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慧
摘 要:語言學家威多森提出:“外語教學要在實際運用中使用語言,才能培養(yǎng)出交際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進行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由此可見,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口語訓練;應對策略;課堂表演
一、口語技能的定義與聯系
口語是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輸出途徑和交流途徑。外語教學中的口語教學應被視為最重要的部分。口語包括聽、說兩部分,聽是獲取信息、攝取知識-輸入的過程;說是輸出語言信息-輸出的過程,但兩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锻庹Z教學心理學》認為說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運用所學語種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按一定的節(jié)奏和語調類型正確發(fā)音或口頭表達思想的技能。為了保證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說話者與聽者須注意對方的反應并做出適當調節(jié),為保證說話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擁有對話的資本。對話是話語資源的對等交流與分享。對話參與者均不具備相關資源,對話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在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要訓練學生由輸入語言過渡到輸出語言,使學生擁有對話的資本,并科學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口語能力培養(yǎng)訓練的應對策略
(一)正確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指導學生正確發(fā)音
在語境中認知單詞、句型,并強化輔以情景聽說訓練。新標準英語(外研社)教材各個模塊都配以純正生動的語音模仿??上嚷犚簦箤W生初步感知內容,導出所要學的語言知識,再模仿發(fā)音、跟讀,引導學生人人動口,準確地朗讀,并指導學生掌握讀音規(guī)則和發(fā)音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跟讀能力。
2.指導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準確運用語法規(guī)則、遣詞造句
鼓勵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要積極思維,或設計一些小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的語言知識,又鞏固了舊知,且語言技能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訓練,通過Practice操練,開起語言對話通道。
3.指導學生踴躍、靈活地進行對話
學習英語入門階段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會話,通過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學得,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材料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能力,在實踐中鼓勵學生,讓學生放下怕講錯、不敢說的包袱,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提高他們說話能力。
(二)科學訓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口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和目標分別以形式訓練為主和以信息交流為主或問題解決為主的活動。只有科學、持續(xù)、有效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語用表達能力。
1.巧用文本插圖,拓展語言訓練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的英語水平應到二級。二級目標指出:學生必須能根據圖片說出簡單的句子;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所以教材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外研社教材每個模塊都話題功能為主線,每個單元配有豐富生動的彩圖。所以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訓練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
2.圍繞話題,課堂表演,激發(fā)興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課堂表演活動獨具魅力,它以交際活動為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語言,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一條捷徑。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可直接與學生對話,還可生生互動,合作學習。外研社教材的每個模塊的話題始終穿插于單元教學中,只要老師應用自己的教學智慧,設計教學活動,挖掘教材,圍繞話題進行課堂表演、角色扮演,組織各種交際活動。當學生沉浸在表演活動中時,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3.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能力
(1)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展思維
英語學習目標之一是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課堂表演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始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熱情,教師應將課堂活動延伸到課外,通過英語信息的輸入域輸出及時反饋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情況,以便為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依據。
(2)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拓展視野。教材不是單一資源,我們身邊如報刊、雜志、卡通、網絡等教學資源取之不盡,為了更豐富對話的語言內容,更好地貼近生活,實現真實交際,教師應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多方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要意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性,在課堂中立足教材、激發(fā)教材,善于捕捉能延伸口語活動的動態(tài)生成材料,通過聽讀、模仿、游戲、小組合作、課堂表演活動等多種手段,并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語言運用技能的不斷發(fā)展,拓寬語言生成的空間,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中心小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