(tài)的線條能體現(xiàn)出作者不同的思緒和心境。為此,我以粉筆的中、側鋒畫出不同形狀的線,因為線的形成伴有方向、速度、長短、曲直、粗細等諸多變化因素,給人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如橫線表現(xiàn)安靜的,波浪線表現(xiàn)舒緩的,折線表現(xiàn)瘋狂的、煩燥等。
抽象繪畫作品就是運用點、線、面和色彩與人的情感之間有著同構關系的原理而進行創(chuàng)作,雖然這些點、線、面、形和色所構成的畫面沒有具體的物象,但它能使觀賞者產(chǎn)生更加豐富的聯(lián)想。如果觀賞者面對作品時能產(chǎn)生如:熱烈、奔放、狂躁不安等情緒反映或舒緩、安逸、理性等心理感受,這樣也就看懂了抽象繪畫作品。由于它沒有明確的主題,具有含蓄性,所以,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因人而異,就如人們常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樣。教師闡明了抽象美術作品的這一藝術特點,使學生茅塞頓開,從而極大地消除了學生摒棄抽象繪畫作品的審美心理。
二、運用體驗性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抽象繪畫的特點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斌w驗性教學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對抽象美術作品的感受、理解的能力較差,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設體驗性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真實地感受體驗,能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美術作品,同時,也能把學生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出來,想象力得以迸發(fā),個性得以充分張揚,這樣學生的欣賞學習才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1.以音樂啟發(fā)學生想象體驗,理解抽象繪畫作品的意蘊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通過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旋律來激發(fā)人的情感。它沒有具體、可視的形象,而是發(fā)揮人的想象獲得情感體驗,這與抽象繪畫作品有著共同性,因此,抽象繪畫作品也具有“趨向音樂性”的特點。如熱抽象畫家康定斯基的作品,那熱情、奔放的筆觸、五彩斑斕的色塊,就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和諧共鳴著,使觀賞者在心理上產(chǎn)生某種心境或情緒反映。教師展示了康定斯基的作品《構成》,讓學生展開想象,分別說出自己會聯(lián)想到哪一些樂曲。當學生面對以黃綠色為主調,以激情、恣肆的筆觸描繪出明快而熱烈的畫面時,許多學生就會想到了高亢、激昂的的樂曲。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作品,使學生感受到康定斯基的作品就像“無聲的交響樂曲”。展示冷抽象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場景》,畫面以紅,黃、藍構成色塊,并以黑直線加以分割,顯得穩(wěn)定、均衡、和諧而有變化,猶如一首旋律比較舒緩、和諧的主題曲,有的學生就聯(lián)想到《國歌》、《二泉映月》……等歌曲。接著教師通過播放不同題材的音樂,讓學生依據(jù)音樂的旋律,聲音的強弱,節(jié)奏的快慢所產(chǎn)生豐富的情感變化,運用不同的色彩加以表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都能以不同的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以明亮的色彩來代表激情高昂的曲調,冷灰暗淡的色彩代表深沉,陰郁的旋律。由于創(chuàng)設如上的想象體驗情境,學生明白了抽象繪畫作品“趨向音樂性”的特點,并且領悟到欣賞抽象繪畫不僅用眼睛看,甚至也能用耳朵“聽”,這樣豐富了學生的審美聯(lián)想,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2.制作肌理圖案,體驗抽象美術作品的主觀情感性
抽象美術作品可分為冷抽象和熱抽象。而熱抽象藝術家往往依據(jù)內心的沖動,向往兒童般的單純性和自發(fā)性進行“純粹繪畫”表現(xiàn)。因此,要讓學生明白欣賞這些抽象繪畫作品不在于欣賞其具體內容或情節(jié),而是更加注重于感受畫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工具材料的運用以及畫家奔放不羈的情感宣泄狀態(tài)。
在湘教版《新的實驗》一課中,我向學生講述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波洛克一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式,將畫布放在地板上,盡情潑灑顏料后形成驚人的形象。這種奔放灑脫的“滴畫”畫法,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當我進入繪畫時,就意識不到我正在畫什么。只有在畫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并不擔心會產(chǎn)生變化,毀壞形象等,因為繪畫有著自身的生命。我力圖讓它自然呈現(xiàn)”。視頻展示波洛克的作品《秋的節(jié)奏》、《第五號.1948》,讓學生依自己的感受與體會進行肌理圖案的創(chuàng)作實踐,教師介紹了多種的制作方法供學生參考,如滴流法、拓印法,剪貼法,吹制法、滴油吸附法、解構重組法等,抽象畫制作方法的是無限的,可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鼓勵創(chuàng)新。最后,要求每位學生根據(jù)畫面所形成的肌理圖案自行命題。如:有的學生根據(jù)斑駁的畫面,命題為《林蔭暢想》;有的畫面線條飛動,色彩繽紛,則命題為《春的旋律》等。這樣通過制作體驗能促思啟智,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抽象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畫的意旨,學生樂學、愛學,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三、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鼓勵學生對抽象美術作品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農村中學的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于以教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方式,欣賞課往往會淪為以教師為主角的“講賞”課。這樣,以教師個人對抽象美術作品的評價代替了學生的審美感受。這有悖于抽象美術作品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多樣性的特點。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認知水平的差異,對同一作品,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要鼓勵學生以自己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如在湘教版《形——不需翻譯的世界語》一課中,教師視頻展示法國抽象藝術家米羅的《在深夜與晨雨中夜鶯歌聲》這一幅作品,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感受,有的同學就說:“仿佛夜空中的流星雨,響聲震耳欲聾”,有的說“會聯(lián)想到化學元素中的分子和原子,紛亂繁雜,令人煩躁不安”,甚至有的同學說“會聯(lián)想到海底世界,仿佛看到各種各樣的魚在追逐、嬉戲……”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與肯定。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對抽象美術作品的“欣賞-評述”能力。
同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的互動情境,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并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如:優(yōu)秀的抽象作品為什么沒有具體的形象而能打動人?中國的草書和篆刻作品能不能視為抽象藝術?這些既沒有統(tǒng)一目標,又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辯解,這樣才能迸發(fā)出奇異的思想火花,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貼近學生實際,讓抽象美術生活化
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又以不可阻擋之勢與人們的生活相融合,抽象美術具有新穎時尚的視覺效果,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視頻展示描繪有各種抽象圖案的生活用品。如:鞋、T恤、提包、家裝、車等,拓展了農村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抽象美術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并把這份創(chuàng)意帶到和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去。
在湘教版《審美變化中的自我》欣賞課教學中,我有意安排了這樣的課堂創(chuàng)意設計活動,《設計一件屬于你的個性T恤》,要求畫出“T恤”的樣式,運用抽象的圖案進行裝飾,學生個個興趣濃厚,都忙于把心中的個性化的“T恤”呈現(xiàn)出來,課堂氣氛活躍。有的學生在課后直接用丙烯顏色將自己喜歡的抽象圖案描繪在衣服上,展示自己的服飾個性,贏得了班上同學的贊賞。同時,在學校的宣傳、環(huán)境美化方面,如:提示性標語、勵志標語以及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標語,盡可能地運用抽象圖像來表現(xiàn)。如:花圃上的:“茵茵綠草地,腳下請留情”可以運用抽象圖案來表達,不僅具有極強的視覺張力,而且讓抽象美術走近學生生活。
在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農村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還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以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體驗抽象美術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要素,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抽象畫的理解能力,更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抽象藝術中最本質問題的思索和探究,端正了學生對抽象繪畫作品的片面認識,并以更加寬容的心態(tài)去接納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美術鑒賞《教師用書》湖南美術出版社
[2]《美術及其教育》尹少淳,湖南美術出版社
[3]《藝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