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清
摘要:呼吸是聲樂演唱的動力源泉,優(yōu)美動聽的歌唱必須依靠于良好的共鳴,而共鳴又來源于腔體。由此可見,共鳴腔體在聲樂演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鳴方法的掌握、共鳴腔體的大小以及共鳴氣壓的強弱都會直接影響聲樂的演唱。本文作者主要分析聲樂教學中如何進行“共鳴腔體”的訓練以及共鳴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
關鍵詞:共鳴腔體 訓練 應用
一、“共鳴腔體”的種類及其作用
(一)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包括口腔、喉嚨、舌頭和咽喉。良好的口腔共鳴可以讓歌唱聲音飽滿、優(yōu)美,咬字吐字充滿力量??谇还缠Q是頭腔共鳴及胸腔共鳴的基礎前提。
(二)胸腔共鳴
良好的胸腔共鳴可以強化歌唱聲音的厚度和力度,使發(fā)出的聲音充滿力量、飽滿。胸腔共鳴通常在低聲部使用較多,運用胸腔共鳴時,會明顯感覺到胸肺是處于較為松弛的狀態(tài),氣息也處于流動狀態(tài)。
(三)鼻腔共鳴
鼻腔是聲音進入頭腔產(chǎn)生共鳴的“橋梁”,是“共鳴腔體”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呼吸訓練中有“聞花香”的訓練方式。聞花香時鼻腔跟咽腔就是處于打開狀態(tài),氣息能夠順利帶動聲波進入鼻腔產(chǎn)生共振。有了良好的鼻腔共鳴才能將聲音帶入頭腔,進而產(chǎn)生頭腔共鳴。
(四)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通常是在演唱高音時運用,良好的頭腔共鳴可以使歌唱的聲音明亮、輝煌,充滿力量。在運用頭腔共鳴時要打開其余腔體,確保腔體內(nèi)部足夠的張力,這樣聲音在頭腔才會產(chǎn)生共振,進而產(chǎn)生頭腔共鳴,使歌唱的聲音流暢、動聽。
二、“共鳴腔體”的訓練
在對學生進行“共鳴腔體”訓練的時候,要密切注意學生的訓練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錯誤就要及時糾正。如在頭腔共鳴訓練時很容易有學生為了追求音量和音色的飽滿,而刻意壓喉嚨;在胸腔共鳴訓練時也容易有學生為了感受胸腔的張力,而無意識運用肢體語言,導致肢體僵硬。這些都是錯誤的訓練方式,在訓練時教師要及時洞悉學生的錯誤并糾正。筆者認為,在“共鳴腔體”的訓練中可以遵循以下訓練方式。
(一)“打哈欠”訓練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打哈欠,以此來感受口腔處于自然打開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接著,教師就給學生講解口腔自然打開時的特點:舌頭自然平放、咽腔自然張開、牙關自然打開、軟腭自然上提、鼻翼自然擴張,整個“腔體”都處于自然狀態(tài)??谇?、咽腔、鼻腔之間都是通暢的,氣息可以自由流動。
具體訓練方式:讓學生“打哈欠”、“嘆氣”、說“a”,分別感受這三種情況下口腔和胸腔自然打開的狀態(tài)。然后,讓學生在“打哈欠”的狀態(tài)下用“吊嗓”的方式說“a”,體會聲音經(jīng)過口腔-胸腔-鼻腔-頭腔這四個腔體產(chǎn)生的共振。反復訓練讓學生掌握這四個腔體之間的聯(lián)系。
(二)胸腔“支點”訓練
在胸腔共鳴的訓練中,教師要指引學生找準胸腔共鳴時聲音的“支點”(通常在最下面兩根肋骨的交點處),聲音要建立在“支點”上,就像聲音本來就是從胸腔的地方“透出”一樣。
具體訓練方式:讓學生用手指抵住“支點”,自然打開喉嚨,發(fā)“a”音,引導學生盡量將聲音往下嘆;然后讓學生有意識感受聲音往下嘆時“支點”產(chǎn)生的震感。以此訓練學生的胸腔共鳴,切忌在訓練的時候挺胸,要時刻保持胸部的自然放松。
(三)“微笑”訓練
“微笑”是訓練“共鳴腔體”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歌唱的時候也要保持“微笑”狀態(tài)?!拔⑿Α庇柧毧梢宰屇槻考∪馓幱谧匀环潘蔂顟B(tài),鼻腔處于自然擴張狀態(tài),下巴、喉頭也不會僵硬,促進聲帶的自然工作,把聲波順利送達口腔上顎,進而產(chǎn)生聲音的共鳴。
具體訓練方式:讓學生自然“微笑”,打開口腔,然后發(fā)“a”音,感受“微笑”狀態(tài)下“a”的發(fā)音位置,以及“共鳴腔體”的“通暢”狀態(tài)。
(四)“咬字”訓練
歌唱中“咬字”是十分重要的,要字正腔圓,咬字位置要準確,咬字時要跟頭腔共鳴緊密結合。這樣歌唱出來的聲音才會統(tǒng)一、飽滿、有力量,達到優(yōu)美動聽的效果。
具體訓練方式:先讓學生進行“en”、“yan”等鼻韻母的發(fā)聲練習,感受練習過程中的鼻腔共鳴;然后再轉化為具體的“咬字”練習,“嗯”、“鹽”等,在發(fā)聲時將“咬字”擴大、延伸,指引學生有意識將字引入“眉心點”,感受頭腔共鳴。
(五)“輕聲”訓練
歌唱講究的是輕松、自然、順暢、舒服。所以在“共鳴腔體”訓練時教師要叮囑學生從“輕聲”開始訓練,不能一開始訓練就追求音量。只有循序漸進,先掌握“輕聲”訓練時的腔體共鳴,然后再逐漸增加音量和拓展音域。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共鳴腔體”的技巧。
三、“共鳴腔體”的運用
當前,在聲樂教學中除了運用“打開喉嚨”、“打哈欠”等方式訓練腔體共鳴,讓學生感受歌唱時腔體的狀態(tài)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體會突然受到驚嚇本能反應時腔體的狀態(tài)。通常來說,一個人受到的驚嚇越大,喉嚨也就打得越開,喉頭的位置也就越低?!肮缠Q腔體”在運用中除了要始終保持腔體的自然打開狀態(tài)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學生歌唱的口型。正確的歌唱口型應該是:上下嘴唇垂直張開,嘴型偏于橢圓形,嘴巴的張開度為兩根手指通過為最好。
第一,在高音聲部的運用。“共鳴腔體”在高音聲部的運用通常都是依照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的順序,由強到弱按適當比例混合共鳴。高音聲部偏向重于頭腔共鳴,但也需要足夠的胸腔共鳴奠定基礎。
第二,在中音聲部的運用。中音聲部的演唱通常共鳴腔體的色彩都十分豐富,音響濃度也最好。中音聲部的演唱以中部共鳴為中心,口腔和鼻腔產(chǎn)生混合共鳴,頭腔和胸腔產(chǎn)生一定量的共鳴色彩。
第三,在低音聲部的運用?!肮缠Q腔體”在低音聲部的運用跟高音聲部的運用相反,側重于胸腔的共鳴,頭腔共鳴較弱,口腔跟鼻腔產(chǎn)生一定比例的共鳴。這樣出來的音響色彩就較為低沉、渾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教學中“共鳴腔體”的訓練必須要抓住正確的訓練方式,在反復訓練之后還應該結合實際歌曲進行訓練,讓學生深切感受“共鳴腔體”在實際歌唱中的運用。這樣“理論”結合“實踐”的訓練才能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掌握“共鳴腔體”的技巧。
參考文獻:
[1]陳宇京.聲樂演唱中共鳴腔體的作用及其打開途徑[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1998,(02).
[2]畢劍平.聲樂教學中如何運用共鳴腔體的技巧談[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3]李彤.聲樂教學中如何知道學生運用共鳴發(fā)聲[J].教學與管理,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