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尤文
用制度遏制腐敗心理的產生
文/陳尤文
腐敗行為首先來自某種腐敗的心理,而產生腐敗心理是因為有腐敗的機會與空間,此空間越大、越長久,腐敗心理的形成就越容易,腐敗行為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所以要預防官員產生腐敗心理,必須先堵住可能導致腐敗的各種漏洞,要讓其在無縫可鉆中死“心”。堵漏洞防止產生腐敗心理需教育引導,更要通過嚴密的制度控制,現(xiàn)階段這方面的建設任務是迫切的。
導致腐敗行為產生的心理因素,主要可概括為六種:補償心理、自慰心理、隨從心理、僥幸心理、恩情心理、法不責眾心理。每一種心理的產生都有它的土壤,即有關制度建設的不足與缺失。
權力監(jiān)督弱化產生補償心理:最近,被發(fā)現(xiàn)家中有上億元現(xiàn)金的魏鵬遠、貪污受賄近3億元的郝鵬俊、被曝有20多套房產的蔡彬、號稱“土地奶奶”的羅亞平等,都是一批“小官”大貪的典型,腐敗行為在處、科長隊伍中為什么呈高發(fā)態(tài)勢?在體制改革中多項權力下放,使基層干部有了實際掌握分配社會性資源的大權,但他們中的有些人卻覺得自己職位太低,或感到升職無望,有種撈一把的補償心理,認為撈夠了革職也合算。一方面他們握有實權,另一方面對職位無足輕重的認識,而且處、科級干部大都身處市縣鄉(xiāng)鎮(zhèn)的熟人地帶,為權錢、權權、權色交易提供了便利,在此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有效的制度監(jiān)督很容易發(fā)生腐敗問題。
制度規(guī)范模糊產生自慰心理:在介入腐敗活動的人中,不少人還是知道腐敗行為是道德與法律所不允許的,但是他們還是找出多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如有人想,現(xiàn)在公務員收入不高、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靠山吃山也是人們能夠理解的;也有人想上面干部也在干這樣的事,跟著干干沒有什么關系。出于這種自慰心理,他們就會故意模糊一些界線,如將利用公共權力獲取的財富,謂之“創(chuàng)收”,不僅堂而皇之地去搞,而且心安理得地收入囊中。目前,“創(chuàng)收”還在明里暗里地進行著,所以有些腐敗的源頭并沒有完全堵住。
制度執(zhí)行不嚴產生隨從心理:隨大流是很多行為發(fā)生的一個基本原因。腐敗中的隨從心理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某人的腐敗行為沒被及時發(fā)現(xiàn),甚至還得到了重用,有些人就認為此現(xiàn)象不會被追究,并產生了羨慕與模仿;二是某種腐敗現(xiàn)象的存在,人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這會給某些人形成暗示,認為應該入鄉(xiāng)隨俗?!安荒冒撞荒谩薄皳嗡滥懘蟮模I死膽小的”就是這種心理的寫照,并在此種心理的驅使下,使腐敗行為得到強化,且不知為恥、反以為有本事。這說明,腐敗如得不到及時嚴厲的懲治,其他人就會趨向模仿,繼而群起而效之,這種社會化的習得過程是非常危險的。
制度諸多漏洞產生僥幸心理:有腐敗行為的人往往有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僥幸心理,他們總覺得自己的行為神不知鬼不覺,不可能被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偶得好處后確實沒人過問,膽子更壯大起來。他們在進行此類活動時精心策劃、層層設防,想出種種手段不留痕跡,于是腐敗行為越發(fā)巧妙高明,胃口和膽量也越來越大。僥幸心理使腐敗者自我排除了害怕心理,而屢屢得手又增強了內在的欲望,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會變本加厲、以致達到瘋狂斂財?shù)牡夭?。僥幸心理是制度漏洞的產物,因監(jiān)督不力、懲治不嚴,僥幸心理很容易生長,成了腐敗行為的助推器,正如某腐敗分子所說:“僥幸心理是我斂財不計后果的動力。”
相關制度空缺產生恩情心理:知恩圖報是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人情觀念,而且這種回報一般都以金錢實物等東西來體現(xiàn),而“官不打送禮的”也是一種官場生態(tài),在此結合過程中腐敗就易滋生。當官員利用權力為他人辦了事、提供了方便,他人就會以“彩禮”“紅包”等形式給予報答,此時一些官員會有為難情緒,不收會有礙面子,收了也是人之常情?!斑@也許沒事兒!”一些官員在兩難境遇中給自己一個理由,嘗到甜頭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以致一些腐敗分子說自己進監(jiān)獄,是被別人“送”進來的。其實,這里的界限是清楚的,官員用的公共權力,不存在個人之間恩情,公務活動必須擺脫個人恩怨,并通過相關規(guī)定禁止報答因運用公權而得的好處。
懲治腐敗不力產生法不責眾心理:懷有此種心理的人認為現(xiàn)在腐敗人人有份,既然有那么多的人染指,那自己的一些行為正是小巫見大巫了,因此抱著法不責眾的無所謂態(tài)度。特別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單位,如果卷入腐敗的人較多,且有領導首先卷入,其他人更易產生此念頭,認為如追究責任也輪不到自己,即使有責任也是最輕的,于是為集體腐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對腐敗行為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應該嚴厲查處,有一項懲治一項,決不姑息才能消除法不責眾心理。
制度本身并不能遏制腐敗,但卻在兩個方面與用權行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是制度決定著權力運行的基本方向,即科學的制度能把人的某些貪婪本性以最大限度進行限制,以致難以實現(xiàn)用其謀取私利,這樣就可將腐敗心理扼殺在萌芽之中;二是制度對正確權力觀的養(yǎng)成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廉潔的要求只有通過制度才能變成一種普遍采用的、持續(xù)性的行為。亞當·斯密說:“任何人或遲或早都將適應所以成為他們長久境遇的一部分的那些東西。”即嚴密的制度,可預防一些腐敗心理的產生。
發(fā)揮各項制度剛性的威懾力。從目前腐敗案件暴露的情況,以及所產生的諸多腐敗心理的視角來看,制度弱化沒有威懾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制度弱化,也就是指制度本身應有的剛性體現(xiàn)不足,可以隨意被個人意志所代替,使制度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在目前中國行政管理體制中,行政首長的權力過大,又沒有有效制約的問題較為突出。所以即便是一項很好的制度,如果“一把手”不重視、不關心或不愿意,那么該項制度就很難起到作用,權大于法的問題仍隨處可見。制度設置不同于一般倫理的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制度具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剛性懲戒機制,能使不愿為者必為之,亂為者得到應有懲罰,并為之付出代價??v觀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有的還不能體現(xiàn)這樣的威懾力,特別對主要領導人錯誤行為的追究還比較困難,或力度過軟。由此,必須進一步落實對主要領導人的監(jiān)督力度,發(fā)揮各項制度剛性的威懾力。
提高對制度認同的道德水準。不同道德水準的人,在同樣的制度要求下必會有不同的行為結果,特別是使用公共權力這樣一把雙刃劍。領導干部內心若沒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就會藐視外在的制度法規(guī),甚至“口言善、身行惡”,利欲熏心、不擇手段地亂用權力,踐踏正義和正氣。以上所概括的幾種腐敗心理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權力與制度在不同道德水準的人手里,所起到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斯密所說:“美德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秩序,邪惡則會擾亂社會的秩序?!彼?,通過經常性的正反兩方面教育引導,提高對制度認同的道德水準、用道德準則進行內約,培育高度的道德自覺性,這是遏制腐敗心理、執(zhí)行廉潔從政制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將制度的約束化為內心法則。制度剛性的威懾力,經過相應的道德水準將其化為內心法則,才能從根本上排除腐敗心理,并使廉潔奉公成為執(zhí)政用權的常態(tài)。內心法則的形成過程,是道德價值判斷與制度執(zhí)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是內心噴涌而出的對法則真摯的景仰過程??档略浾f過:“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庇辛司把雠c敬畏的內心法則,才能使掌權者不僅不把制度規(guī)范看做是異己的、消極的東西,不看做是負擔和枷鎖,而是將其奉為圭臬,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用權行為進行意志約束。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敝醒胍回瀳猿值模I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就體現(xiàn)了培育這樣一種道德價值觀和內約精神在制度執(zhí)行中的重要性。
消除腐敗心理,遏制腐敗行為,必須強化對權力監(jiān)督的制度力量,同時將制度內化為道德法則進行約束的自我力量。這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將伴隨反腐敗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