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苗
【摘要】信息技術的課程與其他學科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素養(yǎng),通過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通過整合可以使知識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教學體系,這也遵循了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不單一授課學習,通過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目的,養(yǎng)成學生的探究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程整合 探究 創(chuàng)新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43-01
根據(jù)教育部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不斷的加大,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上進行全新的改革,改變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通過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進行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融為一體,讓學生體驗在學科整合性學習中帶來的快樂。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主要是通過其他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的結合,改變已“教”為主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學生已“學”為主的主題,通過學科整體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素養(yǎng),通過實際的體驗感受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改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正視信息技術學科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相互合作與自信。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程分為兩種課型:課堂理論課(基本上是起始課階段)和上機操作課,而大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上機操作演示教學,關于理論課程的實施現(xiàn)已經(jīng)很少應用,因為信息技術是一個很虛擬的東西,它不像數(shù)學可以根據(jù)推理理解公式,也不像語文靠多讀、多寫、多積累的方法提高語文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師通過教師機的屏幕廣播教學系統(tǒng),進行演示操作,然后是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操作一步一步的完演示內容,雖然這種方法很直接,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完成,但是卻存在很大的弊端,因為信息課程課時很少,一周兩節(jié),而兩節(jié)課是連著上,所以之間的間斷時間為一周左右,這樣便會使很多學生將學過的東西忘掉,逐漸造成永遠也學不會的狀態(tài)。使得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明顯的成果,因此改變傳統(tǒng)授課方式勢在必行。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1.課程整合的內容與要求
大部分學校開設的信息技術室從小學四至六年級,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計算機基本操作、圖片處理、文本的編輯、動畫制作、視頻制作、幻燈片制作等,而這些課程可以與小學美術、語文、數(shù)學、英語、音樂、科學、品社等進行整合,進行課程整合時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而課程整合的前提是信息教師要對相應整合的學科具有一定知識和教學能力,課程整合同時需要教師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例如: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進行整合,讓學生通過幻燈片或者Flash制作種子發(fā)芽到開花結果的過程,需要信息技術教師與科學教師相互溝通,確定其植物的生長周期等。再如:信息技術課程語文課程的整合,讓學生通過WORD編輯電腦報,而編輯的內容必須要正確等。
2.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目標
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知識的理解為基本目標,而課程整合的目標十分注重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是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學習形態(tài),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目標不是單一的使用信息技術完成某一學科學習內容為,而是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在完成某一學科學習內容過程中學會利用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懂得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與學科整合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種靈活的綜合實踐起到感悟與創(chuàng)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實施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實施時,信息技術教師是課堂學習的設計者,合理的設計才能夠在教學過程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揮。因此在學科整合教學時作為設計者必須要把與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合的學科進行分析與研究,信息課程內容要與整合學科的高效課堂融為一體,例如:小學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進行整合教學,作為信息技術教師首先要與語文教師互相溝通,比如小學五年語文中的《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學生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需要感悟課文故事內容,并要求學生自己對課文的感想,那么在信息課程中有一單元是要求學生學會使用搜索引擎,通過網(wǎng)絡搜索需要的資源,因此在教學中信息教師可以在語文第一課時結束時與語文老師溝通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然后通過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搜索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資料,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搜索到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資料的同時也學會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網(wǎng)絡資源搜索并將資料存檔使用,而學生還會發(fā)現(xiàn)通過網(wǎng)絡可以獲得不同的資料信息,例如:視頻、圖片、五壯士個人資料、五壯士后續(xù)的命運等等,通過這樣的整合學生會感受到信息技術對于生活的幫助,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4.課程整合下的高效課堂
信息技術課程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一學期課時在36課時左右,平均下來每周兩節(jié),但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大部分以實際操作學習為主,而大部分教師基本上是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教學,這就產(chǎn)生了學生不看課本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基本上以課堂老師所教的內容為主,對于課本中介紹的一些小知識完全忽略不學。這也逐漸導致學生對學科知識產(chǎn)生了一定分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必須掌握教材,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重視,例如: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放學時間研讀教材,研究教材內容,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進行自行操作,在上課時可以讓學生主講教學內容,教師補充、指導輔助,這樣即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對于所學習的知識掌握的更透徹不容忘記。這種方法雖然大膽,但確實具有成效,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具有綜合實踐性,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所掌握的知識要比教師所“教”的知識要深的深,這也正是目前課改要求下的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藝術,是人為性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求的高度學問,面對這些具有靈活思維的學生們我們要在課改的里程中找到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化、主體化,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生動、形象,信息技術是時代進步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無論科研、企業(yè)還是個人生活都已離不開信息技術,從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接受信息技術教育是時代變革的需要。而在實際生活中信息技術也會讓人神圣曲解,因此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使他們正確的認識信息技術的存在。而信息技術的整合過程中我們雖然艱辛的付出,但是得到的回報卻是很值得。
參考文獻:
[1]來源人教網(wǎng)《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法》-黃甫全
[2]百度百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3]《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