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教書育人工作的。本文分析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具有的諸多口語表達要求,為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高的水準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師 口語表達能力 要求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83-01
在教育教學中,講授和說服是核心,即使在現(xiàn)代教育和教學手段高度現(xiàn)代化的今天,講授和說服依然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用最頻繁、最普遍的教學形式。因為,教師要通過語言,向?qū)W生傳授知識,講解道理,談心疏導,排疑解惑;學生要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理解、接受知識,懂得做人的道理。離開教師的語言表達尤其是口頭語言表達,固然無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無法快捷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據(jù)此,教師要努力加強語言鍛煉與修養(yǎng),力爭使其工作語言表達能力達到高的水準。提高教師口語表達的要求如下:
一、要有正確性。教師對學生講得話不正確,即使很生動形象,也等于是在做負功。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說錯話,其一,學生會藐視教師;其二,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據(jù)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正確的知識,不要在教育教學中胡說、瞎說、無中生有、道聽途說。
二、要有準確性。教師的教育教學口頭語言表達要有準確性。其一,教師吐字發(fā)音要準確。這就要求教師要堅持使用國家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如果不使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教育教學,而用地方語言教育教學,教育教學效果會受阻的。因為我國方言五花八門,一樣的事物,不同地區(qū)叫法不一樣。嚴重的語言隔閡必然造成信息阻塞、交流困難。其二,教師的教育教學口頭語言表達要規(guī)范。教師上課時要用嚴謹?shù)恼Z言、精確的詞匯表達概念、闡述定理公式、進行分析綜合。如果教師用詞不達意或模棱兩可的含混語言,只會干擾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思維混亂,甚至導致錯誤認識,影響教育教學效果。
三、要有連貫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xù)、形體上相同或顏色一致的事物,易于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或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的事物易被人們感知。[1]所以,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應力求使教育教學口語表達連貫,要一句一句地講,在不該停頓的地方不要停。如果把一句清晰完整的語言搞得支離破碎或分成幾次說完,易給學生造成聽覺上的不舒服和理解障礙、判斷障礙,還會給學生的語言表達帶來不良影響。
四、要有簡潔性。為了保證課堂上有足夠的信息量,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口語表達要概括簡潔,說出來的話詞約旨豐,一語中的,把主要觀點畫龍點睛地說出來。學生知道的或不重要的則少說或不說,點到即可。學生不知道的或重要的則多說或詳講,說到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有詳有略,詳略得當。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信馬由韁,繁啰冗嗦,沒完沒了。
五、要有邏輯性。教師在教育教學時,語言要條理清楚、井然有序、首尾一貫、不相矛盾、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根有據(jù)、合情合理、分析透徹、無懈可擊,使學生口服心服地接受教師傳授的思想和知識。教師教育教學語言的邏輯性有使學生產(chǎn)生對知識認同的功能。認同感可啟發(fā)學生主動吸收、自覺學習、積極履行。
六、要有通俗性。有人認為,教師的語言越“深奧”越顯得“博學”。這是一種嚴重的認識誤區(qū)。如果說出來的話,讓人聽不懂,豈不成了“廢話”!又怎能完成講課的任務呢?因為難懂的語言難于讓學生快速記住和牢固掌握。學生聽得明白,才有可能接受和掌握教師所傳授的內(nèi)容,才能產(chǎn)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通俗性的語言最易讓學生聽懂。因此,教師傳遞的信息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背景,盡可能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使他們?nèi)菀装堰@些事物與即將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順利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遷移。
七、要有形象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形象的事物易于理解且易記難忘。[1]所以,為使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教師的教育教學口語表達要形象化。教師要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要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盡量用直觀性強的語言,把內(nèi)容描繪得鮮活些,使學生形成一個個印象清晰的概念。老師借助比喻、描繪、表演等手法或教學媒體手段可使學生領會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規(guī)律,使學生產(chǎn)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的感覺。
八、要有趣味性。學生喜歡和需要教師有趣味的講授。有趣味的事可給人們帶來快樂,可引起人們的注意、可點燃人們心智的火焰,讓人們積極主動地、不知疲倦地追求知識。
九、要有情感性。富有情感的教育教學語言能使學生“體察”得出事物的內(nèi)心世界,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富有情感的教育教學語言能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熱情,熱情是鼓舞和推動人的行為的巨大力量;富有情感的教育教學語言能興奮學生的大腦,大腦興奮時學習效率高。
十、要有實用性。學生喜歡有用的、實用的知識,學生最不愿意聽空洞無物、華而不實、廢話連篇的講話。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要總是對學生講大話、空話、套話、假話,要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著眼于運用,把書本知識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價值、生活價值以適當?shù)姆绞浇沂窘o學生。
十一、要有啟發(fā)性。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教育教學口語表達還要具有啟發(fā)性。這種啟發(fā)性語言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如激發(fā)興趣的導語,指點思想的提示,誘導深思的提問,點破機關的妙語,揭示底蘊的總結(jié)。
十二、要有新穎性。因為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據(jù)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口語表達要新穎。教師在講課時要不斷增加新內(nèi)容,適當增加與教材相聯(lián)的時代信息,用一些時代感強的語言表達教育教學內(nèi)容。
十三、要有清晰性。教師的工作口語表達要有清晰性是指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語速要適中,語言要暢達。
教師聲音太小,學生就聽不到講課的內(nèi)容,這樣自然沒有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聲音只有宏亮,才能保證學生聽覺的清晰性,才能使學生感覺到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趣味性,才能使學生長時間注意教育教學。當然,教師聲音也不能震耳欲聾,聲音太大可引起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教師音量應根據(jù)班級的人數(shù)和所處環(huán)境而定。
有些教師聲音很響,但吐字不清楚,也就是字為音所淹沒,聽上去有聲無詞,無詞的教育教學也沒有效果的。字詞是事物的聲音符號,教師只有吐字清晰,學生才能獲得有效的知識信息。
教育教學語速要適中。因為,語速太快,會使學生聽不清楚內(nèi)容,會使學生無思考余地,會使學生感到緊張;語速過慢會使工作語言失去連貫性,會阻礙工作進度,會使學生產(chǎn)生沉重和悲哀的情緒,使大腦產(chǎn)生抑制。語速太快、太慢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十四、要有差異性。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專業(yè)的教材內(nèi)容決定了工作語言的不同。例如,文、理科相比,通常是文科的敘述說明多一些,理科的論證推理多一些。文科強調(diào)教學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理科強調(diào)準確、精煉,富有邏輯性。學生的差異性也要求教師的工作語言不能以一種方式、一個腔調(diào)、千篇一律的進行表達,必須有變化。
十五、要有道德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能使用侮辱、誹謗、嘲諷、辱罵、歧視、恐嚇和貶損學生身心健康的暴力語言,也不能說反國家、反人類的語言。教師的工作語言表達不道德,不僅阻礙學生品行發(fā)展而且還能導致學生學習下降或走向邪路。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0,
152,295,297.
作者簡介:
王海玲(1964-),女,河南新鄉(xiāng)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學、教育學的教學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