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君
深夜十點又三刻,總會適時地想起一種味道。偶爾是澀中回甘,紅茶配乳酪,偶爾是快意恩仇,酸湯愛肥牛。鋪撒在夜涼如水精神奕奕的凌晨之前,不是一曲挽歌,只是腸胃固定時刻點的鬧鈴,帶著無人的思念。
而今夜的我,惦念的是廚房灶臺上那壇溫熱的佛跳墻。
古來飲食排座次,魯川粵閩,脫口而出。聊起閩菜,大多人印象里只有全國上下走街串巷的沙縣小吃分外扎眼。近年來臺灣小吃當紅,但是又有幾人知道臺灣小吃中大半來自福建呢?
福建自古以來便是化外之地,地雖不大,卻物資豐富。東面臨海,魚蝦鰻蜃、海味繁盛;西邊靠山,茶葉香菇、香飄千里。早些年出海貿(mào)易甚是頻繁,與南洋多有來往,香料調(diào)味引進略多。因著又是與粵、浙當了鄰居,菜系風格雖有點同,卻傲然著自己獨到的風情。
閩菜中既有平易近人的江野小吃,也有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佛跳墻,便是這閩菜里的當家花旦。
遙想當年,甫一出世,名動天下??赡魏螘r過境遷,這些年若提到它,只知道出自官府卻不知出處。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里曾說“佛跳墻的名字好怪。我來臺灣前沒聽說過這一道菜?!币嘤腥嗽?,他乃出生廣東,粵界人士。翩然間,身世撲朔迷離。
那些年佛跳墻還不喚作佛跳墻,清朝的命脈在光緒手里淌過的是第二十五個年頭。福建布政使大人周蓮新官走馬上任,福州官錢局收到指示為其接風洗塵。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廉政清風少不了。責任官員思前想后,遂設宴于自家中,令祖籍紹興的夫人親自下刀主廚,以表誠意。楊夫人以紹興酒壇為容器,裝了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chǎn)品等一十八種原、輔料,再用溫火細細煨制了三天三夜。家宴當日,周蓮先是被葷香撲鼻,后入席品嘗后,贊不絕口。問及菜名,方知道,該菜取自“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曰——福壽全。
倘若說任何一段典故都有一個平淡無奇的從前,那么每一個傳奇的背后也必定會出現(xiàn)一個承上啟下的后來。
后來是,周蓮命衙廚鄭春發(fā)仿制福壽全,鄭春發(fā)登門求教,并嘗試在配料上加以改革。鄭春發(fā)很聰明,保留了酒壇煨菜的儲香保味的精髓,卻換下了尋常肉食,起初不但大量使用海參、魷魚這些海鮮,后來在饕客推動下,又加入了魚翅、鮑魚等愈加名貴的食材,直到佛跳墻被奉為“閩菜之首”,他亦成為一代名廚并有了自己的酒家“聚春園”。
“佛跳墻”這道菜,先不說燒制過程及其繁復,單單是準備幾味主料,魚翅、鮑魚、刺參、魚肚,就得精挑細選頗費周折。而除此之外,還要備上一雞、一鴨、羊肘、豬蹄尖兒、鴨胗、鴿蛋、冬筍、火腿、蹄筋兒、花臉菇、豬肚、干貝、骨頭湯等,外加蔥、姜、陳皮、桂皮、冰糖等輔料,及紹興老酒壇子一枚。
從魚翅伊始,選用極品菊花翅是最相宜的,其次是虎背翅、青山翅,只是剔骨去沙得多花費一倍時間。精致如菊花翅,仍然要水發(fā)至十五個小時左右。后潛過沸水,加紹興老酒,去其腥味。魚翅上碼豬肥膘肉,再加紹興老酒,上籠屜旺火兩個時辰取出,挑去肥膘肉,潷去蒸汁。
接著是鮑魚,清水為底,小小一只,泡制三天三夜。之后,入滾水鍋子中,以竹箅墊底,沸煮五小時。這時,慣常的做法是再加頂湯熬制鮑汁,不過由于燒制佛跳墻后期仍有漫長的煲湯過程,故將熬汁改為在高湯中加姜絲紹興老酒蒸。再籠屜大火蒸爛取出、洗凈,每個片成兩面,剞十字花刀,盛小盆,灌大骨濃湯、紹興老酒,再放進籠屜大火蒸上半個時辰取出,撇去蒸汁。
刺參部分的處理,先清水浸泡一小時,洗凈,再用小火煮,水溫保持在60℃~80℃之間,每隔半小時換一次水。其間,水發(fā)的刺參容易遇油即化,所以切記不得讓刺參遇油。如此這般12小時,主料的最后是魚肚,與魚翅鮑魚不同之處是其需要油發(fā)。先要在油中浸透,然后連油帶魚肚一起進鍋,小火慢慢加熱。
輔料的雞、鴨在分別斬首之后,分去四肢;豬蹄尖兒、羊肘刮洗透徹明亮。四料各切分12塊,與凈鴨肫一并下滾水大鍋氽一下,飛掉血水迅速一網(wǎng)撈起。豬肚里外翻洗潔凈,用滾水氽兩次,去濁味,切12段,下鍋中,加骨湯燒沸,加紹酒4勺氽一下?lián)破?,湯汁舍?/p>
金華火腿芯兒與鴿蛋同蒸,將火腿的鮮香植入鴿蛋。隨后火腿切片,鴿蛋剝皮。吹彈可破的鴿蛋過溫油,炸成虎皮鴿蛋。鮮嫩嫩的冬筍亦拍裂切塊下鍋,至微微泛起金黃色澤。
將水發(fā)刺參洗凈,每只切為兩片。水發(fā)豬蹄筋洗凈,切成2寸長的段。鍋中豬油50克,用旺火燒至七成熱,投入蔥段35克、姜片45克下鍋炒出香味后,放入雞、鴨、羊肘、豬蹄尖、鴨肫、豬肚塊炒幾下,加入醬油75克、味精10克、冰糖75克、紹酒2150克、骨湯500克、桂皮,加蓋煮20分鐘后,揀去蔥、姜、桂皮,起鍋撈出各料盛于盆中,湯汁收容待用。
最后,取洗凈紹興酒壇,加入清水,在微火上熨熱,再倒凈壇中水,壇底放一個小竹箅,先將煮過的雞、鴨、羊、肘、豬蹄尖、鴨肫、豬肚塊及花冬菇、冬筍一一整齊碼好,再把魚翅、火腿片、干貝、鮑魚用紗布包成長方形,擺在雞、鴨等料上,然后倒入煮雞、鴨等料的湯汁,用荷葉密封壇口,然后加蓋,并倒扣壓上一只小碗。裝好后,將酒壇置于木炭爐上,用小火煨制一天一夜后啟蓋,速將刺參、蹄筋、魚肚放入壇內(nèi),即刻封好壇口,再煨一個天亮便可啟開出爐。
如果說,十歲的快樂是清蒸,吃的是新鮮;二十歲的快樂是小炒,嘗的是生猛,三十歲的快樂則是紅燒,品的是回味,至于以后,那便是一壇子五味雜陳,溫潤不爭,歷久彌香的佛跳墻,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開壇之時,只略略掀開荷葉,則酒香撲鼻直入心脾,仿佛將光陰熬成了味道。
任時光匆匆如水,又或是歲月無言,月亮是天空結(jié)的痂,星辰不見歸處。
難的是一年十五的月亮圓又圓,我捧著這碗歷經(jīng)九曲十八彎精制而來的佛跳墻,盤腿蜷在藤椅里。舀起一湯匙,湯入口中,各種食料味道相融,雖原料龐雜、山珍海味并存,但又保留自個兒原味,葷香濃郁,湯稠味醇,味中有味。一瞬間嘗到其調(diào)味之佳妙,包容多樣,柔潤不滯,絲毫沒有侵略性,讓人還未吃完便已經(jīng)回味無窮。
古人贊它“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絕非浪得虛名。
九月當歌,被一首一首地唱過。日歷的篇幅跨越了三個世紀的洪流變遷,2013年的當下,鄭春發(fā)創(chuàng)始的聚春園仍然屹立不倒。它占據(jù)著福州市市中心的東街口,哪怕是飽經(jīng)百年風霜的蹉跎,哪怕是鄭春發(fā)早已經(jīng)日暮歸途,萬里潮漲海水藍,也沒有失傳那曾經(jīng)艷絕天下的佛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