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怡光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時代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擺在物理學科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條件、新的手段、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新的視角,對物理學科進行改革,這種改革將在不同層次逐步推進,上至大綱教材,下至課堂、課外。物理教學所面對的是新的目標和要求,必然帶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達到空前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教學;表現方式;創(chuàng)新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本文作者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就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的目的以及整合時應注意的問題,談談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目的
1.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多媒體技術使得學習更加生動,信息媒體的多樣性可以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物理過程可以用動畫加以淙,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中的直觀性,增強了學生理解力。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能力,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而且要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因此信息技術在中學課掌教學應用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促進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我們已經進入個性化的學習時代,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與學習習慣。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整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科學選擇教學媒體
物理學科本身特點,要特別注意內容的科學性,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多媒體只能起輔助教學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以人為本”,遵循“適時、適當、適宜、適量”原則,切不可貪多求快。在一堂課中,是否使用多媒體以及使用那種多媒體應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信息技術要在廣泛運用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學科教學中的適應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控制好課堂節(jié)奏,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載體與中介的作用。
2.整合”要注意實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為提高教學的水平、教學的質量,不是為“整合”而“整合”,不是擺樣子,圖虛名。因此,在進行“整合”時要講究實用,不能脫離實際,要把教學質量搞上去,這種“整合”才是有價值的整合。
3.不能忽略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物理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實驗為基礎,實驗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一種手段,一切的物理原理都不能脫離實驗,沒有了實驗,物理理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是站不住腳的。物理課《電磁感應現象》一節(jié),本掌課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產生感應現象的條件。上課時,授課教師通過課件,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讓學生觀察到了電磁感應現象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但僅僅靠用計算機制成動畫模擬。不如拿實際儀器來操作更有說服力,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將教材中本來用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部分下降為單純的記憶內容,這和中學物理教學的目標背道而馳,教學效果不但沒有明顯提高,甚至不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得到的效果,教學任務沒有切實可行地完成。
4.不能以課件代替一切教學手段而忽視傳統(tǒng)教學手段問題
目前許多老師在課件制作和網絡化教學的過程中以課件代替一切,忽視了物理學科教學的特征,也沒有注意到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教學整合的正確途徑,即利用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yōu)勢去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濫用信息技術手段,沒有考慮到這些手段的使用究竟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使用這些手段是否恰當等問題。
5.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一個好教師一定是擁有科學、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一章好課應該是以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因此,課程整合要著眼于轉變教師觀念,讓教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從重視知識的傳授、智力的培養(yǎng)向重視能力、情感的培養(yǎng)轉變;從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向創(chuàng)新型人才觀轉變。
總之,信息技術是不斷發(fā)展豐富的,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必須是有機地結合,整合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發(fā)展的。整合要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完善。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達到空前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一中47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