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全有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筆者著是文,需要交代的問題有二:第一,下文所涉“邊疆”一詞,主指陸地邊疆,不包括海疆。第二,就研究的路徑而言,筆者擬借助圖書館情報學的慣用手法,而非傳統(tǒng)史學的綜述模式,如趙云田之文《50 年來的中國近代邊疆史研究》[1](P262-295)等。據2013年11月15日CNKI數據庫檢索,主題為“邊疆”,并含“清末”,共計獲得362篇論文。應該看到,這個數據是不準確的,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認知清末邊疆史研究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頗多助益。有鑒于此,筆者擬以CNKI、讀秀等數據庫的數據為支撐,試圖通過文著數據分析現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推動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論文發(fā)表數量的年度變化,反映了研究的熱度,清末邊疆史研究的論文年度發(fā)表量具體見表1。
表1 論文年度發(fā)表量
從表1可知,清末邊疆史研究在21世紀初由冷趨熱,前后差異巨大。
所刊論文的學科分布,顯現出的是研究視角的差異,清末邊疆史研究論文的學科分布情況見表2。
從表2可知,清末邊疆史研究涉及歷史學、教育學、民族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地理學、醫(yī)學、圖書館學、新聞出版等學科,其中以史學最為集中,其次是教育學、民族學等。
總體而言,清末邊疆史研究趨于活躍,然而學科分布差異巨大,薄弱領域廣闊。
表2 學科分布
作者群體是認知研究力量的主要分析對象,清末邊疆史研究隊伍的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清末邊疆史研究的作者群體中,核心作者也不過3~4篇,多為1~2篇,這個數據當然會有相應的伸展空間,如趙云田即為一例。然而,其他作者的差異并不很大,因此,可以認定,作者群體的分散性特征當無疑問。
表3 作者群體
從表4可知,清末邊疆史研究的單位除北京的中央民族學院、中國社科院之外,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qū),邊疆史的研究中心在邊疆,其地域化色彩鮮明。
地域化研究自有其道理,這受制于材料的地域化,而且地域化研究有利于深入。不過,單單的地域化研究亦有其缺失,最主要的就表現在地域差異比較不足,宏觀審視不夠。我們很少看到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比較之類的研究成果,多的是點史研究,就某一地區(qū)而論,擅長跳進去,而未能跳出來,多的是剝繭抽絲的小工,少了鴻篇巨制的大師。
高被引文章可以推出高被引作者,清末邊疆史研究的高被引文章具體見表5。
從表5高被引文章的情況可知,趙云田、衣保中、隋麗娟等是高被引作者名,次及馬玉華、盧明輝等。
高下載文章顯現出的是學界的關注點及關注度,清末邊疆史研究的高下載文章具體情況見表6。
表6高下載文章中,屬于博士論文的有10篇,碩士論文的有5篇,期刊論文5篇,從中可知,清末邊疆史研究者新生代十分活躍,后繼有人。
橫向對比看,清末邊疆史研究論文的高被引數與高下載量,與“清末商會”等專題相比較,都較低,這說明清末邊疆史研究并非中國近代史學中的顯學,邊疆史學是邊緣史學。
表4 單位分布
表5 高被引文章
清末邊疆史研究的著作,大致可以分為宏觀總論及區(qū)域研究兩類。
宏觀總論方面。趙云田編著的《20世紀初的中國邊疆清末新政研究》最具代表[2],該書主要研究20世紀初10年間,也是清朝最后10年邊疆地區(qū)實施新政情況,乃清末邊疆新政的專題研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
2012年出版的阿地力·艾尼著《清末邊疆建省研究》[3],乃近年來清末邊疆史研究的佳作。該書試圖把始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清政府對邊疆地區(qū)統(tǒng)治方式的根本性變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檢討清政府是如何將邊疆地區(qū)納入同質性、排他性的“中國”秩序之中的。即以清末邊疆地區(qū)建省為主軸,分析探討清政府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將其版圖逐漸整合到一元化的國家里,如何將傳統(tǒng)前近代國家改變?yōu)榻鳈鄧?,以及這種轉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表6 高下載文章
部分涉及的著作有馮建勇所著《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邊疆政治變遷研究》[4],作為《邊疆文庫》系列圖書之一,該書著眼點在于從民族國家構筑與生成的視角,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國邊疆政治變遷的過程。
此外,白鋼主編、郭松義等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 清代》一書[5],第五章“邊疆特別行政體制”論述了邊疆施政特點、清末邊疆危機下的應變改制等內容。
區(qū)域研究方面。關于東北,高強著《清末東北邊患與移民實邊問題研究》[6]一書,分析了清末東北邊患與移民實邊政策的關聯(lián),即邊患導致了清政府移民實邊政策的出臺,邊患的加劇導致了移民實邊政策的深化,并對該政策進行了評價,包括促進增長、完善設施等積極意義及問題與不足。
焦?jié)櫭髦肚迥〇|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一書[7],主旨清末東三省鼠疫災難作為東北災荒史上重要的主題內容之一,更具有學術上的拓荒性和現實應用性。在內容上,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觀點,得出了原創(chuàng)性結論。
范立君所著《近代關內移民與中國東北社會變遷1860-1931》一書[8],在占有大量中日文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學、人口學、語言學、社會學、統(tǒng)計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1860~1931年東北移民運動發(fā)生的社會歷史背景、過程、動態(tài)特征、性質等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了移民與東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關系。其中第一章“清末邊疆危機與移民東北”論述了清末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第五章“移民與近代中國東北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論述了移民與清末東北雙重行政管理體制的終結,附錄二有“清末東北行政設治表”。
關于西北,高文遠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一書[9],分析了清末西北回民反清運動的遠因及近因,并分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分區(qū)探究。
周耀明著《邊緣、族群與國家清末西北回民起義》一書[1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同治年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的傳統(tǒng)定位和認識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和修訂,試圖揭示出此歷史事件呈現的族群矛盾與對抗的復雜性及晚清朝廷、官府的治理和舉措對西北回民社會及回民武裝斗爭的作用和影響。
楊繩信編著的《清末陜甘概況》一書[11],乃史料集。
關于西南,《李文學起義清末云南哀牢山地區(qū)各族農民起義》一書[12],主要論述了李文學起義的始末。
汪永著《辛亥第一槍清末四川反正誅殺趙爾豐紀略》一書,以吳莊、余正本等人為首的“三合會”、“三合保路會”的活動為主線[13],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復雜歷史背景中的斗爭歷程。
馬菁林著《清末川邊藏區(qū)改土歸流考》一書,探究了清末川邊藏區(qū)改土歸流的發(fā)展變化[14]。
總體而論,清末邊疆史研究的著作,以東北研究較為深入,西北、西南研究相形落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清末邊疆史研究由冷趨熱,其存在的問題是研究內容欠均衡,研究力量分散,地域化色彩鮮明,屬于邊緣史,西北、西南地區(qū)的研究相形落后于東北。
[1]趙云田.50年來的中國近代邊疆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0(4).
[2]趙云田.20世紀初的中國邊疆 清末新政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阿地力·艾尼.清末邊疆建省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4]馮建勇.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邊疆政治變遷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5]郭松義,李新達,楊珍.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修訂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6]高強.清末東北邊患與移民實邊問題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焦?jié)櫭?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8]范立君.近代關內移民與中國東北社會變遷 1860-193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高文遠.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M].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10]周耀明.邊緣、族群與國家 清末西北回民起義[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11]楊繩信.清末陜甘概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12]云南大學歷史系《李文學起義》編寫組.李文學起義 清末云南哀牢山地區(qū)各族農民起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13]汪永.辛亥第一槍 清末四川反正誅殺趙爾豐紀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
[14]馬菁林.清末川邊藏區(qū)改土歸流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