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更
摘 要:討論型課堂就是大家針對同一歷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經過優(yōu)化歸納匯總得出客觀的問題答案。站在教學實踐的角度對開放性歷史課堂進行了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性討論;歷史課堂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不是勾畫出來讓人死記硬背就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理論,這些其實都背離了教學的初衷。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廣,歷史教師有了新的生命,即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的互動討論型教學方法,該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和思考中來,通過啟發(fā)學生進行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歷史素養(yǎng)。鑒于此,筆者聯(lián)系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實踐討論型歷史課堂進行如下探索。
一、遵循認知規(guī)律,鼓勵互動討論
自閉保守的死記硬背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問題??陀^上,囿于認識角度和知識結構的不同,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給了我們利用討論教學讓大家取長補短的契機。
譬如,我們學習甲午戰(zhàn)爭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歷史背景、過程、結果以及《馬關條約》的影響。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生成這些知識: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回顧甲午戰(zhàn)爭的國際及中、日兩國的背景,分兩組分別站在大清和日本的立場來進行問題討論。最后再對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進行討論。還可以換第三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如果你是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你會為哪國的利益考慮?基于此會分別對中、日提出怎樣的建議?”這樣換角度,能開闊學生視野,讓他們對問題評價更客觀,進而在知識生成中直接遷移技能。
二、設置對比討論,培養(yǎng)思維方法
對比是強化理解和記憶的重要方法,歷史考查中也經常出現讓我們對比相似的歷史情境和影響。設置對比討論,讓學生盡可能地搜集更多的支持自己的材料,也可以從他人的觀點中汲取知識。
例如,筆者在教學近代史時,就打破常規(guī)教學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擺脫教材的解說來探索問題,諸如:“為何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百日維新卻失敗了呢?”“洋務運動對現代化改革和發(fā)展有啟發(fā)性意義嗎?”……這樣的論題就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學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歸納,這樣必然從新穎的角度得出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
歷史教學應是開放的,應該用互動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知識生成中,激活興趣,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新泰市實驗中學)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