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娟
摘要:語文課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基礎,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精心設計,營造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開展積極的“雙向互動”,誘導學生的主動投入;重視知識拓展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的練習鞏固和自覺實踐等多層面、多角度開展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語文課堂;以人為本;學習情趣;主體意識
語文課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基礎,特別是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它不僅僅是謀取職業(yè)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打造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自身品味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庸俗化、功利化地低估了語文課在整個職業(y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徹底摒棄“以教為中心,進行知識講述”的舊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學立足點上,應由“以書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在教學目標上,應由側重“傳授知識”向側重“能力訓練”轉變;在教學模式上,應由“講解——接受”型向“研討——發(fā)展”型轉變;在教學空間上,應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深切地感到:教師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面貌就會煥然一新,收效也顯而易見。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具體做法有:
一、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情趣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意志是支撐學習知識的強大力量,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首先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1]。
本人主張語文課實踐“情境教學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盵2]
這一特點在語文課尤為突出,一個語文教師要充分融身于課堂,成為學生的朋友,聲情并茂地講解,語重心長地引導,引人入勝地設疑,慷慨激昂地演講,形成教師個人的魅力,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由衷的敬佩,并將學生帶進課堂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情境課堂中愉快地學習,逐漸樹立起“主角”意識。
二、精心設計課堂,營造良好氛圍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需要語文教師花較多的時間用在課前準備上,充分了解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常記教學札記,記錄課堂內(nèi)外有關學生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多方查找資料,備課、寫教案、選擇常規(guī)教學手段或現(xiàn)代聲像工具等不再是單純的應付,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效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筆者在教讀《再別康橋》一課前,花了很多時間查找相關資料。上網(wǎng)找到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照片,到音響店找到電視連續(xù)劇《人間六月天》,用系統(tǒng)軟件截錄部分情景,還找到歌曲《再別康橋》作為朗誦的相配音樂,精心制作了課件《再別康橋》,此課件受到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因為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對詩歌理解力不夠,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詩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課件,可以結合音、畫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原來學生對詩歌有的深奧、難以理解的畏難情緒一掃而光。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詩歌鑒賞的程式,積累詩歌鑒賞的常識,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的能力。
三、開展積極的“雙向互動”,誘導學生的主動投入
有人認為;課堂上讓學生站起來讀一讀,講一講,到黑板上寫一寫,就叫做教學創(chuàng)新,但課改的目的不僅僅止于此,而是要求做到: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主動、積極地回應,并養(yǎng)成這種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使語文課堂上能時時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我校的劉彩梅老師在上古詩《天凈沙.秋思》一文時,以背誦古詩導入,然后請同學們說一說“哪一種作品能致力于學生個體情感的本真呈現(xiàn),推崇個性化的寫作應該成為新時期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用寫作引領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讓作文的真實,成為個性生命的真實。這件事情,任重道遠,但我們將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謝輝《將德育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J].湖南:《科教新報》2009年5月20日19版
[2]王金萍《高中作文教學窺見》[J].《教育研究論壇》2011,(16)
[3]趙桂珠《在作文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J].《寫作》2011年18期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廣西師大附中八里街校區(qū) 541213)
留傳百世”,接著在大屏幕上打出張曉風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請學生感受、鑒賞、感受、體悟,漸漸地把學生帶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才開始上《天凈沙.秋思》正文內(nèi)容,劉老師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判斷、決定:
①“夕陽西下”是怎樣的一種色彩?②“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是冷色調(diào)還是暖色調(diào)?在大屏幕上打出兩種觀點,其一是“小橋流水人家”是溫馨的,反襯出身在異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其二是“小橋流水人家”是冷冰的,表現(xiàn)的是游子們孤苦伶仃和內(nèi)心的孤獨;③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斷腸”兩字,有什么不同?
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學生興趣高漲,回答問題十分積極。比如第三個問題,有同學說:“‘斷腸兩字去掉好,去掉之后與上句“夕陽西下”形成工整的對仗結構”;有同學說:“怎能去掉‘斷腸兩字?自古到今的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斷腸”兩字,如成語“肝腸寸斷”、“斷腸草”等,可見“斷腸”兩字在形容“傷心欲絕”的程度時非常貼切,去掉“斷腸”兩字就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種情感”……教師巧妙地設計問題,學生在這些感興趣的問題的誘發(fā)下,形成了爭鳴的局面,群體思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輕松愉快的課堂討論中解決了問題,極大地調(diào)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自主參與解決課堂問題的習慣。
四、重視知識拓展
新課標實施之后,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重視語文實踐性環(huán)節(jié),要求做好課內(nèi)外溝通,真正實踐“大語文”的理念,語文課教學更強調(diào)生活化、現(xiàn)實化、實踐化,語文教學中“知識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模式:其一、活動式拓展。教師根據(jù)課文特點設計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如在教讀話劇《雷雨》節(jié)選前,讓學生先觀看電影《雷雨》,然后根據(jù)課文,利用課余時間排演話劇,在課堂拓展階段表演。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其二、辯論式拓展。如在教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文時,設計辯論話題“諸葛亮起用馬謖究竟是對是錯?”將班級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辯論,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其三、情節(jié)補充式拓展。
總之,語文課作為人文教育的載體,把課堂回歸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其真正的主角,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長才干,收獲美的熏陶,是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簡紅光《語文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龍巖師專學報》1996年4月
[2]王義高《向凱洛夫教學論體系的挑戰(zhàn)》;《讀書》1983年7月
[3]張昌東《語文課堂知識拓展七法》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職業(yè)教育中心 1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